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50人|段跃中:把中日故事说出来、写出来,增进友好
中日“50年50人”专题报道组 发自日本东京
回首30年前初来日本闯荡的时候,段跃中常常开玩笑自己最初是“三零青年”——日币0元、日语0基础、0社会资源。
而如今,在他既是办公室也是住宅的“两用居所”内,堆满了关于中日两国友好方方面面的书籍,多到给人一种难以下脚的感觉。对此,现在已是《日本侨报》出版社总编辑的段跃中表示,“为了中日友好,(年轻人)读一本正确介绍中国的书,读一本有利于中日友好关系的书,写一篇文章,直接到对方国家去旅游,和别人面对面的交流,这些做法都是最好的。”
1991年,为了和已在日本留学的妻子团聚,当时已经是《中国青年报》记者的段跃中做出了一个令人颇为意外的选择——辞职赴日自费留学。后来在日本的学习工作中,他越发感到日本媒体对中国尤其是对在日中国人的报道存在偏见,于是他选择重新拿起笔,希望用文字改变这一现状。
段跃中 澎湃新闻 图
现在,除了经营自己的出版社之外,段跃中还坚持在每个星期日的下午举办“汉语角”活动,到目前为止该活动已经坚持超过了15年,举办了超过700期,除了因为新冠疫情短暂停止的半年时间之外,这项活动已经成为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然也占用了他陪伴家人的时间。
回忆这段经历,段跃中说道,“这或许就是湖南人的一种倔强吧,有时候家人理解不了为什么要搞这么一个长期的志愿活动。但是我想孩子长大以后会理解我所做的这些公益活动的。现在他们觉得,父亲已经成为了中日交流的桥梁。”
立志改变日本媒体对华报道偏见
澎湃新闻:您之前接受采访时说过,您当时来日本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为了跟夫人团聚,我们了解到您当时其实在国内有一份正式工作,也是在一家很好的媒体。我不知道您当时下定决心的时候有没有过顾虑?
段跃中:当然是有顾虑的,有三个原因吧:一是因为年龄比较大,当年来日本的时候已经33岁了;二是我不会日语,完全要从零开始,而且还不太了解日本的文化;三是没有钱,经济上没有储备,当时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差距那么大,这些因素都曾经给我造成困扰。我记得从飞机上下来以后,我坐的是电车,当时就感觉电车很快。到了东京以后,我观察周围的人,从面孔来说的话,感觉好像大家都差不多,这就是日本给我的第一印象。当时有个小插曲,我在电车检票口时发现我的手提包没了,包里面放了护照和从中国银行外汇兑换的仅有的1万日元,可以说我所有最重要的财产都在包里面。然后我就赶紧到站台上面去打电话寻求帮助,后来包找回来了,里面东西都在,我很吃惊,那是刚到日本的第一天。
澎湃新闻:您在克服了一开始的文化障碍和语言问题之后,前几年其实主要是在上学,从硕士一直到博士。之后1996年,您开始创办《日本侨报》,当时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您认为当时的日本媒体对中国或者对中日关系的报道存在什么问题吗?
