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32人考上名校研究生却放弃入学,怎么看?| 快评

32人考上名校研究生却放弃入学,怎么看?| 快评

科学
9.28
知识分子
The Intellectual

考上了研究生不去,其实很普遍 | 图源:pixabay.com


 导  读

近年来,无论是高考还是研究生招生,都频频出现学生考上了却不去报到上学的现象。对此,专家表示,这其实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普及后的一个表现。实际上,这一现象在英美高校也同样存在,而它们的一些做法或对我国有些启发。


撰文 | 陈志文

责编 | 钱炜


 ●                   ●                    


中国政法大学日前发出公告,32名2022级研究生新生因为未按时报到,被取消入校资格。这32人中,除去留学生等特殊人群,来自内地的有15名硕士、7名博士共22人。

一边是考研热、考研难,但另一边是考上也不去,而且是放弃这么好的学校,让很多人感到惊讶。这一消息一时冲上各平台热搜。

其实在2021年9月,这所入选了 “双一流” 建设学科的高校也曾发布公告,38名研究生因未在规定时间报到,取消入学资格,今年实际上还少了6人。换句话说,研究生录取不报到并非新鲜事,也不限于这一所高校,而是比较普遍。

比如,2019年湖南大学就发布消息称,取消69名研究生资格,原因也是未按时报到。同年,苏州大学发布公告,68名研究生未按时报到,放弃了入学资格。2020年,太原理工大学也有49名研究生逾期未报到。因此,这一现象在全国高校普遍存在,区别只是人数多少。


考上了不去其实很普遍

为什么不去报到?具体原因不清楚,但总体上应该比较简单:有了更好的去处。

坦率地讲,多数年轻人考研读研的目的还是就业,为了找一份更好的工作。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很多年轻人往往多头出击,一方面备考研究生、公务员,同时找其他工作,也有一些还在同步申请国外的研究生。对于优秀的学生,往往是四处开花。考政法大学的研究生成功了,考公务员、法官也成功了,或者是找到了几份体面的工作。权衡以后,放弃读研就成了很正常的一个选择。

有研究表明,北美的博士从注册到最后拿到学位前,流失的主要原因,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因为有了更好的工作,而不是因为学习研究能力。

其实也不只是研究生录取不报到,本科生也普遍出现了被录取而不报到的情况,包括985高校也不能幸免。2020年,东北大学就公开了50多名本科生录取但未报到的情况。还有更极端的情况。日前,因纪录片《高十》而出名的广西考生唐尚珺,在第14次参加高考后放弃了上海交大。而在这14年中,他已经先后放弃了重庆大学、吉林大学等著名985高校。

我们必须承认,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录取而不报到这一现象越来越普遍,越来越突出。

在现有制度下,这一做法并不违规,也是政策允许的。但是,很多人质疑这一做法有浪费教育资源、影响其他人获得教育机会之嫌,因而多有批评。那么,这样做是否浪费了教育资源?客观上存在,但在教育普及化的概念下,浪费之说也难以完全成立。

在精英教育时代,的确存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的问题,因此我们对报考资格都有严格限定。比如2001年之前,高考报名年龄限制在25周岁以内且未婚。核心原因之一就是认为超过这个年龄的人,读完大学后服务年限也较少,已经不值得培养了。伴随着大扩招,这一要求被废止,核心就是保障受教育的权利,而不是算计是否浪费了资源,因为高等教育普及化之下,已经不稀缺了。

到如今,不但不稀缺,甚至还面临生源枯竭的问题。

比如高职等专科高校,招生计划完成率低,报到率也非常低,目前全国平均报到率普遍低于85%。因此,2019年高职大扩招,招生计划定为116万,实际就是按85%报到率倒算出来的,真实的目标是招100万人左右。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谈到这是资源浪费。为什么?说白了就是资源多,竞争并不激烈。因此,浪费与否,核心还是根据稀缺度在谈。

