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原则,辨认关系中的「掠夺者」|反社会人格障碍万字科普
电影《涉过愤怒的海》中的角色「李苗苗」,是一个典型的反社会人格障碍者。
他「善良」地送给路边流浪汉一个汉堡,其中藏有刀片,看到他人痛苦是他满足感的来源。他不断撒谎、冲动暴力。母亲描述,他「跟谁都不亲」,即使由于他的原因导致了奶奶的死亡和妹妹的高位截瘫,他也不认为自己有错。
反社会人格,是影视作品中频繁刻画的一类特质。日常语境下,人们常常将反社会者描述为「精神变态」。但事实上,「恶」只是最容易被识别的表象,「成长发育缺陷」才是人格障碍者的深层特征。
今天,我们推送一篇关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万字科普。内容包括:
▨ 反社会人格障碍有哪些症状表现?
▨ 如何识别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 反社会人格能否被改变?
▨ 如果你的重要他人「反社会」,怎么办?
▨ 我们推荐的一些图书和电影资料
这个系列下的所有文章都很长,但内容全面、实用,旨在为个人和家庭提供对某种疾病或困难状态的框架性认知。
记得分享给需要的人 ❤️
*请注意,诊断需要由专业精神科医生完成,请勿对照文章内容自行诊断
🔗 「万字科普」系列其他文章
🌲 概述
Overview
反社会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简称 ASPD)描述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中,个体总是无视并侵犯周围其他人的权利。例如表现出暴力、鲁莽或者冲动,很少考虑他人的需求。
ASPD 通常在童年期发病,到十几岁或二十岁出头时完全表现出来,将近 80% 的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在 11 岁之前就出现了第一个症状[1],他们经常被报告有逃学、经常撒谎、偷窃、虐待小动物、故意破坏财务和持续地违反社会规范等品行问题,而被诊断为品行障碍的儿童青少年,有 35%-40% 在成年后被诊断为反社会人格[2]。
✂️ 症状和成因
Symptoms and Risk Factors
01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核心特征是「没有良知」。良知不是指某种具体的行为,也不是所谓道德的认知,良知关乎我们的感受,它是一种基于「情感依恋」的义务感。
这种情感依恋的对象可能是另一个生命,包括动物、植物,也可能是一群人,有时甚至可能是全人类;而如果一个人脱离了对其他任何生物的情感联系,良知就不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良知与我们称之为「爱」的情感密切相关[3]。
因此,缺乏良知的反社会人格者,常常会表现出如下特征[4]:
1. 侵犯性 Intrusive
漠视和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是反社会人格者的普遍表现。他们很难遵守基本的社会规范,常常侵犯他人的身体或者精神、情感,违反法律直到造成更严重的犯罪。在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眼中,他们只能看到自己当下想要得到的东西、立刻想做的事情,而丝毫不在乎会对他人造成影响。
2. 欺骗性 Deceptive
对反社会人格障碍者来说,撒谎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常常反复撒谎,为了个人利益或者单纯为了享乐而欺诈他人。比如电影里的李苗苗,当小娜的父亲来寻找李苗苗时,他谎称「李苗苗他出门了」,甚至「好心」给小娜父亲递了一瓶有毒的矿泉水。
像这样不使用真实姓名而使用化名,是反社会人格者的常见操作,他们改名的动机可能多种多样,包括逃避过去的责任,躲避曾被他们欺诈的人,或者是对法律的「戏弄」。
3. 冲动性 Impulsive
反社会人格者经常在没有充分思考或考虑可能后果的前提下,迅速做出决定。某种程度上,「浪迹天涯」是他们一个恰当的形容词,他们喜好没有任何目标的、没有任何缘由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而不是在工作、家庭和各种社会角色的责任中处理日常琐事。逃避这些责任的过程会让他们获得一种“流浪”的刺激感。
4. 攻击性 Aggressive
攻击和暴力是最令人感到不安的症状,但不是所有的反社会人格者都有攻击行为。轻微的情况下,他们可能只是易怒和充满敌意,偶尔会突然的、不可预测地发脾气;但严重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因为一些很小的纠纷而反复斗殴,或者实施有计划的虐待行为,例如虐待动物、霸凌他人或者家暴。
5. 不敏感 Insensitive
他们的不敏感指的是缺乏对他人需求的认识和考虑,全然不顾及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安全。他们为了享乐或者寻求刺激,可以不惜与任何人进行恶意竞争,进行不安全性行为或者其他高风险活动。他们在有着更高犯罪率的同时,也更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和死亡。
