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29城地铁过半利润下滑,“带资上班”企业开始裁员 | 财经日日评

29城地铁过半利润下滑,“带资上班”企业开始裁员 | 财经日日评

公众号新闻

点击上图▲立即了解

用数据深挖行业机会

读懂2024潜力行业

2023年29城地铁过半利润下滑


5月23日,已有29家地铁集团/轨道交通集团公布了2023年的财务报告。其中,25家营收上升,但有17家利润下滑,利润上涨的公司增加值基本在2亿元以下。有21家公司的“其他收益”上涨,其他收益是指与日常活动相关的政府补助。这些地铁公司获得的政府补助,总计约1000亿元。

从营收规模来看,深圳地铁继续保持全国第一,2023年达到了251.5亿元,比上一年增加11.8亿元。北京地铁是全国最赚钱的地铁公司,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24亿元。基本上所有城市的地铁运营/票务收入均实现上涨,不过,仍有超过一半的城市地铁运营/票务收入低于10亿元,远低于运营成本。(界面新闻)

|点评| 地铁让很多城市居民出行更加方便,不过,多数地铁公司的运营都比较依赖政府补贴。例如盈利能力排名第一的北京地铁,2023年收到的补贴金额超过250亿元,仅凭自身运营能力则要产生百亿元的亏损。少量具有造血能力的地铁公司,依靠的不是客运而是地铁站周围的地产开发。个别城市为了提升地产开发潜力,提前将地铁造到荒无人烟的地区,等待后续周围配套设施修建。

地铁具有公共服务属性,不能只看地铁公司的盈利能力。但是,地铁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一条冷门线路的修建不光需要前期的大量投入,后续运营也会成为地方政府的负担。近两年来,全国地铁修建速度放缓已经成为趋势。

国内大模型价格战硝烟四起



5月23日消息,周三科大讯飞宣布,讯飞星火API能力正式免费开放,其中,讯飞星火Lite API永久免费开放,讯飞星火顶配版(Spark3.5 Max)API价格低至0.21元/万tokens。在科大讯飞宣发免费之前,百度宣布旗下文心大模型两大主力模型全面免费。

此外,字节跳动于5月15日宣布豆包大模型正式开启对外服务,豆包通用模型pro-32k版、pro-128k版在企业市场的推理输入价格分别仅为0.0008元/千tokens、0.005元/千tokens,较行业降幅达99.3%、95.8%。(上海证券网)

|点评| 国内大模型市场的价格战愈演愈烈,科大讯飞等厂商的加入,无疑将进一步搅动这一池春水。多家厂商入场大模型,可降低创新和开发成本,利好更多AI应用落地。然而,价格战的持续可能带来行业的双刃剑效应。短期内企业和消费者可以从中受益,但如果竞争过于激烈,各大公司可能会减少研发投入,影响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

国外AI团队最近也动作频频,不过都是技术升级或推出新的AI应用。这边在卷价格,那边在卷研发。企业要想在持续竞争中立足,还需在技术创新和应用落地上持续发力。长远来看,如何在价格与价值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每个大模型厂商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万科获招行牵头200亿银团贷款


5月23日消息,万科已与招商银行等头部金融机构签订协议,获得200亿元银团贷款,抵押物为万科旗下万纬物流股,截至目前已到账100亿元。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曾在4月30日的股东大会上表示,万科制定了“一揽子方案”以实现“三个目的”——降负债、融资模式转型、聚焦主业。

进入5月以来,万科融资动作频频落地:在5月13日,万科A公告称,向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北京银行申请总计73.39亿元贷款;在5月20日,万科又再次获得中国银行12亿元贷款;在5月16日,万科还在深交所成功发行一笔规模14.35亿元的CMBS(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进一步降低整体融资成本。(综合财联社)

|点评| 银团贷款通常涉及多家银行决策,金额量也比较大,故对借款人的资质要求非常高,过去仅为数不多的头部央企获批。因此,万科本轮200亿银团贷款以及近期在融资层面取得的成绩,不仅反映了公司在融资策略上的调整和改变现状的决心,也为提振行业信心带来了非常积极的效应。

不过,万科的资金压力仍没有完全缓解,尤其是万科提出未来两年内削减付息债务1000亿元以上的目标,目前看来,实现这一目标仍极具挑战性。纵使房地产政策陆续传出利好,但市场仍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作为行业头部企业之一,万科转型成果如何,或将影响国内房地产未来几年的走向。

