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下菜头:我有时在社交平台看到一些网友,他们会晒出自己的阅读笔记总结。有的细致到甚至还用手写摘抄。这让我常常怀疑自己的阅读无效。因为除了以前上学时老师要求的课堂笔记,我其他时候阅读很少有(可以说几乎没有)做笔记的习惯。基本全是凭记性和大致理解来记该书到底说了什么。读文章或书,我也不太会清晰记得里面类似“主人公姓名”、“地理名称”等客观名词。所以我不太像其他人那样,在写东西时能精确引用名人名言。一般都是能想起大概意思或模糊语态,然后根据自己理解的含义重新化用出来。除非必要引用,我才会上网搜索这段原话摘抄过来(感谢互联网)。我后面也试过读书做笔记,但感觉好别扭,有些作秀。而且我阅读习惯一气到底,边读边做笔记的停顿反而会影响我畅读乐趣。这是困扰我目前阅读的迷障。可能是因为看到别人这样做,略微有些攀比焦虑,觉得自身这个阅读习惯不好。也有是因为生理年龄上涨,担心万一自己哪天确实什么都记不住了咋办。如果说我的习惯真带来什么影响的话,就是当我需要传达给别人时,可能无法特别精确到某本书某章节某段某句。这种感觉有时在需要特别具体数量值来佐证时,会感到没有说服力,不严谨。这个提问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制。不做笔记,是我啊;全靠理解记忆,是我啊;记不住人名地名,是我啊;无法引用名人名言,是我啊;看到别人记笔记焦虑,是我啊;无法精确引述某章某节某句某数字,是我是我还是我。好像问题写到这里就算是回答完毕了,只需要我最后加一句:但我成为了一名写作者。其实还可以多加几句:但我念了大学并且毕业,但我去了航空公司参与组建飞行运行控制中心,为全公司编制运行手册,但我去了互联网大厂做内容运营做产品做管理,但我创业开了几家小公司,我的农业公司每年卖蘑菇卖米线卖月饼大家还算喜欢......在这个过程里,我就在航空公司的那一段时间还记笔记,主要原因是国企,开会的时候不记笔记叫做态度不端正,讲话时大家低头奋笔疾书才是正途。但自从人们发现了打印机里有A4纸这种神奇的存在,开会时就变成掏出三张A4纸,抓起一只碳素笔进入会场,然后开完会揉成一团扔到字纸篓里。凯,真没什么的。如果说你把不记笔记当做是一种个人缺陷,那你就看吧:自己周围有没有秃顶?秃顶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了?近视呢?脚气呢?个子矮呢?我觉得不记笔记最多最多也就能算手指上的倒刺,偶尔让人心烦意乱,但总体影响微乎其微,可能还要排在脚气之下。
罪恶感,我们讨论的其实是罪恶感。因为自己不做笔记,我们就有了罪恶感,给自己贴上了懒惰,不专业,不认真等等标签。罪恶感哪里来的?老师说做笔记才是好学生,父母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然后我们的确因为不做笔记吃过一些或明或暗的亏,于是我们学到一件事:做笔记是正确的,那么不做就是错误的。明知道是错误的,还坚持不去改正,觉得自己还行,那就是怙终不悛,死不悔改。
很多年前我举过一个例子,谈搜索引擎。我说搜索引擎什么都能帮你搜出来,但前提是你得知道让它搜什么。我还举了个例子,说我想要找到中国魏晋时代人们学驴叫的典故,但是我不记得具体是谁。但我在搜索引擎里输入关键词,瞬间就能找到三个典故,具体时间地点人物都有。如果有人根本不知道有这回事,估计永远也不会在搜索引擎上去找。
现在我还可以引申几步:第一、即便是很喜欢记笔记,一个人大概也不会专门去记孙楚、王粲这几个名字,记了笔记未必也能想得起来;2、即便记了笔记,也想得起来,还能翻得出来,问题是记得起来本身没什么用处,重点是你得把他们当做一个合适的例子放在文章中合适的位置---而这一点和你记不记得住没关系,和知道如何写文章有关系。这就带来一个新的思考:人们记笔记究竟是为了什么?中间目的可能是为了学习,可能是为了加深记忆,可能是为了便于复习查阅,但终极目的还是为了去运用。一旦考虑运用层面,谁都知道一个目标可能对应多个路径。一条路径受阻,那么另外一条路径就会得到强化。就像一个人腿瘸了之后,还是能走路,但是那种好腿的小腿肌肉就会变得特别发达。又或者是一个人近视之后,还是能看东西,但是作为一种补偿他的听力可能会变得很敏锐,动态视觉可能会变得很敏锐。
记笔记应该是一种正确的方法,然而正确的方法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为之。我记忆力不好,或者说背诵类型的记忆不好,记笔记也帮助不了我太多。对,我就是记不住人名地名,我就是记不住外来词的正确次序,我就是记不住原话是怎么说的。所以,我代偿性地发展出了其他能力。
