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46岁“网红”医生猝死:疲于奔命的麻醉医生,困境何解?

46岁“网红”医生猝死:疲于奔命的麻醉医生,困境何解?

健康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1月12日凌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麻醉手术科主任医师朱翔,因突发疾病不幸去世,年仅46岁。去世前一天,朱翔还在抖音上发视频进行科普——他是抖音上知名的医学科普达人,生前发布了200多条科普视频,拥有10多万的粉丝。一位朱翔的亲属告诉本刊,朱翔是“因为感冒没好,连续加班,导致急性心肌梗塞”。
事实上,根据公开报道,2017年至今,可查的麻醉医生猝死事件就有8起。此前,2012~2014年,有15名麻醉医生猝死的公开报道。朱翔去世后,本刊采访了多位不同地区的三甲医院麻醉医生,包括武汉协和医院前副院长姚尚龙。

他们都告诉本刊,麻醉医生猝死背后的现实是,顶尖医院的麻醉医生数量短缺,工作负荷沉重,工作价值感低。



记者|薛永玮

超长加班

张方华今年45岁,是中部某省会城市三甲医院的麻醉科主任医师,是朱翔在徐州医科大学时期的师弟。他跟朱翔不熟,但多少有点印象,觉得他不高也不胖,背个双肩包,虽然46岁了,但朱翔开朗爱笑,还像个大学生。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麻醉手术科主任医师朱翔的抖音主页

张华跟朱翔的交集不多,对他去世的原因了解得并不透彻,但作为同样工作了20来年的麻醉医生,张方华十分理解朱翔的处境:“都是四十多岁的人了,每天工作强度大,家里也有一堆事,精力和体力都跟不上了。”

张方华自己如今每天早上6:30就要到医院。7点开始上课,先领手下的研究生和规培生读一些新文献。到7:40,科室会议,讲最新文件,病例讨论。随后,按照住院总给麻醉医生们进行的手术安排,他需要一个人负责管理两个手术间,各台手术之间几乎是没有空隙。

张方华解释,麻醉医生并不只是大众理解的“推一下针”那么简单,不仅要在术前进行访视,准备麻醉方案,而且手术中除了上麻醉,更要全程监测病人心率等生命体征,并负责危急情况下的抢救。况且,在教学医院,他还要带学生、搞科研,医教研的压力不小。

《爱的厘米》剧照

张方华需要跟的手术一直从上午8:30到下午六七点。然后换夜班的同事来。“不像外科医生,开完刀就能走了。”没出轮班制前,他常常干到晚上11点,有时甚至凌晨四五点,“也是那段时间,很多人身体都出了问题。”

他的午休时间是20分钟,在手术间旁边的一个小小的配餐间里度过,餐食则是由配餐人员专门送来的。饭菜总是有些油腻,张方华吃不惯。但手术一直在进行中,他抽不出身,只能快点吃完,然后换其他人来吃。“每天的活动空间,除了手术室就是配餐间,加上早出晚归,从来见不到太阳。时间久了,这也影响褪黑素的分泌,睡眠质量会变差。”

东北某省会城市三甲麻醉科的规培生何少峰告诉本刊,他这个年纪的医生,现在都管当麻醉医生叫“坐牢”。每天,他要最早到科室,然后最晚离开,紧绷的神经让他总是在早晨四五点时就被惊醒,等慌忙中拿起手机一看,才发现还早。于是闹钟从5:40开始,每隔10分钟响一次,最后在6点多时,何少峰会拖着疲惫的身体起床。

他以前习惯晚上10到11点睡觉,现在有时等加完班回到家,洗漱完再失会儿眠,睡着已经是12:30——作息快回到了他考研的时候。缺少休息,何少峰现在常感到头痛,为此还去了趟神经内科看病。

“每天都在恶性循环”,有时候他到科室晚了,早餐来不及吃,只能等到中午再吃,又由于下班也晚,晚饭时间也要推后。“吃的太晚会胃胀,所以第二天早上起来总是犯恶心”。他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而加班工资是一小时10块。在一月的一个周五,实在熬不下去的何少峰,向上级医生申请了下周一休息。

