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妈妈,我不是你的丈夫

妈妈,我不是你的丈夫

公众号新闻

本文授权转载自“南风窗”

ID | SouthReviews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赵淑荷


2021年,河北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柚子藏在一个出租车的后座底下,一路从河北县城藏到了北京。

到六里桥的时候,司机让她下车,跟她说,接下来的路就得你自己一个人走了。

这个冒着被隔离的风险也要逃跑的女孩,逃离的是自己的母亲。

进京那天一切都很顺利,“感觉全世界都想让我到北京”,那天之后,柚子切断了自己跟妈妈的联系。

长期以来,柚子在漫长的生活里与妈妈相依为命。

身边的亲戚都在喋喋不休地告诉她,“你妈妈不容易,你要体谅她,把她照顾好。”

但是照顾妈妈多么艰难啊。

一个漂亮的、任性的、脆弱的女人,从大兴安岭远嫁到河北,因为不幸的婚姻而有了酗酒的习惯。

有很多个夜晚,柚子在写作业的间隙看着妈妈撒酒疯,听妈妈一遍一遍拨打无法接通的电话,清扫妈妈发泄情绪后的一地碎玻璃。

于是柚子从小有一种特别残酷的解压方式:

“幻想假如有一天妈妈死了,手里的钱和变卖家产后够我活多久。”

她有一个小本子,一笔一笔记录着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试图托住自己和妈妈摇摇欲坠的生活。


像柚子这样的女孩还有很多,她们都是早熟的女孩。

小时候她们被称为“小大人”,后来她们发现自己是典型的“东亚女儿”,从小就在“给妈妈当丈夫”。

这是近期的互联网上流行的说法,用更为学术化的说法,是家庭中的“亲职化”和“亲子关系倒置”。

它指出的现象,是很多女儿在承担着母亲的情感和生活诉求,在对母亲的愧疚和同情中被母亲控制。

她们身为女儿,却操着丈夫的心,无法成功地建立个人的生活。

这是不少东亚家庭当中,别扭的母女关系里最纠缠和痛苦的那一部分。

缺少爱和爱的教育,会塑造扭曲的母亲,也因此有受苦的女儿。

但是,这一代女孩在意识到给妈妈当丈夫,不应该是女儿的宿命时,仍有机会选择。


她们从小就是大人



金菱不喜欢妈妈对自己撒娇。

她觉得这不是她作为女儿应该承担的情绪,而本应承担这种情绪的“丈夫”——

她的父亲,在家庭当中出现的时候,只有一个模糊的、不耐烦的面孔。

无法被丈夫承接的情感诉求,都被妈妈倾注到了金菱身上。

跟别人起了争执、受了委屈,妈妈会向金菱倾诉,却让她向父亲保密;

对金菱的个人生活,妈妈“充满了好奇心和掌控欲”,干涉她和朋友的社交。

跟金菱相似的女孩有很多。

这些女孩来自不同的地区、处在不同的年龄段,但她们的家庭有着惊人的共性:

都有一个好像永远长不大的母亲,一个好像从来没存在过的父亲。

父亲的隐形,让女儿承担了母亲的情感诉求


父亲的缺位是女孩们困境最主要的直接原因。

她们有的经历父亲早逝,有的父母离婚,有的家庭健全却承受着丧偶式教育。

母亲失落的情感需求,会使得她们加倍向孩子索取。

我曾在网络上看到一条评论,一个网友说她的妈妈说过一句很“恐怖”的话:

“我从你爸身上得不到的,都要从你身上讨回来。”


明琳和雪妮都经历过父亲早逝,那个缺席的角色像一种阴影,恒久笼罩在她们生活的上空。

从上初中开始,明琳就开始习惯“为妈妈出头”:

“红白喜事送出去的红包署名是我,跟伯父争夺家产的人是我,带她上街的是我”。

身边的亲戚会对此啧啧称奇,“这孩子真省心、真懂事、真早熟啊”,而明琳也很自豪,她将自己视为柔弱的母亲和年幼的妹妹唯一的依靠。

而当她长大成人,发现自己在亲密关系上面临很大的问题。“我会觉得没有人是可靠可信的,事事只能靠自己。

8年前,她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后来被确定是误诊,实际上她是一个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

