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玻尿酸?一个重组胶原蛋白巨头公司的未雨绸缪
从实验室走向大众消费,“成分”之路总有几分相似。
过去 20 年,靠着 “锁水保湿” 的功效和逐步降低的成本,玻尿酸横跨医疗、护肤、食品等行业,在全球卖给过数亿的消费者,也在中国卖出了数家上市公司,让资本和消费市场见证了 “一个成分拉动一个行业” 的奇迹。
现在,这个接力棒交到了 “重组胶原蛋白” 手中。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把目光放到生产重组胶原蛋白的公司身上,市场上的胶原蛋白产品越来越多。
胶原蛋白和玻尿酸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人体天然存在的成分,它们的自然流失都在皮肤衰老中扮演重要角色。
胶原蛋白支撑着皮肤,使皮肤保持弹性。胶原蛋白的流失,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皮肤出现皱纹。从理论上说,胶原蛋白制品可以有效减缓衰老,是护肤品的理想成分之一。
胶原蛋白主要分为动物源胶原蛋白、重组胶原蛋白两类。动物源胶原蛋白提取自动物的结缔组织,但是存在排异反应、病毒存留等问题。
重组胶原蛋白解决了动物源胶原蛋白的问题,但因为制取成本高、时间周期长,重组胶原蛋白制品过去长期限于精密、尖端的医疗产品。2000 年以来,中国研究者和公司推动技术突破,解决了重组胶原蛋白制取难题和成本问题,推动着相关产品的普及。
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因此得到迅速发展,原料生产商巨子生物、锦波生物受到资本追捧,过去两年先后上市。此前只有个位数玩家的重组胶原蛋白领域,一下涌入了更多淘金者。
重组胶原蛋白属于合成生物学技术,2022 年,合成生物学赛道有近 50 家公司获得融资。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规模将从 2021 年的 108 亿增长至 2027 年的 1083 亿元。
国际护肤品牌也关注到重组胶原蛋白这一新兴风口。资生堂旗下的资悦基金宣布领投重组胶原蛋白原料公司创健医疗 A 轮融资,欧莱雅和锦波生物合作,在面霜产品中加入重组胶原蛋白成分。
没人想错过下一个 “玻尿酸”,但更大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20 年,从实验室到医院再到消费品
广告无处不在、营销活动层出不穷,护肤品行业普遍被认为更看重营销。但那些能够长期成功的护肤品牌,还是靠技术投入。
欧莱雅 2006 年收购的护肤品牌 “修丽可” 是个典型例子。修丽可的创始人是美国杜克大学皮肤科教授谢尔顿•皮纳尔(Sheldon Pinnell),他的研究方向是皮肤生物学、皮肤病发病机制等。1997 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如果用 15% 左旋维生素 C 加上 1% 维生素 E 和阿魏酸(ferulie acid)成分,可以有效缓解皮肤氧化,即皮肤暴露在阳光、污浊空气和辐射环境中失去弹性和柔软性的过程,修丽可也因此诞生。
类似的品牌还有 “丝塔芙”“欧缇丽” 等,宣传时都会强调旗下产品中使用哪些成分,并从科学原理出发解释它们如何改善皮肤状况。
长期以来,主要是海外品牌积极投入原料研发,推进化妆品行业产品迭代。比如被称为 “抗衰成分三巨头” 的玻色因、A 醇、胜肽,分别是由欧莱雅、强生、ProCyte 先用到护肤产品中,然后推动成本下降、规模扩张。
为了节省生产成本、靠近消费市场,海外护肤品牌也会选择在中国生产原料,从而带动着中国护肤原料研究发展。
就像电视、手机、电动车等行业的发展轨迹一样,越靠近生产的地方越容易诞生创新。近年来,越来越多化妆品原料研究,尤其是降低成本、促进商用的研究突破有了中国护肤品牌的身影。
玻尿酸是最典型的代表。早期,玻尿酸主要从牛眼和鸡冠提取,因为提纯步骤复杂(200斤鸡冠仅得1斤玻尿酸),所以成本极高,价格一度超黄金数十倍,仅能用于医疗,如治疗膝骨关节炎、干眼症等。
