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硕士秋招海投150家企业遇冷,麦肯锡上岸学姐:想靠名校光环的那一刻,你就输了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爸爸真棒】
“爸爸真棒”是一个K12原创教育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融合教育探索。
最近“北大硕士找不到工作”在朋友圈里刷屏了。博主是29岁北大硕士,今年秋招网申投了150+简历,完整走到最后一面的只有PDD,而且还迟迟没给结果……
博主一句:北大硕士又怎样?还不是一样找不到工作!让人感慨万千。留言区有人分享自己“博士投了130多个目前零Offer”,有人说“不是北大读错了,是经济学专业读的人太多了”,也有人表示“硕士北大和本科北大不是一个概念…”
而在我所认识的所有留学生朋友里,Anthea的求职之路则是一路打怪升级。
从屡战屡败的实习申请,到毕业时顺利拿到美国知名大公司的安永的offer;再到工作几年,跳槽到行业顶尖公司麦肯锡,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更加丰厚的报酬。
为什么她的求职道路一直在“上坡”?听了Anthea的故事,你就会明白——
人生的成功,确实真的不能光靠成绩和名校光环;
更重要的,还有所谓“情商”,其中包括:韧性和弹性,复盘和自省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和链接人脉的能力。
Anthea的故事,就像一本微缩版的《新人就业秘籍》,相信每位留学生(哪怕不是留学生),都能从中找到令自己获益匪浅的“金点子”。
读大学,
选择“就业范围更广”的专业
我毕业于上海一所著名的国际高中,之后顺利拿到了莱斯大学的offer,选择了“数学经济”专业。
当时我还没有想好,具体要从事哪个方向的职业,所以选择“数学经济”,一是因为我的数学挺好,对经济也感兴趣;二是因为这个专业的就业范围非常广,目标岗位涵盖:银行、咨询、战略和商业相关岗位,就连计算机相关的行业也能胜任。
另外,“数学经济”专业又属于STEM专业,能比文科专业获得更长时间的OPT,未来无论是想留在美国,还是回国发展,都更有选择权和自由度。
大一的时候,我并没有去关心求职的事情,而是专心上课,暑假又去参加了一个语言交流的项目;
从大二开始,我就会比较正式地去了解求职知识,或者去参加一些招聘会,联系学长学姐和校友。
要建立“不怕麻烦别人”的心态
很多中国留学生都会害怕去麻烦别人,他们会觉得:我都不认识这个人,平时也没有交集,如果打扰了人家,会不会让人觉得很麻烦……
我想说的是:不要有这个顾虑。
你需要有一个“找人沟通,获得经验,建立关系,解决问题”的心态。
比如我,我作为莱斯大学毕业,已经工作的人,平时会收到很多来自陌生校友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来自Linkedin(领英),有的是cold mail(冷邮件:陌生人或者不熟的人发来的邮件)……
收到这些邮件,我不光不会觉得困扰,反而还挺开心的。我很愿意和大家聊一聊,花个几十分钟,分享经验,解决一些小问题,给对方一些帮助。
有些人不愿意去麻烦别人,归根结底,其实是因为担心会被拒绝。
但我想告诉你的是——就算对方拒绝,也没有关系,因为It never hurts to ask。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问问总没坏处。
我也被很多人拒绝过。但你如果学会了如何去设身处地理解别人,就会发现:被拒绝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
尽管我是一个愿意帮助别人的人,但我同样拒绝过别人。因为工作以后,确实会有很多时候,手上的项目太忙了,实在抽不出时间来。
那么我就会对求助的人解释原因,然后告诉他说:“我可以给你一些资料,和对我比较有帮助的网站。”
对于求助的留学生而言,看似这一次你被拒绝了,但你和你所求助的那个人,其实已经建立了人际链接。而且人家如果给你提供了一些资料和资源,哪怕这一次没有达到你的预期目标,那对你来说,也算是意外的收获。
可是,如果你不问,你就什么都得不到。
有时候,如果你和一个校友保持了比较长期的联系的话,特别是当对方刚刚毕业了两三年,你完全就可以问问对方,是否愿意帮助你准备一些case interview啊,或者帮你改改简历什么的。
大公司招聘团队的工作人员是另一个极好的求助对象。比如麦肯锡,在莱斯就有专门的recruiting team(招聘团队),其中有很多只毕业了一两年的BA(业务分析师)。
他们因为刚刚结束自己的应聘,会更有经验;也因为这段时间里专门负责招聘工作,所以都会愿意花时间去给你提供指导。
校友是你最宝贵的人际资源
建立了“与人沟通”的心态之后,你要掌握的另一个秘诀,是“建立人际链接”。
怎样才能高效建立链接呢?
