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需要和适合「一生只爱一人」的承诺?
结婚第三年,感觉是……渐入佳境。吵架变少不是因为变得平淡,而是我老公在婚姻的磨砺中终于“成熟”了,比如说终于在吵架的时候他不会再视死如归一般,捍卫他心中的“真理”。
也有一以贯之的部分,比如结婚后每次都是他给我洗头吹头,我只需要躺在床沿玩手机。当然我对他也很好。
虽然我依然相信假使没有遇到对的人,我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很幸福,却还是慢慢感受到了这种一生只爱一人的关系,是适合自己、让自己在其中获益的。
为什么说人们还需要承诺?或者说,至少有一部分人,一定需要长期承诺的关系和爱。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我对于承诺关系(commitment)的看法,仅代表我自己,希望给那些不确定自己是否渴望一段长期承诺关系的人一些参考。
1.
我慢慢意识到,人们对新鲜感的需要是被高估的。至少,有一部分人并没有那么需求和渴望新鲜感。
心理学研究很早就发现,人们的习惯化水平(habituation)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O'Gorman, 1977)。同样是吃一样的食物,有些人吃三天便已经感到习惯,有些人连吃三个月都仍然喜欢——这就是习惯化水平的差异导致的。
因此,对这一部分习惯性水平较低的人而言,一旦找到一件真的让自己感到舒服、喜欢、能够享受其中的事,ta们会非常享受这件事的重复——如果刚巧ta们还是风险厌恶型人,那能够一直重复这件确定的好事、而不用再去冒险寻找简直就是太棒了!
当然,这要求被重复的关系本身是让你满意的/对你来说高质量的。如果你发现在一段关系中非常渴望新鲜感,我希望你能够先去想一想是否是当下的关系不够让你满意,而不用下结论认为是自己“不喜欢/不适合长期承诺的关系”。
2.
人们有被爱的需要,同时也有付出爱的需要。可很多时候,想要付出爱的同时,人们总是疑虑重重——担心对方并不需要、因此反感自己,也担心对方只是想利用我们的付出、无法获得情感上的回馈。
在一段彼此承诺的关系中,双方都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为对方投入和付出情感,并且稳定地感受到对方给予的回馈。对于一些“需要被需要”、或者“享受为他人付出”的人来说,拥有彼此承诺的关系,会比单身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快乐。
其实除却有一定反社会性特质的人,很多人身上都有这样的利他性存在。当双方都能感受到对方愿意为自己付出时,关系中有神性(noble)的一面就会表露出来,人们会开始在关系中变得无私,享受在一般的关系中感受不到的道德体验。
这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随着彼此的试探慢慢让信任加强,因而逐步加深承诺,也逐步放开、投入自己。
3.
承诺让我们不得不与对方磨合——这个过程是必然痛苦的,因为你不得不面对对方身上你不喜欢的部分。可是,只要长期共同生活,这样的时刻无法避免。你自己对别人来说,也一定在一些时候是非常难以忍受的存在。而磨合会让你们都发生一些改变。
你们必须找到一种默契。尽管在争吵最激烈的时刻,你们也知道措辞的尺度所在,有些话再生气也不会说。吵得再凶,也知道如何配合以度过这些时刻。但这种默契的建立无疑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研究发现,有承诺感的伴侣在面对爱人不严重的坏的对待时,会产生顺应(accommodation)现象,会主动控制冲动、避免用同样负面的方式对爱人做出反应,并做出建设性的策略回应。(这就是文首我提到的我的婚姻中出现的改变。)顺应不代表盲目的自我伤害,它能帮助人们在面对伴侣偶尔的坏脾气时,更有效地控制局面、解决问题和实现沟通。
我个人不喜欢速食关系的一个原因,就是太容易放弃。老一辈人很难做出离婚的决定,从一方面来说固然是对自我幸福的不负责任,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有很多人在“必然要跟这个人相处一辈子”的想法中真的走完了彼此磨合的路。
在这个普遍人人都自我的时代里,太多人追求舒适,因而错过了在不舒服中隐藏着的自我成长和突破的契机。有时在和一个伴侣长期磨合之前,我们都不知道自己还可以有这样的耐心和善意。
4.
