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三国偶感之三:年少不识刘玄德,读懂已是不惑年公众号新闻2024-05-15 04:05(一)刘备的人格魅力和气质。小时候觉得刘备是三国里面最令人没有兴趣的人物,动辄哭啼,毫无特色,既不如诸葛亮足智多谋,也没有张飞赵云马超的威猛。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刘备是最让人佩服的人物。三国里面大军阀绝大多数都是有根基的,刘备算是唯一白手起家的,当然孙氏也算白手起家,不过到孙权已经是第三代了,而刘备是大军阀中的唯一“创一代”。他于184年参加讨黄巾的战争,到194年(时年33岁),用了不足十年就获得刺史之位,198年又获得左将军这个东汉军事系统中仅次于太尉的官职(大致相当于现今的中央军委四总部首长),想必在乱世厮杀中有超乎寻常的杀伐决断之能。(很多人以为刘备早年一事无成,其实刘备早年晋升颇为快速,达到了一般中小军阀所没有达到的水平,只不过他终究想获得自己一番基业,不愿意寄人篱下,以至于后来又主动放弃了这些早年的所获。)刘备又有极强的人格魅力。他早年创业的时候,也就是二三十岁的时候,现在看就是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先后投身于卢植、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手下,这些人都一等一的大佬,但是每个人都很敬佩他,说他是盖世枭雄。尤其是刘备赢得了曹操超乎寻常的重视,曹操先后做过镇东将军、左将军,他和刘备相识后,就相继把这两个官号以汉献帝名义赐予刘备,曹操还对刘备特别亲热,“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如若刘备初得诸葛亮时的情形,还曾发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感叹,这是信史,《三国志》里面有记载。并且刘备依附的那些军阀枭雄,明知刘备跟他们不一心,但是都不忍加害于他,都最终任其来去,选择放虎归山,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本事。也就是说,刘备既能表现出卓绝的才能,而又不那么锋芒毕露,让人不嫉妒厌恶,现代政治人物中只有周恩来才有这种本事。汉末军阀中,刘备集团的创业经历是最坎坷的,前二十多年一直在颠沛流离中,但是他能获得这个时期最优秀将领和谋士的不离不弃。东汉末年政治流动性极高,很多文臣武将都是侍奉过很多主人,动辄就跳槽,但是刘氏集团的主要人员基本是自从加盟,就认定忠于刘备,即使在事业最低谷期也毫不动摇,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刘备非凡的魅力。并且刘备又是一个意志极其坚强的人,屡遭失败但是毫不气馁,其实按理说,到赤壁之战前,他已经47岁,在那个年代成年人寿命也就是50岁左右,在黄土埋了大半截的时候,就该认命、安心去养老了,但是刘备依然保持创业的梦想。刘备的创业征伐史一直持续到62岁的时候,前后累计38年,这种拼搏努力的长度也是三国中独一无二的。曹操的创业主要集中在190年至208年,赤壁之战后基本无所作为,孙权则承袭父兄基业,虽然有所拓展,至荆州之战后就基本消停,而刘备与诸葛亮一样都是不像命运低头,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人物。所以,刘备的缺点虽然很明显,但是他有高情商、强人格魅力、坚韧意志,又有极高的道德操守,从妇孺平民到政敌,没有不夸赞他的,他在为人做事方面,拥有众多让人羡慕的的能力品质。(二)关于刘备与荆襄集团。刘备于201年去荆州,这次与往常一样,他受到当地统治者的极其热情迎接,史载“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刘备来荆州后,虽然被刘表有意安置在北境新野,但逐渐影响了荆州政治生态,逐渐成为荆州隐性的一个中心,诚如《三国志》记载的“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这还要回归到前文讲的军阀与土著士族豪门的关系。因为对于荆襄门阀来说,刘表和刘备都是外来者,刘表重用蔡氏、蒯氏两大豪族,而疏远其他世族大家,引起了他们不满。以司马氏(司马徽)、徐氏(徐庶)、庞氏(庞统)、黄氏(女婿为诸葛亮)、马氏(马良)为代表在野豪强,逐渐与刘备结成一个隐性同盟关系。因为一个很现实问题是,刘表当时已经60多岁,行将就木,而曹操又对荆州虎视眈眈,必然未来几年会出现大变局,大家都在焦虑以后得出路,而未来真正能够影响荆州命运的唯有刘备。