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IE后,年轻人争相确诊“浓淡”社会2024-03-22 23:03互联网又有新人设了。 最近,无数网友纷纷确诊“淡淡综合症”,争先恐后给自己安上了“淡人”人设。 啥是“淡淡综合症”和“淡人”? 确诊了“淡淡综合症”的人被称为“淡人”,他们常用淡淡的、波澜不惊的态度面对工作生活中的所有事情,口头禅是“随便吧、都可以、无所谓、没必要”。 所谓,工作淡淡的、生活淡淡的、感情淡淡的、未来淡淡的、情绪淡淡的……淡人主打一个“不过分努力,也不随意躺平”的原则,总之,一切都是淡淡的,内心犹如一滩死水,任何事都不能让它起波澜。 面对一些事情,其实淡人不是真的没有反应,而是“可以有,但没必要。” 就比如,职场淡人面对领导的“画饼”:“最近辛苦加班把这个项目收尾,老板很重视,做好就能转正,或有奖金”,淡人内外都波澜不惊,内心OS:不想加班,但你都开口了,就随便做做吧。不主动也不拒绝,还会回复一句收到。 再比如面对感情,分手时情绪也是淡淡的,回一句哦或者好表示收到了。 面对两点一线的生活,也是将就过着就好,没有再多的热情。日常心态就是活着挺好,死了也无所谓。不结婚不恋爱,小病靠治大病就算了,无欲无求,仿佛下一秒可以得道成仙了。 不是不可以再努力一点,也不是不可以再争取一下,而是觉得没必要。 为啥没必要? 因为认真努力,认真争取了,结果大概率都不会改变,想要的未来大抵也很难抵达。所以,与其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如保存自身能量,淡淡地接受,淡淡地表达,淡淡的,也挺好。 情绪稳定是淡人最大的特征,有一种不顾自己的平静美感。 “人嘛,看开了就行。” 很符合最近几年年轻人的精神状态,躺平,发疯,摆烂,以及一点平静下的松弛。 与“淡人”相反的是“浓人”,浓人有着充足的精力和外倾的感情,做啥都是“浓浓的”。 比如,社交关系浓浓的,会有很多的情绪;工作浓浓的,工作起来有干劲;生活态度是,日子有盼头,努力有回报,对未来总抱有希望。 “浓人”主打一个热爱生活,情绪饱满,和“淡人”形成一个鲜明的反差。 也有网友在浓淡之间,于是玩起谐音梗:“浓淡之间,原来我是间人。” 无论是浓人,淡人,还是浓淡相宜,都是当代年轻人对生活的态度,体现着他们的精神状态。 当然,也不仅是一种性格人设和标签,亦是一个情绪宣泄出口。淡人和浓人的走红,让我想起了之前的I人和E人。 I、E是风靡全网的MBTI测试的一种分类。这个测试有16种不同倾向的人格模式,其中最火的分类就是IE了。 I人是倾向于关注自我内心思想和情感的人,所以被称为内倾人;E人则相反,他们把注意力都投入在外部世界的人和事上,是外倾人。 简单来说,I人是社恐,E人就是社牛。 比如,社交时—— E人:不讲话怎么认识I人:不认识怎么讲话 周末放假时—— E人:周末没出门等于这周没放假I人:周末出门等于这周没放假图源网络MBTI测试,还有I人和E人的讨论经久不衰,在互联网里虽是旧梗,但仍是热梗,还越演越烈,大家都乐不疲此。 以及此次的浓人淡人,这些不断出现的性格标签的流行,其实就是年轻人在世俗规训下认识自己的一个途径。 借由这些性格标签,很多人第一次真正认识到自己,第一次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去研究自我,去关注自我,然后疗愈自我。 淡人浓人,I人E人,是掩藏在性格标签下自我天性的短暂解放。 一旦给自己贴上这些性格标签,那么,仿佛自己所有不合时宜的、不合世俗的、不被人理解的行为都可以得到科学合理的解释。 淡人可以自在地工作生活,不用强迫自己一定要每天打满鸡血,干劲十足面对生活,丧丧的也没关系;I人可以让自己的宅家合理化,不爱社交,以社恐为由推脱掉很多不喜欢的事情,也不会被说不合群。 所以,年轻人忙着给自己贴性格标签。性格标签走红背后,是年轻人慢慢开始脱离世俗评价体系,不再强求一定要有主流价值观的成就,而是选择守住自己能量,让自己活在当下,让自己在当下能感受到幸福。 而这除了能短暂得以自由呼吸外,他们也是通过标签在找“性格搭子”。 人并非孤岛,而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价值观和归属感。 即便是再内倾的E人,也会有寻找同伴的想法。听说,互联网最活跃的并非E人,而是I人,因为I人不习惯线下语言输出,所以表达全在网上了。 大家希望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也希望能在人群中找到和自己相似的人,所以各种性格标签就成了最方便最快速的一种人类性格区别方式。 大家在给自己贴上性格标签后,不仅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也有了群体认同和归属感。 就如“淡学”走红网络后,不少淡人纷纷感叹终于找到了组织,原来不止自己是这样,原来这世界有这么多人都有这种状态,自己并非个例,并非怪人。性格标签带来一定自我认知,却也要警惕标签对我们的影响。 大家还记得小时候家长对自己的性格的评价吗?小时候家长说孩子性格内向,那孩子真的会在人际交往中沉默,不主动发言,因为在性格标签的潜移默化下,人会倾向于做出符合标签的行为。 长此以往,小朋友可能只是当下因为心情不好不太想说话,却被大人贴上内向标签,于是,孩子对自我产生了内向的认知,就表现出内向的性格特征了。 性格是天性使然,也是环境造就。所以,给人贴标签,给自己贴标签,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我认知和行为。 我们可以是性格标签下的样子,但又不能只是标签下的样子。 被定义为I人的人是否真的只能向内索取“回血”自己的精力呢? 去公园感受自然,去看海,看日出,宅家上网看影视剧等等,这些都是I人最喜欢的“精力回血”方式,但他们偶尔会置身于热闹街市中感受人声鼎沸,去感受与具体的人接触、交流的实际感受,获取一种活在这个世界的真实感,如此,尽管后续仍需要宅家回血,但这也绝不意味他们完全不需要社交。 正如“淡人”,他们的内心并非真如外表那样毫无波澜和“无所谓”,而是所有波澜都藏在平静表面下了,所有的“无所谓”都是在保护自己,在内耗的困境中,找到一丝自若与释然。 浙江宣传一篇文章里说,“‘淡’不等于冷漠和麻木,而是一种对社会和生活的温和抗争。” 温和地和这个并不美好的世界抗争,温和地找到自己面对这个世界相对舒服的生活态度。 但淡人也好,浓人也罢,是I人还是E人也都无所谓,最重要的是莫让标签预设了我们的性格,而后又束缚了我们人生的可能性。 每个淡人或许曾经都是个浓人,只不过被社会磨成了淡人。 每个人也都是独特的个体,一个标签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过度相信性格标签并非好事,反而会让我们离真正的自己越来越远。 认知自我,不单单靠这些所谓的性格标签,而是要在生活中,在与事与物与人的不断接触中,根据外界的某些反馈,以及自我最真实的感受,两相结合,最终形成一个相对全面的自我认知。 或许,在人生的某些时刻,你完全可以“淡妆浓抹总相宜”,也可以“IE交换如常”,那个珍贵独一无二的自己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感谢您读到最后,点个“赞”+“在看”,并“分享”给更多人看。 参考资料:知著网《淡淡综合症:属于游离者的生活开关》原创:图图编辑:盼盼设计:小白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我们删除。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