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里,记录了唐文宗考群臣一事:一日,唐文宗李昂问宰臣:“古诗有一句‘轻衫衬跳脱’。这‘跳脱’是什么东西?”宰臣们答不出。皇上说:“就是现在腕上戴的镯子。”
(文宗)问宰臣:‘古诗云,轻衫衬跳脱,是何物?’宰臣未对。上曰:‘即今之腕钏也。’
什么是跳脱?跳脱即腕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手镯。只不过,这手镯的样式与我们如今常见的各类单圈手镯不太一样,是多圈的。
周肪的《簪花仕女图》身着轻柔纱衣的女子戴的层叠圈状饰品,形制就与古籍中描绘的跳脱十分相像。
▲唐 周昉《簪花仕女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跳脱(也有写作“条脱”)一般少则三四圈,多则十几圈,像弹簧一样盘拢。
两端则用金银丝编成环套,用于调节松紧。可戴于手臂部,也可戴于手腕部。
▲金臂钏,金器,明代中期。1985年5月河南省浚县东环城路王百禄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注*明代称其为“钏”,而不称其为“跳脱”。
▲唐 阎立本 《步辇图》故宫博物院藏。女子手腕处戴的跳脱。
古时形容美人常以“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作比。而戴在女子皓腕上的跳脱,一度被人们赋予“以镯定情”的隐喻。
汉末繁钦的《定情诗》就曾写到,“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契阔,引用自诗经名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皓腕上成双的跳脱,则是定下契阔的珍重信物。
▲元 佚名 《梅花仕女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除了多圈式跳脱,古代手镯形式多样:腕阑、臂钏、约腕、约臂、手环、臂环……根据佩戴位置不同,叫法略有不同。
就拿“镯”与“钏”来说,一般将戴在腕处单圈称为“镯”,而戴在手臂多圈称“钏”。
不过,这种称呼上的区别,明清时期才逐渐形成。叫法并不拘泥,基本都可统称为手镯。
▲清 李廷薰 《仕女图册》大英博物馆
作为一种因“爱美之心”而流传演变至今的饰品——手镯与耳环、项链、戒指等一样,其实诞生的时间相当古早。
早在新石器时期,爱美的先民们就开始用石、木、陶、兽骨、贝壳等天然材料制成饰品,装扮自己的手臂。
等发展到西汉时期,手镯的样式已相当丰富。人们开始在镯面上錾刻纹饰,或将金属锤压成花瓣形、齿轮形等具有装饰作用的形状。
▲距今5300年前至4000年前,良渚文化的手镯。1987年浙江省杭县安溪乡下溪湾村瑶山墓地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汉代金镯,晋宁石寨山出土,云南博物馆藏。
唐宋以后,手镯的制作工艺更为复杂精巧。绞丝形、辫子形、串珠形、竹节形......造型精致寓意吉祥的腕饰层出不穷。
元代时,曾流行过一款“龙首连珠镯”。
镯子多为开口式,分为实心和空心。手镯的两端各装饰一个口中衔珠或不衔珠的龙头,寓意“二龙戏珠”。
▲龙首连珠镯,湖南临澧新合元代金银器窖藏。上为空心的金龙首连珠镯,下为实心的银龙首连珠镯。
《中国古代金银首饰》一书中提到:“镯子,明代俗称镯头,又有‘金压袖’之称,金银龙头连珠镯即样式之一,它盛行于元,而为明代所继承。”
明代时,龙首镯已经成为一款非常经典的手镯制式。在明代的图录类百科书籍《三才图会》中,“钏”的配图就是一对龙首镯。
▲《三才图会》又名《三才图说》,是由明代文献学家、藏书家王圻、王思义父子撰写的百科式类书。
观复博物馆中,也藏有一件龙首镯——六朝龙首金镯。
▲六朝龙首金镯 观复博物馆藏
这件镯身纤细,周身光素无饰,龙头颇为凸显。两只龙相对怒目,极富威严,应是此类龙首镯较为初期的制式。
观复博物馆以这件馆藏「六朝龙首金镯」为蓝本,摹古复刻,推出了「金琼瑶瑛·龙首手镯」。
一款纯银,一款纯银镀金。银色光洁素雅,镀金华美大气。
经典开口镯设计,佩戴舒适。一对威严相向的龙首,刻画细腻,气势不凡。
镯身光素无纹,古韵盎然。无论男女皆可佩戴,更百搭更日常。
以简单胜繁缛,以腕间轻巧一点,为整体“画龙点睛”。
2月06-07日,此「金琼瑶瑛·龙首手镯」限时优惠中,大家喜欢的话不要错过。
集龙气,开好年!进入店铺搜索:龙年、龙纹、甲辰龙年、邮票、邮册、玉牌、玉佩等关键词,可查看更多龙年好礼!
#相关推荐#
点击图片 即可惠购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