所以,越是到后面几年,荆襄士族与刘备互动越密切,大家互相探底,达成共识,隆中对实质又可以被看做是荆襄士族集团与刘备对“后刘表时代”的一个预案。从政治学上看,刘备三顾茅庐聘请诸葛亮,实质是刘备与荆襄豪强联盟的一个举措之一。大家受《出师表》或三国文学影响太深,认为诸葛亮出身卑微,在南阳种地的一介书生,其实诸葛亮家族绝非等闲之流,其祖上连续几代都做过郡守以上中高级官员,客居南阳后又与荆州多个主要豪门结成姻亲关系。现实中的诸葛亮是在高层政治浸润下长大的,因此那么年轻就深谙各军阀之间的虚实,躬耕南阳只不过是他的一个营销包装术而已,刘备三顾茅庐在现实意义上讲,是客居军阀与荆襄名士集团的一个联合。综合看,刘备虽然在荆州前几年看似无所作为,发出髀肉复生的感叹,但他与荆襄豪强积累了很深的关系,并且获得了以诸葛亮为代表的一批谋略管理之才,这是刘备集团之前的短项,使得他可以在赤壁之战后短时间内接管荆州,成为荆州上下都认可的共主,并且以此为基础获得益州,因此,这段时间是刘备最关键的积累期。(三)关于隆中对战略。隆中对战略是《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最核心篇章之一,后人甚至逐渐把“隆中对”当做高水平战略的代名词。不过,笔者并不认为隆中对战略多么独到,因为当时天下基本被瓜分殆尽,北方属于曹操,长江属于孙氏已经是无力改变的定局。以刘备多年在政治上的摸爬滚打,他想必也很清楚看到,未来争雄只能依靠荆益两州,别无其他出路。所以,笔者认为刘备一开始重视诸葛亮,并不是因为隆中对帮他指明了战略方向,未曾经事阅世的26岁青年诸葛亮认识的未必比刘备更透彻,只不过他说出刘备心里话而已。或者说刘备一开始重视诸葛亮,是看中了诸葛家族在荆襄的人脉资源,是他与荆襄世家联盟的一个桥梁。再回来说刘备与诸葛亮的荆益战略,这个战略看似美妙,但是本身就有很大漏洞。因为荆益两州之间有大巴山、巫山这两大天然巨大阻碍,到21世纪的今天,都是一个很大的地理障碍,何况古代。如果大家坐一次郑渝高铁,就知道襄阳到四川盆地之间地形多么复杂,都说蜀道难(关中通往四川盆地的道路),其实荆州与益州之间的交通更不方便。所以,荆益两州属于不同地理单元,很难首尾相顾,进行战略配合。不像荆州和扬州同处于一个地理单元,或者整个黄河中下游都是一个地理单元。曹操可以很容易整合黄河流域的资源,孙权可以很容易经营荆扬交三州,但是刘备很难同时经营荆益两州,两千多年的帝国史上也从来没有成功经验。到刘备取得汉中后,确确实实占据了天下领土和人口的三分之一,但是这三分之一被巨大地理障碍,分割为成都平原、汉中和荆州三块,具有极大脆弱性。刘备既要拿出一部分力量在汉中防备曹操,又要在荆州防备孙权,陷入两面孤立作战,失荆州并不是因为关羽骄傲大意,而是战略先天有缺陷。所以,隆中战略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刘备集团在获得益州和汉中之后的上策应该是尽量团结好孙权,巩固荆州,而不是怠慢孙权,同时又急于北上,致使两面受敌。荆州失守后,刘备和诸葛亮也都应该接受现实,认清横夸荆益、北图中原战略的不可实现性,不再去搞夺回荆州、北出祁山这些动作,对内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尚可能多延续一二十年。(四)再谈诸葛亮的角色。受文学和诗歌影响,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的角色被严重夸大了,似乎诸葛亮是刘备集团成功的关键核心要素,刘备集团的每一步都是诸葛亮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的结果,离开了诸葛亮,刘备集团六神无主,寸步难行。其实通观《三国志》,诸葛亮更是一个理政奇才,对用兵打仗并不是太出色,几出祁山劳而无功便是一例,陈寿给其的评价是“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诸葛亮是管仲、萧何之类的人物,而不是孙武、韩信之类的人物,但是后来的演义文学只谈诸葛亮的治军作战才能,并且吹嘘的如仙似巫,而对他治国才能着墨很少,诸葛亮真实的历史形象被后人严重扭曲了。我们再看《三国志》中的《先主传》和《诸葛亮传》,从隆中对到刘备称汉中王,也就是刘备集团主要发展壮大过程中,诸葛亮所参与的军事作战要务并不多。大致看诸葛亮主要参与了两件事情,一是出使东吴,劝说孙权抗曹,承担了外交说客的角色;二是在建安十七年,与张飞一起率兵溯江而上,合围刘璋。