6. 不负责任 Irresponsible
反社会人格者的不负责任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工作上,他们更有可能迟到、无故缺席,频繁更换工作或者突然辞职。人际关系和家庭生活上,早婚、不忠,继而分居和离婚是很普遍的现象,研究者发现反社会者倾向于和同样不稳定的伴侣交往[5],这可能也是造成关系困难的原因之一。
另外,反社会者往往是不称职的父母,像是韩剧《黑暗荣耀》里东恩的母亲,为了一笔钱全然不顾女儿的死活,反社会父母更有可能虐待、忽视自己的子女[6],几乎不可能让他们履行父母的义务。
7. 缺乏懊悔之心 No remorse
反社会人格者几乎不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许多人会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受害者,受害于他们所憎恨的社会秩序。例如一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个案研究当中,个案承认有虐待伴侣的行为,是由于他对婚姻法感到不满意[7]。另外,研究表明这种缺乏懊悔之心的特征,在更严重和更暴力的反社会人格障碍者中尤为常见[8]。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DSM-5)的诊断标准中,年满 18 岁的个体,如果出现以上 3 项或更多的症状,以及有证据表明一些症状开始于 15 岁以前,就可能被诊断为反社会人格障碍。
02
虽然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症状表现与常人有较大差异,但由于他们的欺骗性,在摘下人格面具之前,我们可能很难意识到他们身上的反社会倾向。那么,该怎么识别他们呢?
美国治疗师 Bill Eddy 提供了一种「WEB」方法,帮助我们去快速判断一个人是否存在反社会人格特质[9]。「WEB」的三个指标分别是:对方的语言、你自己的情绪、对方的行为。
1. 对方的语言(their WORDS )
反社会人格者通常语速很快,他们习惯使用很多很多的话语去掩饰自己的行为,简而言之就是「说的」和「做的」完全不一致。比如说,他们可能会形容自己具备某种特质,但完全没有相关的经验和依据,或者他们尤其喜欢「画饼」,跟你滔滔不绝地描述他们的宏伟梦想,但没有半点现实计划。
另外,热衷于使用极端的词汇,也是反社会人格者的核心语言特征。极端积极的可能有:「你是我见过最好的人」「没有你我活不了一点」;极端消极的可能有:「我再也不会相信你了」「没人想要你」「你欠我的」。反社会人格者常常在两种极端之间来回切换,以达到他们的目的。
因此,他们也会通过识别出你的弱点和恐惧,加以利用,使用言语去主导局面。就像:「你身材真差劲,要不是我,没谁能看得上你,你应该对我心存感激才对」。
2. 你自己的情绪(your EMOTIONS)
你对这个人的感觉如何?这是非常重要的,你的情绪可能比你的大脑提供更快的反应。有 3 种情绪反应是你需要格外留意的:
首先是恐惧。反社会人格是关系中的「掠夺者」,你可能会产生一种感觉:如果 ta 想,ta 就会伤害你。所以当你想要逃离的时候,先逃离吧。你可以与他们保持一段距离后,再试图去了解更多的背景信息。
其次你可能对他们产生另一个极端的感受,就是迷恋。由于反社会人格者会使用各种极端积极的词汇去夸奖你,同时也擅长将自己塑造成 Super Star 的样子,因此如果你觉得自己迷恋上了这样一个人,你需要保留一点怀疑的态度。
最后需要警惕的情绪是极度的同情。反社会人格者擅长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并且能够讲出精彩的故事,再利用你的同情对你进行道德绑架和操控。如果你发现自己极度地同情某一个人,你可能需要冷静思考一下,究竟是什么激发了你的同情心。
3. 对方的行为(their BEHAVIOR)
反社会人格者常常做出 90% 的人都不会做的事情。如果你感到他们的行为有些怪异,但又充满了借口,你可以问问自己:我会这样做吗?
比如说,总是针对、欺负或者责怪与他们保持接触的人,当你对他们的诉说产生强烈的反应,不管是愤怒还是害怕,他们都很高兴。
再比如说,看到他人的痛苦遭遇,他们会不合时宜地面露笑容。在法律庭审或者影视作品中,你可能也有看到,那些反社会罪犯在看到自己的施暴行为时,会露出微笑、傻笑,甚至直接大笑。
还有一贯不负责任,这是反社会人格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表现,他们拒绝为自己所做的决定,或者由于 ta 的决定产生的后果负责。童年时期的问题行为也是帮助我们判断的一条线索,尤其是偷窃、严重撒谎,还有虐待小动物等。如果对方在童年时曾有类似的行为经历,这足以引起重视。
03
反社会人格障碍在西方国家是一种普遍的人格障碍,人群中 4.1% 曾被诊断为 ASPD[10],我国的患病率较低,约为 0.03%-0.14%[3]。同时,男性被诊断出该障碍的可能性远远高于女性[11]。
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常见于戒毒中心或戒酒中心,因为多达 80% 的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存在物质滥用的情况[12],存在物质滥用的反社会人格者死亡风险更高,他们可能会企图自杀或者由于暴力事件意外死亡[13]。
04
1. 反社会人格者是精神变态吗?
