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经济学本身,无法捍卫私有财产

经济学本身,无法捍卫私有财产

公众号新闻

按:周五继续跟老贾直播,轻松聊天读懂米塞斯《人的行动》。前面六章的基础部分过去了,进入第七章难度会缓和一些。欢迎预约。今天次条是付费合集文章,精读《货币和信用理论》100讲的第19讲,每周更新两讲。本讲4800字,主要内容:

1.价格是一个区间;2.回溯定理;3.战俘营里的香烟货币。感谢支持。

文丨古原

在一般的认知中,人们感觉在喧嚣的市场中,商品和货币日夜流转,似乎这就是经济生活的全部。

人们谈论价格的波动,企业的兴衰,投资的得失,但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那些商品从何而来,货币又花落谁家时,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就会浮现:

市场交易的实质是什么?是财富凭空产生,还是所有权在流转?

对这个问题,纯经济学显得诡异地沉默。

经济学家们往往只热衷于分析供求如何决定价格,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自由贸易如何降低消费品价格,却鲜少追问买卖双方凭什么占有所交换的物品。

仿佛只要市场规则得到遵守,产权的归属便无关紧要;仿佛效率的提升就能掩盖最为根本的产权问题。

然而,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从本质上说,任何交易都是产权的转移。当你用钞票购买一个玩具时,真正交换的不是纸币和塑料,而是它们所代表的所有权。

卖家让渡了玩具的所有权,买家让渡了相应货币的所有权,由此双方各取所需。如果没有这种权利变动,市场就无法运转。

问题是,产权的界定绝非理所当然。

如果卖家本无权占有所出售的商品,买家取得的所有权就是空中楼阁。

若是整个社会的财产分配都建立在非法基础之上,比如古代战争普遍的掠夺,那么,市场秩序也就不可能建立。

私有制,如果只是说一物的所有效用归于某人。那么,抢劫也不过是一种财富的转移分配,抢劫犯抢来的财产也是私有制概念的涵盖范围。

在不停地抢劫中,又怎么可能产生市场呢?这种“私有制”能带来交易和合作吗?不能!

可见,所谓"价值中立"是不可能做到的。

每当经济学家们称许市场自由,推崇交易互利,就已然预设了某种产权正当性的判断。

只要你不断探寻经济学中各种判断的基础,就不可能回避财产权这一基石性议题。

最终,所有的经济学家们必须直面产权的合法性问题,不如此,就无法为市场运行奠定伦理基础。

遗憾的是,这个问题,在奥派内部也有着巨大的争议。

在另一部分人看来,产权要么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前提,要么被当作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

这种忽视的结果是对财产权的界定全然委诸于政府,寄希望于神秘的"制度"去调和利益冲突,也即权利人赋论。

在权利人赋论中,产权是政府许可下的产物。没有政府的许可,不存在产权。

这种将产权的归属托付给权力意志的做法,其结果无非是进一步模糊是非,放纵非法,最终动摇市场根基。

因此,要给自由社会一个坚实的道德基点,捍卫真正的私有产权,我们就必须另辟蹊径。

我们需要发掘一种超越功利,独立于政府的正义原则,去评判财产的得失,界定所有的归属。

唯有由此确立产权的合法性,市场才不致沦为掠夺者的游戏场。

二、功利主义的缺陷

提到财产权,新古典经济学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效率。

在他们看来,产权归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界定清晰,以便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资源配置优化。至于产权如何初始分配,则被视为外生变量,似乎与经济学无关。

比如科斯说,产权应该配置到最有效率的人手里去。

薛兆丰曾在奇葩说里举一个案例:若二人竞争跑步,一个是奥运选手,另一个是普通人,法院禁止普通人参与竞争是合理的。

他的课中也举了一个真实的案例:美国有一个判例,一个打捞船花了很多时间打捞一个物品,当有其他船只参与时,他向法院申请禁制令,不许别人参与竞争,法院最后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同意了这个禁制令。

功利主义的逻辑是,只要能带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怎样界定产权都无所谓。

乍看起来,这种论调颇能蛊惑人心。

在一个利益至上的时代,谁还会去纠结所有权的来历?