段跃中:刚来日本的时候,因为语言的关系我在日本很难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所以我决定发挥在国内做过记者的特长,于是我给好几家华文媒体写稿,用过好几个笔名。我写着写着就发现这些华文媒体的读者只是我们在日华人,很难影响日本社会。后来,在我稍微能读懂日文报纸以后,就发现日本媒体关于中国人,特别是在日华人的报道很多都是负面的。所以我硕士论文的研究对象就是(日本)华文媒体,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日本媒体关于华人的负面报道之中关注犯罪的非常多。当时经常报道一个词叫做“蛇头”,就是关于偷渡。1996年我在读博士第二年的时候就开始想创办《日本侨报》,当时就想如果自己办报的话,就办一个日文报纸,让日本主流社会和研究者也能看懂,让他们知道在日华人并不是只会犯罪。
总的来说,日本媒体有着资本主义国家媒体的特征,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些负面新闻更容易上重要的版面。我们看到这些负面报道时,心里就很不舒服,因为毕竟作为一个在日本的中国人,我们当然希望更多看到正面报道。当然日本媒体的记者也都知道存在这些问题,他们也有过一些反思。
事实上,除了政治、历史方面的一些问题,比如像岛屿、领土问题这些以外,更多的日本人还是不了解中国。这几年因为疫情去中国的日本人越来越少,中日朋友间直接交流的机会也少了,这个方面来说是有很大遗憾的。我们和去过中国的一些日本朋友搞“汉语角”“难忘的旅华故事征文”这些活动,让他们把在中国和中国人交往的故事,通过他们自己的嘴说出来,或者写下来,这让很多日本民众觉得很感动,意识到中国有很多他们不知道的故事。日本人看了这些日本人自己写的中国故事,他们觉得非常新鲜、很吃惊,这些都改变了他们对中国的一些看法。所以其实从民间的角度,和日本人直接面对面交流,对改善两国关系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时任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为“汉语角”题字。澎湃新闻 图
主办超700次“汉语角”和6次旅华故事征文大赛
澎湃新闻:您刚才提到“难忘的旅华故事”征文活动,这方面您可以分享体会吗?
段跃中:我们这几年搞的“难忘的旅华故事”征文。这个活动面向日本朋友,现在已经是第6届了。我们在和日本朋友交往当中,发现他们希望有一个平台,让那些没有参加像日中友好协会这种友好团体的普通老百姓发声,所以2017年我们就开始面向那些有留学经验的日本朋友征文,请他们讲述难忘的中国留学故事。首次征文活动结束以后反响很不错,还出了一本中日双语的获奖作品集。后来好多不是留学生的日本朋友就说他们虽然没有留学经验,但是都去过中国,也很喜欢中国,在中国也有很多的故事,问能不能也给他们提供一个写作发布的平台。从2018年开始,我们就把“难忘的留学故事”扩大成“难忘的旅华故事”,去过中国的人都可以写。他们虽然也通过个人媒体发布自己对中国的一些看法和想法,但是比较认真严肃地把在中国发生的故事用中文写出来,然后(中日双语)出版,再在日本公开上市(还是第一次)。
每年大概有300来人来参加征文活动,都是真名实姓的,从参与人员来看,其中包括国家公务员、外交官、大学教授、普通家庭主妇、学生等等,只要去过中国,这些日本朋友都可以用中文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他们没有隐瞒自己的观点,在中国的感受确实打动了他们。比如说,前年获奖的一个日本小伙,他是在一家24小时便利店里负责中国商品的采购,他们店里面摆的产品很多来自中国。在他第一次去中国的时候,感到日本民众对来自中国的产品感到担心,所以他把从原材料的卫生管理到出口日本的整个路径全部考察了一遍,去了大连和青岛的工厂。他非常感动,把这个过程写了出来,他在文章中真心呼吁及希望日本能够正确理解“中国制造”这个词。“如果你们像我一样去了中国,到现场看一看,你们就知道这个产品是可信的,质量是过关的,各个方面都是令人放心的。你们去了中国也会和我一样成为中国的粉丝。”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篇故事打消了很多日本朋友对中国制造产品不放心的念头。所以我说日本朋友讲中国故事所产生的效果可能比我们自己讲中国故事会更好一些。
澎湃新闻:我们再回到“汉语角”,这个活动您大概办了多少期?您估计到目前为止前前后后有多少人参与了?这期间您有没有遇到过一些困难,或是刚才说的那种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