日常语境下,人们常常将反社会者描述为「精神变态」。反社会人格障碍与精神变态的确有重叠的部分,他们的核心特征都是没有良知、情感匮乏,但在理论研究上,他们并不完全相同。
有理论者认为,精神变态意味着更严重的状况,他们可能具有高度的反社会性,但同时拥有健全的身份认同和现实检验能力,也能通过较为成熟的防御机制来掩饰自己的精神病性人格[14]。
你可以理解为,他们就是人们口中的「高智商罪犯」或者「高功能反社会人格障碍者」,他们能够戴上「心智健全的面具」,具有社交魅力,以实现自己的目标[15]。
2. 监狱里的罪犯,都是反社会人格者吗?
并非如此。Robert Hare 的研究发现,美国监狱里的囚犯平均只有 20% 是反社会人格者,但这 20% 的人犯下了 50% 以上最严重的罪行,例如勒索、持械抢劫、谋杀以及恐怖主义[3]。或许,只有少数反社会人格者才是正式意义上的罪犯,普通的反社会人格者最常见的行为就是不断地欺骗、伪装和侵犯他人权利。
3. 反社会人格者知道自己反社会吗?
绝大多数情况下,反社会人格者不会觉得自己的生存方式有问题,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是他们相信的,那就是相信自己的生存方式优于其他人,甚至他们会认为,自己才是这个弄虚作假的世界里最坦率活着的。
也有学者认为,反社会人格者的内心深处,可能存在一点微弱的感知:他们好像少了点什么。他们不认为自己缺少的是良知和爱,更可能将这种感受描述为「空虚」[3]。
4. 反社会人格和自恋型人格有何异同?
反社会人格和自恋型人格通常都缺乏同理心、习惯利用他人为自己谋求利益,他们的核心区别在于:
反社会人格不像自恋型人格那样需要他人的关注、欣赏和钦佩,也很少嫉妒他人,他们「谁都不在乎」;自恋型人格则不像反社会人格那样冲动、欺骗和具有攻击性,他们也很少涉及破坏社会规则的行为[16]。
05
1. 生物学因素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遗传性估计在 40%-50% 左右[17],其中,包含攻击性的反社会行为的遗传性能达到 65%,而仅包含违反规则的反社会行为的遗传性大约在 48%[18]。
有研究发现,反社会人格与控制冲动的 5-羟色胺系统功能有关,那些带有某种影响 5-羟色胺功能基因型的人,出现反社会人格障碍症状的风险更高[19]。
另外,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在大脑执行功能方面可能也存在缺陷。与普通人相比,他们在大脑前额叶皮层的特定区域上存在结构或功能差异,而这一脑区与许多高级认知过程有关,比如决策、冲动控制、情绪管理、共情等[20]。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男性与无障碍男性相比,前者的前额叶皮层灰质体积整整减少了 11%,男性的前额叶皮层体积要小于女性[21]。
2. 无畏、冒险与低唤醒水平
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心理唤醒水平较低,比普通人表现出更低水平的皮电反应[22],与情感有关的杏仁核及其他脑区的活动水平也更低[23],这意味着他们对危险不容易产生恐惧[24],也很难从惩罚中吸取教训[25]。
另一方面,低唤醒水平会让我们期望寻求刺激,寻求刺激的方式可能是反社会行为,例如斗殴、飙车;也可能是中性行为,例如跳伞;当然也有可能是亲社会行为,例如从事危险系数较高的工作。而寻求刺激的方向如何发展,通常与行为得到的强化有关。研究发现,因反社会行为得到家人、同伴的奖赏,并且缺乏替代性刺激选项的人,更有可能形成反社会人格障碍[26]。
3. 功能失调的家庭
与其他人格障碍一样,反社会人格障碍与父母的虐待行为、家庭功能的严重失调有关,反社会人格障碍者更有可能报告童年虐待史[27]。
这种虐待直接的表现为身体虐待,有反社会行为的儿童,他们的父母通常无法提供稳定、恰当的管教,只能依赖于严厉的惩罚和家庭暴力[28];同时,这种虐待也可能包括严重的忽视[29],成长过程中父母一方或双方的缺席,是儿童反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虐待可能会成为一种习得行为,在家庭中造成虐待的代际循环[30]。与没有反社会行为的人相比,反社会人格者虐待子女的可能性要高出7倍,忽视子女的可能性要高出 12 倍以上[31]。反社会人格的父亲不管是否与家人生活在一起,都将大大增加儿童反社会行为的风险[32]。
4. 不良的同伴关系
儿童青少年时期,不良的同伴关系是与反社会行为发展相关的重要因素。一项针对 500 名不良行为男孩的研究发现,他们 98% 都存在不良行为的同伴[33]。另外一项社会研究发现,被社会排斥的儿童往往会「抱团反抗」,并形成鼓励和奖励攻击行为的团体氛围,也就是说,被反社会同伴吸引的青少年,他们更倾向于学习反社会行为,以获得他人的接纳[34]。
5. 贫困和暴力的社区环境
贫困的确是反社会人格的风险因素之一,尤其是因为贫困而成长于充满暴力的、资源紧张的社区当中[35],或者加入了所谓的「帮派」,都会增加儿童青少年发展为反社会人格障碍的风险。但也有研究者发现,那些在贫困中长大但并没有发展为反社会人格的儿童,原因之一可能来自于家庭支持的作用[36],这更进一步地说明了家庭功能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6. 「媒体暴力」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媒体对暴力的描述会助长反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研究表明,接触媒体暴力与暴力行为的风险增高有关[37];但最新的研究发现,这种影响可能是有限的,那些最容易受到媒体暴力影响的人,似乎是已经生活在并且认同「暴力文化」的人[38]。