《产科医生》剧照

短缺的人手

据央视新闻,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曾在2018年表示,中国麻醉质量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麻醉医生紧缺,缺口超过30万。根据官方数据显示,中国每万人拥有麻醉医生的数量0.5人,美国是2.5人,而麻醉医生与外科医生的比例为1:7.5,发达国家为1:2.9。

年末的这两个月来,何少峰发现医院格外忙,人手尤其不够。一些本该由上级医生和下级医生一起去的手术,现在只能让上级医生一个人去。

有次碰到产科大出血的病人,外科医生来了七八个,护士来了四五个,但麻醉科只有他和他老师两个医生在场。“像这种高危产妇,术前要做很多工作,来五六个麻醉医生才合适。”抢救中,何少峰忙得实在转不开,最后只好请产科的规培生来帮忙融药。

这种情况在非教学医院的三甲医院更突出。南方某地级市三甲医院麻醉科的主治医生陈子凯说,因为不是教学医院,科室没有规培生、进修生,所以他不但需要一个人跟手术,甚至有时要一个人同时盯两台,“看着这个病人情况稳定,就让护士帮忙看一下,然后打个时间差,赶紧去看一下另一台”。

《外科风云》剧照

每隔两个月,陈子凯还要轮班去肠胃镜科一星期,做肠胃镜麻醉,但因为人不够,他得一个人盯3台肠胃镜,一天一个人管理的病人数量就能达到60个,“这肯定不符合规范,但没办法,没人手,我们就只能来回走,来回看。所以你去看我的微信步数,每天都是走很多的。”

科室这些年里也不是没有招人,但招人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手术量增长的速度:“10年里手术量翻了一倍,但人手没变”,陈子凯是2008年招进科室的,到2016年,医院才招来第二个新人。到了2023年才又招了两人,但中间有人转岗,有人退休,科室人手一直维持在12人左右。

这几年,医院增加了无痛分娩、无痛人流、无痛肠胃镜三个医疗项目,每个项目都要分走麻醉医生,人手愈加不够。加上轮班制,陈子凯说,自己的科室如今每一天真正能上手术的,只有6人左右。这6人,要负责每天20~30台的手术。因此,这些年里,陈子凯从来没有周六休息过。

陈子凯说,自己所在的医院麻醉医生短缺,是因为编制有限,“我们这种地级市的医院,招的少,也招不到”,陈子凯所在医院麻醉科的招聘要求是本科学历,不算高,“但毕业生最想去省会,其次是省内的其他大城市,一步一步筛下来,才轮到我们”。他最近去镇卫生院支援,发现那里一个麻醉医生都没有,做肠胃镜等等的小检查时,患者需要“生生挨着疼”,不想受疼的患者都转去大医院了。

《儿科医生》剧照

但省会城市的大医院招麻醉医生同样不容易。当了一辈子麻醉医生的武汉协和医院前副院长姚尚龙告诉本刊,他们院的麻醉科每年有5~10个名额,不算少,但只招博士,每年指标同样招不满。 张方华所在的省会三甲医院麻醉科,每年有1~2个人的进人指标,招聘要求也是必须博士以上,“博士毕业的没那么多,就算有,也很少愿意来麻醉。”

麻醉是重视实践的学科,在姚尚龙看来,“作为医生,有了5年临床医学的扎实功底,最重要的就是规培,要看好病人,这才是根本,少数的想做科研的想做学科带头人的才需要读到博士,但现在是不论什么科室,都大搞博士化”。

“医生的短缺不仅仅是麻醉,其他科都有,但是麻醉学科格外明显”,麻醉学科的人员短缺在医院各个科室里格外明显”,姚尚龙说,针对这一情况,国家卫健委近几年连续下发文件,启动了针对麻醉学科的紧缺人才项目,“但是这个改进不可能一下子改进到位,一下子给科室里进很多人,会牵扯到待遇、未来职称晋升等等问题,出于对经济效益、人事管理等等方面的考虑,所以很难一口气配齐。”

低待遇、低价值感

要改变这一情况,姚尚龙告诉本刊,根本还是要改善麻醉医生的“生存环境”,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提高薪资待遇。“麻醉医生的待遇在医院不算高,有的重视麻醉科的,可能还能给到中等水平,但大多数医院,普遍都是中下水平。本来工作累,又没有钱拿,那谁来呢?”

