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华人家长,正在被美国的“快乐教育”逼疯

华人家长,正在被美国的“快乐教育”逼疯

教育


儿子在美国即将读完小学二年级,我与传闻中的“快乐教育”打了两年交道,对它有了自己切实、深刻的体悟。

所谓的“快乐教育”就是主打让孩子快乐、顺便学习,至于学习结果终究还得是家长来买单。

一年365天
孩子“正经”学习的日子有90天吗?

四月中的某一天,儿子放学回来从书包掏出装订好的六七张A4纸交给我。我打开一看,是学校从四月中开始到六月中放暑假前的在校活动安排: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们要去参观水族馆、爬山观鸟,有文艺汇演表演、有庆祝夏天到来的戏水活动、合唱表演、介绍世界各国的社会学展示会……


这不是刚放完十天的春假么?怎么就整出这么多“花活儿”?暑假前不是还有个期末测试么,怎么感觉学校的主要工作不是抓学习进度,而是安排了一系列盛大的活动用来庆祝放暑假这件事?

在国内长大的我,小时候临近期末的画风可完全不同。每次距离期末考试前几周就如临大敌的感觉,虽然小学低年级时期没有那么强烈的紧迫感,但知道有期末考试在不远处时,玩起来还是会心有戚戚。

儿子呢,完全不知道有期末考试这件事,他只会掰着手指头算距离下一项游乐活动还有几天,就又可以尽兴玩耍。

据我不完全统计,他整个二年级参加的活动除了上述之外,还包括:所有主流国家的重大节日,学校都会邀请该国的家长带领孩子做手工、吃东西、介绍节日由来以示庆祝,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教他们做过鸟巢,一整年看了大概4-5场电影,参加过学校办的艺术展,科学展,观看歌剧,参加节日的化妆舞会和游行……

这些活动都占用在校上课时间。我算了算,一年181天在校日,早上8点30到下午3点在校,扣除上述这些活动占用的时间、还有几天的提早放学日(1点就放学了),孩子们在校“正经”学习的时间不确定有没有90天?

我和朋友感叹,这里的孩子不存在不爱上学这件事,他们太爱学校了。因为在学校娱乐项目实在太多,都忙到没时间学习,绝对是零杂质、无污染的快乐教育。

图源:pexels

后果就是:孩子们快乐是真快乐,但二年级快要上完了,很多孩子不知道20:05是几点、不理解10-20+10怎么算、无法正确拼写出early这类常用单词。

作为家长,我一边羡慕儿子的快乐的童年和在校生活,一边又对他的学业有点上火。“快乐教育”真能让我家孩子将来考上大学、有在社会立足的资本吗?

“快乐教育”到底是科学?还是无奈?

“快乐教育”源自英国哲学家、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他没有直接提出“快乐教育”的概念,但他强调教学和学习的愉悦、培养学生的快乐和全面发展,反对惩罚,主张自我发展和体育锻炼,这些理念成为“快乐教育”的基石。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开始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马里兰大学的Ed Diener及其团队创建了“快乐学校项目”,推动了“快乐教育”在学校中的普及。越来越多学校将幸福感和情绪技能纳入教学计划,成为了美国公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诸多研究已经证实,“快乐教育”有其积极面。但这种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存在着被误解和过度简化,由此也产生了不少争议,比如:

幸福感和情感健康是主观概念,“快乐教育”缺乏可靠的评估方法,难以证明其在学生发展中的实际效果;

过度关注学生的幸福感,可能会导致学校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下,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快乐教育可能会削弱对传统学术课程和教学的投入,从而影响学生的学术成绩和未来就业竞争力。

尤其是近些年来,阶层固化严重、教育资源集中,不少人对“快乐教育”提出的争议越来越大,认为美国大多数孩子接受的是“快乐教育”,而富裕阶层的孩子则接受更为严格和竞争激烈的“精英教育”,这种明显的教育差异会导致社会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其实如果查看一下美国实施“快乐教育”的重阵之地——K-12公立学校的一些数据,难免会产生一个疑问:“快乐教育”真的时为了孩子的发展,还是为了弥补教育资源短缺、把部分责任转嫁给家长的无奈之举?

根据截至到2023年10月的官方调研显示:在美国有86%的K-12公立学校在2023-24学年招聘教师方面存在挑战,有18%的公立学校出现了一个教学职位的空缺、26%出现了多个教学职位的空缺。


平均来看,全美每所公立学校都有两个教学职位的空缺;在低贫困地区,公立学校的教师职位空缺达到40%、高贫困地区公立学校的教师职位空缺高达55%。


从下图可以看出,2005到2025年这20年来公立教育系统师资需求和实际的缺口越来越大。


至于美国的公立学校的老师为什么长期短缺,只有当过老师的人会惺惺相惜了。围城外的人看教师是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但只有围城里的人自己知道,这份工作的苦头在哪里。