段跃中:我记忆力还比较好,今天(2022年7月3日)正好是第707次“汉语角”,这个活动是2007年8月5日开始的,马上就要第15个年头了。我还记得第一次举办的时候,夏日炎炎,当时来了23个人。后来经过大家的努力,参加的人越来越多,并且不管刮风下雨大家都坚持来,累计大概有3万多人(参加过),多的时候一次有近200人,少的时候也有十几个人。我们每个星期都有“汉语角”,固定是在周日下午2:00~5:00举行,新冠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断了不到半年,后来就改为线上了。
我们第600次“汉语角”的时候,在公园做了一个很大的活动,孔铉佑大使还专门写了贺信。“汉语角”基本的流程是这样,下午2点到3点自由交流,来自各地的人互相认识,见面之后就报个到、签个名。3点开始就是全体会,第一次参加的人一定要用汉语、日语两种语言做自我介绍,日本朋友先用汉语,中国人就先用日语介绍。然后每次基本上都有一个主题发言,请日本朋友或者中国朋友讲一些中国的最新发展变化,有时候也请一些外界知名的学者发言。4点以后是分小组讨论。我记得有一次北京开通了新的地铁,有一位日本朋友从北京刚回来,拿着《北京晚报》从机场专门赶到“汉语角”,向大家介绍北京新的发展变化;也有到过张家界旅游回来的朋友,拿着自己拍的照片分享说从来没看过这么漂亮的风景,像这样的故事太多。
澎湃新闻:在您坚持举办“汉语角”的过程中有遇到过一些困难吗?
段跃中:困难很多。我们的活动是完全免费的。对我的公司来说,发通知、写稿子、组织、请老师演讲、复印材料等等这些张罗的过程,虽然看起来算不了什么,长期来说也是一个开支。从我个人家庭来说,一开始时孩子还小,爱人有时候也会有一些的怨言。
“汉语角”开始是我们夫妻两人一起创办的,后来在运营的时候,家人难免会觉得我老是把时间给了这个活动。现在孩子们觉得,父亲已经成为了中日交流的桥梁,所以他们想今后不光要在中日两国间发挥作用,还要为国际交流做点什么,这也许是因为我这种倔强或者说坚持给他们带来的一点影响吧。
段跃中在自己的工作室接受采访。澎湃新闻 图
对未来的中日关系持乐观态度
澎湃新闻:在日本这么多年之后,您个人对未来的中日关系是不是还持一种乐观的态度?
段跃中:我对中日关系还是持乐观态度的。在日本生活了这么多年,我个人觉得今后中国肯定会越来越发展壮大,中日关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就只会向好的方向去发展。从民间来说我们也没有别的选择,我们会继续努力做出版工作,通过出版平台来促进中日之间相互了解。总的来说,要维护好中日关系,关键还是要做好民间交流,这种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但现在绝大多数日本人没有去过中国,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让这些去过中国的日本朋友讲述中国故事,把中国的发展变化讲述给更多的日本朋友听,我想这样会影响到更多人,改变他们对中国的一些看法。
澎湃新闻: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我们放眼未来的50年,也回首过去的50年,中日友好七团体的很多成员现在都白发苍苍,中日关系的未来肯定还是托付给下一代年轻人。您作为长期坚持在中日文化交流和友好推进工作中的前辈,对于未来致力于中日友好交流的两国年轻人,有什么期待或者寄语?您认为中日两国交流的接班人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念,又应该克服什么样的障碍和误解呢?
段跃中:对年轻人来说,就是要坚信中日两国世世代代会友好下去的理念。当年的老前辈们,像毛泽东、周恩来、田中角荣,他们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做出了巨大努力。具体到每个人来说,我们要行动,哪怕是做一点很小的事情,就从自己先做起来。
【人物简介】
段跃中,1958年出生,湖南人,曾任《中国青年报》记者、编辑,1991年赴日本自费留学,2000年获得新潟大学博士学位。30年来,他先后创立在日中国人文献资料中心、创办《日本侨报》、日中交流研究所、NPO法人日中交流支援机构等,主办中日双语作文比赛,2007年创立东京星期日“汉语角”,现任《日本侨报》出版社总编辑、日本湖南人会会长。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