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三国偶感之二:汉末三国的政治社会学公众号新闻2024-05-14 07:05(一)军阀与士族门阀。读懂了武人集团和士族门阀之间的内在关系,就基本读懂三国,汉末三国历史基本是武人集团(或者说是军阀)与士族共同演绎书写的。武人集团可以创业做大,掌握中央政权,或者割据一方,但是它们无法控制全部社会资源,要想长治久安,必须与掌握社会基础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亦意识形态正统)的门阀大族相联合。并且门阀士族集团之间冲突也非常严重,士大夫的地域观念强,不同地域之间的往往势同水火。所以,三国时期各政权基本是合资公司,武人集团首领如果懂得政治,能够善于利用士族门阀,并且能够把握门阀集团之间的平衡,用现在话说,股权治理结构处理得当,就能成功,如果处理不当,很快就会分崩离析,因为这些政权有点类似西欧封建国家,都是马赛克拼盘式的,没有经过很好融合。成功的有曹操、刘备。曹操能够得天下英才而用之,司隶青兖豫冀徐荆扬兼收并用,并不局限于地域出身(军阀往往只重要乡党),即便是跟自己有过节的门阀(如贾诩、陈群等),也都给予很高位置;刘备更是统战好手,驻牧徐州时,本地第一豪门糜竺,散尽家财支持他,还把妹妹许配给他,在荆州、益州也都深得当地豪门的人心,是故能够汲取当地资源,不断壮大自己的军事政治资本。失败的典范有董卓和袁绍,董卓不善于跟士族门阀合作,结果不到三年就被士族门阀集团做掉,当了一次士族门阀集团肃清外戚和宦官的夜壶。袁绍本身就是门阀士族代表,但是他本人不善于平衡集团内部门阀士族的斗争,来自家乡的汝颍名士集团,与青冀本土世家大族之间内耗不止,几大股肱之臣,要么是潜逃投奔曹操(许攸、张郃、辛毗),要么是招来杀身之祸(田丰、逢纪),外强而中干,被曹操一击即溃。小说《三国演义》实质是武人集团打打杀杀的历史,这是元明时代大家对三国历史的文学化的想象和重构,如果看同时代人陈寿写的正史《三国志》,内容实质是武人集团与豪门家族冲突、合作的历史,这才是真正的三国历史。这种历史演绎方式一直持续到南北朝,只不过发生了南北分化,北方是掌握武力的由汉族变为少数民族集团,而南方仍旧是掌握禁军的武人集团。但是铁打营盘、流水的兵,这近四百年的历史舞台上,东汉时期形成的几十个门阀家族才是最持久的主角。(汝南袁氏和琅琊王氏,汉晋之间的典型门阀)(二)东汉末年的军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军头出身的军阀,这些人是最早的一批军阀,比如董卓、吕布、李傕、郭汜、马腾、张绣等人,这些人往往是勇猛有余而政治头脑不足,兴也勃焉、亡也忽焉。第二类是在讨伐董卓中,一些封疆大吏就地转化为军阀,比如袁术、刘虞、刘岱、韩馥、陶谦、刘表、田楷等人,他们在掌握一州行政权力后,趁着天下乱局也就控制了驻守在本地的郡国兵,成为军政一体的主宰者。这些人创业比较平顺,但是问题随之而来,他们往往对本地官僚系统和军队驾驭程度低,加上这些官僚系统、军队早已经腐化,此类军事集团稳定性也很低,最终也都被各个击破。相反笑到最后的是刘备、孙氏父子这样的贫寒出身,依靠团练乡勇这种起家的边缘军阀,也就是本文要说的第三类军阀。这些军阀在发展壮大中形成了一个具有高度团结性的幕僚、将领系统,忠义程度高,因此,刘备前半生是很颠沛流离的,转战大半个中国,屡次寄人篱下又被驱逐,但是刘家军始终不散伙,成为他赤壁之战后崛起的根本。东吴孙氏父子一开始也是像刘备一样寄人篱下,不断转换门庭,转战大半个中国,不过孙坚勇猛有余,缺乏刘备的圆润,不那么善于保全自己,结果替袁术征讨刘表的时候,以非常惨烈(头裂脑浆蹦出)的方式战死。