“钱少事多,风险大,责任大,那肯定没人愿意干”,陈子凯说。他在医院工作15年,薪资仍是7000~8000元左右。“我们这房价都要8000元一平米了”。他家小孩刚4岁,为了从主治医师升到主任医师,陈子凯还要费力写一些论文和课题,经费自理。除了写论文、做课题,要升职也还需要去乡镇卫生院支援,但支援期间不做手术,而不得不失去一整年的奖金,“这一年经济压力挺大的。”

《机智的医生生活》剧照

关于麻醉师的待遇,姚尚龙提到,美国的麻醉医生一般是按工作量计工资,麻醉医生因为工作量大,薪资待遇在院内甚至能排到前三。但在国内,各个科室的奖金,是由医院按收支结余自行分配的,麻醉医生被认为不能直接带来病人并创收,在奖金分配上往往显得弱势。

“如果麻醉科的收支结余,也按照临床医生拿奖金的比例去分配奖金,那麻醉医生拿到的肯定多,比如无痛肠胃镜,麻醉医生被分去做了,但最后的奖金还是分给消化内科。”姚尚龙说。

除了可见的收入待遇,认知偏见也是很多人不愿意做麻醉医生的原因。姚尚龙说到,中国麻醉学发展起步晚,人才严重短缺,不像受过专业教育的外科医生,麻醉医生在几十年里都是由中专生、工人、护士来担任。直到1984年,徐州医科大学开始开设麻醉学本科专业后,麻醉队伍的人员结构才慢慢有了改变。但这也依然无法扭转之前的“历史欠账”——人们依然认为,这是一门“谁都可以干”的活。

这也是为什么至今仍然有很多人管麻醉医生叫“麻醉师”。陈子凯已经习惯了在医院被外科医生这样称呼。在镇卫生院时,他甚至被直接叫做“陈麻”。

何少峰对称呼的差别颇为介意,“叫麻醉师感觉意思就是说你是技师,而不是医生,医学院有这样的技师专业,都是4年本科,但我们现在做麻醉医生,是和内外科一样学了5年临床的,这样叫感觉就是还没被认可”。

已经做到主任医师的张方华现在则感到难言的职业倦怠。他在一本心理学的书里读到,外科医生是最能产生“心流”的工作之一。但这种体会他很少有,“不像外科医生,每天接触的可能都是新的手术,但我做麻醉医生的话,感觉工作内容比较机械重复,即便升了组长,也只是能给别人多帮帮忙,做的事没有太大变化。”

《外科风云》剧照

陈子凯在大型三甲医院进修的半年也发现,因为手术特别多,有时候一天多达500台,所以大医院麻醉医生的工作被高度流程化、标准化,“多的都是直接全麻,用什么药,什么时候加药,都有严格限制,不允许个人发挥,个人在整个集体中微不足道,所以没有成就感。”

“安全、效率、效果是不可能三角,安全肯定是大家要保障的,但小医院毕竟手术量没那么大,我们医生有时还能尝试用局麻或新技术,以追求把患者的苏醒时间控制在几分钟内。这种麻醉效果的提升很能带来成就感,但也一定是要更费时间的,大医院一天500多台手术,我估计麻醉医生自己都不愿等。”陈子凯说。

在本刊的采访中,尤其让麻醉医生们失落的,是不被麻醉中的病人记得,因此更像一种“幕后工作”,带来的事“职业荣誉感”低。

但这种职业特点,并不意味着麻醉医生的工作难度低。相反,姚尚龙说,麻醉医生是全科医生,是外科中的内科医生,内科中的外科医生,对人的要求很高。“因为外科医生治疗疾病,主要是把解剖上东西搞清楚,但进入麻醉状态后,人的生命功能维持需要麻醉医生。所以麻醉医生要兼修内外科,保证在外科手术进行中,人体也能很好地维持体内环境。”他特意提到,外科医师治病,麻醉医师保命。