因为我只能理解记忆,那么我就不去引用名人名言,要引用的话也是间接引用,不打双引号,后面加括号备注:(大意如此)。既然不能引用,那么一切都按照我个人的理解来,那么无论看到什么书,看到什么内容,我本能地就会去想:如果这话让我来说,我会如何表述?我无法正确记忆芭堤雅还是芭雅堤,那我就加个前缀尽量减少读者的误解:泰国度假胜地。我阅读书籍时不做笔记,那么我就直接发表读后感,多年后我上网翻读后感就能回想起我当时读了些什么,有什么想法---看笔记做不到这个效果。
同样的,我无法记忆精准的数字,那么我就发展出一套自己的数据记忆方式---我去记数量级。中国人口,亿级;GDP,万亿级。虽然我不知道精确数字,但是我知道数量级,也就因此知道事物之间在数量上的相对关系。而如果不是为了汇报工作,单纯的数字是没有意义的,数字一定要做比较才有意义。就像是我无法记住中国人的平均寿命究竟是多少,但我能记住一堆相对关系。比如说古代平均三十多,民国四十多,现在男性是70出头,女性则接近80,女性平均要比男性多活五六年。如果文章有需要,那么我去查精确数据。但即便有了精确数据,往往最后还是为了证明这种相对关系。因为没有增减、涨跌、大小,人们要数字来干什么呢?秃子也能活的,剃光、寸头、带帽、假发,方法多得很,无非是不能烫发和喷发胶,这些事情和自己无关而已。不记笔记的人也有自己的方法去记忆,只是没有那么直接罢了。别人是记忆具体的信息,我们这样的人只有模糊的印象加上个人的理解,真正擅长的是记忆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说:学驴叫这件事本身没多大意义,但如果你把它和所谓的魏晋风骨联系在一起,和那帮口服五石散,没事脱了衣服裸奔散热止痒的魏晋名士联系在一切,那它就是魏晋时代人们精神风貌的一个漂亮注脚---我记不住人名,那我就只能记特殊事件和时代之间的关联。所以,凯,正所谓鱼有鱼路虾有虾路,不做笔记也有活路。不记笔记可能不对,不是个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是个正确的记忆方法,但从来没有谁说过,一个人必须要做正确的事才能在这个世上过活。我只能这么说:如果做笔记是正确的事情,那么不做笔记可能会让人走上一条弯路。然而,弯路也能抵达目的地,只是抵达的方式略有不同。与此同时,因为走了弯路,所以会看到一些别的风景,发展出一些旁的能力,总体上算下来并不亏。而且以目的来讨论,似乎不记笔记的人做得也不差。不记笔记可能是因为心性的缘故,也可能是因为记忆能力的缘故,还可能是因为不知晓正确高效学习方法的缘故,我不知道每一个人的具体情形,因此不会去做任何判断。但我有两个原则,一个原则是不要为难自己,不要给自己找些罪来背,不要自己恐吓自己老了记不住怎么办,不要总是拿自己和他人比较,别人笔记再齐整漂亮,个人成就再高,和我又有什么关系?也许别人真正的竞争力是因为长得帅呢?而我居然误以为自己和别人差不多帅,差是差在做笔记上。另外一个原则是不要为难别人。因为我不记笔记,所以你们记笔记的人都有毛病,你们记笔记还标红标蓝用记号笔涂抹配上手工插图,你们这就是在装给别人看,你们根本心思就不在内容上---别那么去想,更别那么去说。有这样的念头升起时,要赶紧一把抓过来拷问一番,问它是打从哪里来的?由此可以榨出我们皮袍下的“小”来。因为不记笔记是有办法解决的,但是一个人一旦心性败坏了,那就很难再救得回来。最后,凯,不记笔记但还是可以买好看的笔和优质的笔记本啊。我家里有一堆,没事经常找出来用手摩挲,幻想一番上面都是我的字迹该多么美,然后再放回书柜,自我感觉就像是真的记满了一样---这也不是正确的事,但我喜欢。
和菜头
2022年9月22日
于北京
标题:《香格里拉》
创作者:和菜头的小肉手
所有图片AI算法提供:Stable Diffusion
关于Stable Diffuion的详情,请参考文章《介绍一下Stable Diffusion》
槽边往事和菜头 出品
【微信号】Bitsea
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请你相信我,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话都是错的
禅定时刻
凯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然后我看了一下他的留言,发现他每一段的分段都是对的。分段正确,说明逻辑清晰,表述准确。这样的人能糊涂到哪里去?明明想得很清楚,接近500字分了6段,主次和层次非常明晰。
说到字数,我就有点不高兴了。读者留言可以写几百字,我回复读者留言才120字。我身为写作者,回答比提问要更长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么?南派三叔专区
π,《香格里拉的青稞田》送给你。其实不大可能,因为如果雪线下降到这样的高度,那么田地里就不可能还有青稞,季节早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