况且产权制度的形成本就错综复杂,历史上无数的军事征服,导致产权的巨大变化,这个中的是非恐怕难以厘清,不如就事论事,着眼于当下效用,这不正是务实之举吗?

正如同,巴以数十年的冲突中,那些土地的产权,到底归谁呢?谁也说不清了。

然而,当如果放弃产权思维,只思考当下,那么,产权纠纷引发的竒 突将无休无止。

最大多数幸福的功利主义中,"最大幸福"本身就难以度量,即便可以,它与个人正义也未必能划等号。

为了所谓的"效率",就可以任意剥夺私人财产,这不就是我们经常批评的强拆行动吗?

更何况,实践一再证明,产权越是不稳定,经济效率也往往越差。

因为没有安全的财产,谁还有动力投资创业,用心经营?

历史上暴力没收和掠夺财产的事例屡见不鲜,难道经济总量的提升就能让它们变得正当吗?

再退一步说,纵使"社会总福利"暂时提高,个体权利就可以任意踩踏吗?

如果是这样,那经济学还有什么立身之本呢?

因为任何对于个体的产权侵犯,经济学家们都无法开口说话,你岂能反对强拆一人的家建一条其他所有人更为方便的路是不对的?

由此可见,不确定产权伦理在经济学中的前提性地位,经济学就是空洞的。

它无法为私人所有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反倒为专断和侵权大开方便之门。

一旦脱离了个体权利,再高明的经济制度也难逃沦为强权工具的命运。

忽视产权的伦理观,将会产生如下后果。

无法确立稳定的产权

一些经济学家往往把产权界定的具体方式视为无关紧要,认为只要交易成本最小化就万事大吉。

殊不知,产权的稳定性本身就关乎经济效率。

试想,如果土地和房屋的所有权朝令夕改,资本和技术的收益无法保障,谁还敢放手投资?长期而言,这只能是竭泽而渔,甚至因动荡而致贫。

更甚者,若剥夺是合法的,再分配就是合理的,社会财富就会沦为权力的玩物。

为一己之私改变游戏规则将会司空见惯,而产权将如同随时可能被收回的恩赐,资源配置也只能是扭曲的结果。

可见,不问所有权的正当与否,所谓"明晰产权"不过是一纸空文。

背书政府的再分配行为

在另一些经济学家看来,比如凯恩斯,只要政府宣称事关公共利益,就可以随意对私人财产横加干预。

这包括以征税、国有化、超发货币等形式对财产进行再分配,甚至可能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考量。

问题是,无法证明政府就一定能比个人更好地配置资源。

相反,权力寻租、腐败低效的事例举不胜举。更何况,从道德上说,强行没收他人的辛勤结晶本身就难以昭雪,即便理由冠冕堂皇。

正是私有产权的伦理,并没有被广泛接受,才让福利主义(抢劫另一群人的钱分配给另一些人),在世界上广泛施行。

陷入道德困境

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只要能增进社会效用,似乎就可以将一切合法化。

然而我们都知道,即便人群从中受益,强盗抢劫也绝非正当。试想一下,一个一万人的社会,9999人抢劫一个富翁的财产,能因为人多,就将抢劫变得正义了吗?

因为看到有穷人看不起病,就可以要求抢劫另一部分有钱人的收入,让政府构建福利制度吗?

可见,脱离了个体的权利,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也可能酿成大错。

不能真正捍卫私有财产

从仅仅从最大多数人利益角度出发,个人产权几乎不堪一击。

因为任何时候,政府都可能以"公共利益"的名义对其加以侵犯。更有甚者,一旦权力意志凌驾于个体权利之上,财富分配岂非全凭统治者的喜怒哀乐?如此,又何谈对私有产权的保护?