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01万,本科招生近450万,研究生招生117.65万,仅硕士招生量就赶上了1998年本专科招生量。即便是名校,招生量也在大幅增长,远非当初那么稀缺。2022年,复旦大学招收各类新生15651人,是80年代十余倍,其中本科生4120人,占比26%,硕士8400人,占比54%,博士3131人,占比20%。上海交大类似,研究生合计占72%。

我们很少谈对专科教育资源的浪费,而是紧盯名校、研究生,核心还是稀缺度本身,虽然今天名校的稀缺度和上个世纪80、90年代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由此可见,被录取而不报到,是高等教育普及化伴生的一种 “喜悦”,是受教育者有更大更多的选择权的结果。但是,对于这一越来越突出的现象,的确应该给与关注并逐步解决了。毕竟不报到人数未来可能会越来越多,一旦高到一定比例,将会对高校的正常运行带来直接的影响。比如,一旦报到率过低,部分对学生学费依赖度高的高校,其基本运转就受到了直接的影响。而一些博士生导师,平均一年也不到一个招生名额,一旦录取而不报到,就对导师的研究工作造成了直接影响。


怎么解决?

对此问题,有人说,补录就是了。理论上当然可以,但存在很多现实困难。

高考、考研等都是高利害度的考试,为保障公平公正,我们不可能放任学校自行组织补录,哪怕只有几个人。这样的话,就需要在统一组织下进行二次考试。比如硕士研究生招生,笔试只是初试,复试是关键,我们可以不用再组织初试,但为保障招生录取的公平公正性,各学校补录的复试组织与规范要求与正常录取应一致,包括复试中的笔试面试,以及监察部门的过程监督等等,这几乎就等于一年两次招考,从效率上就很难实行。

当然,在招生周期未完成时补录是最好的,只是这一措施现在就有,比如高考中的二次征集志愿,研究生招生中的调剂。现在的问题是已经完成招生所有流程后,在报道最后环节才发现的。

另外,如果各高校报到已经结束,这时再补录,会形成更为复杂的连锁反应。比如某考生被A学校淘汰,被迫调剂去了B学校,这时他突然得知自己有资格参加A学校的补录。那么他一旦再被A学校录取,B学校就又形成了缺额,怎么办?这是连环套。也就是说,报到后再补录是不可能的。

理论上给高校放权,可以灵活处理,但如果放任高校自行组织,如何保障公平公正?相信多数人不同意。

日前,哈佛大学公布了今年录取的各种数据,秋季正常入学的学生也仅占录取人数的83%。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英美,为应对录取但不报到的情况,都有着系统成熟的办法。

第一就是多招,超额招生,类似航空公司机票超卖一样,根据往年报到率,上浮招生人数。比如,原计划招生100人,那就发120份录取通知,最后实现100人报到的目的。前文提到的高职大扩招第一年就用了这一办法。

还有很多其他做法。比如,美国高校有一个确认环节,即收到录取通知的考生,都需要在一个规定的时间之前,书面回复并确认,一旦不予确认,就会马上启动补录流程,对 waiting list 上的名单补充发出录取通知。同时,对于确认的学生,部分学校还会要求交一份保证金,否则予以没收。

对于ED(early decision),即提前申请录取的学生,限制更为严格。首先限定只能申请一所高校,同时,申请的同时即承诺被录取就要报到。对于ED申请但不报到的学生,有较为严厉的惩罚,会被记录并放入相关黑名单中,不仅影响未来的申请,也会影响到当下的录取,个别大学甚至会直接联系该失信学生所录取的新学校,要求取消其录取,且大概率会被新学校接受。这一不诚信的纪录,将直接影响到该考生未来报考本校和其他高校,甚至影响到贷款、求职等方方面面,让考生不敢轻易放学校鸽子。

这些做法的核心,一是考生个人诚信背书的承诺,让毁约有后果,二是录取 “超卖”,降低学校录不到人的风险。英美高校这些做法,我们可以参考,但不能直接套用。

对高校来说,比较简单的做法是超卖。但在学校无法完全实现自主权的情况下,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我们的招生更接近于计划经济,学校并没有自主权,而国家也是根据这个计划给学校拨付经费的。每个学校的报到率不同,而且在变动中,国家又如何实现这种精准分配?但无论如何,都值得探索,也有一定的可行性,比如是否可以尝试增加2-5%的计划?

