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吴军:别让追求高分毁了中国最稀缺的“5%人才”

吴军:别让追求高分毁了中国最稀缺的“5%人才”

公众号新闻


文 | 勇敢的特雷西

来源 | 爸爸真棒 ID:babazhenbang

鲁稚的阳台  编辑



爸爸真棒”是一个K12原创国际化教育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中西融合教育探索。

最近,“爸爸真棒”就“教育及科技创新”问题采访了吴军博士。有着科学家的严谨和实业家的视野的吴军,谈起教育问题,总能够抽丝剥茧,直指靶心。

这次访谈紧紧围绕如何培养出中国“前5%的对科学最感兴趣的人”,即科技创新的人才储备,从科技创新差距开始,谈到了如何将中国孩子的“理科优势”转变为“创造力优势”,从对抗“内卷”谈到“未来20年的热门的科技领域”,让我们一起开始一场开阔视野之旅。

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本文配图来自电视剧《神秘博士》

01

科技差距在缩小,技术创新还不够

我们经常谈论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和美国的科技,差距究竟有多大?”
差距不是用一个维度可以衡量的,因为不同的领域,优势和劣势也不一样。
我们这样打比方吧——20年前,中国和西方的差距有20年,现在经过了20年的努力,依靠“举国体制”的优势,中国把差距缩短到了差不多5、6年,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而近年来,中国科技和创新发展突飞猛进,申请的专利数量也在迅猛地增长(背景数据:2019年,中国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途径提交近5.9万件专利申请,超过美国首次跃升至全球第一位)。
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有同时也有一个严峻的事实是——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不是很多。
我们说评价“科技创新”,你不能单从“专利的数量”来看,因为世界上的专利是不平等的——有些专利非常有用,有些并没有那么有用,所以光看数量是不行的。
中国企业是工程做得很多,工程上有一些是有创新的。但是很多工程,是人家已经告诉你怎么去做的方法,你是把它给做好,做得成本比较低,这个也能叫做创新,但这个是工程上的创新,不是技术上的创新。
举个例子,通讯从4G到5G,这是一个技术上的创新。但你把4G的基站做得更便宜,是一个工程上的、财务上的创新。
中国科技要获得根本上的发展,光有工程和财务创新,那是远远不够的。

02

“同质化”和“兴趣驱动”

科技创新的人才储备功能,需要依靠教育来承担。我们对比中美之间的教育,就会发现,中国学生的教育都比较相似——大家在学校上的都是一样的课,课外也喜欢学习一样的东西。
比如,如今计算机比较热,STEM也比较热。想去考很多好中学,编程好还能加分,结果就导致很多孩子就一窝蜂地去学编程。
而美国孩子的差异性比较大,他们基本上依靠的是“兴趣驱动”——如果孩子对科学没兴趣,家长一般不会逼着他去学这个课程,也不会说“你去学个编程,将来可以上好高中。”
另外一个,美国孩子分流比较晚,他小学中学是按学区来划的,不用考试,没有这些升学的问题。那么,如果是对科学感兴趣的孩子,他基本上就真是感兴趣,不是被逼出来的。


把中国的所有学生,和美国的所有学生进行比较的话,那并不太好比——
中国学生的优势,是数理化的“平均考试成绩”要高一点,但是分布比较集中。比如大家都是从“良好”到接近“优秀”,达不到良好的比较少,超过优秀的也不是很多。
美国学生呢,从0分到100分都有。相当一部分美国学生,在高中毕业的时候,连一元二次方程都不会写,但也有很多特别好的学生。
所以说我们经常讲的,中国学生的数理化基础比较好,其实是他们这几门课的平均分数比较高。但科技创新人才,一百个人里不一定有一个,去比那个平均分没用。
如果只比较“对科学最感兴趣的那5%的人”科技创新人才储备)那么中国的中学教育广度不够,课程内容也太少。
美国高中的AP课,单是“计算机”这一个学科,就会开设很多门课程;“物理”会一直深入学习到大学物理,用微积分来重新讲一遍物理知识;“数学”不但会讲微积分,还有线性代数、微分方程、概率统计;“化学”是讲量化的大学化学……
在中国,大部分同龄的孩子都去学习同样的课程;而美国是根据孩子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教育进度的快慢是不一样的,比如同样是15岁的孩子,有的人高三课程都学完了,有的人才刚刚开始上高中课程。
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于我们所说的“前5%的对科学最感兴趣的人”来说,倒是美国学校的基础更扎实一些。

03

怎么给“前5%的创新人才”提供土壤?