1980 年代,许多研究者使用微生物发酵法制备玻尿酸,降低生产成本。随后,雅思兰黛、资生堂开始把它用到护肤品中,但每瓶价格要上千元。中国的研究者也开始加入进来,成立公司专注降低玻尿酸生产成本。2011 年,中国公司的研究者发明“酶切法”生产玻尿酸,之后一步步研究,把价格降到千元一斤,推动玻尿酸护肤品迅速发展。
重组胶原蛋白也有类似的发展路径,不过限制它广泛应用的不只成本,还有量产工艺。1958 年,科学家首次提取出胶原蛋白。和玻尿酸一样,胶原蛋白的主要来源也是动物组织,比如牛皮。虽然价格没有当年的玻尿酸贵,但从动物组织中提取胶原蛋白,存在未知病毒残留,用到人身上容易出现排异反应,因此使用范围受限。
2000 年,中国重组胶原蛋白研究取得重要突破——西北大学范代娣博士及其团队利用原核细胞体系(大肠杆菌)对重组胶原蛋白(Ⅰ型)的实验室小试表达,大幅降低了重组胶原蛋白的制取门槛。
从此中国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实现更低成本、更高产能的制取,重组胶原蛋白开始从科研、医药领域,进入日化场景,从医用材料、注射填充物向功效性敷料、功效性护肤品领域发展。
伴随着技术突破,2000 年巨子生物成立,成为中国最早开拓重组胶原蛋白产业化应用的公司之一,也是第一个拿到重组胶原蛋白 Ⅱ 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企业。9 年后,巨子生物陆续创立可丽金、可复美等品牌,直接把自己生产的重组胶原蛋白推向市场,带动中国重组胶原蛋白行业迅速发展。
之后,越来越多的公司跟随巨子生物,推出重组胶原蛋白产品。
企业往往最先发现问题,也最有能力解决
行业一旦大众化、商业化进程加快,基本都会出现新的挑战。
玻尿酸就是一个例子。随着玻尿酸原料成本降低,它也开始进入更多行业。2021 年 1 月 7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发布 “三新食品” 公告,透明质酸钠(即玻尿酸)被获批为新食品原料。一时间,许多功能性食品、健康食品都相继推出玻尿酸产品,玻尿酸食品领域变得混乱。
有些厂商过度宣传,如 “吃玻尿酸食品可以吃出水光肌”,引发上海市消保委发布《上海市消保委四问玻尿酸食品乱象》,批评商家误导消费者;另一方面,对添加玻尿酸的标准和测定方法不一,许多新兴品牌都号称自己的产品添加玻尿酸成分,想抬高单价。
玻尿酸概念被滥用,除了部分商家追求短期利益,也因为行业标准、检测手段的缺失,难以对玻尿酸产品的添加量、有效性进行统一的标准化和测定。这时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行业巨头的行动。
2022 年,一种测量食品中透明质酸钠含量的团体标准——T/SNHFA 012—2021《食品中透明质酸钠含量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团体标准经由山东省营养保健食品行业协会审核通过,给食品中透明质酸钠含量的测定方法定下了标准,而该团体标准正是依托于华熙生物的专利技术基础之上。
标准出现后,玻尿酸的行业乱象开始被遏制。
另一个例子是比新能源汽车更快一步赚到钱的动力电池行业。据 IT 桔子数据, 2021 年,动力电池行业融资 178 起,合计融资金额超过 1290 亿元;2022 年动力电池行业又发生 254 起融资事件,合计融资金额超 1881 亿。
随着追逐风口愈演愈烈,动力电池行业迅速提升产能。根据 Mysteel,截至 2023 年 12 月底,国内锂离子电池年产能已经占到全球产能的 72.65% ,迅速从曾经的少、贵、缺的局面转变成结构性产能过剩。
中小厂商为了生存和巨头卷起 “价格战”,锂电池价格在一年内降幅达 30% 。一些资金紧张的中小厂商受限于研发成本,生产的电池难以达到行业平均标准;同时也存在部分企业只以融资为主,生产及研发却迟迟跟不上。
在 “价格战” 面前,往往不会有真正的赢家,无论是巨头还是中小厂商都会遭到重击;缺少统一的标准,消费者也会面临产品的良莠不齐。
行业的巨头在努力改变局面,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也在今年的提案中表示,要通过提高国内标准技术水平,用标准带领技术提升;同时企业在“走出去”时要注重有序竞争。
企业自我过滤的动作往往会比监管机构的动作更快。1994 年之前,游戏业界没有一个统一的内容分级体系,但美国的枪支暴力,游戏中的暴力内容、成人内容引发了广泛的担忧。