但是,仅有超卖还不够,有必要增加确认环节,给正常招生周期中留出二次补录的时间。即在被录取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书面确认。对于确认后却未履行责任的考生进行惩戒,有后果,就成为这其中的关键。否则,这种承诺就如同废纸,没有实际意义,确认环节就形同虚设了。近年强基计划就增加确认环节,有效降低了这种 “占位” 后却放弃,直接影响强基计划招生的现象。

实际上,近年来,在研究生推免招生过程中,已频繁出现学生放老师鸽子的现象。很多学生为保险起见,往往拍着胸脯告诉老师,只要你要我,我就只跟你,甚至赌咒发誓,非某老师的学生不做。其实是广撒网,尽量多拿几个录取,一旦尘埃落定,马上奔赴最优选择,给老师的只有一声抱歉。

因此,对于缺乏契约精神的同学给与合理的惩罚,实际上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学生有选择的自由,对此我们充分尊重。在确保学生选择权益的基础上,增加确认环节,是希望尽可能筛选出和高校“双向奔赴”的学生。比如招生上的诚信黑名单制度,就是惩罚的一种,这一制度的建设,还需要相关法律规定的完善,否则难以实施。

当然,从长远看,高校还是要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学校的教育质量,或者说教育的投资回报率是最根本的保障。就如我们对名校的极端热衷背后,还是就业。打铁还需自身硬,当学校有足够的吸引力,被录取而不报到的比例就会在可控范围内,而不会对高校形成系统性的、甚至致命的影响。

关注《知识分子》视频号
get更多有趣、有料的科普内容

制版编辑 | 姜丝鸭




EN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中国式现代化,华商怎么看?【风味解盘】四季度主流板块应该怎么看?AI画画,马克思怎么看?烈日疫中勤逐丸,夏场三伏苦行僧民营经济从“草根”进化为“树根”,学者怎么看?4名优秀辅警上岸!3人考录公务员,1人考录事业编百亿公募基金举牌上市公司,投资者怎么看?教师资格报考人数10年翻了66倍,舆论怎么看?西北大学研究生奖学金问题又引关注!Nature:全球研究生的日子都不好过!现世姻缘(二十八)问道张瑞敏:当前经济形势怎么看?该怎么干?细数毛泽东治国和经济建设成就香港永居门槛从7年减到4年?你怎么看?南加大又陷招生丑闻!百万美金就给“金主”全额奖学金?深扒美国名校两幅面孔,为何富豪的孩子总能上名校?收藏| 从选校到入学,美国研究生申请常见问题必看清单!港股的第41次“千点考验”,怎么看?怎么办?大家对会化妆和护肤的直男,怎么看?翘臀美女在健身房锻炼,被男子偷拍画面曝光,你怎么看?法律服务评级,企业到底怎么看?财政部要求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怎么看?从选校到入学,美国研究生申请常见问题必看清单!985退学,放弃过万工资,我花7年考上清华卖房记:专家流售与业余成交89岁退休教授独居烂尾楼24年,毒蛇、盗贼流窜,她却放弃维权,在废墟上造“田园”猴痘病毒发生突变,科学家怎么看?地产税:买房的时候应该怎么看?对于不知道自己酒量的女生,你怎么看?“逆向考研”“反向留学”再引热议,对此你怎么看?985高校研究生发5篇SCI,神仙导师带全实验室为她应援!22岁名校研究生嫁乡下理发师,相识3个月怀孕2个月后休学:女儿,请不要学她公募三季报批量出炉!投资机会在哪里?后市怎么看?中欧基金最新观点来了女子违规引产后孩子还活着,妇产科主任隐瞒真相并私藏男婴竟获网友支持,到底该怎么看?孩子的血常规报告单怎么看?能判断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吗?加斯佩半岛自驾游 (四)圣劳伦斯河和轮渡985退学,放弃过万工资,我花了7年考上清华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