英伟达一季度利润同比增长6倍


5月23日,芯片巨头英伟达发布了2025财年第一财季(自然年2024年一季度)业绩。财报显示,英伟达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62%至260亿美元,远超市场普遍预期的24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净利润同比增长620%至148.8亿美元,调整后每股收益为6.12美元,环比增长19%、同比增长461%,市场预期为5.59美元。数据中心营收同比增长427%至226亿美元,市场预期为22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英伟达预计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07%,增至280亿美元,市场预期为268亿美元。华尔街对英伟达的预期一如既往地高涨。有40位分析师评级“买入”,2人评级“持有”,没人建议“卖出”。目前,市值跃升至2.3万亿美元,仅次于微软和苹果在美股市场排名第三。(华尔街见闻)

|点评| 英伟达的业绩高度受益于全球AI浪潮,英伟达也一次又一次用炸裂的财报表现,证明了全球科技公司对AI项目的狂热投入。英伟达始终掌握着AI芯片领域顶尖技术,并且,英伟达AI芯片的迭代速度,总是要比AMD和英特尔等竞争对手的追赶速度更快。英伟达的AI芯片已经成为AI行业内不可替代的产品,美国其他芯片巨头们成立的芯片同盟,在现阶段对英伟达造成的威胁微乎其微。

随着微软发力AI PC,苹果联手OpenAI,AI大模型融入消费者终端设备的进程正在加速。AI大模型商业路径的打通,将成为英伟达业绩的最好保障。不过,科技巨头们的算力扩张不可能是无穷无尽的,长期来看,英伟达这种狂飙式的业绩增长存在较大不稳定因素。

拼多多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46%


5月22日,拼多多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财报显示,拼多多第一季度实现营收868亿元,同比增长131%,归属于拼多多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279.98亿元,同比增长246%。财报发布后,拼多多美股盘前涨幅一度超13%,收盘报147.09美元/股,总市值超过2042亿美元。

具体来看,来自在线营销服务及其他服务的营收为424.5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6%;来自交易服务的收入为443.5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327%。成本方面,公司一季度总成本为326.9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94%,总运营支出为281.44亿元,研发费用为29亿元。报告期内,Temu(特木)推出半托管业务,并已登陆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九个国家。(第一财经)

|点评| 拼多多市值再次超越阿里巴巴,展示出在国内电商中的强大竞争力。拼多多的成功并非仅靠单纯的低价策略,而是源于其长期以来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和对市场变化的敏锐反应。与此同时,拼多多持续加码研发投入,显示其对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的重视,有望进一步增强拼多多在同业中的竞争力。

海外市场方面,Temu的半托管模式不仅提升了平台商品的履约能力,还吸引了更多国际商家入驻,也为拼多多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不过,电商市场的价格战和服务竞争正在加剧,消费者愈发追求性价比,如何在保持低价优势的同时提升用户体验,仍是拼多多需要持续探索的问题。

快手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6.6%



5月22日,快手公布截至2024年3月31日第一季度业绩。财报显示,快手第一季度营收294.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6%,好于预估的290.4亿元。经营利润达39.94亿元,占总营收的13.6%。利润额达人民币41亿元,利润率为14.0%。调整后净利润43.88亿元人民币,超出预期的32亿元人民币。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46.4%增至54.8%。

用户方面,一季度快手的平均日活跃用户、平均月活跃用户分别达3.94亿及6.97亿,分别同比增长5.2%、6.6%,快手日活跃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达129.5分钟。(华尔街见闻)

|点评| 电商和组织架构调整,给快手一季度带来了超预期的业绩表现。在电商方面,快手采用全站推广的方式,由AI为商家在整个平台内寻找目标客户,降低商家流量获取的难度,提高广告效果。同时,快手一如既往地扶持中小主播,减少对头部主播的依赖。相比于其他直播平台,直播内容治理对快手整体的影响较为有限。快手的“广进计划”实行得非常到位,人员优化以及减少非必要开支,成为快手净利润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过,4月快手头部主播停播,对快手电商业务总量还是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国内电商行业大洗牌之际,越来越多的平台将目光盯向了下沉市场,快手的“信任电商”能否突出重围,有待继续观察。

“带资上班”企业大裁员引关注



5月23日消息,知名独角兽企业滴灌通近日发了裁员的全员信,涉及不同区域办公室100多位员工,占比约1/4,包括调岗和裁员。据悉,公司会为员工提供N+3的离职补偿。滴灌通还发了一个奖金停发和追偿的通知,如果(原来)投的项目有应开店未开、闭店、欠款等情况,需要按细则停发奖金或者追偿。

此前,该公司发布一项“领头羊计划”,引发极大争议。该计划鼓励员工内部创业,员工自己出资100万元,公司配资900万,共同成立SPV,员工就是SPV的合伙人,组建团队帮助SPV持续挖掘优质资产至滴灌通澳交所挂牌,以此创造投资机会及回报。(每日经济新闻)

|点评| 滴灌通这种让员工出资成为合伙人的做法,可谓新奇且激进,因此消息传出来后,便被舆论称为“带资上班”。但由于该公司创始人是原港交所CEO李小加,拥有大投行的丰富经验,所以很多人也不敢轻易去指摘其中有何不妥。不过,此前公布相关计划时,滴灌通就坦言会带来组织架构的调整。就此可认为,这一轮裁员调岗或是公司调整战略规划的代价。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是滴灌通事先就有动议,开放相关计划,员工可自由选择参与,这种公司员工变合伙人的做法,勉强也可让人接受。如果是把人当员工招进来后才这么做,而且不加入就需要离开(辞职或被裁员),那对此前招聘来的员工多少有些不公。或许也是如此,滴灌通才为员工提供了相对公允的离职补偿吧。这说明,滴灌通自身的商业逻辑还没理顺,这才引起了争议。