🌿 预防和治疗
Treatment and Therapies
06
反社会人格障碍能否被改变?
反社会人格障碍是最难治疗的人格障碍之一[39],因为他们通常认为自己不需要治疗,即使寻求治疗,往往也是出于法律风险或者失业风险而被迫参与。他们可能会操控、欺凌甚至恐吓治疗师,因此,许多临床工作者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治疗有效性不抱希望[12]。
的确,目前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针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是有效的[40]。但经过精心设计的心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反社会人格者的暴力行为[41],帮助他们控制愤怒、冲动和抑郁焦虑情绪,找到替代性的应对策略[12]。例如:
▨ 认知行为疗法(CBT):CBT 治疗师能够帮助 ASPD 识别和改变扭曲的思维模式,例如非黑即白、灾难化、过度概括等,并且试图让他们了解其行为对他人和自己造成的消极影响。
▨ 辩证行为疗法(DBT):DBT 的目标是帮助 ASPD 控制强烈的情绪,减少他们自我伤害的频率。研究证明 DBT 能够有效增强情绪调节、人际关系以及处理不适的能力。
▨ 客体关系疗法:这种治疗方式是基于依恋的视角,针对个体如何看待他人以及与他人的关系开展工作,帮助 ASPD 意识到关系中回避、轻蔑、攻击等行为的结果,并鼓励更有益的人际交往方式。
▨ 心理教育和治疗小组:提高反社会人格障碍者接受治疗的可能性,练习改善行为的策略,例如针对反社会行为儿童家长的家长管理培训(Parent management training, PMT)、应急管理计划(Contingency management, CM )等。
▨ 药物治疗:目前同样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药物能够治疗 ASPD,但药物有助于控制与 ASPD 相关的并发症,例如锂制剂、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和抗癫痫药物,常被用于减轻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冲动性、攻击性行为[42]。
📚 患者/家人自助资源
Shareable Resources
07
如果你的重要他人得了反社会人格障碍,怎么办?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相关症状表现,被广泛认为发病于儿童青少年时期,生物学因素、社会及心理因素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导致了一些儿童「终身的反社会性」,在成年后被确诊为 ASPD。
从这个角度来看,儿童青少年时期的预防、干预能够延缓或减轻他们反社会行为的发展,并且让他们表现出更好的社交技能和同伴关系[43]。
1. 鼓励他们接受治疗
由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特征,他们几乎不会主动寻求治疗,你可以向他们表示你的关心,建议他们寻求专业的帮助。当然,同意接受治疗对他们来说并不容易,当他们开始接触自己的感受或者试图驾驭情绪时,他们可能感到困难、挫败和沮丧,请你尽可能地鼓励他们,这时候任何一种「不是愤怒」的情绪都是好的,你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这件事。
2. 尝试建立情感联系
如果儿童青少年得到家庭动力的支持,能显著减少他们的问题行为[43]。你可能需要与咨询师或者治疗师合作,找到与他们建立情感联系的方法,这可能必须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才可以做到,一旦他们开始接受自己的情绪,就可以开始尝试与他们沟通。
另外,你需要学习如何强化他们的正面行为,了解非暴力的管教方法和策略,在日常沟通或者劝说他们持续治疗时,需要避免威胁和强硬的说服,这只会把他们推得更远、更极端,让他们更加抗拒。相比较于惩罚性的措施,积极奖励的方法可能会更有效果。
3. 设置你与他们的界线
4. 找到一个支持系统
反社会人格者可能会对你的身体、精神或者情感上造成伤害,越是亲近的关系越是如此。因此,你需要找到一个可以依靠和倾诉的支持系统,系统中可能包括与你们有联系的家人朋友,或者你自己的心理咨询师,与咨询师工作可以帮助你排解复杂的情绪,并学会一些与 ASPD 相处的应对技巧[45]。
5. 允许自己的撤退
也许你已经做出了足够的努力,但他们仍然抗拒治疗、否认自己的问题,或者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攻击性、欺骗性和伤害的行为,你可以允许自己退后一步,这并不意味着不负责任,当你发现自己处于紧张、危险和不安全的境地,离开同样是负责任的选择。
08
感到不适时,该如何求助?