我们依然需要承诺,也因为爱情的力量远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强大。道德感、对自我的要求、责任心,这些力量远比一时的情绪感受更持久。承诺,就是加强我们在关系中的道德感、责任心和对自我的要求的方法所在。
当心中作出承诺后,坚持磨合就不再只是一个爱情问题。心理学研究显示:
关系中承诺感的高低会影响到人们是否维持一段关系。
此外,如果关系中的双方有更强的承诺感,ta们的关系质量会更高,也能更好地适应关系中的变化,更倾向于在遭遇困难时选择不分手。
甚至一段关系中承诺感的高低与否,可以预示5年后、7年后或者15年后,伴侣关系的稳定性(Weigel & Ballard-Reisch, 2014)。
对关系做出了承诺的人会渴望拥有一段从当下到未来的关系。同时,做出承诺也代表了一种选择,人们主动地选择留在这段关系里,也就选择了“放弃其他可能的选择”(Weigel et al., 2006)。承诺感让人不徘徊观望。
如果伴侣发现有吸引力的人存在,那么伴侣可能会被对方吸引,弃我们而去。但是心理学研究发现:愿意做出承诺的伴侣会表现出对替代选择的无视,ta们会意识不到自己从替代关系中可能得到的好处,也不关心是否存在更好的关系外的选择。
相反,承诺感不高的伴侣,会带着更强的好奇、热情地关注ta们可能得到的其他选择,例如,在一项研究中,给参与者展示一些有吸引力的异性照片,承诺感更低的参与者,ta们在这些照片面前徘徊的时间会更长。
5.
长期的、彼此承诺的关系,还会给我们带来人生中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那就是和另一个人真正成为一个整体的体验。没有彼此,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就是你的,听起来很简单,事实上却绝非是普遍的体验。
研究发现,当人们做出承诺、希望长久地维持关系后,会产生“认知上的依赖”(cognitive interdependence):Ta们的自我定义发生了变化,不再将自己视为单独个体,而将自己和伴侣看作一个整体。Ta们会认识到自己的生活与伴侣的生活之间存在很大重叠(比如有共同的房子和规划);也会更多地使用“我们”等包含伴侣的复数称谓,来取代“我”“他/她”等单数称谓。
你们的生活和生命都是一同构建的。你们作为一个整体也有整体的目标,两个人齐心协力、分工合作,为这一整体的目标付出努力。
与另一个人类产生了这种整体感之后,曾经长久徘徊心头的孤独感会消散。无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中你都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你也可以用这一点,检验自己是否已经处于一段长期深度承诺的关系中。
6.
我还想说,承诺继而让两个人逐步融合为一个个体,不会让你失去自我。尤其是对于那些焦虑水平高、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低、以及存在痴迷型依恋的人来说。
人类天性寻求归属,为了归属我们会调节自我。因而在缺乏一段稳定的能够提供归属感的关系时(不一定是伴侣关系,好朋友、父母、集体都有可能提供),我们容易为了寻求归属而产生自我的不稳定。
而承诺关系带来的归属感,能够成为我们心中的安全基地,反而让我们能够更加松弛地去做自己,表现自己。焦虑是对风险的恐惧,当一个人有确定的安全感时,也就有了探索的勇气。
痴迷型依恋群体是尤其需要和适合长期深度承诺关系的人群:不再在七上八下的过程里折损自我和心力。
7.
