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有这么一类难题想必大家耳熟能详,比如:
“孕妇难产,大夫问家属:保大人还是保孩子?”
又如:
“我和你妈掉到河里,你先救谁?”
其实古代也有着类似的问题。元代人郭居敬编写的《二十四孝》中收录了一则故事叫作“为母埋儿”。
故事讲的是汉代有个人叫郭巨,家中十分贫穷。郭巨有一个儿子,年三岁,老母亲十分疼爱。郭巨的母亲为了孙子能吃饱常常自己忍饥挨饿,把食物分给孙子。郭巨对妻子说:“家里太穷了不能供养母亲,儿子又分了老母亲的食物,何不把儿子埋了?儿子可以再有,母亲却只有一个。”郭巨的妻子不敢违背。于是郭巨挖了一个三尺余深的坑,突然看到有一罐黄金,上面写着“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故事的最后评价到:
“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郭巨的“为母埋儿”与其说是“孝”,不如说是“愚孝”。可是如果我们遇到“孝”与“慈”的冲突时,又会作何选择呢?大家好,我是五分侠,在这里小侠先表达一个立场,本文的目的绝不是为郭巨的所作所为平反,小侠的初衷是让大家心平气和的探讨下:据考最早可追溯至西汉刘向的《孝子图》。《孝子图》目前已散佚,但《孝子图》的这则故事被收录在了宋代《太平御览》一书,除此之外,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对此也有记载。内容上,各个版本虽有细微差别,但故事主线内容基本一致,本期对此暂不做深究。另一方面,这则故事在大量传播的同时也遭到历朝历代文人的许多诟病。历史上,不论是对郭巨本人,还是对类似郭巨这样“杀子奉母”的行为,持批判态度的人非常多,如韩愈、朱元璋、宋代、清代大批学者等等。远的不提,郭巨的“为母埋儿”也给鲁迅先生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
“我想,事情虽然未必实现,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
历史上,大咖们的大多数观点集中在“愚孝”上,他们认为“郭巨埋儿”一事太过残忍,就算老母亲因此活了下来,倘若问及孙儿去处反而会伤心而亡,这才是最大的不孝。郭巨的家庭情况如上文所述,非常贫穷,生存问题在当时已经变成了郭巨一家的当务之急,而摆在郭巨面前的有三种选择:要么任由母亲把食物分给孙子,结果就是母亲被活活饿死。又或者,什么都不做,结果就是母亲和儿子都难以保全。有小主可能会说,郭巨可以想办法把孩子送给别人抚养,又或者自己多多努力等等。这里小侠想说,但凡问题可以通过这些手段解决,郭巨一定不会生出半点杀子的想法。毕竟都是爹生娘养的人,哪个做父母的不疼惜自己的孩子呢?为了便于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从道德的制高点爬下来,设身处地做一番思索。在“郭巨埋儿”这一故事中,两个“善”分别指的是救母亲与救儿子,当两善产生利益上的冲突时就是所谓的“善善冲突”。虽然郭巨嘴上说着“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实则是“以孝之名”,为自己的残酷行为披上了“孝”的外衣,藏在郭巨内心深处的其实是另外一番盘算:如果保全母亲,母亲作为成年人,虽然年老体迈,但或多或少可以对家中起到一些帮助作用;如果保全儿子,儿子才满三岁,距离能够下地务农,帮助郭巨一家应对经济困难还为时尚早;这番盘算背后,“功利主义”才是支撑郭巨决策的根本逻辑。所谓“功利主义”,指的是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不同于其他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言而简之,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对于郭巨而言,眼下的问题是必须解决的。也因此,此时他不会再去考虑母亲得知孙子被埋时的反应,因为“活下去”就是当务之急。历史评价说郭巨短视也好,“以孝废慈”也罢,郭巨的选择结果就摆在那里:他首先考虑的是保哪头可以有实际的功效。也是出于此番考量,在这场“善善冲突”的情况下,郭巨最终选择保全母亲。“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下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
然而问题在于,那个疯子在另一个电车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
考虑以上状况,你是否应拉拉杆?”
试问各位,如果你的手中掌握了这个拉杆,你会怎么操作?第一种,主观上你选择对人数多的一方施救。造成的结果是你拉下拉杆,拯救五个人,杀死一个人。那么你的道德决策底层逻辑就是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这就是典型的功利主义。本质上讲,在你决策拉下拉杆的时候,你和郭巨并没有区别。第二种,主观上你认为一条命也是命,选择让电车笔直地压过无辜的五人,从而保全那一个人。这类人就是功利主义批判者,这类人认为一旦你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因为你牺牲了另一个人。第三种,主观上你选择什么都不做,听之任之。可一旦你做出了这种选择,立刻又会有一部分人站出来对你进行批判。这类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有所作为,不作为就是不道德。问题来了,是养儿还是奉母?这其实就是郭巨遇到的“电车难题”:登封启母阙郭巨埋儿(东汉)拓片
对郭巨而言,似乎这个问题怎么选都不对,请问此时的郭巨应当如何选择呢?郭巨最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以最小的代价成就最大的幸福。某种层面上来讲,他是勇敢的。不过好在刘向的《孝子图》最终也没有让郭巨背上“杀子奉母”的罪名,而是安排老天出马,救了郭巨全家。然而历史上类似的悲剧却没能全部换来老天的怜悯,否则又怎么会出现“易子而食”、“人相食”这种令人发指的行为呢?在面对类似的问题时,我们应当从道德的梯子上爬下来,而不是摆出一幅居高临下的态度对“郭巨们”进行道德的审判,因为最该反思难道不应该是悲剧发生的原因吗?与其无止境的指责被迫做出选择的人,我们更应该思考为何“他们”被推入了没有标准答案的深渊。最后,小侠想说:人性永远不该被考验,但愿这个世界从此不存在“电车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