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全网都在追求“松弛感”,但你不能这样要求一个小孩

全网都在追求“松弛感”,但你不能这样要求一个小孩

育儿


家长带娃,都希望能够一切按计划进行,尽可能地——娃安好,家长也安好。

可是总有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时候,生活的变化已经让咱们措手不及,结果发现娃才是最难过的一关。

孩子们对于变化的反馈,比大人情绪化得多。而且有些孩子根本不能接受「有变化」这件事!


不说搬家、换幼儿园、升学,进入新环境这样的大变化,就是生活中会出现的一些小变化,也经常让娃情绪崩溃:

  • 因为下雨,暂时去不了公园,娃崩溃了;
  • 计划去玩具店,结果人家临时关门,娃嚎啕大哭了;
  • 好朋友居家没来上幼儿园,娃伤心一整天了……

家长们也尽量想做到按照原计划进行,但是很多时候真的是“家长做不到啊!”

为什么孩子对于变化接受程度很低?怎么才能让家里的固执小孩理解“生活就是总会有变化”这件事?

让我们先从心理上破解,再来应对之。


孩子为什么无法接受计划的改变?

1、娃天生的心理气质决定


还别说,能不能顺利接受计划改变真有一部分源于天生的心理气质类型。

说到气质,感觉是人们由内而外散发的抽象美,我们好像很难具体的描述。不过在儿童心理学范畴,气质(Temperament),是真实存在并且有具体定义和描述的——气质决定了孩子应对世界的情绪和行为方式,一个孩子从出生就会显示出她的气质风格。

图源丨图虫创意

研究人员亚历山大·托马斯 (Alexander Thomas) 和斯特拉·切斯 (Stella Chess) 发现,气质受九种气质特征的影响,「适应性」就是其中之一[1]

家里的孩子,是不容易接受日常流程的改变;很难从一个活动过渡到另一个活动;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还是在遇到日程安排或作息变化后,能够顺利、快速地适应;轻松地接受新的安排或新的想法,非常灵活?

这些都跟孩子的「适应性」有关。

甚至,关于心理气质的研究表明,对于3岁的儿童来说,适应性高的孩子的睡眠总时长更长,并且也不容易频繁惊醒[2]。同时另一项研究发现,幼升小的孩子中,适应性高的孩子也是老师评价中更能适应校园生活的那部分人[3]

要提醒大家的是,气质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代表着每个人独特的处事风格。

所以,无论适应变化快或慢,这些表现都是很正常的,「适应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在环境发生变化后的行为反应,也是孩子与生俱来对世界的最初反应。

2、规律和秩序带给孩子安全感


就像幼儿园每天都有固定的一日流程一样,在固定的流程下,孩子们可以预测一天将要发生的事情,知道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对能力有限的孩子来说,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可以带给他们安全感和掌控感。

源丨图虫创意

每个孩子的幼年时期,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秩序敏感期」。这一敏感期在孩子1周岁以前就出现了,一直持续到2周岁以后。[5]

“秩序敏感期”是指在一段时期内,儿童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的物品摆放的位置及形式等表现得很敏感。

在这个时期,孩子可能对整理东西和收拾东西比玩玩具更感兴趣。孩子们非常需要一个拥有基本规则、稳定流程的环境,因为他们最初的思维是认为——世界是以不变的程序和秩序存在的,破坏秩序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
所以,在秩序敏感的儿童会看起来有一些“固执”,

3、孩子的大脑是个“一根筋”


在我们的大脑发育中,有一种能力叫做「认知灵活性」(cognitive flexibility)——大脑适应新的、变化的和计划外事件的能力,也是从一种思维方式切换到另一种思维方式的能力。

随着小朋友大脑的发展,特别是大脑额叶的发展,娃们在2-5岁期间会慢慢开始发展认知灵活性这项技能[4]

但在可以很好掌握这项能力之前,孩子的大脑就像个可爱的“一根筋”,是完完全全的直线思维。

计划外是什么?变化是什么?宝宝不理解。宝宝不接受。

而且当出现计划赶不上变化这档子事时,不要忘了,在幼儿时期都处于发育不成熟的脑额叶也是人们的情绪处理器。所以,孩子们不但接受不了计划的改变,而且!他们还很难调节自己的情绪,他们会哭闹、会崩溃,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负面情绪。

