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重启PSL,一季度贷款有望超预期
从上一轮棚改的经验来看,PSL对投资的撬动作用约为1:3.5,即发放1笔PSL资金可以带来约3.5倍的贷款增长
文|《财经》记者 唐郡
编辑|张威 袁满
时隔10个月,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重启PSL(抵押补充贷款)工具投放。
1月2日下午,央行官网披露,2023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净新增3500亿元PSL,期末PSL余额为32522亿元,利率为2.4%。
PSL是央行于2014年创设的一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曾为2015年前后的“棚改货币化安置”立下汗马功劳。近年来,当央行进行较大规模的PSL投放时,市场通常予以高度关注。
2023年12月初,央行行长潘功胜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将为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支持。彼时,PSL被认为是合适的工具之一。
上述PSL数据披露后,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表示,本次投放资金大概率被用于“三大工程”建设,包括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若确实如此,对于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是个积极进展,但对仍存在大量未能完工楼盘的低线城市而言,可能耗尽其住房需求。”陆挺提醒,“这不足提振全国房地产市场信心。”
“总的来看,作为重要政策性金融工具,PSL兼具宽货币、宽信用功能,其既有利于加大对经济薄弱环节的投资、助力中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又有利于实现对实体经济的精准滴灌,助力短期稳增长。”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佩珈表示。
信贷有望开门红
东吴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陶川认为,PSL投放重启已有端倪,一是2023年12月建筑业PMI(采购经理指数)走高;二是“三大工程”中最先发文的城中村改造已有空间落地;三是年末投放利于新一年项目资金到位。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3年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9%,环比上升1.9个百分点,创半年新高。
12月19日,国家开发银行宣布,已向福州市双龙新居保障性住房项目发放首笔1000万元贷款,标志着全国首笔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成功落地。2024年1月1日,深圳市宣布首批13个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集中开工,房源合计1万余套。
“在2024年财政发力路径不定与提高资金效益诉求的背景下,PSL重启能够接续此前增发国债的稳增长力度,用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来弥补市场出清带来的缺口,支撑年初经济‘开门红’的成色。”陶川称。
据央行官网介绍,PSL主要服务于棚户区改造、地下管廊建设、重大水利工程、“走出去”等重点领域,发放对象为开发银行、农发行和进出口银行。对属于支持领域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资金支持。属于阶段性工具。
2022年9月-11月,为支持保交楼和基础设施建设,央行将PSL利率降至2.4%,并连续三个月大规模投放PSL,累计净投放6300亿元。
天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孙彬彬分析认为,2022年央行阶段性启用PSL工具,与前期的调增政策行信贷额度、设立专项金融工具等措施协同配合,有效提振了基建投资。
“PSL阶段性放量期间,微观层面表现为基建产业链数据好转,如石油沥青装置开工率回升、国内机械销量降幅持续收窄;宏观层面表现为社融信贷整体增速回落情况下,企业中长贷仍保持明显增长。”孙彬彬称。
“PSL具有定向投放、期限较长和成本较低等特点,是金融支持重大项目、城中村改造、制造业高质量等领域的重要工具。”李佩珈表示,这次在年末重启PSL,表明央行正积极配合宽财政实施,为重大项目的推进和落地创造条件,这有利于形成实物工作量,并撬动信贷资金跟进。
“从上一轮棚改的经验来看,PSL对投资的撬动作用约为1:3.5,即发放1笔PSL资金可以带来约3.5倍的贷款增长,这预示着今年一季度贷款将超预期增长。”李佩珈补充道。
多位分析人士表示,预计3500亿元只是开始,后续央行还将继续增加PSL净投放。
值得注意的是,亦有研究人士持不同意见。
光大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张旭认为,PSL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一种,可以将其近似地理解为再贷款,两者在本质上并无区别。“研判市场走势时,投资者通常不太关注支农支小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的发放规模,此时对PSL的规模也没必要过于关注。”张旭称。“我们宜更加重视实体经济从金融部门实际获得的金融支持,而不是央行向金融部门投放基础货币的方式和数量。”
降准降息可期
结构性货币政策加码之际,市场对于央行的总量货币政策仍保持较高期待。
近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四季度例会指出,要“精准有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其中,“更加注重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的表述被认为是央行进一步降准、降息的信号。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撰文称,“春节前后往往是央行降准、降息的重要窗口,从目前经济修复需求、实际利率情况等角度来看,一季度存在较高的降息概率,同时也不排除降准的可能。”
从市场表现来看,2023年11月末以来,活跃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其中“23附息国债26”“23附息国债09”“23附息国债18”等品种在12月均下行了10基点左右。市场人士表示,国债收益率下行隐含了市场对央行降息的预期。
事实上,2023年末以来,市场持续在各类行动和数据中寻找央行即将降息、降准的蛛丝马迹。
2023年12月,六大行引领了商业银行在2023年的第三轮存款降息。陆挺认为,此举有利于缓解商业银行息差压力,为央行1月下调政策利率奠定基础。
几乎与此同时,在美联储停止加息的背景下,美元指数快速回落,中美利差倒挂幅度较此前高点下降近100基点,人民币汇率接连收复重要关口。多位分析人士认为,这为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加码扫清了障碍。
物价更是屡次被提及的重点因素。2023年二季度以来,中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速持续在0附近徘徊,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近期我国物价节节走低,部分月份甚至出现负增长,这进一步引发了各界对‘通缩’问题的担忧和预期的恶化。”李佩珈表示。“尽管,我国并没有出现典型意义上的‘通缩’,但物价低迷态势也容易与社会预期形成负反馈循环,即‘物价下跌-预期欠佳-投资消费收缩-物价进一步下跌’。”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李佩珈认为,这意味着物价水平或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判断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参考指标,降准、降息政策可能继续实施。
责编 | 田洁
题图|视觉中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