校友是你最宝贵的人际资源。
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应该怎样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于是我就找到了很多莱斯毕业的学长学姐,他们已经去了我喜欢的公司工作,然后学校会邀请他们回来做讲座,或者举办一些活动。
我会积极参加这种类型的活动。活动中的“一对一”环节里,我会问师兄师姐们各种问题,并且要到他们的联系方式。
活动结束之后,我会给刚结识的这些校友发邮件。邮件一般是这样的结构——
“在交流会上,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比如……我能否再和你约15分钟的时间,再问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
这样的邮件,师兄师姐们大概率都会回复。
这是因为:首先,校友本身就和你有一定的联结;其次,这些校友也是学校挑选出来的,在应聘领域比较擅长,也比较愿意分享的人;最后,你们之前已经有了一对一沟通的机会……所以大部分人会愿意和你继续聊一聊。
除了学校举办的讲座和活动,你还可以直接在求职网站上寻找校友,比如LinkedIn(领英)。搜索你想去的公司,看看里面有没有你的校友,然后给他们发邮件或者发消息。
一般人都会有“工作邮箱”和“学校邮箱”。除非你找不到学校邮箱地址,否则,我个人更建议你去发学校邮件,因为发公司邮箱可能会打扰到对方。
发邮件的话,用这样的格式比较好——
先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两三行,再问一些问题。
在提问之前,我会看看校友们在领英上留下的自我介绍,比如他们读了什么专业。这样,提问的时候就能有的放矢。
一般来说,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您的专业知识在求职的时候,是怎样帮助到您的?”
“您在工作中,遇到了哪些实际应用方面的技能?”
“参加你们的面试,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什么诀窍吗?”
……
这些问题,能够更好地帮助我准备各种面试。
我喜欢问的另外一些问题,有关公司文化,比如——
“你们的工作日常和工作内容是怎样的?”
……
类似问题能帮助我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公司,让我快速判断,自己是不是喜欢他们的公司的文化……不喜欢就不去面试了,能够节约不少时间和精力。
说实话,在求职软件上向校友发出的邮件,回复率不会特别高。但仍然会有人愿意与你分享。
面试:
“最大加分项”和“合作而非竞争的心态”
我求职的过程,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一帆风顺的。比如大三的时候,我面试了很多家咨询公司,有些都到了最后一面了,还是拿不到任何offer。
但到了后面两年,我面试的成功率就变得非常高,几乎是面一家,中一家。因为我总结了一些很有用的面试技巧——
01
不要回避失败
首先,面试这件事不在“量多”,而是每次你都要从中学到一些东西,一步一步增加你未来成功的几率。
你要明白,失败的经历也是求职的一部分。但你不能说“这次面试太糟心了,我想都不愿意再去想它了”。你要学会反思,要去思考“这次我为什么会失败”,“哪些准备工作做得还不够”。
每次面试结束,我不管感觉好不好,都会写一些反思和总结。保证每一次都可以获得进步。
02
面试的重要“加分项”
其次,你要了解面试有哪些“加分项”。
比如,一般面试最后,都会有5到10分钟,面试官会问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要问我?”