源丨图虫创意

所以呀,无论是孩子的气质特点还是心理敏感期阶段,都告诉我们要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规律而有秩序的生活作息。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当事情发生时,孩子已经情绪崩溃,无法接受怎么办?你可以从下面两点入手:


首先,帮助孩子调节情绪

1、允许孩子难过,并成为他情绪的“嘴替”


面对泪人儿小孩,同样崩溃的你,在束手无策时是否会有以下反应:

恐吓派:“哭什么哭,再哭我可就生气了!”
理智派:“事情发生了就是发生了,哭也改变不了什么。”
补偿派:“你看它关门了,爸爸妈妈也没想到,我们也很意外,我们下次再找个机会陪你来好吗?”

虽然说除了恐吓派,理智派和补偿派都也在理,也在想办法解决问题,但是!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伤心欲绝的小孩子啊!他们的小脑袋瓜既不灵活也不擅长调节情绪,他听不进去啊!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产生情绪反应,孩子也不例外,我们有时候都需要偷偷哭上一场,更何况孩子呢?!小孩子也有自己表达情绪的方法。

源丨图虫创意

虽然面对哭闹小孩很是头疼,不过我们要坚信:每一次孩子的情绪失控都是我们成为孩子好朋友机会!

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和接受因为变化而产生的负面情绪:

  • “哎呦,难过的掉金豆子啦,妈妈理解你,陪着你帮你接金豆子。”
  • “抱抱你,我知道玩具店关门了你很伤心,好好抱抱。”
  • “看你这么难过,爸爸妈妈会陪着你。”

然后,展现我们的同理心,告诉孩子我们也会因为相似的状况而情绪低落:

  • “如果是我的话,我也会很难过,妈妈小时候也为这样的事情哭过。”
  • “我有一次也是这样的,妈妈本来要去旅行,结果没赶上飞机,我可难受了。”

情绪上头的孩子脑袋里面都是,事情变了!我好难过!然后发现,爸爸妈妈懂我,是我的情绪“嘴替”,是我的好朋友,那么他们才有可能愿意和我们沟通,听我们讲道理。

所以,我们要允许孩子悲伤,接纳他们的情绪。

2、让孩子参与解决问题


当孩子情绪有所缓和的时候,我们除了可以做“理智派”——讲道理;做“补偿派”尝试——解决问题,我们还可以做“辅助派”——让孩子来决定如何解决问题,家长可以引导和提供思路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能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了解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心里也就踏实了。


——“那今天玩具店关门了,怎么办呢?”

——“我就要去。”


——“如果不是关门了,我也想今天去,你帮我看看怎么解决这个事情,我们是今天去逛一会儿商场呢?还是下个星期再来玩具店?”或者“我们是周五再来看看?还是下周六再来?”(给选择)


*还可以一起头脑风暴,“我们一起想一想都有哪些解决的方法。”

让孩子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会比我们替孩子做决定要更有效果。


然后,再慢慢培养孩子的“松弛感”

认知灵活性,其实很接近最近很火的概念「松弛感」,即使生活中计划中发生了变化,咱可以做到也不生气,也不崩溃,要不就直接接受变化,要不就再想想还有什么其他办法。

前面我们说,小朋友会因为计划改变而崩溃,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能一上来就要求孩子有“松弛感”。培养孩子的灵活性,得慢慢来。

1、提前给孩子提供A/B方案


我们可以提前告诉孩子“一根筋” 的大脑,我们会有两种计划方式——让孩子参与制定带有B计划的方案。

特别是对于那些很可能出现情绪波动的事情,不太确定的事情,提前和孩子讨论当“A 计划”不奏效时,替代的“B计划“可以做些什么?还有计划变动时孩子们会怎么处理自己的情绪?

