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宝藏纪录片,回答了司马相如为何是赋圣文宗都框不住的“非常之人”
本文转自:纪录中国
“没想到,‘子虚乌有’这一成语竟然来自司马相如的赋”“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原来我们误解了司马相如”“司马相如真是全才,文学上妙笔生花,还有治世之能”……
5月31日晚,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制作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司马相如》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9)播出,引发全网关注。
说到司马相如,后人往往想到的是凭借《凤求凰》琴挑文君的翩翩才子。事实上,司马相如的一生堪称传奇,风流的爱情故事,或许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作为文化家、政治家的影响。这位西汉时的成都名人,被推崇为一代“辞宗”“赋圣”,深刻影响着后世蜀学发展。作为卓越的政治家,他出使西南夷开疆扩土,为中华统一作出不朽贡献。
司马相如,如何从偏远蜀地的少年到赋惊汉主?如何从妙笔生花的文人到卓越政治家?武帝为何称他有“非常之功”?纪录片《司马相如》或许可以给出回答。作为近十几年来第一次对这位历史人物的电视影像呈现,该片分为《非常之人》《非常之功》上下集,聚焦司马相如的人生际遇,通过情景再现、专家访谈、原作诵读、原址拍摄等,全面、客观、严谨、生动地展现了司马相精彩的一生。
这部纪录片通俗易懂,体现了深刻的优秀传统,这是我最深的印象。司马相如是我们蜀中父老的非常之人,做非常之事成非常之功的最杰出的代表。所以司马迁和班固才会花那么大的篇幅来专门写他,而我们这个片子充分体现了这样一位杰出的英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谭继和
本片高度重视历史的真实性,以严谨的创作态度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基本还原了司马相如一生的立身行事和非常之功,对今人进一步全面认识司马相如的历史功绩和波澜壮阔的汉武盛世富有启发意义。
——蓬安司马相如研究会会长唐晓零
这是一部用生动细节还原历史人物的诚意之作。回首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赋圣”司马相如青史有名,是一座不朽的“高峰”。但是,多年来人们似乎只知其名而少有血肉丰满的形象感知。纪录片《司马相如》完成了对这一历史名人鲜活的人物塑造。全片立意高远,视野广阔,细节生动,故事鲜活,摄影考究,剪辑流畅,节奏明快,制作精良,在形象化叙事中刻画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同时又赋予全片深厚的文化意蕴。
——著名纪录片导演王海兵
纪录片《司马相如》可以用“好看、全面、深刻”来概括其特点。该片通过对司马相如生命中一个个高光时刻的展现,凸显了他作为历史名人的贡献与地位。正因为这些特点,使该纪录片独具特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著名纪录片导演梁碧波
少有抱负 文羡蔺相如武慕孙武子
司马相如,如何从一名蜀中少年到被汉武帝所赏识?在纪录片《司马相如》中,开篇就呈现了一个满怀抱负的少年。
公元前179年,西汉年间,巴郡安汉县嘉陵江畔,一个小男孩降生在慕蔺山,即今天南充蓬安锦屏山下。相如从小好读书、喜击剑。幼时,司马相如文羡蔺相如,武慕孙武子,后自己改名司马相如,字长卿。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李大明在纪录片中就谈到,长是官长,卿是公卿,所以无论是蔺相如这个相字还是长卿这个字,都看得出来司马相如从小就很有抱负。
司马相如出生于南充,为何在《史记》中称他为“蜀郡成都人”?经过后学详细研究已统一认定,司马相如长大后前往成都,“所以他是生于蓬安长于成都。”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名誉会长邓郁章介绍。有意思的是,《汉书·地理志》记载,“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有研究认为,司马相如在如今的石室中学当过教师,也有学者认为他的求学生涯在这里度过,所以这所成都著名的学校也把司马相如视为最著名的校友。
纪录片《司马相如》选择了司马相如人生多个重要节点进行拍摄。比如他早期“以赀为郎”,入朝成为武骑常侍后的不如意。此后“七国之乱”,司马相如辞官来到梁孝王身旁,开阔了眼界,辞赋、音乐、书法水平大大提高,人生第一篇大作《子虚赋》横空出世。梁孝王去世后,而立之年的司马相如回到成都,机缘巧合之下琴挑文君,留下了一段千古美谈。抱得美人归,却人生落魄。就在这时,司马相如凭借《子虚赋》获得汉武帝赏识,终于加官晋爵,风头一时无两。
非常之人的非常之功
在下集《非常之功》中,着重介绍了司马相如作为政治家的“非常之功”。众所周知,司马相如被推崇为一代“辞宗”“赋圣”,然而,司马相如作为政治家的功绩恐怕少有人知晓。《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全文11054字,其中写司马相如与卓文君风流故事者仅640余字,写与汉赋有关事5500余字,另有2380字专写司马相如在汉帝国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关系问题上的积极贡献。
汉武帝对西南少数民族非常重视,派遣使者出使蜀地是武帝拓边的重要举措。作为蜀地人,司马相如在处理汉朝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上至关重要。司马相如以卓越的政治远见,修筑道路与行政管辖、文化兼容并行实施,他为沟通巴蜀、开发西南而作《谕巴蜀檄》《难蜀父老》,晓喻百姓,他两度奉使西南地区,将西南各民族团结统一于大汉疆域,为中华统一大业作出不朽贡献。他是拓边功臣,也是南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之一。
司马相如去世多年后,汉武帝在求贤诏书中,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也就是说,要建立不寻常的功业,必须依靠不寻常的人才。在人们心中,司马相如何尝不是“非常之人”呢?