孙坚战死后,留下的孤儿寡母一度寄人篱下,然而,毕竟孙家军是孙坚本人多年调教出来的,具有高度向心力,所以,等孙策长大仍然可以继承父亲衣钵,东山再起,夺取江东六郡。与之类比,似民国军阀中,初代军阀即北洋军阀,如皖系、直系者,都是原封疆大吏把国军转化为私家军而来的,虽然动辄号称拥兵数十万,但战斗力很不行,都是徒有其名。反而延续时间最长的还是依靠裙带乡勇白手起家的陈济棠、白崇禧、李宗仁、龙云、刘湘诸人。(三)长江流域的三个皇族军阀。汉灵帝、汉献帝之交,朝廷相继派皇族出身的刘繇、刘表和刘焉分别担任扬州、荆州和益州刺史,等于基本控制了整个长江流域。依照东汉中期人口统计,这三个州共有人口2000余万,约占汉朝全部人口的40%,如果考虑当时北方人口大量战死或迁徙,其实长江流域人户占比已经超过一半。笔者认为这是东汉朝廷的一个大的战略布局,也是最后一次自救,即在黄河流域群雄并起,诸军阀难以节制情况下,用皇族控制长江流域。低则可以为中央保障赋税,维持朝廷运转,高则可以与朝廷遥相呼应,日后南北夹击合力解决北方军阀问题。应该说朝廷没有选错人,刘繇、刘表、刘焉三人从口碑到能力都很好,都是皇族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刘焉和刘表坐稳州牧职位后,都给朝廷过一些支持,比如刘焉派兵勤王,刘表为洛阳宫殿修复提供钱财工匠。但是,汉廷受董卓、李傕、郭汜叛乱打击太大,中央禁军系统、有号召力的公卿以及中央政府掌握的财富都丧失殆尽,继而汉献帝被曹操控制。因此,并不能与皇族外藩构成呼应之势,形成恢复汉统的合力。最后的结果是,不能得到中央援助的扬州刺史刘繇被孙策所杀,刘表和刘焉也干脆关起门来,与中央基本断绝关系做军阀。汉廷通过经营长江流域,来恢复秩序的希望,彻底破灭了。(四)关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大家都说,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致胜的法宝。其实,这个说法有问题。第一,控制汉天子,可以获得一些中央权力名器,比如曹操可以任意给自己和部下加官进爵,增强在控制范围内的统治合法性,但是很难对诸侯发号施令。曹操控制汉献帝的最初几年,用朝廷权威节制一些弱小军阀还有些效力,但是赤壁之战后,三分天下大势已定,孙刘集团也都各自自表、自封官爵,小军阀也主动站队,谁还去鸟曹操假借朝廷用发布的命令?第二,汉天子在手中为也未必是好事,对于很多人可能会反倒成为祸害。所以,袁绍、刘表不去抢汉天子也是有道理的,你没有那个实力,把汉天子抢过来,反过来会成为众矢之的——如果各路军阀以勤王护主为借口去攻打你,反遭祸害。实际上,只有天下最强的军阀持有汉天子才是最安全的,即便是曹操持有汉天子,这过程也是充满艰险,几次遭到汉朝廷公卿集团和外地军阀里应外合的暗算。第三,虽然汉灵帝去世后,汉朝廷权威大大衰落,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相当长时间内,汉朝公卿体系还有想当强大力量。汉帝先有王允、袁隗、杨彪、皇甫嵩、朱儁、卢植等擎天保驾,这些人虽然手中无兵,但是凭借权威和人脉资源,尚可以与军阀们周旋,不断借刀杀人,保障汉室安全。所以,曹操在羽翼未丰的时候,迟迟按兵不动,不敢去迎接汉天子,因为迎来也控制不住。等到上述绝大多数元老公卿在李傕、郭汜之乱中死于非命,曹操才有了控制摆布汉廷的可能。不过即使是定都许昌的最初时间,曹操也不能完全控制汉献帝,献帝周围仍有太尉杨彪、司徒赵温、司空张喜、侍中刘艾、尚书梁绍、司隶校尉荣邵、卫将军董承、太仆韩融等一帮很有力量的大臣在捍卫朝廷权威。所以,一开始汉献帝在很多事情上敢于对曹操说不,比如曹操想杀杨奉,但是汉献帝说韩暹、杨奉有护驾之功,下诏不予追究;汉献帝还任命袁绍为太尉,用来牵制曹操。