须知,产权的约束对象不仅是个人,更包括国家。

唯有个体拥有不可侵犯的财产权利,政府的权力才有界限。

否则,所谓的保护不过是统治者的施舍

因此,捍卫财产权离不开对政府权力的限制,这是宣称最大多数功利主义者的致命盲点。

经济学若想直面现实,就必须为私有财产确立坚实的道德根基。这个基础不应来自善变的功利考量,而应源于基于个人效用的基础。

个人对自身及合法财产的绝对主权,乃是一切自由的前提。

对这种权利的保障,是市场经济存在及发展的的第一要务,也是市场运作的基本规则。

三、个人主义产权理论的基础

面对功利主义的种种局限,我们需要一个更为坚实的理论来重塑产权伦理。它还须能应对错综复杂的现实情境,为产权的合理来源划定清晰的边界。"个人主义"产权理论正是这种理论。

这一理论的基石,在于两大原则:个人对自身的所有权(自我所有权原则)以及个人对先占或开垦的无主资源的所有权(开荒者原则)。

自我所有权原则

自我所有权,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身体享有完全的、排他的支配权。

她源于一个不言而喻的道德事实:每个人都是独立平等的个体,而非他人的附庸。

正如每个人都有权自主地思考和选择,也都应当"拥有"自己,而非任由他人摆布。否认这一点,就是否认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

这一原则昭示着个人自由的神圣不可侵犯。

它意味着,除非经本人同意,任何外力都无权强迫或阻碍个体支配自身。因为人的价值归根结底来自于自主意志,如果连自我主宰都被剥夺,基于个人主义的效用考虑就将荡然无存。

可以说,自我所有权是一切权利的基石。没有对身体的自主,谈何其他自由?

推而广之,个人也当然拥有自己的才能和劳动所得。

因为才能是身心的延伸,劳动是自我付出的结晶,两者都浸透了个人的心力,体现着主体的选择。

如果我们的劳动成果可以被他人任意窃取,辛勤还有什么意义?也不可能存在合作分工。

需要强调的是,自我所有权绝非一种反社会的利己主义。她的要义是既然个体注定相依共生,个体间就应当以善意和契约为常则,而非恃强凌弱。在这个意义上,自我所有权是实现社会合作的首要前提。

由是观之,任何违背个人意愿而强加于身心的行为,如强迫劳动、禁锢人身、摧残肉体等,都是对自我所有权的严重侵犯。

其中,最为极端的当属奴役制度。奴隶虽然也是人,却无权支配自己;他们从头到脚都为他人所"拥有",完全沦为异己意志的客体和工具。

侵犯私有产权也必然导致效率低下,奴隶无法与奴隶主形成合作机制,必然导致分工不足,效率不高,产出不高。

从长远来看,并不存在某一种机制,可以让个人损失效用,而长久增加他人之效用。任何一个加入社会的人,在逻辑上就是渴望繁荣的。

开荒者原则

自我所有权固然重要,但个人还须占有和利用外部事物方能生存。

这就引出了个人主义产权理论的第二项基本原则——开荒者原则,即个人对无主物的先占取得所有权,也即无主物先占先得。

开荒者原则之所以成立,缘于,除去此原则,无法构建稳定的产权体系。

如果不能用时间上确定先占,那就要用其他的方式确定产权归属于谁。

不管你用个子更高,武力更强、长得更帅等任何一个指标,都有可能带来一个后果,在时间上后来者,有可能获得产权。

因此,不使用此原则,则意味着无主物将永远不会拥有稳定的产权人。

既然先占不能获得产权,那就将提高人的时间偏好,将经济物品滥用,造成错误的资源配置。

可以说,正是先占开垦者的智慧和汗水,造就了财富的诞生。如果这种劳动所得反被他人任意侵占,无异于抹杀创造的意义,泯灭生产的动力。

唯有个人对开垦成果拥有支配权,创造力方能尽情迸发。

交换与继承权的正当性

在产权取得正当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论证交换和继承的合法性。

因为一旦个人对某物享有排他的支配权,他就当然有权决定如何处置,包括转让他人或赠与后代。

可以说,交换权是所有权的必然延伸,是个人意志的自由实现。

否认这种权利,就是剥夺了所有者对财产的完全控制,也就无异于变相的没收。

进一步说,交易自愿是市场正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只要当事人心甘情愿,双方互利,交易就当然正当合法,旁人无权干预。

至于继承权,不妨将其视为私人所有向时间维度的伸展。

个人劳动所得理应世代相传,这既是维系家庭的需要,也是传承文明的要求。试想,倘若逝者的心血不能为后人所继,而是任凭他人甚或政府随意瓜分,还有谁愿意为子孙谋划?

