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中国已确诊5例,需要担心么?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尹哥聊基因”
前几天,重庆市报告发现1例境外输入猴痘确诊病例,再次把猴痘疫情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其实,这已不是中国首次发现猴痘确诊病例,在此之前,就曾在中国台湾省发现3例,中国香港发现1例。
△重庆发现1例境外输入猴痘病例(来源:重庆卫健委)
o1
中国感染者的情况
• 中国最早的猴痘病例,是一位20多岁的中国台湾留学生,其6月16日从德国返回,20日出现发烧、红疹等症状,21日检出猴痘病毒核酸阳性。
• 7月12日,中国台湾出现第二例猴痘病例,是一位从美国出差回来的30岁男子。
• 8月6日,中国台湾公布第三例猴痘病例,是一位从美国旅游返台的20多岁男子。
• 9月6日,中国香港发现一名30岁男子猴痘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他曾途经美国、加拿大、菲律宾等地,8月30日即出现皮疹,于9月5日到港后出现咽喉痛等症状。
• 9月16日,重庆市确诊的猴痘病例,为自国外中转入境人员,因中国的新冠疫情防控要求,被集中隔离,期间出现皮疹等症状,经检测猴痘病毒核酸阳性。
不难发现,目前中国的确诊病例全部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难道病毒专挑年轻人下手?其实,这可能和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42岁)不再接种天花疫苗有关。一些观察性研究指出,接种天花疫苗对预防猴痘病毒感染的效果约为85%。
o2
猴痘病毒是怎么传播的?
之前,尹哥也分享了猴痘病毒的特点和情况(猴痘到底是如何传染的?咽拭子能检测么?),总的来说,猴痘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限性疾病,既能出现在动物身上,也能出现在人身上。而大部分人感染猴痘后,依靠自身免疫系统即可逐渐恢复痊愈,并不需要特殊治疗,由于感染引发的症状则会在2~4周内消失,但对于有免疫缺陷等的特殊人群来说,可能导致严重的临床并发症、甚至死亡。
猴痘的临床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头痛、肌痛、淋巴结肿大、皮疹等。其中皮疹是其最为“显眼”的特征,主要集中于面部和四肢,会从斑块依次演变为丘疹、水疱、脓疱、结痂后脱落。出现皮疹时,被感染者具有传染性。目前中国尚没有专门针对猴痘病毒的药物,主要是对出现的症状进行治疗。
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或破损的皮肤入侵人体。被野生动物咬伤、抓伤,或接触其病变渗出液、血液、体液都有可能被感染。而人际间的传播则主要依赖于亲密接触,如长时间近距离交谈、共用被污染物品、性接触等,甚至有研究发现可以通过胎盘由孕妇传给婴儿。
过去猴痘主要以地方流行病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以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为传染源,且传播范围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非洲中、西部热带雨林等地带,偶然出现在有疫区旅居史的人身上。而今猴痘在全球蔓延则出现了新特点,近期的一些研究表明:被感染者皮肤损伤处病毒含量比咽部多得多;被感染者以中青年男性为主,多为男男同性恋者(约占96%)。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很多猴痘病例都能追溯到性接触,但并不代表它是一种性传播疾病。
过往猴痘在西非传播造成的病死率约为3%~6%。最近几个月,猴痘在全球大范围传播,却并没有引起大规模人群死亡。据世卫组织统计,截至9月18日,全球累计报告60,841例确诊病例、23例死亡病例,病死率不到0.4‰。
△全球猴痘疫情概况(来源:世卫组织)
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专门针对猴痘的疫苗,但猴痘对于普通人的感染风险比较低,世卫组织也不建议大规模接种。
o3
猴痘疫情会不会在中国扩散蔓延?
从传播特点来看,猴痘疫情很难在中国扩散。一方面,猴痘的潜伏期为5~21天(多数为6~13天),而为防止新冠疫情由境外输入,中国大陆对于入境人员均执行“7+3”的管控隔离措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执行“3+4”的管控隔离措施,能够发现一批感染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疫情传播。另一方面,最近两周全球猴痘新增确诊病例有所减少,疫情可能要进入震荡下行周期。
△全球每日新增猴痘确诊病例概况(来源:Our World in Data)
前期,华大基因已率先研发出猴痘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在快速PCR扩增模式下,40分钟即可得到检测结果,为猴痘病毒感染的诊治和防控快速提供检测依据,全面助力全球公共卫生防控。
就目前而言,猴痘仍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不与陌生人亲密接触、勤洗手、勤消毒等常规的个人预防措施都是行之有效的。而对于国家来说,及时做好可疑人员的针对性筛查与隔离管控,也能将猴痘病毒阻隔在外。我们仍需对猴痘疫情保持警惕,但也不用过度紧张。
— THE END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