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武志红
作者 | 梁脊
责编 | 陈沉沉 天雅
我们常说,人一辈子坚持做一件事,十分难得可贵。
这名男子叫唐尚珺,今年34岁,出生在偏远山村,有多个兄弟姐妹,全家人靠父母卖甘蔗为生。因为家境贫寒,他从小记住了“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原本立志要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但第一次高考,他连三本线都没过,于是找了一所高中报复读班。有几次,他已经考上了相当不错的学校,如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广西大学。但他仍然放弃,继续高考。今年,他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护理学院录取,最终又计划第13次复读。诚然,每个人都能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他的坚持也值得尊重。但看到这里,很多人会问:这么执着地追求自己的意志,值不值得呢?执念的背后:死亡焦虑一对新婚夫妇半夜醒来,两人感到非常饥饿。妻子有一种感觉,这不是身体上的饿。这时,丈夫没头没尾地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曾经试着去抢过面包店。妻子就追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丈夫说,他读大学时和伙伴想体验“抢劫”的感觉,于是计划抢劫面包店。结果闯入后,老板没被吓到,反而从容地送了些面包。表面上看他们实现了“抢劫”的愿望,但其实有一份意愿没有实现,就是抢劫的体验。妻子听了后,对丈夫说,你“抢劫”的意愿没有实现,我们必须去完成它。于是,他们开车去抢一家麦当劳。他们抢麦当劳很顺利。店员把所有的钱拿出来,还在夫妻的要求下做了 20 个汉堡包,最后,心满意足走了。当这件事完成,主人公感觉内心中一份火焰逐渐熄灭了。这份意志会蛰伏在他的“自我”中,形成一种偏执的状态。这叫做「意志层级的自我」。这一类的人,如果在一件事中感到失望,他们就会不惜代价地死磕下去,不愿意放弃。如果这份意志一直没有实现,就感到“自我”随着这份意志实现的失败而毁灭。人做一件事的时候,会担心:如果事情处理不好,自己就会面临 “ 死亡 ”。这里不仅指肉体生命的死亡,更是精神生命的死亡。所以,他们会在一次失败之后,不断回去死磕。比如前面讲的高考男子,他之所以执着考清华,我猜,也跟死亡焦虑有关。在他们看来,达不成目标,意志没了,我也就“死”了。从那些被死亡焦虑裹挟的人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特征:他们并不享受过程,只有达到目标,才承认自我的价值;他们封闭了体验,活在思维中,直到达成意志才打开自己。你一定也有过这种感受:我们全神贯注做一件事时,不知不觉就过去很长时间了。因为失去了时间感,所以思维发出的意志,是“我立刻马上要实现它”。而时间过渡属于“体验”的范畴,比如你和你心爱的人在一起,感觉是很好。这个时候会感到,人生的某一阶段是如此之美妙。当我们花大量时间去实现一个意志,实际上会忽略了时间的代价,以及随着年龄增长所错过的人生机遇。所谓空间感,就是“此路不通换一条,条条大路通罗马”。空间感可以让我们意识到,实现一个意志除了方法A以外,还有方法B、C、D、E。他的最初发出的意志可能是“用知识突破自己的出身”,而这种突破,除了高考,是有很多其余选项的。我和一个意志之间是存在距离的,而这个距离,决定了我:能 / 有可能 / 不能 实现它;我不必只依赖于这条路径,可以绕一些路,或者通过别的路径去实现它;我实现这个意志的方式是可以灵活多变的,我们想看看外面世界,但疫情环境不允许出去旅行,那可以看视频去实现它。你问Ta哪些事是可以放弃的,哪些对自己来说是重要的?Ta往往会说,都很重要,没法取舍。这就像一台电脑同时执行多个程序,它并不能识别轻重缓急,只能尽自己最大限度的性能去运行它。在小说《抢劫面包店》中,主人公所发出的意志完全控制了“自我”,他闯进麦当劳,付出了犯法的代价抢些钱,然后只是让店员做20个汉堡。这在常人看来不可理喻,但从他的意志去看,是可以理解的:他不再有轻重之分,只是在判断——哪件事可以让我实现这个意志。只有活在体验中,你才会知道有些东西重要、而另一些是轻的:可见,活在思维中的人,之所以不断陷入死亡焦虑,是因为他忽视了体验,缺乏时间感、空间感和重量感。男人到了一定年纪,突然想寻找初恋,而千方百计找到之后,多数的结局是——人家已经忘记了那段感情。因为男性天生偏向理性和逻辑,所以容易活在理性之中,对头脑层面发出的意志非常执着。当他们感到人生不满意、匮乏甚至有创伤,体验的世界不如自己所愿时,就会离开真实的人生,逃到思维当中去。而女人往往可以很好地活在体验之中,因此她们的时间感、空间感和重量感要比男人好一些。人通常会讲,用思维去丈量事物,我不是更理性吗?实际上不是。当你用思维丈量万事万物的时候,会陷入“完美主义”的陷阱。思维是我们不满意自己人生时的庇护所。但因此,我们也会把人生变成一个要实现许多意志的“手段”。哲学家康德说过一句有名的话: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那么,想知道你是活在思维还是体验中,可以问自己——如果你有放不下的执念,试试回答这2个问题,时间感、空间感和重量感也就显现出来了。比如,你努力考上清华、北大或者某个重点学校,这努力当然值得。但如果读到高十二,甚至高十五,如此严重遗忘了时间,我们又如何去丈量考上之后的人生呢?我们不必去追寻完美的一百分,甚至九十分;很多时候,六七十分已相当不错了。“人不外是他意图成为的东西。人实现自己有多少,他就有多少的存在。因此,他就是他行动的总体,就只是他的生活。”比起头脑层面非要坚持的执念,你当下的行动,更加宝贵。*部分观点参考:《武志红2022年度大课:把事情做好的心理学课》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武志红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严选300+咨询师
保密:严守原则 保护隐私
口碑:10年老品牌 上万来访者信任
在抱持、专业的环境中,探索内在
了解自己用什么来丈量人生
去寻找并触达你想要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