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青春期孩子,父母最好具备“神仙思维”
作者|凌想
来源|凌想亲子心理(ID: lingxiang127)
前几天吃晚饭时,我随口问起橙子很在意的一件事,最近进行得怎么样了。
没想到,橙子在这件事上遇到了一些小麻烦,我就帮他分析,给他捋捋思路。
显然,对橙子来说,我的视角对他很有帮助。
停了一停,橙子又说起最近困扰他的另一件事。
这件事更复杂一些,我俩讨论了好一会儿。
显然,这事在他心里憋了几天了,说出来就舒服很多。我的分析也让他看问题更全面一些,避免了赌气的冲动。
十几岁的孩子,不再像小孩子一样,什么都和父母说,他们有什么心事更愿意憋在心里,自己消化,或者讲给同伴。
那晚的对话,看似平常聊天,但我把它看成是橙子对我的一次求助。
他在说之前停了一停,可能是在犹豫,要不要向我求助。还好,我尽量接住了他的求助,给到了情感上的共鸣,以及更全面的视角。
这件事,也让我再一次想起《西游记》里的那些神仙们。
是不是思维跨度有点大?
且听我细细说来。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数次经历生死关头。
历险多了,我发现其中有个规律:
就是再危险再紧急的情况下,哪怕唐僧师徒都被吊起来,下一刻就要被妖怪下锅煮着吃了,那些神通广大的神仙们从来不会主动露面。
都是孙悟空各方打听,上天入地下海,万里迢迢,三番五次,总算找到外援,请他前来搭救。
后面的情节大多是:神仙来了,施展神通,收服妖怪,唐僧师徒获救,拜谢神仙。
神仙微微一笑,隐身而去。
只留师徒四人整顿一番,继续赶路。
从小到大,一部《西游记》看过多少回了,如今人到中年,家有青春期小伙儿一枚,老母亲突然把这部电视剧看出了新意,发现里面居然蕴含着养育青春期孩子的秘诀。
这个秘诀就是:应对青春期的孩子,要具备神仙思维——不求不助。
十几岁的孩子,自我意识蹭蹭猛涨,哪怕你说的再有道理,比他想得周到百倍,如果他觉得自己被干涉了,自我意志受到压制,管你说得对不对,就是一个不耐烦,一句话就把你撅个跟头:你别管了!
这时候,老母亲往往很受伤:我都是为他好,我这不是帮他吗?这孩子怎么就不听呢?
其实,不是因为你说的不对,很可能是因为你过早、过多地插手了。
人家还没求,你就助了。
人家只要三分帮助,你上来就给到七分。
这个帮助动作本身,就侵占了孩子的自主空间。
有时候,我们得让孩子先自己往前走走,哪怕走点弯路,吃点苦头,当他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出手相助,这个“助”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而且,这个“求助”的动作,是孩子自主意识的表达——什么时候求助,怎么求助,求助到什么程度,都是他自己决定的。
我们得给到孩子这个空间。
橙子读高中后,明显比初中时更有自主意识,我们之间发生过好几次摩擦,都是因为我惯性使然,助得太多导致的。
所以,我现在经常提醒自己:要有神仙思维,不求不助。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意思的是,这个神仙思维还有了进一步发展。
前段时间,橙子学校开家长会,学校的心理老师做了一场讲座,讲到和青春期孩子如何相处,总结了十三个字。
我一听,顿时两眼放光——这不妥妥的就是《西游记》里的神仙思维吗?而且比我总结得更精到、更全面。
这十三个字是:不求不助,来了能打,事成不恋战。
我觉得用在青春期孩子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咱们一句一句来说。
先说“不求不助”。
前面已经说了,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高涨,对别人的干涉非常敏感。
所以家长别凡事显得比孩子还上心,刚打个哈欠就递枕头,甚至人家还没打哈欠,你就把枕头硬塞过去。
这都是把家长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意志之上,把家长的需要当成孩子的需要,也是界限不清的表现,往往引起孩子的反抗和抵制。
结果就是,问题没解决,家长和孩子先弄得急赤白脸。
不求不助,那就什么都不管吗?