根据默沙东诊疗手册,这一精神健康问题的特征是关系不稳定,而患者最大的危机感是“害怕被抛弃”。

因为家庭的影响,面对亲密关系时可能会出现危机感

《相近不相亲》剧照


另一位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25岁的女孩雪妮,认为妈妈首先是一个npd(自恋型人格障碍),才会把她培养成bpd(边缘型人格障碍)。

雪妮说,自己人生大多数的时间“都在跟男孩子聊天”,她几乎是从幼儿园开始就一直需要给自己找一个暗恋对象。

“在每一个陌生环境里都必须找一个精神寄托,不然活不下去”。


后来她遇到一个npd男友,当雪妮“从这段有毒的关系中跑路”,她狭窄痛苦的童年一下子被回忆起来——

对方对待她的方式与妈妈如出一辙。

父亲去世后,习惯于依赖别人的妈妈完全把雪妮当成了家长。

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矛盾都要寻求雪妮的帮助,跟亲戚之间的龃龉都成为雪妮必须完成的“家庭作业”,比学校出的题难得多。

有时候,雪妮觉得妈妈在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全能小孩,来给不幸成为寡妇的她“长面子”;

有时候,雪妮要把自己生活中同学朋友的秘密都告诉妈妈,就像一个交代自己行踪的丈夫。

小时候的雪妮随时都在准备安抚妈妈的情绪,她的大多数时间花费在学习察言观色上,生活对她来说是一场消耗,至今仍然如此。

很长时间里,她对生活唯一的需求就是满足别人的需求,所以她会“吸引npd”。


已经36岁的龙丽,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类似经历,称为一种“精神虐待”。

跟母亲的关系是她“人生中一个已经差不多解决的课题”,但至今她还在消化童年的影响。

她来自一个单亲家庭,父母是在龙丽读三年级的时候离婚的。

父亲离开了这个家庭之后,龙丽的童年就结束了,妈妈身上发生了很多变化,让龙丽“突然产生一种被捆绑的感觉”。
妈妈开始要求龙丽跟自己睡在一起,不能回自己房间;

写作业的时候龙丽要把房间门打开,方便妈妈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她;

一起出门的时候,妈妈希望龙丽能扮演男伴的职责——龙丽后来才意识到这一点,当时她只是有点困惑,为什么妈妈总是要自己去买单和拎东西,甚至学习修理家里的电器。

尚爱兰曾经“哄骗”小时候的蒋方舟,“每个小孩小学毕业之前都要出一本书”。

龙丽小时候也这样误以为每个小孩都跟自己过着同样的生活。

妈妈不喜欢她交朋友,“我就更没有机会知道别的孩子怎么度过童年了”。

读高中住校时,母亲会固定每天给自己打电话,内容是倾诉生活中的问题和不满。

等龙丽上大学之后,每天的电话延长到两个小时,如果龙丽表现出不耐烦,妈妈会非常生气。

龙丽刚刚工作的时候,向妈妈借5000元付第一笔房租,妈妈拒绝了,龙丽第一次跟妈妈发火。

电话那一头的妈妈沉默了半个小时之久,随后嚎啕大哭;龙丽马上开始全神贯注地安慰妈妈,这好像已经成为她潜意识里的行为。

“在我们家里,我不被允许有任何负面情绪,也不能表现自己的脆弱,我只能承担我妈妈的情绪,随时准备安慰她。”


以爱为名的控制


Anne觉得,自己的处境与其说受制于母亲,不如说受制于自己对母亲的爱。

心理学上说的“亲职化”:

指当父母养育者角色缺位时,儿童牺牲自己的需要,被迫在生命早期成为家庭的照料者,形成亲子关系的倒置和错位。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蔺秀云,认同“给妈妈当丈夫”是亲职化现象的一个表现,