最后想给大家一点风险小提示:
社会学家Michael Johnson(1973)认为,影响人们保持承诺、留在关系中的因素主要有两类:a.个人对关系的满意程度 和 b.对关系的依赖程度。
但即使一个人关系满意度不高,也有可能因为高依赖度,而不得不留在这段关系中。一个负面的例子是虐待型关系,虐待者通过限制受害者的经济/情感表达/社交等,迫使对方不得不留在这段关系中(Bradbury & Karney, 2013; Millder & Perlman, 2010)。
影响关系依赖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替代选择(alternatives)的质量。替代选择的对象可以是关系外的情人,也可以是朋友或者家人。替代选择的质量越好,就越有可能使得人们倾向于离开自己的伴侣,去通过替代选择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对关系的投入程度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关系依赖程度。一个人对关系投入得越多,就越倾向于保持承诺。因为一旦离开,就意味着白白浪费了自己之前的大量付出。
还有一种影响因素是生存因素。一个人越依赖于通过自己的亲密关系来获得维持生计的资源与支持,也就越难以离开。生存的需要迫使ta留在这段关系中,不敢轻易打破承诺。
单方面对关系的依赖可能就是关系中权力不对等的表现了。可能说明对方的替代性选择更好更多,或者对方的投入不如你多,也有可能说明你在现实生活层面更加需要ta的照拂。
此时的高承诺,却并不是能给你带来幸福快乐的那一种。
8.
说到这儿,相信一定会有读者说“我不上清华,是因为我不喜欢吗?”
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这个话题,是因为生活中真的有许多人,明明需要也适合承诺关系,却因为一时的孤单、迷恋,误以为自己可以不要,甚至开始贬低一生只爱一人的爱情。网络上的“小娇妻”这个词我真的很不喜欢,看重关系与承诺、享受在爱情中付出,并不可耻,更不可悲。
对于那些真的不是非常享受单身和速食关系的人来说,承认自己需要并渴望这样的深度承诺是很重要的。哪怕暂时无法得到,这种被自己承认的、有迹可循的空虚感,会驱动我们去不断寻找自己的连接。
有时候,获得承诺关系的第一步就是先主动做出你的承诺。哪怕失败了,也一点都不可耻,你只不过是遭遇了一个不满足你的需求的人而已。继续寻找,总比否认自己的需求,有更大的概率实现自己真正的心中所愿。
正文到此结束。
在这个速食关系盛行的时代,在这个越来越少人相信“一生只爱一人”的时代,DR钻戒坚持做“真爱守护者”,难能可贵。
「男士凭身份证,一生仅能定制一枚」,这条规则吸引了很多人,也挡住了很多人。这次DR为这条规则加上了10段注解。「十不卖」品牌片其实是通过十句不卖的宣言,向大家诠释什么样的人才能获得“一生只爱一人”的爱情:承诺需慎重,宣告要坚定,相守需珍惜。
为什么,犹豫不决的人DR不卖?很喜欢视频中的一句话“要爱得足够肯定,才能越走越坚定。”非常认可DR在其品牌理念中一直很重视“承诺”,正如前文中所言,“承诺感让人不徘徊观望。”
为什么,权衡利弊的人DR不卖?权衡利弊的爱类似弗洛姆说的“市场型”的爱:Ta们确定自己的价值,也评估他人的价值,然后寻求交易。既然是“交易”,就会有“更高的价值”,很显然,这不是真爱。这亦如前文提及,“愿意做出承诺的伴侣会表现出对替代选择的无视,他们会意识不到自己从替代关系中可能得到的好处,也不关心是否存在更好的关系外的选择。”
为什么,心里还有另一个名字的人DR不卖?为什么,一时冲动、为结婚而结婚的人DR不卖?……婚姻的选择应该是“慎重的、坚定的、没有一丝犹豫的”。
为什么,买来送自己的人DR不卖?因为DR求婚钻戒是爱的信物,不是漂亮的装饰物。
当看到这一段时,我起初是有些不解的,细一想,才明白了DR的用意。再次引用前文,“在这个普遍人人都自我的时代里,太多人追求舒适,因而错过了在不舒服中隐藏着的自我成长和突破的契机。有时在和一个伴侣长期磨合之前,我们都不知道自己还可以有这样的耐心和善意。”“我”固然重要,但真爱还需彼此更多地考虑“我们”。
真爱不止于一纸协议,也不止于某个时刻,DR钻戒守护的真爱,也不止是一个十年,二十年,而是满满当当的一辈子。
References:
广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