正史并无这段时期诸葛亮治军打仗的记载,也无献策定谋的记载,即便是夺取汉中这种大集团战役,也刘备独自身居第一线,而诸葛亮承担了后方支援的作用,即《三国志》史书这么评价的“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所以,诸葛亮更重要是承担了一个很值得信赖,又很有能力的民政财政CEO,在军事参与度很低,军前效力方面庞统、法正起的作用更大。并且,在刘备平定益州初期,为了安抚本地士族集团,启用李严、许靖、庞羲为代表的本土派,所以,诸葛亮在文臣一班的主要性也有所下降,虽然他仍是刘备头号心腹,但是在上汉帝推举刘备为汉中王表里,只是名列第五位。至于诸葛亮获得一言九鼎地位,并且开始到一线统兵打仗,是白帝城托孤之后的事情了,这才与后来诗歌文学中所刻画的诸葛亮的形象比较相近。(五)刘备为何最后没有能成功。上文既然把刘备说的这么厉害,又有诸葛亮关张赵这些人的辅佐,怎么没有能实现一统天下,光复汉室的梦想呢?蜀汉实力为何在三国中垫底呢?笔者觉得是以下因素导致的。其一,刘备出身卑微,年纪又最小,具有先天劣势。刘备曾祖父尚为列侯,祖父刘雄为东郡范县县令,这个官职级别就不太高了,刘备的父亲刘洪如果能够有所作为,那么他的起点也不至于太低,关键是刘弘早亡,这下子刘家一下子在社会地位上就泯然众人了。所以,刘备是白手起家,不像袁绍家里四世三公,出门创业就有一帮大佬主动加持,也不像曹操在20岁上下就可以举孝廉,直接担任顿丘县令,站在一个高起点。刘备最大的劣势是,在参与汉末群雄角逐的军阀中,他的年龄是最小的。汉末群雄中,最早一批是生于130年代或140年代的,后面的几位主角曹操、袁绍和孙坚等都是150年代出生的,而刘备是160年代出生的。也就是说,在180年代天下大乱的时候,抛开出身不算,即便是曹操、袁绍这些人,也已经具有相当社会积累的大青年了,而刘备还是一个刚成年的小青年,从年龄阅历上讲就有先天劣势。(其实汉末的几个皇族军阀,如刘表、刘焉等,都是遥远的西汉景帝时代,甚至是更早的皇子的后代,与刘备一样都是皇族边缘支脉,尤其是刘表可能跟刘备一样同处于寒门,但是刘表有年龄优势,他比刘备年长21岁,此前获取了充分政治积累,所以起步就是荆州刺史)在汉末政治资源分化重组中,189年至195年是最关键时期,也就是汉灵帝去世到曹操迎取汉献帝这几年。这时期由于刘备太年轻,很难自立门户,而只能依附于大军阀。等到他的年龄阅历资源积累已经达到的时候,最优质的政治资源——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地区已经被曹氏、袁氏和孙氏瓜分完毕,刘备已经没有机会了。所以,人生与时代机遇的timing问题非常重要,有时候事不成,不是能力不足,而是与时代机遇错位。这时候刘备只能退而求其次,寻求到资源相对劣质的长江中上游寻求发展空间,他南下投奔刘表其实就是第一步。其二,刘备这个人尚武,“不甚乐读书”,“好交结豪侠”,所以刘备不善于养士,他虽然很善于做礼贤下士的表面动作,但是很难与他们又深交。他纵然可以得到一个才干卓群的诸葛亮,但不能像曹操那样拥有一大群文臣谋士集团,这是刘备的软肋。刘备入川时,又把仅有的谋士集团都带到益州,而驻守荆州的关羽又是一个对士兵很仗义,对士大夫很傲慢的人,所以,荆襄人才不能为其所用,到头来荆州丢失。如果关羽有一群得力的文臣集团辅佐,想必荆州不会丢的这么快。同样的毛病其实也在诸葛亮身上,诸葛亮虽然善于治国,但是不善于发掘提携人才,刘禅时代早期的干练之才,如蒋琬、向朗、伊籍、董和等都是刘备提携的。所以,等到诸葛亮去世,蜀汉人才慢慢枯竭,邓艾钟会南下,根本无御兵之才,魏军基本没有遇到抵抗,仅仅几个月就灭国。其三,刘备无兄弟又少子,没有家族势力来协助自己创业,以及延续基业。在古代政治中,自己的血缘直系亲属至关重要,努尔哈赤之所以可以从几千人小部落,发展成为一个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跟他有一批人数众多,而又能干的子孙有关。孙吴的创业也遭受过很多挫折,但是好在孙坚早生优生,有两个好儿子孙策和孙权,把他的事业发扬光大。刘备在社会竞争中是个胜利者,在生物学竞争中又非常失败。他到46岁才有了第一个儿子,入蜀后与吴氏又生两子,刘永和刘理。刘备的这三个儿子,一是年龄太小,对他的事业起不到协助,二是能力又太差。如果刘备能有五六个儿子,并且能力在中人以上,一个协助驻守荆州,一个驻汉中,一个随自己四处征战,可能结局是另一个样子。所以,从现代普通人角度讲,不生育当然会让自己的生活质量更高,但是从经济、政治竞争来讲,机遇往往是留给后代多的人的。因为在社会竞争中,血亲是最可靠的,资源和声誉的传递,只有在直系亲属之间,才能做到最有效的继承。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