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炸酱面、疙瘩汤,中国日常食物是如何成为日本B级美食的?
假期过半,在这个秋天你是否也出门远行,去感受一地风土、寻觅一处美食了呢?我们生活中那些普普通通的食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流转之间,甚至可能成为另一地的“网红美食”。一个例子便是,饺子、炸酱面、疙瘩汤等中国日常食物在二战之后去往日本,成为了彼处的美食。
岛村恭则是日本关西学院大学世界民俗学研究中心负责人,他就在《大家的民俗学》一书中记载了这些中国食物是怎样成为日本某些特定地方的“B级美食”的。与A级的“高级”相对,“B级美食”指的是美味却价格适中的料理。在日本,它们作为乡村振兴、振兴地域经济的要素日渐受到更多关注。通过探讨这些“B级美食”,岛村恭试图吸引更多读者的目光关注那些与“作为霸权、普遍、主流、中心的社会位置”不同的群体——此处主要指二战遣返民——的生活。
《大家的民俗学》
[日]岛村恭则 著 陆薇薇 魏金美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2-6
《“B级美食”来自哪里?》
文 | [日]岛村恭则
译 | 陆薇薇 魏金美
遣返民的圆盘饺子
圆盘饺子是福岛市代表性的地方美食。饺子煎得焦黄,排放在圆盘中,像是在盘中画了一朵美丽的大花。这样的圆盘饺子由菅野胜恵带到日本,胜恵女士1953年(昭和二十八年)从中国东北(伪满洲国)撤回到日本,现已经故去。胜恵女士是福岛市的老字号饺子专卖店“元祖圆盘饺子满腹”的创始人。“满腹”的现任店主椎名幸嗣先生(60岁)是饺子店的第三代传人。椎名先生是胜恵女士的孙女仁子女士(51岁)的丈夫,他在讲述胜恵女士的创业历程时说:“福岛饺子的历史就是一部遣返民的历史。遣返民凭借饺子才得以安身立命,所以相较其他人来说,他们对饺子制作的要求倍加严格。”(中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胜恵女士和当时做铁路技术员的丈夫政美(已故),曾在中国东北(伪满洲国)生活过。日本战败后,他们成了遣返民。为了养活儿子和因贫致病的、无业的丈夫,在被遣返回日本的当年,胜恵女士就凭一己之力在福岛市稻荷神社附近开了个路边摊式的移动居酒屋。在自己小小的居酒屋里,胜恵女士用别人给的推车和煤炉,用自己买的平底锅,开始制作煎饺出售。
据椎野先生说,胜恵女士在中国东北生活时,跟当地人学会了饺子的制作方法。在中国东北,水饺是主流饮食。当地人会把没吃完的水饺密密麻麻地排放在中式圆底炒锅里煎,煎好了反扣倒在盘子里端出来。饺子被煎得金黄的一面朝上,整齐地摆放在圆盘中,非常漂亮。胜恵女士回到日本后,便用平底锅做出了这种煎饺,并送给附近的邻居品尝。
胜恵女士最初在自己的居酒屋售卖煎饺的同时,还推出了烤鸡肉串和关东煮,但味道正宗地道的饺子很快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受到了大家的欢迎。胜恵女士用白菜、猪肉、韭菜、大葱、少量的大蒜和生姜等材料,费工费时调制的内馅非常美味。由于客人们点单时都说“其他不需要,只要饺子”,开店仅3个月后,胜恵女士的居酒屋便成了饺子专卖店。
20世纪50年代的稻荷神社周边,有很多遣返民们搭建的“棚户小店”(简易的临时搭建的小屋——引用者注),拥挤而杂乱,呈现出一派浓浓的自由市场景象。当时,棚户街上每天都会挤满了下班后的工薪族。价廉味美又分量充足的饺子加上一杯清酒,颇受平民百姓的青睐。一个平底锅一次可以煎很多个饺子,且金黄的煎饺看上去非常美味,强烈冲击视觉感观,所以圆盘饺子作为小酒馆的下酒菜很快在市内流传开来。后来,饺子店不断增加,且店家们还在切磋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口味。
随着福岛市的发展,“满腹”饺子店也在不断发展:从起初的路边摊到固定场所的棚户小店,到现今在仲间町街开设的门店。2010年,以103岁高龄去世的胜恵女士,一直在店里工作到91岁,“满腹”饺子店因而一直保持着创业时的味道。
我们家在过年时会做很多饺子。因为我爷爷曾在中国东北(伪满洲国)生活过。我爷爷说:他和他的父亲在中国东北的时候,每逢有喜事都会吃饺子。所以,我们家一直保持着过年吃饺子的习惯。这里既有爷爷对当年的怀念,也有他的另一重意图,他希望后辈记住祖辈曾经在中国东北生活过。(摘自选修我在国学院大学文学部所授课程的学生的课程报告,2008年8月)
炸酱面
芦别的疙瘩汤(gatatan)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