一旦剥夺继承权,必将扼杀个人的奋斗动力,进而削弱整个社会的活力。唯有允许亲子间的财富传承,个人方能安享劳动之果,推己及人之心也才能培植。

如此,经由一代代的薪火相传,资本才能生生不息,不断地参与生产、扩大生产,而不是不断地被剥夺掉在前期被消费掉。

批评其他产权理论

与个人主义产权理论针锋相对的,是形形色色的"集体主义"产权观。

这些理论或主张以阶级或全人类的名义否定私有制,或妄图剥夺个人对先占之物的权利。尽管它们常常标榜"人人平等",实则不过是在为权力和暴力披上正义的外衣。

譬如,马克思主义宣称劳动创造一切财富,号召剥夺资本家,建立公有制。

这一主张看似为弱者鸣不平,实则严重歪曲了私有产权在在生产中的作用。

要知道,所谓创造不过是个比喻。

虽然命令下、公有制下的的劳动能改变事物形态,但绝不能无中生有。但是没有基于私人产权的劳动力交易合作,基于私有产权的企业经济计算,再忙碌的生产,都不过是浪费资源。

再如,一些学者鼓吹土地国有,认为个人无权占有"大自然的馈赠"。

这同样是本末倒置。诚然,大地和资源原本属于全人类,但这不等于它们必须永远"共同占有"。

事实上,在个人开垦利用之前,自然物根本算不上财富,因为尚无多少使用价值。

唯有经由先占,才使荒芜化为家园,自然化为资本。

若非如此,人类恐怕永远和动物无异。

还有一些人呼吁按劳分配,似乎个人所得当如其劳动付出。姑且不论它在实践中如何量化"劳动",单就逻辑而言就难以自洽。

因为个人禀赋和才能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些人一辈子勤恳却难有大成,有些人却只需寥寥数笔便可创造奇迹。

如此,按劳分配反倒成了另一种不公。而且社会财富的形成过程错综复杂,每个人的贡献都难以厘清。

说到底,只要个人所得出自正当交易,为何还要与他人的所得攀比?

个人产权不应以他人为参照系,而应独立自足,回归权利本身。

四、对现有财产的评判

以上论证构建起个人主义产权理论的基本框架。其要义可以概括为:

个人对自身及先占之物拥有当然的、排他的支配权,并可经由正当交易和继承予以转让。

这一理论虽简约明晰,却为理解错综复杂的现实产权提供了强大工具。

许多不当占有往往源自久远的侵略战争。对此类"剥削成果",个人主义产权理论有着明晰的判断:原则上应归还历史上的"原主",即某一民族或部落。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对土地的群体开发利用,也可以赋予群体以合法产权。侵略者对权利的侵犯,绝不会因其暴力而正当化。

只要被迫害群体的后裔可以证明与祖先的历史关联,就应有权对土地提出所有权诉求。

问题是,时过境迁,当年的受害群体及后裔往往不复存在,甚或全然泯灭。

面对这种情形,个人主义理论采取了务实的立场。倘若原初群体后继无人,他们的土地理应视为无主之地。

任何个人只要能率先占有并开垦,即可获得正当所有权。这既是对历史的宽恕,也契合"开荒者原则"的基本要义。

诚然,群体产权可谓私有制的雏形,但归根结底仍须回到个体。假如原有群体已不复存在,土地的处置权就应由当下的个人劳动来决定,而非任由历史藤蔓的无尽纠葛。

"开荒"行为在此意义上标志着新的起点,为颠沛流离的历史划上休止符。

一般应推定现有产权正当

除去以上特殊情形,我们仍须面对更为普遍的疑问:

如何看待绵延历史长河中的芸芸众生?个人主义产权理论对此的答案是:原则上应推定现有占有的合法性。之所以如此,既基于现实的考量,也出于对个体的尊重。

从实然层面说,产权的历史流变往往扑朔迷离,要厘清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几无可能。倘若对所有财产都秉持"有罪推定",无异于将所有权人都推上被告席,其结果只能是冤案迭出,互控无休,最终酿成社会动荡与财富锐减。