当然不是。
我们平时要多留意孩子的状态,只要大方向没问题就行。
孩子吐槽抱怨,咱就多共情,别急着提建议讲道理解决问题。
很多时候,孩子只是吐吐槽,发泄一下而已。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正在调动内在的能量练习着去应对,这正是成长的契机。
再说说“来了能打”。
当孩子或直接或委婉地向父母寻求帮助,说明自己有些hold不住了。这时,父母就要给力,站在孩子这边,全力支持。
这个支持,是父母用自己的阅历和成熟的心智,在情感上陪伴孩子,在认知上帮孩子细化问题、深入分析,一起探讨更合适的解决方法。
有的时候,我们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彻底帮孩子解决现实问题,有些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但是,父母在态度上、在情感上一定是站在孩子这边,陪着孩子一起摸索出路。
有了父母这个靠山、退路,孩子才更有勇气和力量去面对困难。
而在现实中,很多父母恰恰相反。当孩子求助时,不仅不帮忙,先在内部自损八百。
比如,孩子和同学相处得不愉快,为此很烦恼,有一天终于忍不住和父母提了一嘴。
结果父母上来就说: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你管他们干嘛?整天为了这些杂七杂八的事上心,你对学习咋不这么上心呢?
你猜孩子会怎样?
他肯定会提醒自己长记性,下次绝不再张口求助。哪怕遇到再大的问题,也会把嘴闭得紧紧的。
因为他知道,从父母这里不仅得不到帮助,还会挨顿训斥,何必呢?
青春期的孩子,既依赖又独立,别看平时狂拽酷炫,但遇到问题时,他其实是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的,也需要父母给他托底。
这会让他更有勇气应对困境。
最后,事成不恋战。
当问题解决了,父母要做的就是事成不恋战——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为啥要强调这点呢?
因为有的父母容易画蛇添足,事后找补:你看看,以前我说什么你就是不听,现在出问题了,要不是我们帮你搞定,还不定会怎样怎样呢。
或者忍不住谆谆教导一番:这事你要长记性,你看弄得多么麻烦,今后再不能这样……
父母本是一片好意,希望孩子长记性,别再掉同一个坑里,但这些话一说,父母之前的付出就都抵消得差不多了。
《西游记》里,你看哪个神仙在施以援手之后,对着唐僧谆谆教导:
你看看,要不是我,你今天就被妖怪吃了。你以后要提高警惕,不要再轻易上当……
人家就是微微一笑,拂身而去,只留唐僧师徒感激不尽,也在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中逐渐成长。
十几岁的孩子,经过这一番波折,心里其实多少都明白。
也许只是嘴硬,也许行动确实还没跟上,也许还会掉进同一个坑,但这不就是成长吗?
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咱要向神仙学习,要放得下手,耐得住焦虑——以后的路还长着呢。
我发现,很多青春期孩子出现问题,就是因为父母的做法和神仙思维恰恰相反:
不求就助,助也没助到位,很多时候是瞎助。事成还不撒手,各种喋喋不休。
说到底,就是亲子关系的黏连。
父母不敢放手,过多干涉,没有清晰、清爽的界限,导致孩子无法从心理上真正独立,要么叛逆要么躺平,心智无法成熟。
所以,应对青春期孩子,父母最好把自己定位在神仙的位置上——
好好自我成长,修炼内功,对孩子密切关注,即便提醒,也是点到为止,不求不助。
孩子真遇到坎了,咱争取来了就能打,事成不恋战。
你看,《西游记》里的神仙再着急,也不能代替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也不能拦着他们别掉进妖怪的圈套。
这十万八千里,必须要唐僧师徒一步步走过去,这九九八十一难,注定要一关一关过,才能取得真经。
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我们要做的,就是有界限的支持和守护。
很多时候不是你不想做,而是你可能不知道放手的方法!
凌想,橙子妈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专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著有《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微信公众号:凌想亲子心理(ID: lingxiang127)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