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还是「是人」,我可以说不重要但你不能说
★ 关注备份号防失联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
文丨张是之
天将降大任于「你」,但「你」到底是「斯人」还是「是人」?
关于「斯人」还是「是人」的问题,这两天网上吵翻了。
第一波,是一位网友的文章《出大事了,我们这个时空的时间线似乎被人动了!》。
文中称记忆中初中时期背诵的课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现在变成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引发广泛讨论。
第二波,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部出来接受采访,表示自从1961年该出版社收录这篇课文以来,历届教材文章一直都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并且找到了很多文献和图片证据,基本上属于铁证。
然后很多文章就出来说什么「曼德拉效应」,什么「集体记忆偏差」。
简单说就是,你们都记错了。
然后紧接着就是第三波,热心网友们觉得不可能记错,于是也找到铁证,找出自己当年学过的一些教材,的确用的就是「斯人」,而非「是人」。
两边都有铁证在手,到底谁对谁错?
于是有记者采访了于丹教授,请教一下她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她的回答是:
我个人认为这个考据意义不大,应该属于学术领域的研讨。大众只要关心大任之所受的磨砺就好,这是文化真正的意义。
可以说,于丹教授的看法果然很「于丹」。甭管具体内容究竟是什么,坦然接受、照着说的做就是了,大众你问那么多干嘛?没意义的。
这个问题我的看法很简单,我可以说不重要,但你不能说,更不能随意改来改去。
当然,这里的「你」并不是特指于丹,而是比于丹能量大的多,有能力随意删改,却和于丹有同样想法的那些人。
于丹的这种思想很危险,而认同于丹的思想又手握大权的人更危险。
记忆当然可能会出现偏差,甚至可能会出现集体偏差,但比这种偏差危险的多、严重的多的是篡改历史。
严谨起见,我并没有说这次关于「斯人」和「是人」的变化是蓄意篡改,其中可能由很多原因造成。
但我认为可以有争论,但没有必要就这个问题非要统一认识,或者非要给某一方「集体记忆偏差」的定性。
于我个人而言,我记得是「斯人」;问过我夫人,她也记得是「斯人」。
而且百度搜索的自动填充也是「斯人」。
昨天用搜狗拼音打字,搜狗拼音自动拼出的也是「斯人」,并没有「是人」这个选项。
不过今天再用搜狗拼音的时候,「是人」已经出现在了更靠前的选项中。
现在貌似所有的主流声音和文献记载都在显示,天将降大任给的是「是人」而不是「斯人」
真实的历史记载是什么,这个问题本身留给其他人去争论。
我想告诉你的是,历史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可以篡改或者是消失的。
特别是在电子时代的今天,你搜索到的未必是真相。甚至你很多信息是搜不到的,电子时代可以悄悄抹除你在网上的任何痕迹。
比如某位前著名国足HHD,今天用百度搜索已经搜不到他的任何消息。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有的书还是一定要买纸质书,特别是那些你认为比较重要的书。
虽然我知道电子书的阅读体验和检索效率已经比纸质书好很多,但是今天很多电子书是可以联网的,是可以更新的,也就是可以修改的。
白纸黑字印刷出来,到了每个人手里,想修改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总不能全部收回销毁从来吧?
现代文明已经不会出现这种极端情况,但电子书则有可能,而且很方便。
如果你手上有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那么你翻开第34讲,标题是「换个角度看乘人之危的发财行为」,其中第二小节内容是:阻止别人发国难财,只会让遭受灾害的人处境更糟。
单单看到这样的标题,估计就有很多人准备开骂了?
又有多少人愿意去思考标题背后那些细致而又严密的逻辑推理?
所以在2020年的特殊情况发生之后,口罩涨价被骂是在发国难财之后,「得到」官方就悄悄把这一讲从其平台删除了,只有在书上还可以看到。
所以,暂且不论对错,真正有价值、有意义、需要讨论的东西就这样被悄悄抹去了。
你再去网络上检索与「发国难财」有关的信息时,你可能只会看到这样的画面和信息:
曾经说过「我们应该赞美那些发国难财的人」的薛兆丰,今天怕是再也不会说这样的真话。
真话不能说,我们能听到的只有什么?
如果不是买了纸质书,如果只是有电子版,后面的人恐怕再无机会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这类问题。
书不仅仅是书,还是记忆的载体,所有电子类载体很容易被格式化,书籍、特别是分布式流传的书籍,还是有一定的抗格式化性能。
所以如果有可能,还是一定要买纸质书。
即便是内容对我来说不重要,我也不希望别人能够轻易篡改。
2022年10月29日
题图:Levitan
限量签名版《经济学入门50讲》
欢迎扫码识别或点击阅读原文
加入米塞斯《人的行动》精·读·训·练·营,现价:365,每多100人涨价一次。
一课经济一起学,科学普及你我他
学习一课经济学❶1-4 季课程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济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