教师短缺,公立教育系统的资金又一直是紧紧巴巴。因为公立学校的招生人数很大程度决定了一所学校能拿到的经费,一些学区招到的学生太少经费也会变少,所以学校会砍掉一些科目、学习和活动资源。

在这种境况下,还想贯彻执行“快乐教育”,学校势必要把部分活动的任务、培养学生的部分目标“外包”到家长身上。

终究是家长背负了一切、负重前行

儿子学校暑假前的一系列盛大庆祝活动发布后,随即而来的是家长们要为这些活动买单的通知。

比如,带学生去水族馆玩很不错,但需要召集家长作为志愿者随行,帮老师减轻负担。志愿者们不仅要自行解决来回交通问题、还要自付门票。


孩子们一边看电影一边吃爆米花、庆祝夏天到来吃冰淇淋、去戏水、收到暑假前学校发的礼物当然会非常快乐。但爆米花、冰棒、戏水用的浴巾、小玩具、礼物和包装所有这些物资都要家长捐赠。

从4月底到6月中放假前的十来项活动里,哪些活动需要家长出人做志愿者、哪些活动需要出钱、出物料,家委会都详细列出,家长们各自尽“绵薄之力”。


至于举办这些活动所占用的在校学习时间,孩子落下的功课,那就不是老师的责任了,家长自行负责吧。在“快乐教育”里,学业、作业、考试都可以为学生的快乐让位,它们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孩子学业真的无法达标怎么办?学校确实也有相对应的兜底政策:504 plan。

简单来说,504 plan是为了确保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能够在普通教学中获得支持的一种方式,学业落后的孩子可以免费参加,但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比如家长要与学校工作人员一起讨论和决定孩子需要哪些支持措施、措施确定后家长要帮助监督计划的实施等。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一点都不少。

学校的所有“花活儿”,终究是家长要背负许多,而因为“花活儿”被搁置的孩子得学业,即使有兜底政策,也终究是家长驮着自家的娃在负重前行。

我不是说孩子的教育任务要完全交给学校,家庭、父母始终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和责任人,良好的家校合作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公民。

但在孩子的教育中,学校和家庭各自应该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分工,如果家长投入很多只是为了让孩子在学校感受更多快乐,那“快乐教育”这项政策是不是有些离弦走板、掩耳盗铃呢?

学校为了让学生快乐不介意“牺牲”学业,而家长担心孩子“吃不饱”,不得不私下“喂食”。在“快乐教育”的大背景下,显得华人家长就像集体“发疯”一样,各个都成为了鸡娃、推孩子爬藤的“虎妈”和“狼爸”。


被“妖魔化”的华人家长

13年前,一位普通的华裔妈妈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并入选为当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自此, “虎妈” 和她的代表者蔡美儿响彻世界。


无论是批量生产“谷爱凌”、还是让美国白人精英家庭用搬家对抗亚裔“卷娃”,它们的背后推手都是像“虎妈”那样华裔和亚裔家长们。

在美国,如果你是一个华人家长,这张面孔背后的潜台词通常是:擅长鸡娃、孩子数学好、孩子是STEM竞赛高手、名校预备选手、为了孩子教育”无下限”付出的家长。

确实,不乏有些华人家长对孩子的学业要求和未来期待都比较高,要鸡娃、要爬藤、要有体面的工作。这些结论从家庭支出在孩子教育中的占比、美国顶尖公立中学亚裔的数量到每年名校录取名单里华裔学生的比重就能得到证明。

但媒体因为流量难免也会以偏概全,让社会对华人家长有所误解。像“虎妈”那样对孩子的教育有狠劲、有野心的华人家长确实只是少数。多数华人家长无论从能力、资源到期待,不过是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正常的、能在未来社会立足的人。

什么叫“正常”?讲一件我去年亲身经历的事情。

当时,我们全家去逛书店。在场有一个看上去二十岁出头的男生,手里攥着一堆纸钞算金额。纸钞面额有1美元、5美元、20美元不等,男生算了好几遍,都算不出自己手中有多少钱。他在现场求助。最后,我丈夫“挺身而出”,给了他一些提示:5张20刀是一百元,帮他算出了手中的金额。

这名男生在书店挑选了很久的书打算买,所以智力没有问题。但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受过教育,算不出手中百来元的金额,又让人震惊。

我想,无论实行何种教育政策,没有家长会认可自己的孩子在接受了数十年的教育后还无法具备基本的计算能力是一件正常事吧。

所谓的“正常”还表现在,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因为坎坷和挫折就崩溃、有心理创伤,转头投向毒品、酒精和滥交的世界去做“鸵鸟”。

根据美国National Center for Drug Abuse Statistics最新数据统计显示,对酒精依赖和“嗑药”的青少年逐年增多:


全国范围内约有208万或8.33%的12至17岁青少年报告在过去一个月内使用过药物;其中,83.88%报告在过去一个月内使用过大麻;12年级的高中生里,61.5%的青少年曾滥用过酒精。

而因为服用毒品和非法药物致死的青少年的死亡率也在逐年增高:


“正常人”应该有合理的是非对错的判断,知道毒品不能碰、酗酒会酿成大错,无论是出于好奇、刺激、同伴的怂恿、或者逃避问题的心态,他们知道那些是糟糕的选择我们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正常人”,他们会知道自己有问题后,会向父母、医生、相关人员去寻求帮助。

什么叫“能在未来社会立足”

并不是要让孩子拥有精英名校的一纸文凭、成为聚光灯下的人才算人生成功;而是能够掌握一门技术让自己生存下去、在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变迁时,他有再学习和快速适应的能力。

说到底,家长们为什么不能好好享受孩子的“快乐教育”?

