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对话《比较》杂质研究部主管陈永伟:不做Web3.0「布道者」,行业亟需「杀手锏」产品|36氪专访

对话《比较》杂质研究部主管陈永伟:不做Web3.0「布道者」,行业亟需「杀手锏」产品|36氪专访

科技

中心化在Web3.0行业可能依然存在。


文|周鑫雨

封面来源|视觉中国

听过“局外人”谈Web3.0吗?

今年8月,《Web3.0:下一代互联网的变革和挑战》一书走进公众视野。集结了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比较》杂质研究部主管陈永伟、万向区块链首席经济学家邹传伟等人,这本书被外界视作国内第一本带有“官方和学界”背景的Web3.0发展指南。

《Web3.0:下一代互联网的变革和挑战》,中信出版社。图源:周鑫雨摄

作为联袂作者,陈永伟自嘲自己是“一棍子打破幻想”的“坏人”。在书中,陈永伟主笔了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和商业创新两章节。“不成熟”“法律漏洞”“技术缺陷”,是他在书中不断提起的词。他认为,“在短期内,很多人将会用泡沫催生出的热闹来证明我过于谨慎,但是几年之后,有人会认识到我的一些担忧是有价值的”。

充满脱离现实情境的“理想主义”,曾经这是业界对于学界的刻板印象。而在Web3.0发展初期,陈永伟觉得业界充满“理想主义”的人太多了。“我觉得在行业太热的时候需要适度降温。”他害怕Web3.0发展初期的泡沫会成为行业的沉疴,“现在正视问题,找出对策,总比未来整个行业被一棍子打死来得好”。

对Web3.0行业催生的商机,陈永伟保持着适当的距离。他自己没有主动入手过NFT,“怕拥有后开始自我感动”。用距离来维持理智,这是陈永伟写书时的状态,也是看待Web3.0时应有的品质。

以下是36氪和“局外人”陈永伟的对话:

行业需要“杀手锏”产品

36氪:数据分析平台NFTGo曾经分析,今年随着新交易平台不断涌现,NFT二级市场逐渐呈现饱和态势,也就是红海。您觉得目前国内Web3.0行业处于一个怎样的阶段?

陈永伟:国内的创业者处境和国内的行业状况,这俩还真不一样。

曾经中国人创业基本都在国内,但其实Web3.0很大一部分创业者都在国外,比如新加坡。如果说是土生土长在国内的Web3.0行业,我觉得还处于一个特别早期的阶段。从他们依托的基础就能看出来,有人说我们建立在腾讯云上,有人说建立在阿里云上,我就调侃他们:Web3.0是去中心化,那这些云又是什么“化”呀?所以在Gartner曲线上标的话,国内Web3.0应该还处于第一个波形的上升阶段。

2022 年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图源:gartner.com

36氪:今年大家都提到币圈造成的Web3.0泡沫,您觉得这是Gartner曲线的“波谷”到来了吗?

陈永伟:我觉得不是。去年Web3.0这么热,又觉得在很大程度是因为“元宇宙”的概念和它并行提了出来,但今年其实Web3.0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而且现在处在技术应用的初期,至少现在来看,暂时还没有一个杀手锏级别的应用能够出现。

如果要说产业调整的话,Web3.0的级别还远远不够产业。从互联网发展看,就经历了几次泡沫的破灭,相比于这些,Web3.0的调整还很有限。

36氪:Web3.0早期的玩法大多与金融挂钩,您觉得这是为什么?

陈永伟:一个新的东西出来,一般来说名声会很重要。那什么东西名声会走在前面呢?肯定和钱有关。只有和金融走得近,第一,他才能拿到融资;第二,就像一块实体的地,卖出几千万是很正常的,但Web3.0能融几千万,才能引起媒体和大众的关注。

36氪:金融化过后,Web3.0会逐渐覆盖哪些应用场景?

陈永伟:我觉得它会把一些实用的东西结合起来,比如DeFi(去中心化金融),无论是GameFi(游戏经济)还是SocialFi(社交经济),都是集成了一些DeFi的功能。所以现在其实是把以前能够赚钱的金融组件先做起来,之后就很容易集成到其他地方。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最近限电,让能够实现去中心化的电力调配的虚拟电厂火了一把。但是如果基础的金融组件没有做好,其实行业是很难发展起来的,谁愿意去做吃力不赚钱的事呢?所以当底层的经济逻辑建设好,再去和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相结合,是可行的。

36氪:您觉得明确的商业化模式对于一个Web3.0项目来说重要吗?