但是相比这一术语的传统定义中孩子作为“生活照料者”的角色,

有这种经历的女儿们更多承受的是情感诉求。

一开始,我以为这个话题里出现最多的情形应该是女儿对妈妈过度的操心,或者妈妈对女儿过度的依赖,

但是在采访中,我发现,在她们的生活中,最大的问题是来自妈妈的控制。

这种控制以依赖的形式表现,以愧疚感和爱作为方法达成,来自妈妈生活和情感上的高度需求,像一根脐带拴住了女儿们。

母亲的控制和依赖,拴住了女儿们

《女儿》剧照


孟宁今年已经34岁了,仍然会记起小时候曾拥有一双粉色的袜子。

那双袜子被扔进了垃圾桶,因为妈妈觉得那个颜色不好看。

她睡醒的时候,妈妈特别开心地跟她说,“我终于把你那双袜子丢了”。

我联系到孟宁的那天,她从外面赶回家给妈妈处理新手机的问题。

“她会因为我给她新买的手机没有返回键,而把我骂一顿”。

更多时候,妈妈会用示弱的方式来达到控制孟宁的目的。

小时候,米面粮油都是孟宁来扛;长大了,孟宁按照妈妈的要求去相亲。

妈妈不会直接说这个重物是要孟宁来提,但是她会面对着米缸油桶叹气,“咱们娘俩真可怜(家里都没有一个男人)”。

为了让妈妈不要抱怨,孟宁会主动承担起这个家庭里似乎原本属于“男人”的责任。

孟宁有时候感觉到,妈妈养她就是为了有人能照顾自己,如果孟宁忤逆了妈妈的意思,会觉得妈妈辛苦把她养大,而“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对她”。

几年前,孟宁的妈妈因为一个所谓的“投资”遭遇了网络诈骗。

妈妈一直把这件事归结到孟宁身上,她说如果孟宁很早就结婚成家了、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她就不会为了“给女儿攒钱”而去“投资”,也就不会被骗。

听到她这样说,孟宁真的会因为自己没有结婚、没有考上公务员而感到愧疚。

“就连我现在跟你聊我妈妈,我都觉得好像在背后说她坏话一样。”孟宁补充道。


离异、丧父家庭中的母女,其实是在整个社会的刻板印象当中被迫相依为命。

明琳曾经提到过一个细节,妈妈丧偶之后,也曾经与其他男性交往,但是她遇到问题仍然不会选择向他们求助,因为他们终究“不是家里人”——

她明明可以建立自己的生活,却无法脱离原来的家庭。

雪妮的讲述当中,她的妈妈同样拒绝展开新的可能。

她总是会跟自己的男朋友说,“我最爱的永远都不会是你,而是我的女儿”。

雪妮觉得这个说法很恐怖,感觉妈妈是在为了自己而活,就像在绑架自己跟她“共生”。

这是一个或许令人难过的事实:

我们的母亲对自己的定义,往往是依附于父权结构来实现的,她们是夫姓家庭的母亲,是前夫/亡夫孩子的抚养者。

于是她们的内心不可能平衡,因为整个社会偏见和几千年积累的文化观念都在告诉她们,成为母亲意味着牺牲自己,没有别的可能。

于是她们的女儿被动承受这一结果,似乎她们是悲剧之因,而此生的命运注定是“回报”这种并未征求她们意见的牺牲。

 “我为了你没有再结婚,我为了你努力赚钱,给你这么好的物质条件,你过得不比别人差,”

雪妮模仿着妈妈的话说,“她就这样用愧疚来控制我。”

当成年后的龙丽吃到一家很好的餐厅,她的第一反应不会是好好享受美食,而是想到妈妈没有来过,“但这是与我的个体真实感受相矛盾的,对吧?”

《兔子暴力》剧照


蔺秀云解释,这种愧疚感源于爱,也根植于母女之间“过于缠结”的“二元关系”,

在这种病态关系当中,孩子和父母几乎处在封闭状态中,很难或者不能跟别人建立新的关系。

解决女儿和母亲们的困境,一个首要的办法是放下愧疚感。

她举了一句俗语,“一辈子不管两辈子的事”。

女儿对妈妈真正的照顾不是去做妈妈情感的牺牲品,而是要做到真正的自我完善和内心强大。

如果妈妈的情感缺口实在过大,已经到女儿们通过个人努力无法弥补的程度。

对待这种缠结关系,她们就需要“阻断影响”,一个是心理上保持距离,一个是物理上保持距离。

“减少无限度的交流,在固定时间沟通,当成一个普通朋友或者亲戚那样去相处。

当妈妈看到女儿脱离出来的时候,其实她自己也会想办法找到自己的生活。”