另外,中国教育对“完美分数”的追求,也限制了许多“尖子生”往上冲的高度和向外拓展的广度。比如,一个很厉害的孩子,他花50%的力气就考到了95分,但是却需要再多花50%的力气去考到96分,单单为了这一两分,多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这实际上是毫无意义的。
美国教育中还有一条是中国没有的,那就是到了高中阶段,很多美国学生就已经开始做科研了,他们甚至有机会到大学里去,像博士、博士后一样,在杂志上和科技会议中发表论文。
美国还有许多针对中学生的科技竞赛。比如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nternational Science & Engineering Fair),谷歌科技大赛(Google Science Fair)等等。
△谷歌科技大赛
那么,美国中学的孩子们是从哪些渠道获得类似的科研机会呢?
首先,美国不少大学有专门针对中学生的科研项目。
比如在加州,有一个很有名的夏令营,是UC Santa Cruz这所大学,每年有几位教授,固定地向湾区的高中开放若干名额,那么大家通过公开的渠道申请就可以了。这是地区性的。
全国性的项目,最有名的比如说MIT的RSI,全美招收75名高中生;还有斯坦福大学的SIMR,是有关生物和医学的夏令营……
在美国,中学的物理化学数学老师会通知孩子们:今年的某个夏令营开始报名了啊。然后大家就可以去自己申请,也可以要求老师帮忙给写推荐信……这些渠道都是畅通的。
而中国的高中生,没有太多渠道去搞真正的科研。高中教育基本上还是老师教、学生学,孩子缺少这样的机会。
中国的中学生不做科研的另一个原因,是科研和高考不挂钩。在美国,大批高中生都会去上AP(大学先修)课程,因为如果你在高中上不了10门AP课,那么基本没办法申请前25的大学,搞科研也是申请大学的加分项。
要说获得科研机会,咱们中国也有老板、科学家、大学教授,和工程师的孩子,但问题是,一旦科研和高考不挂钩,爸爸们暑假肯定也是把孩子送补习班去了,也不会把孩子带到实验室去啊。

04

中国需要更大的人才库

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中国学生的数理化优势,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优势,前面说过了,高中数理化三门课,教的内容非常少。
👇👇这是我女儿在美国高中做的数学作业,微分方程。
朋友和读者曾经给我留言,说这种难度的题目,在中国,需要是好大学的大二数学系,才能做得到。
所以咱们讲大国崛起、科技创新,你首先就要从中学开始培养出一大批数理化非常好的人。比如咱们中国有很多奥数选手,他们的数理化是真的好,可惜人数还不够。而中国科技发展,需要这样的几万人的队伍。
要大量培养数理化人才,那么我们最好的高中,比如海淀的那几所附中,北京西城的二、四、八中,然后上海的“四大名校”、“八大金刚”……这批中学里,每所学校应该有一百人左右,能够在高中的时候,把大一的数理化全都学完。
我们要有一个的概念,每年可能要选拔几万名对科学感兴趣的年轻学生,这几万人中呢,最终可能会有几千人成为科学家,有几百人成为优秀的科学家,有几十个人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每年这样做,经过十年八年,情况就会很不一样。

