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勇:教育呼唤朴素
对于教育,简简单单、宁宁静静、自自然然、朴朴素素,则更持续,更有味道,更有力量。
家常饭菜最可口,纯棉衣服最爽身,朴实话语最暖心,无华情感最动人。
对于教育,简简单单、宁宁静静、自自然然、朴朴素素,则更持续,更有味道,更有力量。
这些年,我坚持教育的返朴归真,抱璞守素,极力主张和倡导教育的朴素。把朴素的教育作为一种践行的基本理念,曾经在一个区域不遗余力推进,现在又在行走中竭尽全力四处传播。
但反观当下的教育,却极尽浮夸、浮华、浮躁之能事,让教育没有了应有的质朴、本色、素净,也让教育失去了应有的光鲜、魅力与美好。
校园文化应该是朴素的,朴素的校园文化最美,最时尚,最走心。
朴素的校园文化,应该是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变废为宝,靠师生动手,用自己的智慧与作品装点校园,让校园的一墙一壁,一楼一道,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文化的意蕴,文化的呈现,都被烙上文化的符号,文化的印迹。
然而现在的一些校园文化却被沦为商业的文化,形式的文化,匠人的文化,满校园的喷绘,高大上的盆景、雕塑,流光溢彩的大屏、霓虹灯,应接不暇的美化、装饰、陈设……
常态的课堂应该是朴素的,朴素的课堂最真实,最接地气,最耐人寻味,最经久不衰。
然而现在很多的课堂,热热闹闹,嘈嘈杂杂,弥漫的尽是喧嚣,课堂就像拍电影一样,灯光道具,服装烟火,舞美特技,十八般武艺,应有尽有,让人置身其中,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头昏脑胀……
教育的表达应该是朴素的,你看,孔老夫子关于“教”,就那么十六个字: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关于“学”,也就十六个字:学以致用,学而时习,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多么朴实无华,醇厚留香。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多么的简洁明了,笃实淳朴。
就在这朴素的表达背后,却字字珠玑,句句锦绣,点点琅玕,言之凿凿,亮如白昼,清晰可辨,洗尽铅华,留得余香,神龙抬首,直指苍穹。
学习的课程应该是朴素的,过去的学习,就是简单的几门课程,孩子们快快乐乐上学去,高高兴兴放学回家,路上欢歌笑语,掏鸟窝,拼火仗,下河捉鱼摸虾,回家割草放牛,帮父母干农活儿。那个时候,学习是轻松的,童年是快乐而幸福的。
然而现在的课程却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沉重的书包已不堪重负,压弯了孩子们的脊骨,压垮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不仅如此,还有名目繁多的东西需要进校园,形形色色的一切需要进课程。校园只有这么大,装得下吗?孩子们的脑袋只有这么小,容得了吗?
校园生活应该是朴素的,曾几何时,校园还真是孩子们快乐学校的学园,幸福成长的乐园,放飞身心的家园。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像快乐的鸟儿飞出教室,可以尽情地嬉戏玩耍,尽情地享受课间10分钟,孩子们盼望的体育课也可以在操场上自由地打球,自由地奔跑运动。孩子们在学校的时间不长,课余生活也很丰富,他们可以在各种喜欢的活动中释放天性,凸显个性。
教育的关系也应该是朴素的,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好的生态,教育关系好了,教育就好了,教育的关系乱了,教育的一切就乱了。
曾经的教育关系,不管是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都很好,师生关系融洽温润,和谐友善,生生关系互帮互学,团结互助,家校关系更是彼此尊重,善于沟通。
然而现在的师生关系却是一触即发,剑拔弩张,不亲其师,怎么信其道?生生关系也是恶性竞争,缺乏合作,只要提高一分,也要干掉千人。家校关系更是难以协同,恶化有加,往往会因为一句话,一件小事而大闹校园,对簿公堂,大打出手。
就连曾经上学的愿望都是朴素的,“成龙上天,成蛇钻草”“读到哪儿,就送到哪儿”“读得了就好好读,读不了就回家打牛屁股”,这是那时候父母对孩子们的口头禅,语言虽实在,却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哲学,随遇而安,顺其自然,不苛求,不强求,不急功近利。
然而现在的父母却不论天资条件,不讲个性禀赋,不分青红皂白,让孩子必须考满分,读重本,上名校,必须光宗耀祖,显赫门庭,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必须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变现,让孩子伤痕累累,让自己焦虑不堪,让教育特别内卷。
为什么过去的孩子没有跳楼跳江的,甚至连抽都抽不下去?
为什么过去学校没有心理老师,也没有心理治愈室?
为什么过去学校没有在二楼以上安装铁丝网?
为什么过去没有把孩子的心理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
为什么过去也没有设立什么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
……
思来想去,还是教育在离朴素的方向上走得太远,让教育迷茫与迷失在浮躁、喧嚣、功利的丛林中。
回归教育本真,回归教育的美好,我以为,还得呼唤教育的朴素!
来源:汤勇晓语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来源: qq
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