涉过愤怒的海


以前孟宁和妈妈发生任何争执,她都是先道歉的那一个。

后来她决定再也不要道歉,发现妈妈其实自己也能平息下来,

“就像哄小孩子哭一样,你越哄她越哭,你不哄她,她一会儿自己也能好”。

如果有一条原则能够作为针对典型东亚女儿的首选建议,那它大概会是:不要过于可怜母亲。

母亲的悲剧不是女儿造就的,女儿不应该为此负责。

只有明确这一点,女儿和母亲才能找到解放双方的可能。

在访谈过程中,有很多女孩都曾经探索过挣脱母女关系寻求自由的办法,

有人通过组建新的家庭,有人通过“断亲”,也就是蔺教授提到的“阻断影响”。

有人通过“断亲”来处理母女间的矛盾

《美国女孩》剧照


在接受心理咨询期间,有一天龙丽梦到她回到了小时候的家里。

“家里只有我和妈妈两个人,然后我把她的头割了下来,血流了一地,我当时心里并没有害怕,我只是觉得非常累,一直坐在地上休息。”


龙丽把这个梦告诉了自己的医生,从此之后她觉得自己好像可以做到不接妈妈的电话了。

去年上映的电影《涉过愤怒的海》演出了类似的场景,在女主角的梦里,父亲被吊在桅杆上,她坐着船在父亲的尸体下面缓缓经过。

我们都提起了这个片段,龙丽说,如果自己要想好好活着,一定要经历在心里把爸爸妈妈杀死的过程,

现在龙丽已经不再把妈妈当作亲人,而“只是一个我在老家认识的人”。

如今雪妮拥有了自己的家庭,但她在此之前一直以为自己这辈子肯定结不了婚。

在妈妈的影响下,雪妮一直习惯于“把满足别人的需求当成我的需求”,

这严重影响了她的交友和恋爱,很多朋友和对象“会觉得我不正常,干吗要一直讨好别人”。

但是,她现在从自己的结婚对象身上,感受到了“健康的爱”。

什么是健康的爱?

可能对雪妮来说,它首先是,跟妈妈不一样的一种爱。

总是在关注别人需求的雪妮,现在敢于对伴侣表达自己的愿望,“我想吃什么,我想要什么,我们要去做什么”。

部分人在另一段亲密关系中感觉到了“健康的爱”


安妮·埃尔诺在《一个女人的故事》里写道:

“即使我远离母亲独自生活,只要我尚未结婚,我也还是属于她的。”

在结婚之前,雪妮总觉得自己如果没有妈妈就没有家了,现在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新家庭,能够帮她从心理上切断与妈妈的联系。

蔺秀云在接受南风窗采访的时候,特别跟我说,这篇报道一定不要指责母亲。

每一个有问题的母亲,首先都是一个有问题的人,不独立的人格、不完善的精神,是上一代造成的。

并非巧合的是,我们联系到的女孩无一例外都对母亲过去的生活史很了解。

可以想象,那些缠困在原生家庭和性别压迫当中的女性会如何对唯一的“伴侣”——她们的女儿,一遍一遍地讲述自己的过去。

Anne的外婆有4个孩子,妈妈是最小的,上面有个哥哥。

外婆疼爱每一个孩子,但是重男轻女,认为男孩子会做大事、光宗耀祖。

Anne的妈妈习惯于依附男人而不表达自己的意愿,跟这一点有很大关系。

就算是在丧夫之后,“她也并不是伤心于爱的人死去了,因为生前也没有那么相爱,她难过的是自己成为寡妇了,低人一等了”。

后来Anne的妈妈再次结婚,放弃了自己的爱好、朋友、事业,跟随男方做最脏最累没有价值的劳动,让Anne感到非常痛心。

“我妈妈受到社会的规劝、传统思想的荼毒,深深相信女人没有男人厉害。”


孟宁同样觉得,妈妈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源自她是一个“扶弟魔”。

“我舅舅马上都要60岁了,现在还是有什么困难都要来找姐姐,而我妈妈觉得我是她的女儿,理应来帮忙解决这些事情,假如我不帮,我妈妈就会觉得我在把对她的不满发泄到她的弟弟身上。”