周四两市低开低走沪指跌1.33%



5月23日,市场全天低开低走,三大指数均跌超1.3%。盘面上,军工股一度冲高,电磁屏蔽概念股逆势大涨。AI PC概念股持续活跃。下跌方面,黄金及有色概念股集体调整,教育、短剧等板块跌幅居前。总体上个股跌多涨少,全市场超4500只个股下跌。沪深两市成交额共计8477亿,较上个交易日放量165亿。

截至收盘,沪指报3116.39点,跌1.33%,成交额为3567亿元;深成指报9541.64点,跌1.56%,成交额为4910亿元;创指报1852.07点,跌1.38%,成交额为2184亿元。(财联社)

|点评| 周四两市受台湾海峡突发消息影响,全天市场弱势震荡。从板块上看,军工板块早盘较为活跃,AI PC余温未散,不过受限于市场整体气氛回落,热点板块纷纷冲高回落。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回落,原材料板块集体下挫。居民购金热情减弱,黄金板块走低。市场对于国际局势变动较为担心,加速了市场调整进程。

从整体上看,市场并未出现恐慌性抛盘,两市仍处在正常调整范畴。从长期来看,短期消息带来的情绪影响过后市场的表现,将成为行情未来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


文中股市、期货内容仅供参考
不构成投资建议


栏目主编 | 魏英杰 主编 | 何梦飞

冰川思想库精选文集《不服软的时代》正式上架,本书由陈季冰、连清川、魏英杰、任大刚、张明扬、关不羽等知名评论人撰稿,记录了一群前媒体人,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和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力图重塑一种严肃、健康且具有思考深度的新媒体写作风格和精神气质。

点击图片立即购买▼冰川团队共同签名本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百度将为苹果提供AI功能,钟睒睒再次登顶中国首富 | 财经日日评杭州楼市打响收储第一枪,康师傅方便面将全线涨价 | 财经日日评央行取消房贷利率政策下限,越南盾创纪录大幅贬值 | 财经日日评多地缩减今年供地计划,腾讯一季度净利大增54% | 财经日日评让我安静地工作吧,小人都走开。。。。。。中国连续18个月增持黄金,万科转让深圳湾总部地块 | 财经日日评科大出奇葩,当世不寂寞部分城市看房热度上升,黄金价格续创历史新高 | 财经日日评茶百道上市首日破发,瑞银上调MSCI中国指数评级 | 财经日日评阿里撤回菜鸟上市申请,农夫山泉净利增长42.2% | 财经日日评4月进出口总值增长8%,9个省会城市GDP跑输全省 | 财经日日评前4月新增地方债下降50%,“五一”多地旅游创新高 | 财经日日评成品油迎来年内“第五涨”,普华永道回应恒大风波 | 财经日日评天津特殊债发行全国第二,微短剧未经备案不得上网 | 财经日日评43、长篇家庭伦理小说《嫁接 下》第十四章 缘起缘灭(4)深圳拟减少住宅公摊面积,字节自研大模型正式亮相 | 财经日日评4月CPI增速由负转正,海运再现“一舱难求” | 财经日日评超六成上市钢企业绩预亏,严监管下IPO撤单数激增 | 财经日日评超长期特别国债开放购买,理想一季度净利大幅下降 | 财经日日评29个省经济成绩单出炉,华为市场份额重回第一 | 财经日日评百强房企拿地金额下降,多家初创公司退出AI业务 | 财经日日评多地天然气价格上调,特斯拉全球范围裁员10% | 财经日日评一季度土地出让收入下降,美通过涉TikTok法案 | 财经日日评美股基本面 - 2024_03_25 * 晨报 * 台积电盘前涨近1% 消息称其2nm制程加速安装设备 预计2025年量产。日中建地产业务逆势增长,北京车展首发117款新车 | 财经日日评北上广深常住人口全部增长,近9成上市券商业绩下滑 | 财经日日评存款利率或再迎下调,苹果首次为广告道歉 | 财经日日评7省份人口出现负增长,万科净利润下降46.4% | 财经日日评(原创)脱胎梦蓝不亦乐乎——烛影摇红·相遇同舟乡渡我爱上班我爱上班我爱上班我爱上班我爱上班我爱上班我爱上班我爱上班我爱上班我爱上班我爱上班我爱上班我爱上班我爱上班我爱上班我爱上班杭州二手房网签量增长236%,韵达出售快递盲盒被约谈 | 财经日日评特斯拉携手百度部署FSD,一季度演出票房涨超116% | 财经日日评多地取消金交所业务资质,巴菲特指标预警美股崩盘 | 财经日日评制造业PMI重回扩张区间,六大银行平均薪资超30万 | 财经日日评多地发布天然气调价通知,新能源车渗透率首超燃油车 | 财经日日评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