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65岁的女儿,又活成了巨婴”
你身边有阿尔兹海默症病人(又被俗称为“老年痴呆症”)吗?
记得之前看过一档综艺节目叫《忘不了餐厅》,里面的服务员就是患上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
在节目里,这些老人除了常常会忘事,还是很温柔、很礼貌的,甚至还有成年人身上少见的可爱和呆萌。
看节目时,我心里忍不住想,原来得这个病也没有那么可怕嘛!
但,直到我看完电影《妈妈!》才知道,这种温情不过是虚假的泡沫。一个真实的阿尔兹海默症病人是任性且令人生厌的,“遗忘”只是病症中最轻微的表现。
微博上一个网友讲述自己外公得了阿尔兹海默症后的行为改变:
情绪失控、精力旺盛、暴力相向、大小便失禁、离家出走、混淆真实与幻想……
对家人来说,照顾一个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温情是极少的瞬间,而痛苦才是绝大部分。就算日日陪伴,疾病还是会把病人的记忆、理性和判断能力一点点夺走,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做了爸爸和教育公号主后,我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孩子身上。但随着孩子长大,自己也步入中年,再看看父母日渐斑白的双鬓,越发意识到自己忽视父母太久了。对于老年人,对于如何安度晚年,对于如何面对死亡,我们都没有做好准备甚至缺乏基本常识。对阿尔兹海默症的长期误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而这个月新上映的电影《妈妈!》,让我们借着阿尔兹海默症,对这个病、对我们父母甚至我们自己以后可能的生活都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部片子讲述了一对退休教授母女相依相守的故事。与常规故事不同的是,影片中患阿尔兹海默症的是65岁的女儿。为了照顾好女儿,85岁的母亲重新焕发出令人讶异的战斗力。
从开始到最后,镜头都是克制且日常的。没有太多煽情,但也就是这样客观的记录,让我们更真切地看到了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让我们更了解这种病症,更敏锐地觉察老人的变化。
在患病之前,冯济真和妈妈的生活是体面且带有些许压抑的。
她和妈妈都已步入古稀之年,她65岁,妈妈85岁,两个人都是大学退休教授。她们住在一栋带有花园的小房子里,屋内一尘不染,屋外花香四溢。
冯济真的日程安排极其有规律,给妈妈做早餐,去养老院做义工,再去做清洁工。回到家,她会整理已去世父亲的考古日记,希望能出版成册。
她终身未婚也没有子女,即便身姿优雅、生活精致、声誉极佳,却压不住家里只有老年人的沉闷与乏味。
她以为自己的一辈子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送走母亲,再平和地走向终点。但命运没有给她这份庸常。
事情的转变发生在一次常规的义工活动中。那天晚上,冯济真照常去扫大街。但是她突然觉得有点不对劲,想不起来自己是谁,自己在干什么,家在哪里。
就这样,她在外面呆了一夜,一直到第二天才灰头土脸地找到家。
遗忘,是阿尔兹海默症的第一个典型症状。
阿尔兹海默症病人的大脑会出现脑萎缩和脑细胞死亡,最早的表现是近期记忆力的下降,比如记不清刚刚发生的事情,然后是忘记姓名,继续发展下去连较早的记忆也会忘却。
但这样的表现常常被人们忽略,“老人就是健忘”。人们常常认为这是机体老化的结果,但实际上可能是阿尔兹海默症正在慢性发展的征兆。
有医生说,很多病人在被确诊之前,阿尔兹海默症已经平均存续了8年多。
实际上,冯济真在忘记回家路之前已经有了一些征兆。比如向来规律严谨的她,会忘记带钥匙或某个东西,也会罕见地搞混母亲的早餐。只是这些偶然发生的琐事,之前她并没有放在心上。
病情在不为人知的地方悄悄延续,直到出现“找不到回家的路”“走失”这些定向障碍,阿尔兹海默症才第一次堂而皇之地走进冯济真们和家人的世界。
作为大学教授,冯济真比普通人更快地识别出了它。她立即去医院做了诊断,还去图书馆借阅了相关书籍,试图用理性战胜疾病突袭的仓皇。
当她知道自己会一步步丧失记忆、认知和自理能力时,迅速做出了最妥帖的安排:
把所有存款转到妈妈名下,给妈妈买保险,给妈妈找合适的养老院。
她还给家里的一切东西和注意事项都贴上了标签,冰箱、洗衣机、给爸爸整理日记……书本告诉她,这些原本细小得可忽略的日常琐事,都将成为阿尔兹海默症病人的巨大障碍。
在把妈妈送去养老院的第一个晚上,冯济真一个人坐在黑漆漆的屋子里,一边吸烟一边低声啜泣。在人生重大危机来临之前,她只想继续爱妈妈,不让自己成为妈妈的负重。
可是她忘了,妈妈最爱的也是她。第二天一早,妈妈就从养老院里回来了。冯济真拿出医院的诊断书,母女俩第一次郑重地谈论了这个话题。
妈妈难过又自责,难过的是没有早点发现女儿的异常,自责的是为什么得这个病的不是自己。但只过了一个晚上,这个85岁的妈妈就挺了过来。她说:
“每个妈妈都是母狼,保护幼崽是天性,我会保护好我自己的小孩。”
在爱的力量下,她们决定一起面对这个疾病。但爱解决不了一切,当阿尔兹海默症继续蔓延时,母女俩才真正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什么。
冯济真很快就发现自己变成了另一个自己。
她尿失禁了,看着大腿两侧湿湿的痕迹,冯济真感觉整个人生在坍塌。
她发现遗忘变得更彻底,连自己的名字有时都想不起来。
她脾气变得很暴躁,对母亲恶言相向,叫她“老东西”,眼光也越来越冷漠。
她知道自己离妈妈越来越远了,也离原来的自己越来越远了。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越来越不清醒,这大概是世间最大的酷刑。