母亲“重男轻女”的观念也是造成母女矛盾的原因之一

《欢乐颂》剧照


除了家庭结构的影响,妈妈们处理情感关系的时候,往往也很糟糕。

意识到自己在给妈妈当丈夫的女孩们,多数对性别议题非常敏感,她们当中会有人用“媚男”“娇妻”来形容自己的母亲。

柚子一直不能理解妈妈定居河北的决定。

妈妈结婚后,爸爸的亲戚经常说他管不住老婆,这促使了爸爸做出家暴的举动。

离婚后,妈妈每天都在说“河北人坏”,但是她后来还是在河北买了一个小房子带着柚子定居。

柚子长大后才感觉到,妈妈做出这个选择是因为她一直还怀着复婚的愿望,

“她一方面仍然是一个天真的少女,而另一方面,对男人不切实际的幻想把她塑造成了一个泼妇”。


金菱发现这一点,是因为妈妈在父亲和自己之间“选择”了父亲。

妈妈经常向她抱怨父亲的无能和错处,本意或许是寻求安慰,而金菱却因此开始讨厌父亲并且支持父母离婚,

但是这个时候,妈妈却反过来劝告她不要怨恨父亲。

我想起了Anne的一句话,妈妈的柔弱在于她太依赖男人,“丈夫可以糟糕,但是不能舍弃”。

她们既是在落后的女性意识下生活着的第二代,也想让妈妈靠进步和自由的这一面近一点,但是只靠她们自己,很难做到。


可以不爱妈妈
也不要怪妈妈


有个女孩曾经说:“我很确定她是一个好妈妈,我是一个好女儿。”

可是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小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我的母亲,”龙丽停顿了一下,

她不爱我,并且使用我。当我长大了以后看到我的朋友们怎么对待自己的小孩,我才了解到真正的爱是怎么回事。”

龙丽曾经试图寻找妈妈爱自己的证据,毋宁说创造这样的证据。

她小时候非常努力地证明自己,小学每年都要考第一名,初高中都在重点中学,“可是我的妈妈没有参加过一次我的家长会”。

现在龙丽在一线城市做独立设计师,工作出类拔萃,但是妈妈一点都不在乎。

“我妈妈觉得我甚至不如住在老家的我表哥,家里水管坏了他还能去修一下。”

没能习得爱的女孩,有时候会恐惧爱。

在家庭中没有接收到爱的孩子,也会选择逃避爱

当我问雪妮,在跟妈妈相处的过程中,有没有哪些时刻觉得妈妈是爱自己的,雪妮觉得我的问题“很刁钻”。

她不知道我问的“爱”是“健康的那种还是不健康的那种”,因为在她发现妈妈对自己的依赖、控制和利用其实伤害了自己之前,她把一切都理解成爱。

她甚至会模仿这种爱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朋友和亲密关系中的对象,而他们后来都告诉她,其实这种病态的控制并不是爱。

现在对孟宁来说,承认妈妈没有那么爱自己仍然很困难。

她还是希望母亲真的像她说的那样爱自己,但是她越来越感觉到实际上并非如此,

“而且我有时候会想我都30多岁的人了,还在这谈妈妈一定要爱我,也挺可笑的”。

明琳决定这个暑假留在学校不再回家面对母亲。

她想,妈妈其实一直不知道什么叫爱。

她会跟妈妈提起自己以后不想生孩子,妈妈说,那以后没人给你养老啊。

明琳就会怀疑,那么她也只是妈妈养老的工具吗?“她分明可以说,妈妈爱孩子,孩子也爱妈妈,有一个孩子会幸福。”

女儿们常常会在妈妈面前感受到这种“工具性”。

柚子觉得,妈妈在离婚时把自己带走是为了证明她之为母亲的价值,把自己养大、养好,就可以证明她是一个好母亲。

这些年来,柚子一直在想这种“利用”什么时候能够结束,她想对妈妈说,自己只是你的女儿,不是你的工具,也不是一个可以被拿来向其他人证明的东西。

女儿们常常会在妈妈面前感受到一种“工具性”


从河北逃到北京之后,柚子就跟妈妈“断亲”了。

她们通过周围的人获知对方的近况,据说妈妈现在跟柚子的姑姑合作,搞了一个家政公司,做得有声有色——

过去,这个被柚子称为“美丽废物”的女人,眼里看不上任何体力活。

柚子在北京过得也很好,但她常常担心自己变得跟妈妈一样,这有时候甚至会是一个噩梦。

柚子从妈妈身上学到了很多跟男人相处的技巧,但是她会逼迫自己反思,人应该爱自己,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不反思就完蛋了,我真的很害怕有一天变成妈妈的样子,尤其我时不时发现自己越来越像的时候。”