尤其是,有基础病的患者,手术过程中心脏一会快了,一会慢了,麻醉医生要不断调整量和深度,让它在一个恰到好处的区间。“所以这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的心跳和病人紧密相连,病人心跳快我们心跳也快,病人心跳慢我们心跳也快,病人心跳停我们心跳更快了。所以,我们心理压力比外科还大。”

也因此,姚尚龙认为,麻醉医生最大的成就感,其实是来自于:最重的病人来了,因为有麻醉医生在身边,病人和外科医生都有了安全感。他记得,以前一位从新疆远道而来的病人,心脏有两个室壁瘤,风险很大,外科犹豫不想做手术,但姚尚龙还是顶住压力让做了。后来虽然过程中也遇到不少惊险的情况,但因为团队技术过硬,经验充足,最后手术顺利完成,病人给他送来了锦旗。

不过,现在想获得这种职业成就感,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了。“现在麻醉医生们都是白加黑、五加二,哪有时间真的感受做医生的成就感呢?”姚尚龙说。

2023年6月,朱翔晚上10:33下班时发了一条视频并配文:“夜班真的很伤身体的,愿所有人健康!”而祝大家健康的他,在半年后离开了这个世界。据公开信息显示,朱翔从医22年,2001年从徐州医学院毕业,去年刚刚博士后出站,在医疗工作之余,还有其他科研和教学任务在身。在朱翔的一则视频中,视频外的人问,“朱翔老师,都这么晚了才下班,怎么感觉您还是那么快乐啊。”朱翔回答:“是的啊,我们的快乐就是病人可以平平安安回到病房,我们可以高高兴兴回家。”此时窗外天色已暗。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方华、何少峰、陈子凯均为化名)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审核:小风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房市突然转变,经纪:疲软的公寓市场突然​火爆,2024是抢offer年当麻醉医师遭遇“共享气道”时,如何保障患儿安全?算力“供不上、用不起”,难题如何解?和外孙女一起看海“你们已经靠这个来赚钱啦?”围手术期体温监测与保护:麻醉医生与外科医生的Battle委内瑞拉非法移民“网红”再出惊人言论,嘲笑美国纳税人像“奴隶一样工作”!邯郸初中生遇害案背后,留守儿童之困何解?从麻醉医生的角度谈谈收到红包的心理反应麻醉医生:高压工作与心理健康的挑战与应对在养老院里当“网红”,偶尔忘记变老|谷雨喉科手术的麻醉“网红”李想消失18天后陈曦 & Steven Holl:“网红”赋予建筑另一重生命力|Me&Master第二季​城市都变“网红”了,然后呢?科普达人麻醉医师朱翔猝死,勉强保驾护航背后的危机重重突发:大一中国留学生猝死离世!原因竟或是这个......王友琴:三个相关联的文革受难者任大熊老师,莫兴龄医生,章汉生卫生部副部长 - 唉,请君入瓮麻醉医生天天看的胸部CT,肺部炎症表现有哪些?美国"世界警察"新实力历史展望看AI如何回答麻醉医生在手术室的地位麻醉医生眼中的手术团队科学开了一个玩笑,光是暗物质的一种(光的十一层认识)​发生猝死的,为什么总是麻醉医生?需求放缓、产能过剩 “网红”代糖原料生产商们“很受伤”美国3000例调查发现,年少就执着名校的当代中产父母,已停不下疲于奔命的脚步…美国3000例调查发现:从小执着名校的中产父母,已停不下疲于奔命的脚步…换季“网红”茶饮,让你爱上喝茶!【临床案例分享】 病态肥胖的麻醉管理美国在中东已经没有宏大战略,只是疲于奔命一例小儿甲状舌骨囊肿术后严重皮下气肿的麻醉把这座爆火的中国“网红”城市推荐给多伦多人!他们这么说...王友琴:“你的文章把眼泪带到了我的眼睛里” Katie Wootton 体验文革退役后成“网红”导游,他却期待自己不火退役后成“网红”导游,他却期待自己不火的那天……安省女子明确拒绝有不良反应的麻醉药,手术中却遭强行注射,致永久残疾!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