05

未来发展,要关注这3个科学领域

最后,想说一下国内在热议“内卷”,其实在中国大家担心和焦虑的所谓内卷,即在封闭体系内越来越剧烈的竞争,在欧美国家可能早就出现了。
美国的政府部门中、大企业中、NGO中,各种职位的数量可能几十年都没有增加,人与人只能通过内部竞争谋求生路。近几年来申请谷歌工作的成功率才2%左右,只有申请哈佛大学的一半。
至于教育上的竞争,虽然不是看高考分数,但激烈程度一点不差,只是表现不同而已。
所以,所谓“内卷”,不过是社会经过高速发展之后,到达平稳的发展状态时出现的一个必然结果。
中国因为刚刚达到平稳发展的阶段,因此社会上这两年开始关注这个问题。究其原因,实际上是在社会发展相对放缓之后,各种机会增加的速度较原先显得少了,竞争显得激烈了,仅此而已。
那么,未来的青年人,如何在内卷的大环境下突破重围,获得更多的机会呢?
从总体上来说,如果只考虑就业,不考虑兴趣的话,你就重点关注三个领域: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
具体到职业,IT、人工智能就属于信息产业;医生、制药、生物研究、种子,这些都属于生命科学。
可以说,未来所有和这三个领域有关的专业,就好就业,和这三个无关的,就难就业。这是未来20年的趋势。
从个体上来讲,你要增强孩子的竞争力,应该怎么做?
大前提,孩子的智力水平和能力水平,在什么水平上面,就去做什么事情。比如以咱们普通人的身高,就不要去和姚明比赛打篮球了,不是那块料,着急也没有用。
身高差异是看得见的,但能力差异光从表面是看不出来的。比如有的孩子并不擅长数学,他擅长写作,可很多家长就是不认这个死理,就要死磕数学,这没有好处。
在能力所及的大前提下,我说有两点做好就行——
第一,是尊重孩子的意愿,把他的特长最大化地发挥你如果真想要他成为“创造性的人才”,而不是干一份简单的事务性的工作,那他必须要喜欢这件事;他如果不喜欢那肯定不行。
第二,是我们不能太着急因为无论做什么事情,做好都需要时间。有些人喜欢做一件事情,是因为擅长,比如喜欢踢足球,踢得越好就越喜欢。
但是擅长做某件事情是需要时间的,比如你去练习踢足球,不能是只踢了两星期,说我不试了;又去打篮球,又试了两星期,又去打排球了……这肯定什么都做不好。
认真做一件事情,你可能需要一年多时间,才能看出效果。在这方面,咱们中国家长普遍比较着急,送孩子去个补习班,要是一个月里成绩不提高,马上开始抓狂。那不行,要给孩子时间,家长要有点耐心。



今日推荐

《青少年心理报》

8-15岁的心理成长书





▍往期回顾

教育的功能是什么?从美国顶尖名校的录取标准看中美教育的差异。

藤校博士:我在顶尖美高讲了一次课,却对中国学生产生了深深的危机感…

读了顶尖大学却成为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你怎么看?

美国顶尖大学的博士是怎样练成的?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请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曾被评为“天才”和“小丑”!美国男子直播斩首父亲 他的人生发生了什么?全民补习的“东亚鸡娃”已走入死路!吴军:拼命卷进藤校还不如培养“一技之长”吴军博士带你实地考察全球最大科技展美国CES,硅谷高创会第六次组团赴美参加CES等你来!学界速递 | 韩国科研预算33年来第一次下降;教育部要求高校开展论文撤稿自查抖音出手!“秀才”等29万个账号无限期禁播……忐忑回国行(四)懒人花园:趣话马蹄莲参观习拜会之费罗丽山庄Filoli秋景 多图吴军博士:当下一代大概率难以超越父母,如何走好教育之路?儿子从小是“数学天才”,后来他怎么样了?一个成年人最稀缺的能力:深度清理早年学英文 我们“自学成才”的妙招3月26日外媒科学网站摘要:科学家追求高薪,美国博士后人数少了《奥本海默》有望入围奥斯卡电影《拿破仑》评论:完美造假流水账 尿点走肾不走心中国最紧缺的医生岗位,为何医学生都不愿意去别让模糊的立场,毁了善意的观点“全能天才”王昱珩:清华毕业后不上班,他把所有吹的牛都实现了全球最稀有护照! 海关人员都争睹 14世纪至今仅500本注意!面临极寒天气及天然气需求高峰,美电价恐飙升!上海2024“储备人才”最新要求,不对这类海归开放!留学圈炸了东方甄选首次将“留住直播人才”写入财报!广州放开限购,富人笑到最后,富人才是最稀缺的资源这类医生是中国最紧缺的吗?武汉有个“非洲渔王”,新兴市场消费品需求高涨带来商机吴军博士:东亚式鸡娃陷入困境,从2岁鸡娃,一半学生注定考不进大学“像昆凌和苗苗这样的生育天才”一张截图疯传,私募美女大佬貌似又被怼了:别让自己当炮灰了...达沃斯2024|专访BCG亚太区主席安屹杰:中国是供应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美印将领跑生成式AI竞赛为什么说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对话智谱AI CEO 张鹏:让追赶OpenAI成为可能吴军:为何美国语文教学的思路值得我们借鉴?马斯克投资1亿美金办大学,学费全免?原来“π型人才”才能引领未来……中国最紧缺的医生岗位,坑到医学生都不愿意去年轻人,别让你的贵人毁了你!!!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