冬天脱光光做这件事,好处太多了
以下文章来源于FeelBetter感觉好多了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来源:小红书
想象一下,迎着凛冽的北风,你来到了那家汤泉门前。推开门踏进去,温暖的气息瞬间包裹住你的身体。
取手牌、换衣服、淋浴,你终于来到了汤泉池边,伸了只脚,软趴趴地跌了进去。
水底的那份温热吸走了你。
你靠在池边,一动也不想动,享受着水流的按摩,感受着轻微的浮力晃荡着身体。
你彻底放松下来……
当我这么跟朋友激情安利的时候,她默默丢出一句:在家洗澡不好吗,为啥非得花这钱?
好家伙,这个知识盲区必须得扫一扫了——虽然都是个洗,但泡澡🛀可比普通淋浴🚿爽多了!
泡澡和淋浴,有什么不一样?
淋浴更方便,泡澡更享受,看起来各有各的好处。
但隔壁爱泡澡的日本人做了一项实验,可能会重新帮你认识这两件事。
研究人员找来了38 名健康成年人志愿者,把他们随机分为两组,两组人员都被要求进行为期2周的浸浴干预(每天浸泡在约40°C温度的浴池中10分钟)和为期2周的淋浴干预(每天仅进行普通淋浴),一组是先浸浴再淋浴,另一组则顺序相反,先淋浴再浸浴。
干预结束后,研究人员对他们的主观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主观健康指标评估中,浸浴组在疲劳、压力、疼痛等主观健康指标上显著优于淋浴组。
疲惫评分减少 | 压力评分减少 | 疼痛评分减少 | |
淋浴干预后 | 8.4 | 10.2 | 3.0 |
浸浴干预后 | 15.5 | 15.3 | 6.8 |
数据来源:文献[1]
干预后评分 | 总体健康 | 心理健康 | 社会功能 |
淋浴组 | 50.2 | 46.4 | 47.0 |
浸浴组 | 54.5 | 50.2 | 49.9 |
数据来源:文献[1]
POMS情绪状况量表也显示,浸浴组在焦虑、抑郁、愤怒等负面情绪上的评分显著低于淋浴组。
干预后评分 | 焦虑 | 抑郁 | 愤怒 |
淋浴组 | 46.5 | 49.6 | 50.0 |
浸浴组 | 43.7 | 47.5 | 46.9 |
数据来源:文献[1]
从研究结果看来,与普通淋浴相比,泡澡似乎对身心健康更有利。
研究者认为,人在泡澡时,水的高热作用、液体静压力、浮力以及水的粘度都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作用,而这是在淋浴时体验不到的[1]。
图片来源:《老友记》
呼~~泡澡真的很解压
泡完澡,睡得更香了
晚上泡澡,不仅是清洁身体,也是个清扫疲惫感的过程。
泡澡舒缓、解压,自然不必多说。
还有不少朋友觉得,泡得舒服之后,睡觉都变得更香了。
图片来源:小红书@咿呀鸭
图片来源:小红书@🍑好物姐姐~
泡澡频率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三条曲线由上至下分别为每周≤2次,3-4次和5-7次。图片来源:文献[7]
很重要!泡澡前必须知道这些
这类人不适合泡澡
有心血管疾病病史人群、高血压人群:泡澡时全身毛细血管扩张,体表血管扩张,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相对减少,有发生意外的可能。
糖尿病患者:泡澡时血管扩张、容易引发血糖变化,出现头晕甚至晕厥情况。
这些时候不适合泡澡
空腹和吃饱时:空腹泡澡容易造成缺氧和低血糖;而饱腹后血液主要供应消化系统,泡澡时血液供应在皮肤表层,可能会造成脑供血不足,引发缺氧。(饭后一小时后泡澡更合适)
血压低时:泡澡时水温较高,会造成血管扩张,低血压时容易出现脑供血不足。
饮酒后:肝脏忙着代谢酒精,会抑制糖原释放。而泡澡时,葡萄糖消耗增多,如果血糖得不到及时补充,容易头晕眼花,严重时可能发生低血糖昏迷。(更不要学电视剧在泡澡时喝酒啊喂!)
高强度体力/脑力活动后:体力活动后血液循环处于活跃状态,脑力活动时大脑对血液需求量大,泡澡时血液向体表皮肤转移,可能造成大脑供血量迅速降低,甚至导致晕厥。
其他你应该知道的泡澡小tips
🛁 泡澡最佳水温为41℃,这个温度的水最能消除疲惫感[3]。
💧 水位在心脏位置上下可以减轻压力。
🥛 旁边记得准备一杯水,泡澡时出汗量大,需要及时补充水分。
⏱ 泡澡时间最好不要超过半小时。尤其对心血管病患者来说,泡澡时间过长,易引起心脏缺血、缺氧,诱发意外。如果喜欢泡久一点,可以隔段时间起身补充点水分,歇一歇。
🚪 在家里泡澡记得通风!
🚫如果感觉到不适,立刻暂停泡澡!
如果你已经吃下安利,我们还准备了一波氛围感与实用性兼具的泡澡好物,来公众号 FeelBetter感觉好多了 后台回复 泡澡 即可获得,希望你能享受到更好的泡澡体验!
作者
lily
我觉得我还可以再抢救一下
References: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