陈永伟有的话是最好,但我觉得现在最重要的是有一个“杀手锏”级别的产品去发展用户,之后不愁没有商业模式。就像移动互联网时期,微信这个“杀手锏”一出来,还愁赚不到钱吗?

Web3.0并不意味着中心化的终结

36氪:您觉得决策效率在Web3.0的架构中会提高吗?

陈永伟:我觉得目前决策效率受制于共识机制,要提高的话还很困难。

36氪:有一种感觉是Web3.0的很多功能用Web3.0就能实现。

陈永伟:如果从功能层面上来讲,Web2.0基本都能实现,但是Web3.0的价值其实并不是在功能层面上,而是在价值的索取上。就像Vitalik Buterin创立以太坊的初衷,其实就是他在玩《魔兽世界》的过程中希望平台能够真正倾听消费者的声音,因为一般而言,最后决定权还是在平台方。但如果我通过链上表决,平台的方案就可以被玩家打回去重做。

别看现在Web3.0许多产品拿出来功能上都比Web2.0差,但这代表着一种方向:用户自己拥有网络的理念。

36氪:您觉得Web3.0行业最后会出现垄断和巨头吗?

陈永伟:很多人认为不会,但我认为会,并且现在可能就有,只是我们看不见。举一个例子:我之前和一名从业者争论,他认为区块链网络很难由一个人控制,但事实上,像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做过一个报告,比特币网络的一半的算力其实就控制在50个人的手中,其中许多人其实是一个人的“马甲”。所以少数几个人是很容易串谋的,修改共识机制的权利也掌握在他们手中。我现在就特别担心,依托于区块链的一些社区如果要进行垄断,进行“51%攻击(注:指一部分人掌握50%以上的算力,系统就存在被中心化的可能)”,会比传统的垄断更厉害。

36氪:那当行业趋于成熟,中心化在Web3.0还是会存在对吗?

陈永伟:可能会存在,我觉得需要警惕,不能一味地认为Web3.0能保证去中心化。

而且中心化未必一定是不好的,比如说在执行效率上中心化会更高。我觉得去中心化更多的应用场景实在商业中,去打破平台的垄断。

别布道,先祛魅

36氪:据您观察,现在国内从事Web3.0职业的有哪些人?

陈永伟:我觉得国内搞Web3.0的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人:

一类“对酒当歌”。我看到过这样一群人,一有新概念出来,他们就觉得“这代表人类的最后一次迁徙”,人仿佛在里面可以得到永生。曾经有人去各个大厂里跟人讲说人能在Web3.0里面永生,然后就有程序员举手问:老师你有没有打过混动游戏?人在里面也有很多条命。所以说,这第一种人其实基本上是Web3.0的“无脑吹”。

一类“对韭当歌”。很明显,这些人就是把用户当韭菜,用披了一层Web3.0皮的产品薅羊毛后就卷钱跑了。

一类“对久当鸽”。这类人其实是对Web3.0的底层逻辑看得比较透,也会意识到目前Web3.0行业处于很早期的阶段,未来可能还有几轮泡沫破灭,所以他们要面对久远的发展,还要小心被放鸽子。

我觉得现在前两类人会更多一点。最后一类人比较少,但这类人可能是最可贵的。

36氪:您刚才也多次提到了“共识”这个词,许多Web3.0从业者也会将自己称作“布道者”,布道在共识建立的过程中是必须的吗?

陈永伟:我其实不太喜欢“布道”这个词,好像你高高在上掌握了真理似的。而且许多“布道”的人其实并不明白Web3.0是什么,就像传教士也不一定理解Bible。

在我看来,现阶段用户教育当然也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有“杀手锏”产品出现。比如之前移动互联网面世,也是等到微信等应用出来,所有人才明白应该怎么融入移动互联网。但这期间没有人以“布道”的名义来和我讲移动互联网是多么伟大。

Web3.0有很多黑话,但其实很多是虚假的概念。比如很多人会跟你杠,比如“不应该叫Web3.0,而应该叫Web3”,我就直接和他谈历史,说这个概念最初就是Web3.0。所以很多真正懂行的人不喜欢称自己为“Web3.0从业者”,而用“Crypto(加密)从业者”。

36氪:您写《Web3.0:下一代互联网的变革和挑战》的初衷是?您希望面向怎样的读者?

