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斯人”“是人”,我更想问孟子另一件事
天降大任于“斯人”还是“是人”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这个话题最近被热议,甚至有网友打趣,或许只有把孟子请回来,才能说出真相。
实际上,在古文献里,“是人”和“斯人”的写法都有,而且无论那个词,都不影响对这句话的理解。
孟子,名轲,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要我说,假如我们真能把孟子请回来,那应该先问问他另一件事:老先生,您和您的徒弟的表字是什么啊?
【谁喊我孟轲呢?没礼貌!】
所谓表字,也叫字,是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解释本名的意义的名字,说白了就是取一个和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
在古代,男子二十岁冠礼、女子十五岁笄礼后,再直呼其名就很不礼貌了。得另取一个别名,即“字”,人们相互之间喊字,表达一种尊敬。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比如说吧,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假如他走在大街上,忽然听见有人在背后大喊一声“孔丘”,他心里肯定会有种不祥的预感,因为这人直呼他大名,多半是来者不善。
但是如果这人开口就是“仲尼……”,那么气氛就缓和了很多,至少还可以搭个话。
然而,作为儒家的“亚圣”,孟子的表字居然失传了,不仅如此,他十八位弟子中,十五位弟子表字也失传,这在重视表字的古代,很不寻常。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一个问题,孟子到底有没有字?这个问题应该说很好回答,孟子不仅对后世影响巨大,而且在当时就担任过齐国的公卿,是很有名望的人,他不可能没有表字,每天被人“孟轲,孟轲”的叫。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
有人说不对啊,他有字,我刚百度了,孟子名轲,字子舆,百度百科都是这么写的。
实际上,这完全是种谬误。现在流传着两种关于孟子表字的说法,王肃《圣证论》里的“子车”,和傅玄《傅子说》里的“子舆”,这两种说法实际上都是后世猜的。
怎么猜的呢?原来,古人的名和字大多意义相同或者相反,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不就是“名”嘛。于是,后人就想,孟子不是名轲吗,“轲”不就是“车”或者“舆”吗,行,那他的字估计就是“子车”或者“子舆”。
所以说,这完全是后人的推测,没一点历史依据,关于孟子的表字,目前仍处于失传的状态。
【出名还是要趁早】
那孟子的表字怎么就失传了呢?
这得从孟子什么时候开始出名说起。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经游说诸侯,不过他周游列国的时候,已经差不多七十了。所以出去以后,人们称呼他的字都有些不礼貌了。
比如梁惠王,他刚见孟子就称他为“叟”,后来称他为“贤者”,以避免称孟子的名和表字,尽可能体现对孟子的尊重。
在当时的官场上,已经没有任何人能直接称呼孟子的名和字了。所以他的弟子们在写《孟子》时,自然只能尊称老师为“先生”“夫子”或“孟子”。他的表字也就没在《孟子》中被记录下来。
另外,因为儒家有孔子这个“大咖”在,孟子的“咖位”一直没提起来。很长时间里,说起儒家,那就是孔子。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是在韩非子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
虽说也有些先贤挺给孟子面子,比如韩非子,他在《韩非子·显学篇》里就把孟学纳入“显学”,但也只是简单提到孟子和他的弟子乐正子而已。
到了汉代,太史公司马迁也给孟子立了传,但是对孟子师徒的记载也就几句话。隋唐以前,孟子一直都隐身在“圣人”孔子的光环下,属于可有可无的角色,想起来的时候呢,就拉出来给儒家充充场面。想不起来的时候呢,就在书架子下面吃灰去吧。
柳宗元,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一直到了中唐,孟子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真爱粉”——柳宗元,他逢人就说孟子的好,到哪儿都要给孟子搞搞宣传,孟子这才被封为亚圣,“咖位”日益看涨。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到了宋明时期,苏洵、苏轼、朱熹、王阳明等人也加入了粉丝团,他们逐渐把孟子政治经济核心思想以外的“良知良能”学说发展为心性之学,这才确定了孟子在儒学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大家看,孟子用了几千年才成大腕儿,颇有些历史“励志偶像剧”的味道。这么长的成名史,也就导致人们没能早早记录他的表字。
【我的徒弟不配被记住?】
师傅混的惨,徒弟们自然也好不到那儿去。孟子的十八位徒弟,要么是有名没字、要么是有字没名,有名有字的只有两位。
虽说孟子游说诸侯的时候,也曾经有过“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的大场面,但那会儿游说这行已经开始“卷”了。只要大小是个人物,都学着打造个人IP,接着就收徒弟、卖课程,去东边演个讲,去西边走个穴。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所以孟子和徒弟们的日子实际并不好过,各种五花八门的“治国成功学”“安邦厚黑术”层出不穷。这就导致长期追随孟子的死忠粉实际很少,绝大多数弟子看到孟子这半死不活的行情,早早就转投别的学派和学者去了。
不光别的学派太能卷,孟子自己的思想也不受待见,孟子总爱宣扬“仁政”,老想着恢复夏商周三代土地公有的井田制,使贵族各按自己的政治身份裂土分封,农民也能耕者有其田,但是他这套理论和大贵族的根本利益完全冲突。所以,他虽然去了不少国家,但是那些国家压根儿就没记录他,更不要说他那十八个弟子了。
另外,他这些弟子们也不争气,不光没混出个名堂来,师傅死了以后,互相之间来往的也少,完全没有他们之间交流来往的记录。因为师兄弟之间,肯定用的是表字来称呼,如果连交往的记录都没有了,那表字就更不可能被记录下来了。
总的来说,孟子和弟子们的表字之所以没有流传下来,主要原因还是在那个时代,他那“民贵君轻”的儒学思想并不受重视,能言善辩、崇尚征伐的纵横学才是主流,法家兵家墨子杨子的日子都比儒家好过。
回到今天,如果真能把孟子请回我们的时代,除了终结“斯人”“是人”之争,告诉我们他的表字,或许,他那闪光的思想,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孟子师徒表字失传的原因——兼考孟子五十五章语录的具体记录者,吴天明。
2、推恩保民,发行王道——孟子行道事记,闫阳。
3、从疑古到求真——民国孟子生平研究述论,李锐。
4、孟子之字考辨,杜克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中国国家历史》邮局征订套装(征订代码:28-474)正在火热进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拥有全年装!
识别下方小程序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