但很快,冯济真的清醒也不见了。
她的行为越来越异常,精力充沛无比,半夜里会跑到花园、浴室、客厅折腾,或者直接走出家门。
她的脾气也越来越失控,对妈妈大吼大叫,一着急就开始打人、咬人。
她还产生了幻觉,梦见已经去世的父亲回来了,而她又变成了当年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
她的自理能力严重退化,不能自己吃饭、穿衣。
她不敢见人,哪怕是最熟悉的学生登门拜访,她也会像受惊的兔子一样拉上窗帘,躲在床底。
她完全记不起自己是谁了,只记得妈妈是个老师,却不知道眼前人就是自己的妈妈。
爱了彼此六十多年的母女俩,就这样成了“陌生人”。
这时,她的阿尔兹海默症已经发展进入了严重认知功能减退的阶段。除了遗忘、大小便失禁、日夜颠倒外,还会出现人格和情绪的改变,出现与想象中人物对话、不断重复清洗动作、暴力行为等。
过去学习的知识也保留甚少,冯济真认真写下的标签,此刻也成了无意义的图画。她甚至连书该怎么拿,都忘记了。
这一段时间也是阿尔兹海默症病人家属最痛苦的阶段,需要应付病人的坏脾气、不可理喻和暴力,还有随时可能发生的出走,以及不可延缓的病情发展。
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中的父亲发现自己得阿尔兹海默症后,痛苦地说了一句:
“我感觉我的叶子都掉光了。”
人的生命就像一棵树,而阿尔兹海默症就像秋风一样,把树上的叶子吹成枯叶,再无情地打落,尤其残忍的是还要让病人和亲人一点点地见证树枯萎的过程。
几年后,冯济真连走路都变得困难,她坐在轮椅上。快90岁的妈妈,则在后面吃力地推着她。吃饭时,她的嘴巴只能张开一点点,稍不注意就会被呛住。
阿尔兹海默症发展到后期要完全依赖照顾者,生活不能自理,丧失语言功能,吞咽困难,甚至连基本的行走和动作都很难完成。他们的大脑已经不能指挥身体了,肢体僵硬,嘴巴只能发出咕噜声。最终陷入昏迷,死于感染等并发症。
直到今天,还没有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有效药物。头脑空空地死去,是每一个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既定的命运。
阿尔兹海默症发展到后期,会出现幻听、幻视、幻觉、错觉、妄想等现象。他们的世界里,充斥着驴唇马嘴式的混乱和碎片。
但在荒谬背后,掩藏的往往是最深的情感和记忆。在阿尔兹海默症人看来,他们没有失常,他们只是回到了最不堪或最幸福的过去。
冯济真回到了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那是她最明媚也最黑暗的时刻。
在那段不可提及的伤痛年代,年少不懂事的她把失魂落魄的父亲关在门外,导致了父亲投湖自杀。这成了她一生的阴霾,她觉得自己是杀死父亲的凶手。
自此以后,她再也没有穿过裙子,也没有吃过肉,放弃了恋爱和婚姻,过上了清教徒般的生活。
清苦、乏味地度过一生,是她的遗憾,也是她对自己的惩罚。
但在阿尔兹海默症的幻觉里,时光逆转,她的遗憾得到了补偿。在那个世界里,爸爸没有早死而是活到了老年,她成了新娘嫁给了心爱的恋人。漂亮裙子和小花发卡不再被锁住,而成了她最喜欢的穿搭。她不再严格吃素,会痛快地吃红烧肉、冰激凌,以及一切可口的食物。
住在时间深处,她是岁月的主人,享受着肆意想象的快乐。
她还是爱着妈妈,尽管她不认为眼前的老人是自己的妈妈,却还是把她当做了最信任的人,并分享了他们家的一个小秘密:
打个响指,就代表“我爱你”。
其实在这个家里,爱一直都在。而在很多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家里,爱也一直都存在。
90岁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深夜徒步10公里只为了看小女儿一眼。
患了阿尔兹海默症的爷爷,还惦记着要见孙子。
即便忘记了全世界,也不会忘记最爱的人;哪怕忘记了亲人的模样,也没忘记要爱他这件事。
在不清醒里,继续爱着。这对阿尔兹海默症病患亲属来说,是最动人但也最残忍的事情。
据统计,我国目前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高达1000万。随着老龄化的加剧,病患数量只会多不会少。每3秒钟,世界上就又多1个阿尔兹海默症患者。
每年的9月21日是“世界阿尔兹海默病日”,目的是为了唤起大众对该病的认识,及早发现。虽然阿尔兹海默症尚无有效治愈方法,但越早干预就越能有效延缓病程,提升病人及家属的生活质量。
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曾提出了10个早期警示症状:
记忆减退、做不好熟悉的工作、语言能力减退、搞不清时间和地点、思维判断力减退、把握做事进度有困难、东西放错地方、情绪和行为出现改变、理解视觉和空间信息有困难、从工作或社会活动中退缩。
如果发现家里老人持续有以上症状,建议去医院挂精神科做进一步检查。
对孩子,我们有天然的包容和优待。但对老人,却往往缺乏同样的耐心。这不是因为老人不需要照顾,而是我们已经习惯了老人的付出。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如果有时间,可以去电影院看一看这部电影,也请珍惜有机会叫爸妈的每一天。
往期推荐
看到儿子的重度抑郁症报告后,我才明白那句“忍忍就好了”有多残忍”
儿子,墓地我给你买好了——有一种家长,最大的愿望竟是看着孩子离开人世……
郑爽的瓜,我们不吃!但我却从郑爽妈妈身上,看到了很多家长的影子……
1
END
1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