1)请记得,你不必独自面对一切。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2)你也可以拨打简单心理「免费热线」,心理志愿者将为你提供即时的情绪舒缓和安抚。
👆🏻 下载简单心理 APP,在首页选择「热线」免费使用。热线服务时间:工作日 18:00-23:59,周末 14:00-23:59
3)当你出现危机情况:
如存在自伤(或自杀)想法、计划或行动,请联系亲密的朋友、亲人,让信任的人陪在身边:24 小时免费危机干预热线:010-82951332 ;800-810-1117(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危机干预与研究中心)。
09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由美国临床精神病学专家 Martha Stout 所著。通过多个不同类型反社会人格者的真实案例,帮助读者辨认和识别日常生活中的反社会人格者,他们可能会为了金钱而结婚、中伤和构陷同事,或者以扰乱他人的生活为乐。Martha Stout 认为,缺乏良知是反社会人格的核心特征,本书同样呈现了她对于「良知」的深入研究。
📖《反社会人格者的告白》
这是一本关于「反社会人格者如何看待并分析自己」的书,本书的作者 M.E. THOMAS 是经诊断的反社会人格,但她并非一名罪犯,而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律师兼法律教授。她在书中写道:「生命就像一场复杂的游戏,每一样人事物都可以用精确的数学算式衡量」。透过这本书,得以让我们有机会窥探反社会人格的内心世界。
🎬《心灵捕手》
这部影片曾获得第 70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影片讲述了一个问题少年 Will 与心理学教授 Sean 之间的发生的故事。Will 表现出明显的反社会人格特征,最后在 Sean 的努力下敞开了心扉。虽然有浪漫化的成分,但这部电影基本呈现出了心理治疗是如何促使改变发生的。
🎬《沉默的羔羊》
一部改编自同名小说的惊悚电影,剧中的主角 Hannibal 是一位心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字面意思上的「食人魔」,他是典型的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即使是看着他剧照的眼神,都足以让你体会到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无良、暴力与可怕,请谨慎观看。
🎬《发条橙》
另一部典型描绘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电影,影片拍摄于 1972 年,讲述了一群问题少年随意滥施暴力、毫无愧疚之心,最终入狱并接受人格治疗的故事。英语的橙子(Orange)在马来语中有「人」的意思,片名「发条橙」指的是机械控制下横冲直撞的人,是导演对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生动理解。同样,这部电影充斥着大量暴力镜头,请谨慎观看。
📖 《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
由心理学家 Aaron T.Beck 所著,是以认知行为疗法视角来理解和治疗人格障碍的经典著作。本书一共列出了 12 种人格障碍,其中第 16 章详细阐释了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概念化与治疗策略。不仅适合心理学专业人士,而且适合心理学爱好者阅读。
📖《恶人:普通人为何变成恶魔?》
本书源自对曾经参与日本侵华战争的战犯们的一手采访,借由文学、哲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对「恶」的思考,分析了普通人沦为恶魔背后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虽然这本书讲述的并非反社会人格障碍,但它对暴行和加害者的审视,能帮助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恶」的复杂。
拓展阅读(点击蓝字)
你永远拥有离开的权利
作者:高一然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 受训中的戏剧治疗师」
责编:江湖边
封面:《涉过愤怒的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