因为大家知道“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社会的变速和淘汰不会对你心慈手软。大多数父母看似鸡娃的疯狂举动背后,想要的其实不多,不过是想让下一代有一个普通和平凡的人生。

因为深陷过多的“快乐”之中,滑入“深渊”太过容易。

参考资料:
Drug Use Among Youth: Facts & Statistics
(https://talkheart2heart.org/resources/drug-use-among-youth-facts-statistics/)




作者:静思,独立撰稿人,育有一儿一女,已出版《关键突破:25个直击问题本质的解决利器》、《一辈子很长,要活出高级感》等作品






近期直播推荐
#牛剑真的比爬藤容易?牛剑教父剖析「牛剑」录取制胜密钥!
👆点击预约,开播提醒👆

底部扫码加入留学资讯群


近期直播推荐
2024年我们已开启16场美本系列主题直播,场场都是精彩对谈,视频号Eduknow首页直播回放一栏可以看到往期回放。近期我们也正在开启学霸系列主题直播,剩余所有可预约场次直播如下,点击红色按钮可预约收听👇

线下活动推荐

5月29日,在上海,我们会组织1场"留学机构深度线下探访",探访活动中,会去3家坐标上海的美本机构,各有特色,风格不一。本次活动,留学全知道全程提供交通、餐食,适合愿意花时间、不喜欢流水线机构并且正在给孩子选机构的家庭。欢迎扫对应的二维码报名👇





家长社群推荐
留学全知道家长群,准留学家庭聚集地,定期分享留学讲座、专题直播、资讯干货、课程资源、线下沙龙,扫码即可进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重磅官宣!新规今天实施,影响所有华人家长!NZ政府再设六大目标!这次狠抓教育!不知道这1点,快乐教育大概率要失败谁说端午节不能“快乐”?改用“端午安康”才是真的无知又贵又不保值?花了几千上万元,现在只值百元,甚至还被拒收!知名大牌年售超280亿元,正在被中国消费者“抛弃”?“滤镜景点”,正在被谁整顿?只要在空屋中住满30天,就归你!美国“占屋法案”逼得房东网购这些牌子...争当“穷鬼”的百万年轻人,正在被9块9套餐“收割”赔$1.8亿!澳洲最贵离婚案,妻子一直过着“快乐又无所事事”的生活澳洲,正在被留学生抛弃?生活成本暴涨,拒签风险使大批学生放弃澳洲!耶鲁大学华裔教授张泰苏:说得尖锐一点,中国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长岛琴童占茱莉亚预科66%名额,华人创造音乐教育奇迹改变世界、“奇点”逼近……人工智能在博鳌火到“限流”这个礼拜是“快乐骑行周”骑手免费搭乘捷运火车首届创校生被康奈尔王牌专业录取,全部毕业生进Top100,选择“全人教育”的浦东妈又赢了一次!日本「快乐教育」是一碗毒鸡汤中产爸妈别再相信,日本“快乐教育”这碗毒鸡汤了大炮专家布尔新雨重温童年经典之后,终于理解了孩子那些莫名其妙“快乐”~直播预告 | 面对高强度工作,教师如何关注自身身心健康,践行“全人教育”?到底是谁在被美国拒签啊啊啊啊啊啊啊!这所幼儿园的孩子,正在被老人代替今晚直播 | 面对高强度工作,教师如何关注自身身心健康,践行“全人教育”?回国杂记(2307)高中毕业六十年校友相聚在武昌南湖求求中产爸妈别再相信,日本“快乐教育”这碗毒鸡汤了我看到的“另一种教育”观众短评|“快乐需要寻找,痛苦时时存在”,错过的俄罗斯戏剧影像4月又有加排为什么“处处不拔尖”的布朗大学能跻身常春藤?大概是太“快乐”…“五猖会式教育”疯传:高情商的父母,不会在小事上内耗孩子……河南初中生捅伤教师跳楼:越来越多负责的老师,正在被“杀死”美国妈妈在法国受到“震撼教育”:这儿的孩子,让我失去曾经的骄傲!美股基本面 - 2024_03_23 * 晨报 * 51Talk去年净亏损缩窄至1400万美元,预计今年一季度净收入增逾四成。带女儿海外旅居6年,我想说:“快乐教育只是国际学校的冰山一角…”曾奇峰:爱是最好的“挫折教育”熵泱——第五十一章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