这时任天堂和之前势如水火的竞争对手世嘉暂时放下了分歧,决定联合多家游戏厂商共同建立美国的游戏产业分级机构,因为他们更担心游戏的负面影响会摧毁整个行业。
最终,多家游戏公司一同推动了分级制度的面世,也就是今天人们熟知的 “娱乐软件分级委员会”,简称为 ESRB。
与玻尿酸、动力电池行业和当年的美国游戏行业相似,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同样是个技术研发周期长、需要长期投入但回报可观的行业。2022年前后,它集中遇到了资本转向护肤品上游原料厂商投资的热潮、消费者抗衰、抗老及肌肤修护意识的兴起,以及行业对“成分”的追逐。随着资本、实验室、新兴公司的涌入,一些同样对“成分”滥用的苗头也开始出现。
例如,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包装上按标准需要统一使用 “可溶性胶原/可溶性胶原XX” 的名称,但实际上重组胶原蛋白类型一共分 29 型,不同型别之间,成本有数倍差异;动物源胶原蛋白和重组胶原蛋白的区分也难以从包装上辨别。
不同型别的重组胶原蛋白也具有不同功效,有的偏重支撑皮肤,使皮肤不易塌陷;有的功能更侧重增加皮肤弹性,但从包装上消费者也难以直接区分,容易受营销误导。
极个别还处于实验室阶段的新兴原料厂商,也会出售重组胶原蛋白原料,但其有效添加量以及是否符合行业平均标准也有待商榷。
一个处于上升势头的行业,会有一定的发展阵痛,但消费产业的信心才是发展的基石。察觉到重组胶原蛋白发展路径上的新问题,以巨子生物为代表的公司开始行动起来,引导行业从无序向标准化前进。
如何让行业走向有序?
2024年3月15日,巨子生物与新华网等媒体联合发布 “巨子 3·15 透明承诺”。在这份承诺中,巨子生物提出了 4 个透明标准,分别是同源透明、分型透明、源头透明和含量透明,2024 年 3 月 15 日之后生产的每一盒巨子可复美胶原棒(正装产品)都会逐步贴上一份“透明承诺书”。
同源透明针对的是动物源胶原蛋白和重组胶原蛋白在包装上不透明的问题,此后巨子生物的产品将逐步在包装上明示为与人体 100% 同源的重组胶原蛋白,不与动物源胶原蛋白混淆。
分型透明将明示重组胶原蛋白型别,及其针对的肌肤问题。对此巨子生物对重组胶原蛋白的主要分型做了分型,让功效与型号对等。
例如:天然序列重组Ⅰ型胶原蛋白可以支撑皮肤,构筑屏障;天然序列重组III型胶原蛋白能够提升弹性,嫩滑皮肤;重复序列重组I型胶原蛋白起到强韧皮肤屏障,维持皮肤稳态的作用;Mini 小分子重组胶原蛋白肽,主要成分为 217Da 胶原肽,小分子易利用。
针对以上四型重组胶原蛋白,消费者可以清楚理解分型对应的支撑皮肤、提升弹性、保护皮肤不受刺激和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的特点。
源头透明保证重组胶原蛋白原料的生产厂商可追溯。含量透明将保证重组胶原蛋白成分有效添加,不做概念性添加,确保产品的有效性。
4 种透明方式,基本上让消费者避开了购买重组胶原蛋白产品的一些模糊地带。不过巨子生物仅是其中的一家,行业的标准还需要更多从业者共同维护。
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在国内的发展已经跨过了 24 个年头,历经了学者的努力,如西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等诸多学者的研究和迭代;也经过诸多公司(巨子生物、锦波生物、创建医疗和聚源生物等)将其产业化的努力。从医用品跨越到种类丰富的消费品市场,重组胶原蛋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是巨子生物认为有必要进一步透明化、合规化的原因。在技术与法规尚未匹配市场发展的阶段,企业有必要自觉对消费者负责,巨子生物决定从自身开始。
在行业迈入高速发展期后,一份声明只是开始,但后续还需要强有力的规则约束才能让重组胶原蛋白行业良性发展。除了企业本身的自觉,更多要依靠技术升级迭代,法律法规的约束,以及更重要的——让行业之间形成共识。赶上时代风口的行业,追逐红利亦或是静下心提升产品、保证消费者体验,哪一种选择能够走得更远,在过去的历史中早已有定论。
· FIN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