我告诉柚子,我问很多女孩“什么时候觉得妈妈爱你”,大家多少都要沉默一会儿,有的最后也没有答案。

柚子听我这样说,轻轻骂了一句脏话——我听懂了她的意思,她大概是在以此表达,“你说我们这算怎么回事”。

但过会儿,柚子还是很坚定地想起了一个她从妈妈那里感受到爱的瞬间。

妈妈在嫁到“内地”河北之前,生活过得很苦。

姥爷过去在“文革”中因为受到批斗出现精神问题,并且严重酗酒。

冬天的大兴安岭苦寒无比,而姥爷会在酒精的支配下,把家里的窗户全都砸碎,所以妈妈和姨妈们小时候经常生病。

妈妈12岁的时候,姥爷去世了,她的童年才得到解脱。

柚子最终想起的那个瞬间,跟姥爷有关系。那是停留在她脑海里,为数不多的,与妈妈之间默契、温馨的时刻。

她们在其中感受到一种无法割断的联系,即便只有微弱的一点。

“我们每年都会去给姥爷上坟烧纸,我们那边的传统是烧完纸之后离开,不能回头不能讲话。我们两个就会手捏着手,因为两个人都很害怕,紧紧地搀扶在一起回家,路上一句话都不敢说。

那段路真的很短,可能就只有一分钟,我们进了家门之后就如释重负,开始聊天。那个时候我觉得,妈妈是爱我的。”

后来的生活里,她很少有“觉得妈妈很爱我”的时刻。

但是至少在接下来的人生当中,她不必再用全部的生活渴望这样的时刻发生了。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女孩的名字全部为化名)

文章转载自:南风窗(ID:SouthReviews)关注它,能让你听到更多真话,多一分对世界的理解。

 ▷武志红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严选300+咨询师 

 保密:严守原则 保护隐私 

口碑:10年老品牌 累计服务上万用户


 疗愈原生家庭的创伤 

 陪你一起面对个人议题 

 在咨询专业引导下疗愈自我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她创造了这个火遍全球的小精灵:“我不是河马,我是姆明!”“I'm your man”可不是“我是你的男人”!会错意可就尴尬了~从电影看文学城现状,及一剑飘尘的众筹[电脑] 打败你的可能不是你的竞争对手,完美的相机出行伴侣极空间T2【仅支持pcie3.0】再回首 (十八)那个“带女儿逃晚自习”的妈妈,引160万人点赞!原来孩子终其一生,只能记住父母几个瞬间妈妈,墙里有怪物!北卡百年老房墙内竟然藏了5万只两个深圳单亲妈妈,决定搭伙养娃被我恨了半辈子的妈妈,养老计划是和我分居诬告女儿被猥亵的妈妈,赔了6万块《每天刻下你的名字》&《等春来》重庆妈妈22楼抛子令人发指:妈妈,求你别让我死!做了妈妈,我终于懂了“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没有退休金的妈妈,在62岁去做保洁妈妈,墙里有怪物!美国百年老房墙内竟然藏了5万只…当孩子说“妈妈,我怕”时,你的第一句话很重要和自己较劲的兔崽子职场妈妈,无法“下班”《我妻之死》刷爆网络:累死的妈妈、被动的丈夫,背后真相可能和我们想得不太一样...当三岁的女儿告诉我:妈妈,我以后不想生孩子……当一生都在打压控制我的妈妈,只剩下我可以依赖时高层次妈妈,懂得营造松弛感波城这个玫瑰园是不是也是你的夏日最爱?怀孕三个月考上北大,40岁身价上亿:这个“蛇精脸”的三胎妈妈,为什么让人讨厌不起来?北京妈妈灰头土脸鸡娃,上海妈妈大把银子白花,全国妈妈看笑了……新州女子凌晨被发现死在家中,为一名小男孩的妈妈,一男子被捕甲方:你的图纸,我不喜欢!妈妈,我走得越远,就越像你“是妈妈,更是姐妹”|一个征集“妈,我不反抗,命还给你”,河北15岁男孩,撞破母亲奸情,竟被2人活活卡死……“我不是女电影人,我是电影人”—瓦尔达逝世5周年23、长篇家庭伦理小说《嫁接 下》第七章 咫尺天涯(3)“妈妈,我快死了”!17岁女孩家门前遭前男友枪杀...妈妈,万一我考不上好高中怎么办?”这位妈妈的回答堪称范本一个过度牺牲的妈妈,是一个家庭的灾难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