从应然的角度说,个人对自身劳动成果拥有天赋的权利。

绝大多数财富虽然源于历史的积淀,但其中更多地凝结着代代相继的辛勤与智慧。

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当下,无异于抹煞了无数个体的正当权益。

诚然,以上论证并非意味着对现状的全盘接受。倘若确有证据表明财产来源不当,个案的纠偏就属正义的应尽之义。

关键是,举证责任应由原告承担,被告无须自证清白。

唯有坚守"正当化推定"这一原则,个体的主体性方能得以彰显,有限的司法资源才能得以善用。

相反,动辄对财产权横加置疑,只会模糊是非曲直,侵蚀社会根基。

归根结底,对于一个秉持个人主义的自由社会,稳定的财产权是至关重要的。

理论的现实意义

个人主义产权理论绝非只是学院内的智力游戏,而是关乎现实疾苦的良方。

任何不义之财在个人主义的视野下都将无所遁形,任何对私有财产的僭越都将受到谴责。

更重要的是,个人主义产权理论以一种恪守原则又不失现实的方式,为产权的合理性划定了基本边界。

它既彰显了个人权利的当然性,又对特殊的历史情境予以谦抑的回应。

个人主义产权理论是在说,个人是权利的主体,是社会合作的根源。

任何背弃这一理论的规则,必然是对产权侵犯的宽容,最终也不可能达成繁荣。

基于个人主义的产权伦理,是经济学一切推论的默认前提,经济学离开这一前提,是不可能得出任何结论的。

上一篇:六年级的学生看小黄片,性教育该怎么跟孩子聊?
蒋豪老师在我这里开的私塾课,欢迎大家支持:

↑ 识别二维码购买线上课程 ↑

↑ 识别二维码购买线下面对面授课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以色利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陷入了自己讲的故事之中百度发布 MV 捍卫「度厂文化」/官方公布五月天假唱调查结果/理想回应 L9 汽车误将广告识别成真车致追尾十问“网红经济”:经济学视角下的网红经济与产品竞争突发:美国宣布对180亿美元中国商品(清单)加征25%-100%关税,中国商务部:坚决捍卫自身权益“羊年是sheep还是goat?”这个问题本身就错了“英伦郭哥一家人”来美国始末Nature | 新研究发现表观遗传变化本身也足以引起癌症产生私有财产,既是好的,也是对的最新民调:摇摆州选民认为川普比拜登更能捍卫民主!“霉霉经济学”:一周时间提振一个国家的经济?李向阳:韩中日领导人会议机制本身就是合作恢复的积极信号樱花直播预告:好的经济学,会烛照社会前进的方向——5月25日,请刘业进、张是之为我们聊聊“奥派经济学”美国经济能否笑到最后? | 经济学人社论又有财阀公主出道?顶级豪门千金背景曝光惹争议,一家子女强人!新排名! 2024 US.News心理学、经济学本科专业排名[日签] 别迷恋成功本身生活就是美本身--独立美学设计师王立松访谈购票技巧:超级经济舱、豪华经济舱、普通经济舱,基础经济舱,都叫“经济舱”,我该怎么选?宝洁继续捍卫快消之王荣誉 抨击KOL带货只搞低价倾销 与品牌资产无益国际华文桂冠诗人评选揭晓齐白石最爱的无价国粹宝物,放家里聚有财气、挂身上福运连连定位理论之争:张云的终极定位与捍卫现代文明的四个捍卫北二外原党委书记顾晓园,一审获刑13年!“骗取巨额国有财产”英国大学申请量下滑27%,40%的英国大学预计出现预算赤字,超过60所英国大学有财务压力!土耳其以弗所(Ephesus),梦幻海景没有任何时刻,比现在更需要捍卫私有产权中国的经济学博士,为什么不懂经济学?捍卫“加州生活方式” 纽森州情咨文演讲回击共和党人《人间信》:一个人无法选择出身,但可以选择出路2024年USNews美国大学本科经济学专业排名TOP50占卜说她“有财运降临”!美女刮开彩票秒中$50万 计划还清车贷去旅行春华资本胡祖六:创业者要记住,唯一的不变是变化本身投资本身,是能够窥见到未来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