我们看直到公元213年,也就是曹操迎汉献帝17年后,在献帝封曹操为魏公的时候,曹操仍旧在谢表上诚惶诚恐说“至于父子相誓终身,灰躯尽命、报塞厚恩”,这些言语虽有表演成分,但是要可以看出残余的终于汉室的士大夫力量,以及以汉为正统的意识形态对曹操的强大约束。是故曹氏又用了25年时间,方才完成代汉程序。。(五)关于孙吴集团。其一,孙吴集团一直是边缘小军阀,正式走入政治舞台中央是赤壁之战。不过赤壁之战的正史记载中,孙氏集团重要人物开口动辄就说“江东基业,已历三世”,这其实是吹牛。上文说了,孙氏创业初期跟刘备一样,没有自己稳固的根据地,大约在194年的时候,孙策趁扬州之乱才开始逐渐吞并江东,至199年末才获得江东六郡。所以,到赤壁之战孙氏获得江东不足十年,尚不及刘表统治荆州时间长,根基尚未立稳,是故曹操有信心扫平江东。“江东基业,已历三世”所说并不是事实,只不过是统治阶层寻求抗曹合法性的说辞而已。其二,孙吴集团对于曹操的压力分化为战与降分为两派,两派交锋甚为激烈。主降的大致是以张昭为代表的流寓名士群体,以及以顾陆家族为代表的江东本地豪族群体。张昭年少时曾经在京师求学,想必朝廷内部不缺人脉,所以他劝说投降,日后入朝做官,必定也会混的不差。另外,在孙策平吴期间,对江东士族大开杀戒,最终被江南豪门许贡的门客所刺杀,死时年仅25岁。所以,想必江南大族对孙氏也没有什么好感,甚至很多人更愿意接受曹操代表的中央政府统治。最重要的是上文所说的,汉晋之间虽然政权更迭频繁,但是每个政权都会承认尊重世家豪族的利益,比如刘表的儿子在曹魏,刘璋的后代在蜀汉都做到了不小的官职,政敌的孩子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士大夫门阀了,所以,这些豪门无论在谁统治之下,都有跻身三公九卿的机会。主战的主要是孙权、周瑜、鲁肃为代表的武人集团,因为这些人如果投降势必边缘化,捞不到什么好处。尤其是对孙权来说,刚刚得到不久的基业就要丧失,家族之前血债太多,甚至可能会遭到士族门阀集团的报复。因此,孙氏及武人集团铁了心要抵抗。其三,孙氏家族强烈的残暴基因。孙氏政权素来出暴君,这有点像朱元璋家族。从孙坚起兵,到280年为晋所灭,历经7主,除了在位仅仅4年的孙休外,没有一位不是嗜杀的。孙坚从小就是亡命之徒,靠勇猛挣得基业,孙策号称“小霸王”,好的一面是勇猛,坏的一面是血腥,取得江东六郡过程中杀人无数,尤其是对士大夫豪族大开杀戒,最惨烈的屠杀庐江太守陆康家族上百人,江东名士许贡、周昂、王晟、盛宪等也都被害,这是汉末军阀中的孤例。刘备获得荆南四郡和益州基本没有遇到什么地方力量的抵抗(这里指郡县自己组织的抵抗,刘璋为了捍卫自己的统治,组织的集中抵抗另当别论),但是孙氏夺取江东六郡,每下一城都打的很艰难,江南豪族拼死抵抗,抵触程度堪比1640年代的抗清和1860年代的抗太平军,大概跟孙策的残暴有很大关系。孙权早年尚有所节制,但是自从登基后,所杀大臣数量更是不计其数,即陈寿所讲的“性多嫌忌,果於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最过分的是逼死了第一功臣陆逊,以及两个亲儿子鲁王孙霸、废太子孙和。末帝孙皓继位后,为了稳固自己的帝位,诛杀了唯一在世的叔叔孙奋,自己的两个亲兄弟,近二十名堂兄弟也都基本被屠戮殆尽,仅有孙权四子孙霸的两个儿子因为流放而幸免,所以孙皓以一己之力,屠杀了整个家族,就是司马氏对曹氏下手也没有这么狠,他杀戮的大臣更是不计其数,《三国志》称“皓之淫刑所滥,陨毙流黜者,盖不可胜数。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谋夕”,俨然是桀纣一样的人物,所以鲁迅称孙皓是“特等暴君”。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