这样的small talks,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对方对你的印象——你是不是一个很好的候选人,你的交流能力和性格如何,能不能很好地沟通。
有时候,面试之前,我会提前知道面试官是谁。这样的话,我一定会去网上提前了解面试官——他发表了什么文章,具体负责哪方面的工作……然后挑选一些比较具体的点,在面试的时候提问。
我会问:
“
之前我在公司网站上看到了您发表的文章,有几个地方让我非常感兴趣,比如……”
然后,再请他在这几个方面,谈谈看法。
如果面试官的级别比较高,那你就不用去问一些日常工作的问题,而是要问他“对于整个行业的想法”。
“增加对面试官和公司的了解”是可以大大加分的。因为这表现出你真的做了很多准备,以及对他们工作内容的热情和好奇心。
有的放矢的问题,比你问一些最基本的“你们的公司文化是怎样的”,“工作生活的平衡怎么样”……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03
合作而非竞争的心态
很多毕业生,在面试的时候会抱有“竞争思维”——如果一家公司,在我们这一届只招两个人,那我就单独准备,争取让自己“赢过”其他人。
我觉得“竞争思维”非常不可取,你应该永远用“团队心态”去准备面试,把同学看成合作伙伴和人际资源,而不是“潜在的竞争者”。
比如说准备面试,我的大多数案例准备,都是和同学一起完成的;我还会和一起面试的小伙伴互相交流,问他们“从面试中学到了什么经验”……
自始至终我都没有考虑过所谓的竞争关系。我认为公司招人,大部分都不是“基于名额”的面试,而是“基于能力水平”的面试。也就是说,如果大家都达到了这家公司的用人标准,就都会被招进去;如果没有人适合这家公司,他们可能一个都不会招。
另外,一家公司招人,决不可能只在一所大学里面招聘,他是面向全世界的。即使招聘的名额有限,如果你和自己的校友、伙伴分享经验,那你们的团队,每个人的进步都会比单打独斗更大,竞争力也会比其他人更强。
当然,合作的前提,是你要找对合作伙伴,这和寻找学习伙伴、工作伙伴的道理是一样的。
我当时会和同专业的,比较熟悉的,想进咨询业的同学成为求职伙伴。我们会一起练习case,互相做模拟训练……我能从对方的提问和回答中学到很多很多东西。反之亦然。
实习:节奏和诀窍
应届毕业生在美国找工作,和在中国找工作相比,最大的一个不同点是——美国公司会非常看重你的实习经历。
如果缺乏实习经历,你甚至很难通过美国公司的第一轮简历筛查。
而在面试的时候,面试官大概率会问到你的实践经历。没有实习经验的话,就很难用故事和实例去证明,你为什么可以胜任他们的全职工作。
谈到实习的经验和诀窍。首先,美国学生都是按照一个比较统一的“应聘时间线”来操作的——大二大三积极实习,大四开始寻找全职工作。作为留学生,要跟上他们的时间线,而不能按照国内求职的时间线那样,到了快毕业才开始关心求职。
大二
我是大二结束的暑假,在LA一个比较小的公司做一些有关数据的实习。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实习起步不要太挑公司的大小。
大三
大三的时候,我把注意力集中在了银行和咨询求职上。之后发现自己很明显地更喜欢咨询业,所以就把注意力更多投在了咨询行业的准备上。
大三那年准备案例面试(case interview),但是实习申请并不顺利。后来找到了休士顿当地一家公司的数据分析岗位。
大四
大四重新开始寻找咨询公司的全职工作。当时的想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几家顶尖公司。如果不能进的话,我就去读研。等于是两手准备。
比较幸运的是,经历了前期无数次的锻炼,我的面试准备非常充分,最后拿到了安永的offer。毕业后因为疫情,远程工作了一年半。之后跳槽到了麦肯锡。
想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你想留在美国工作,那么一定要注意实习地点的选择——哪怕在美国不是很出名的公司实习,也要胜过国内一些名气很大的公司的实习。因为美国实习经历会更加贴合真正的在美工作的环境,所以更有说服力。
我的有些同学,趁着假期回国探亲,就留在国内大公司实习,他们后来拿到第一轮面试的机会就会偏低。
而我既在国内公司,也在美国公司实习过。我明显地感觉到,在求职过程中,面试官对我的美国实习经历更感兴趣。会问很多美国实习的问题。
另外,在后来的全职工作里,我参与过招聘工作。简历筛查的时候,大家都会更关注美国实习经历。
所以要说实习避坑,就是:
1.要跟上美国求职的节奏,尽早实习;
2.不要太挑实习企业的规模和名气,要学会循序渐进;
3.就是尽量留在美国本土实习。
找工作很看年份和专业
我认识的,真想找的,积极去找的,基本上都在美国找到了工作。
找工作很看年份,特别是过去这几年,每年的动荡都很大。
我是在2020年找工作的,那一年CS专业就很好找工作。所有人都去了大公司。
这两年,一些科技公司暂停了招聘。
但是咨询行业,还是在积极招人的。比如麦肯锡,在莱斯的招聘人数反而增加了很多。我那一届同学里(包括美国学生和留学生),只有一个人直接去了麦肯锡。之前几届也都只有一个或者一个都没有。但是2020年以后,麦肯锡在莱斯,每年都会招聘三到六个人。
因为咨询行业,它的招聘和经济发展的走向不一定完全相符——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咨询公司也可以帮一些公司做转型、重组的工作。
入驻光明网、网易、腾讯、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各大平台
联系我们
后台私信联系留学君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010-67071542
推荐阅读
重磅!2023留学圈年度盘点:大学排名、留学新闻、最新政策、新开项目(学院)......
法国通过《新移民法案》会给留学生带来哪些影响?附法国留学攻略......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