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人类与鹦鹉的较量中,科学家成为了最终的“获胜者”。 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一处房子前, 一只葵花鹦鹉盯上了一个垃圾箱 。 看起来,这只葵花鹦鹉已经很熟练了。它随意落在垃圾箱的红盖子上,边打量这个垃圾箱,边挪步到垃圾箱的边缘。接下来的动作一气呵成——它用喙沿着缝隙撬开垃圾箱的盖子,紧接着抬起一只爪子帮忙撑住,趁机把头换成一个更好使力的姿势,然后挪动身体把盖子顶开,这个垃圾箱就算“破解完成”。 可以痛快收获战利品的不会只有这一只葵花鹦鹉。一般来说,旁边还会有几只围观的葵花鹦鹉,它们一拥而上,一起从垃圾箱里翻找任何可以吃的东西。
鹦鹉顶掉了垃圾箱上的砖头,随后熟练地打开了垃圾箱(视频来源:Barbara Klump )
家门口有很多捣蛋鬼,要说有什么能比这更惹人心烦的,那大概就是这些捣蛋鬼非常聪明。对当地人来说,葵花鹦鹉就是这样的“捣蛋鬼”。当然,换成研究者的评价可能应当是 “学习能力很强”“充满好奇心”“很有自己的想法” 。你所听说过的很多“网络热门鸟类行为”可能都是葵花鹦鹉做的:比如一只脚吊在电线上,拍打翅膀来荡秋千;或是用脚握住石头当“鼓槌”,有规律地敲击树干。 如此说来,葵花鹦鹉会把聪明才智应用到觅食上也是理所当然。2014年,澳大利亚博物馆(Australian Museum)的理查德·E. 梅杰(Richard E. Major)就 亲眼目睹了葵花鹦鹉打开垃圾箱觅食的一幕 ,这促使他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动物行为学研究所的同事一起,展开了一项“葵花鹦鹉开箱调查”。这项研究于2021年发表在《科学》(Science )。 经过2018-2019年的在线问卷调查,研究团队收集到了新南威尔士州44个地区的338份“开箱目击报告”。这些报告不仅包括了人们目击葵花鹦鹉开箱的时间地点,还包括了许多关于鹦鹉开箱的细节行为,例如撬开盖子时它是头朝上还是头朝下,撬开盖子时爪子有没有放在盖子上,以及顶开盖子后沿箱口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研究者将鹦鹉打开盖子的方法简单分为了5步(图片来源:原论文) 从问卷结果和研究团队的实地观察来看,显然并不是每一只葵花鹦鹉都掌握了这门新技术。 在93.3%的目击报告中,出现了许多只葵花鹦鹉 。但每个种群中只有大约10%的鹦鹉学会了怎么打开垃圾箱,一旦这只鸟打开了箱盖,围观的成员就可以过来分享劳动成果。这不仅省了事,还 让其他个体有充足的机会观察打开箱盖的过程 。 研究者分析了开箱行为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后发现,葵花鹦鹉开垃圾箱的行为本来只出现在部分地区,但会逐渐向相邻地区蔓延。而且在诸多开箱细节中,只有行走方向(可能和大脑偏侧性有关,也就是“左右撇子”)和是否需要撬开(可能与个体经历有关)这两个细节在不同个体间差异很大;而其他大部分细节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区域之间,并且在距离越远的地区之间,差异往往越大。也就是说, 当一个地区的葵花鹦鹉展现出开箱技术后,附近地区的葵花鹦鹉也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并能继续将这份技术传播给其他地区的鹦鹉 。
叼盖子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比如只用喙叼住把手(上)或是用喙和爪子把住盖子边缘(下)(图片来源: 原论文) 为什么鹦鹉开垃圾箱这件事对动物行为学家来说这么重要?这是因为这些葵花鹦鹉展现出的,是珍贵的 社会学习 能力——从其他个体身上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几十年前,科学家曾认为人类是唯一拥有社会学习能力的物种——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不断在已有知识宝库的基础上迭代添加,这些共同的经验让我们创造出了更加高效和多样的手段,塑造了我们演化的进程。 但如今,我们已经有了一个不短的 “具有社会学习能力的动物” 列表,其中就包括黑猩猩、座头鲸和日本小嘴乌鸦,现在又添加了葵花鹦鹉。它们在城市中获得的创新能力,通过社会学习在种群间传播,从而产生新的适应性“文化”。 现在,让我们暂时搁置这些鹦鹉宝贵的学习能力,将关注放回到可怜的当地居民身上:显然,在寻觅食物的时候,鹦鹉是不会注意公共卫生的,所以它们会将垃圾随意撒在街上。 没人会希望自己的房前每天都散落了一地垃圾,一场人类和鹦鹉间的“垃圾竞赛”就此展开。人类面临的挑战在于,要阻止鹦鹉打开垃圾箱,但又不能把垃圾箱彻底锁死——因为还得保证垃圾车能把垃圾倒出去。而鹦鹉的目标只有一个: 去垃圾箱里整点垃圾 。