我们帮助“一根筋”的娃提前建立起灵活的“大脑通路”,培养孩子的认知灵活性。

源丨图虫创意

2、制作「生活变化板」,提醒孩子生活是在不断变化的


一张简单的「生活变化板」挂在墙上或者贴在冰箱上,可以记录下来一些无法预测的情况和突如其来的变化。

比如,自己生病请假还有同学的缺勤,学校的突然关闭,兴趣班的取消,玩具店的关门,下雨取消外出游玩等等……

这些「生活变化板」上信息,都持续不断地在向孩子大脑输入一个信号——生活是在一直变化的,计划会经常赶不上变化。

3、让灵活性贯穿生活和游戏


家长的认知灵活性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咱们平时松弛,孩子才好效仿。

游戏也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孩子培养认知灵活性的方式:

  • 比如玩玩具时,只要在安全的情况下,任何玩法都是孩子的一种探索和实践,我们也不需要纠正和固定孩子的玩法

  • 比如玩游戏时,可以设定更加灵活的游戏规则,比如音乐律动时音乐响起开始舞蹈,暂时时进入“木头人”的状态,也可以偶尔把舞动和静止的设定对调,通过游戏规则的更改帮助孩子明白游戏的玩法不止一种,思考的方式也不止一种。

  • 比如,可以和孩子们玩一些多种答案的游戏,比如当玩分类游戏时,苹果既可以分给水果类,也可以分到颜色组。答案不是唯一的,孩子们可以使用不同的视角来思考问题。

  • 比如在玩假扮游戏时,可以加入“计划赶不上变化”的假设情境,在角色扮演中观察和引导孩子处理类似的问题。

4、鼓励孩子的认知灵活性


每当孩子展现他们的灵活性思维和行为时,一定要表扬他们的进步和这一行为。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这样认知灵活性的发展是具有挑战性的,我们要给孩子信心,告诉他们思考得很好,做得很好,一定记得给他们正面的反馈。




编辑丨羚羊,人类幼崽观察家。

参考文献丨
[1]Chess,S., & Thomas, A. (1984). Origins andevolution of behavior disorders from infancy to early adulthood. New York:Brunner/Mazel.
[2]Weissbluth, M. (1984). Sleep duration, temperament, and Conners' ratings of three-year-old children.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Pediatrics.
[3]Carey, W. B., Fox, M., & McDevitt, S. C. (1977). Temperament as a factor in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Pediatrics, 60(4), 621-624.
[4]Deak, G. O. (2003).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flexibility and language abilities.
[5]玛利亚.蒙台梭利. (2003). 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幼教经典丛书). 天津人民出版社.


 相关阅读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写散文这件小事,给了我久违的“松弛感”也许你不认识这条鱼,但你一定吃过它 | 生活为什么全网都在学一个宅男的街头搭讪话术?家庭关系中的“松弛感”,有多珍贵?澳大利亚的“松弛感”,离生活很近与其焦虑,不如发疯 | 全网都在追的“发疯文学”是真解压?郑刚:可以配合罗永浩演戏,但你不能要挟我们很多人不是在追求快乐,而是在“复制快乐”很多人都误读了美国的军校退休生活的鸡零狗碎巩俐嫁70多岁法国老头,成为他第四任妻子,到底在追求什么?何怀宏|“松弛感”,一种相对的完美“80后”成移民主力军,投资移民为何日趋年轻化?他们到底在追求什么?医院要求“不得无理由拒诊”,但这样可能也将患者置于危险中撞衫也要穿?麦当娜、蕾哈娜都在追捧的“坏小孩”,到底让多少人上头?人生过半,我还是没有“松弛感”在追求更环保的航空出行中,螺旋桨正在卷土重来大杂烩一个妈妈是否有“松弛感”,就看她如何给孩子选课外班多面人生游刃有余,谷爱凌的“松弛感”从何而来?最近很火的“松弛感”,到底要怎么获得?活出“松弛感”的鹤岗,有何不可?被“松弛感”绑架的年轻人 |一种新的网络规训全网都在劝他俩离婚,但是……某大龄单身程序员自曝:追求一位美团女员工,却被她欺骗利用,天天帮她免费加班写代码!「斯人」还是「是人」,我可以说不重要但你不能说不松弛家庭里长出的不松弛小孩们这几天,全网都在骂一个劝人买房的专家!亲子关系的“松弛感”,有多重要别用“松弛感”,绑架你的孩子飞往台湾的客机突然折回,打起来了?别装了,松弛感是什么?00后都在玩野的......美丽的大阪城堡全网都在说一个错误的结论67岁林青霞出版4本散文集,终于找到了生命中的“松弛感”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