电影级拍摄 AI带来古今穿越
纪录片播出后,不少观众感慨,原来过去误会了司马相如,更多只知道他的爱情和文学才能,往往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功绩。
“这部片子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就是重点讲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爱情只占很小的比例。”纪录片《司马相如》总导演、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主任蔡琦介绍,可能过去拍司马相如,往往会花大篇幅讲述他的风流韵事。事实上,司马相如的功绩是民族融合、民族团结。他开通西南夷,促进了西南几十个兄弟民族和平地进入中华民族的统一版图,对“一带一路”中的南方丝绸之路的开拓也有深远的影响,风云际会中,把古老中国和东南亚,以至于南亚、西亚的经济文化连在了一起,时至今日,依然在影响当今世界。
据悉,该纪录片由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摄制,自筹备开拍以来,该片就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重视。导演组历时1年多拍摄,采访遍布成都、邛崃、蓬安、西昌、西安、商丘、北京、上海、南京等多个城市,20余名海内外专家学者深度参与创作,最终制作成为上下集共50分钟的精品纪录片。
纪录片播出后,不少观众留言称有电影感。事实上,这部剧在拍摄时,就采用了电影的拍摄手法,不管是镜头的运用、灯光还是服化道都是电影级的,“太精美了,舍不得快进!”蔡琦介绍,这部剧中所有人物的服装、道具,都专门从横店运送过来。在技术上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比如当垆卖酒时临邛市井的繁盛、武帝时气势磅礴的宫殿……用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带领观众们穿越古今,与司马相如、汉武帝一起重温那段伟大的历史。
蜀学开山宗师 至今成都有“琴声”
自司马相如开始,巴蜀地区书面文学崛起于西南,成为全国范围内卓越群体的一部分,西南少数民族亦同样参与其间。历史上西南少数民族汉语诗创作,或赞美西南神奇山川、民俗风情,往往借李杜诗歌而寄寓情怀,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司马相如和李白开创的巴蜀文学对西南文学与文化的巨大影响。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李大明认为,司马相如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卓越的文化地位和产生的深刻影响,给巴蜀学人的事业进取和人生追求树立了倾慕学习的榜样,这就是《汉书·地理志》所谓的“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和“相如为之师”的意义之所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谭继和教授也认为,司马相如是巴文化熏陶,蜀文化养育,才成就为巴蜀文化共同体培育出来的第一位天下文宗,“蜀学悠久的历史最早源自司马相如,从他开始以后,到扬雄,到苏轼,再到郭沫若,都是对相如文脉基因的传承。”
除了绵延不绝的文脉,时至今日,成都街头都能寻到司马相如留下的印记。
比如北边的驷马桥,传说司马相如离开成都经过这里时,曾许下豪言壮语:“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另外,建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琴台路,如今依然是成都的文化地标。
不仅是琴台路,如今的成都以“抚琴”或“琴”为名字的街道多达数十条,除了琴台路外,还有抚琴东路、抚琴南路、抚琴西路、抚琴东南路等等,这城里数不尽的相如影子,不仅为后世诉说着司马相如曾经那一段段励志且浪漫的往事,更意味着在2000多年前,司马相如就用古琴,奏响了成都音乐之都的初声,千年不绝于耳。
千年悠长历史,一代代文化名人接续努力,传承城市从未中断的文化脉络,积淀城市深厚的人文底蕴。正如纪录片《司马相如》阐发的思想内涵及当代价值,让优秀人文精神走进现实,焕发时代新魅力,展现城市文化的光辉,也让成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更加彰显。
来源:看度时政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