人类既要阻止鹦鹉打开垃圾箱(A),又要保证垃圾车能把垃圾倒出去(B)(图片来源:原论文) 这一次,研究团队重操旧业,又一次发挥了线上问卷调查的力量。最近,他们的调查结果发表在了《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 ),与其说这是一篇论文,不如说这是一份人类与鹦鹉间竞赛的记录。它不仅记录了葵花鹦鹉的社会学习,还涉及到了人类的回应、鹦鹉对人类的回应的回应、人类对鹦鹉的回应的回应——在自然界,我们也会称这个过程为 协同演化 。 论文中总结了人类应对鹦鹉开箱的50多种方法,研究者把这些方法分为几类,分别给出了“效果评分”,例如: 在盖子边缘放置塑料钉,让鹦鹉无处下脚——效果:好(鹦鹉无法在箱盖边缘降落)
安装特别设计的锁,只有垃圾箱倒置时可以打开——效果:好(显然鹦鹉还没有“创新”出撬锁能力)
将重物(例如砖头或装满水的水瓶)压在箱 盖上——效果:中等偏差(许多鹦鹉学会了用头把重物从箱盖上顶下去,然后再打开箱盖)
换成更重的重物,并将重物固定在箱盖上——效果:中等偏好(主要取决于物体的重量,如果你用一条超级无敌重的地毯盖在上面,不用固定鹦鹉也无能为力)
在铰链处卡住物体——效果:中等偏好(事实证明,鞋子出乎意料地有用)
在盖子上铺上网,让鹦鹉觉得不舒服——效果:差(显然鹦鹉有一颗坚强的内心,和一双坚强的爪子)
在盖子上装饰橡胶蛇,吓跑鹦鹉——效果:差(……你吓唬谁呢)
人类的一次成功防御,鞋子出乎意料地有用(图片来源:原论文 ) 仅仅在这几个例子中,你已经能够同时观察到人类和鹦鹉的创新和社会学习过程。 而统计也得出了同样的结果:6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通过社交渠道学到了垃圾箱的防御方法,其中的60%照抄了邻居或同一街区其他住户的方法。 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61%的受访者逐渐提高了他们保护垃圾箱的效果,一部分受访者还评论了他们改变应对方式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葵花鹦鹉行为升级(指鹦鹉依然能够打开垃圾箱)和降级(鹦鹉不能或不再打开垃圾箱)。有人在问卷里评论说:“一开始,在箱顶上放砖块奏效了,但葵花鹦鹉很快变得更聪明了。我对面的邻居建议我试试用棍子卡住,这次终于解决了我的烦恼。” 也就是说,葵花鹦鹉社会学习习得的开箱行为,促使人类采取了保护措施,而保护措施又进一步推动了葵花鹦鹉的创新。 在不断的开箱升级和保护升级中,双方都“习得”了新的“行为”。 而这场人类与鹦鹉间的“竞赛”,也只是无数人类与野生动物冲突的一个缩影。 但至少这场竞赛有一个胜利者:科学家。“实际上我们今年也开展了这项调查,这应该已经是第4年了,我总是惊讶于居然还有那么多人愿意参与问卷调查,”研究的通讯作者,芭芭拉·C. 克伦普(Barbara C. Klump)说道, “看来这里的居民对葵花鹦鹉都很有意见。”
相关论文:
https://www.science.org/doi/full/10.1126/science.abe7808
https://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22)01285-4#%20
参考链接:
https://theconversation.com/an-arms-race-over-food-waste-sydney-cockatoos-are-still-opening-kerb-side-bins-despite-our-best-efforts-to-stop-them-189969
https://theconversation.com/clever-cockatoos-in-southern-sydney-have-learned-to-open-kerb-side-bins-and-it-has-global-significance-164794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cockatoos-work-to-outsmart-humans-in-escalating-garbage-bin-wars/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63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