陈永伟:前几个月前写了一篇Web3.0的论文,然后一些政府部门的人员来问我Web3.0相关的事,我觉得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说明Web3.0一定是个重要命题。所以我也立刻邀请了许多研究者去编一本书,无论最后Web3.0发展的结局如何,我觉得我们应该先占个山头,能发出自己的一点声音。

这本书还是具有一定的普及性的,但在专业性上还是存在一定欠缺。如果说是希望能够入门Web3.0,去了解这个行业在发生什么,我觉得这本书很适合作为读物。

36氪:您觉得作为普通人,有必要了解Web3.0吗?

陈永伟:我觉得没有必要专门去了解,除非你想去投机。如果Web3.0的产品真的成熟了,那你以后自然会了解它们。就像你不用去理解什么是Web2.0,但你学会了用微信、淘宝,就享受到了Web2.0一样。到了“百姓日用而不知”,Web3.0大概就真的实现了。



来个“分享、点赞、在看”👇
对话《比较》杂质研究部主管陈永伟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陈永伟:算法与自我优待Web3是区块链的一段弯路吗?|PingWeb3专栏周星驰招聘Web3人才?Web3.0到底是什么?Retool、Webflow、Appsmith接连获得融资,低代码浪潮是否卷土重来?|36氪专访万维网之父:Web3根本不是Web,我们应该忽略它【广发策略】行业比较新范式:“景气预期多空组合”——“景气预期”行业比较框架系列(二)【对话Web3投资者】专访 AIKON CEO:拥有真实用例是区块链大规模采用的关键热浪滚滚之下的日子BigCommerce Shannon Ingrey:DTC模式下,中国卖家更需要讲好品牌故事|36氪专访对话「梦想绽放」科技CEO熊文:VR行业正在逐步过渡到VR+AR的MR时代|36氪专访陈永伟:美国的Web 3.0政策评介牛肉末炒利马豆11月30日,与36氪共赴「双碳同行者」之约者识科技获高樟资本种子轮融资,打造Web3运动社区|36氪首发元宇宙开放虚拟人平台「OPENVERSE」完成Pre-A轮上亿融资,首发正版球迷元宇宙新产品|36氪首发Unity大中华区总裁张俊波:我们希望让普通人也能参与元宇宙建设|36氪专访对话Web3投资者:专访Gate Venture合伙人Kevin Yang云九资本牛凤轩:资本视角下的Web3全家桶、以及Web3语境下的元宇宙|36氪专访「活力激光」获亦庄资本千万级A轮融资,专注研发千瓦级半导体激光器系列产品|36氪首发加密交易所大战结束,币安收购 FTX;传歌尔遭苹果「砍单」耳机生产;万维网创始人:Web3 根本不是 Web | 极客早知道IEEE数字金融与经济标准委员会:Web 3核心并非去中心化|36氪专访国泰君安资管陈思靖:研究老兵的科技投资阿尔法之道快看CEO陈安妮:NFT最关键的是社区和IP,出海是未来重点战略方向|36氪专访“请华女管账!”扎克伯格在第二季度收入暴跌36%后,不得不祭出他自救杀手锏…更换了公司的CFO苦瓜大骨汤泰合资本董事总经理陈仁川:中国企服公司进击海外,不同市场有不同挑战|36氪专访Gartner解析2023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36氪专访纽约故事,弹指一挥间前几天的晚餐, 盐焗鸡前完美世界副总裁崔铭:从游戏引擎到商业引擎|36氪专访从「记录者」到「引领者」 共话经济新维度|《财经》年度对话2022圆满落幕腾讯云副总裁顾伟:数字化共识在跨企业协同,建筑产业互联网进入深水区|36氪专访我去了中国最大的 Web3 聚会,发现人们想要的不是 Web3Web3.0:一场“赛博资本主义”的谎言|PingWeb3专栏云鲸智能阎乐:新品发布,J3小鲸灵背后的创新力|36氪专访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