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非典型中国母女,如何体面地面对衰老与死亡?电影2022-10-06 04:10*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妈妈!》在上映之前有另一个名字《春歌》,是导演杨荔钠女性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她擅长在家庭故事中呈现不同类型的母女关系,通过不同代际女性之间的关联,讲述女性的自觉和成长。《妈妈!》延续了这个母题,但相较前两部电影《春梦》《春潮》,《妈妈!》所书写的母女关系,以温和的方式延伸到了国人避而不谈的更沉重的主题——如何体面地面对衰老与死亡?记者 | 卡生 非典型母女大多数人看到《妈妈!》的片名或许就产生了强烈的抵触,“煽情”“苦难”的刻板印象对于一部院线电影来说,并不具备票房号召力,甚至在题材上具有一定的劝退功能。但这部影片在中秋档上线后,到今天已经有了7400多万元的票房。和导演杨荔钠一起回溯那些非议时,她说:“我觉得对病痛、衰老、死亡的探讨变成了一种公共议题时,说明这个影片具有价值。避而不谈,其实更可怕。”杨荔钠很早熟,大学学的表演,曾出演过贾樟柯《站台》中的女二号钟萍。25岁时,她在话剧团已经有一份稳定工作,却爱上了举着DV机在大街上晃荡的日子。虽然年纪轻轻,她却被街头聚在一起晒太阳的老头们打动,她想拍这群老头,他们垂垂老矣,在街头聊天、下棋,过往生命里的华彩片段都成了回忆。之后,她在纪录片这条路上一发不可收拾。对准那些被忽略的、失去了表达空间的普通人,一直是她践行的母题。《站台》剧照给杨荔钠带来冲击的是,随着纪录片的拍摄进行,那些她熟悉的老头一个个悄无声息地消失、故去。“死亡”好像如影随形,在纪录片《老安》《寺庙》的拍摄过程里,她都曾遇到过突然的告别。在拍《少女与马》时,她觉得应该不会有死亡了吧。然而拍摄刚开始几天,一匹老马死在镜头前。这些经历,让杨荔钠对死亡多了一种探求的欲望,“我也觉得很奇怪,我对死亡到底是迷恋还是恐惧,好像那是一颗种子,在人生最早的阶段已经扎根”。这么些年过去,杨荔钠习惯了拍摄一部纪录片,再拍一部剧情片。两种观察世界的视角不停切换,给了她足够的时间消化真正想表达的故事。《少女与马》海报杨荔钠的表达的切入点是女性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种天然的关照。《春梦》是关于中产女性的焦虑,《春潮》讲述的是女性代际之间的隔膜和撕扯,当走到《妈妈!》这一部时,她已经在女性议题里找到更具普遍性的表达:当衰败与疾病发生在一对年迈的母女身上会如何?《妈妈!》实际上并没有讲述典型的中国母女关系。在母亲蒋玉芝身上,你看到的是知性与顽皮,在女儿冯济真身上你看到的是克制与内敛。这对母女的关系虽然保持着一种有体面感的距离,但两人在日常中的支持、认同、照顾显得更像是一种陪伴。影片的前半段,终身未婚未育的冯济真更像是一个母亲的角色,她对蒋玉芝的健康、安全有着严苛的规训与安排,而80岁的蒋玉芝却如女儿,穿着得体地躺在地上吓唬她,把冯济真半夜吓出一身冷汗,以为母亲过世了。她气急败坏扇了母亲,母亲也举起手扇回耳光,随即母女相拥而笑。杨荔钠说:“在中国我觉得母女关系处理得好的人少,大家已经习惯了母女之间复杂的关系,你要把它表达得简单温暖,大家都不适应。”比如,《春潮》就很犀利,也很残酷,女儿(郝蕾 饰)和母亲(金燕玲 饰)的关系又爱又恨,充斥着情感上的捆绑与批判。女儿千方百计想要摆脱母亲的牵制,同时又依附于那种血脉的宿命,但最终发现,无论如何努力,都极难达成彼此的谅解。这种撕心裂肺的情感在《春潮》里时刻涌现,就像是一直在试图喷发的火山。相比之下,《妈妈!》更像一首温婉的诗,就像影片里的台词:“妈妈是海,我是一滴水,爸爸是一条不会游泳的鲸鱼。”你很难想象,《春潮》和《妈妈!》这两部气质截然不同的电影出自同一个导演。但这也是我对杨荔钠极为好奇的地方,是什么样的人生体验,让她如此着迷于塑造不同形态的母女关系?有人带着看《春潮》的心情进入《妈妈!》,很快被这对母女体面温情的关系搞得无所适从。有评论认为,《妈妈!》塑造了一个“英雄式的母亲”,并且有美化阿尔兹海默症的嫌疑。杨荔钠觉得这代表了某些人的观点,她尊重且接纳,但同时,她也认为,一个创作者的表达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产生变化,比如她对渐渐老去的母亲多了宽容与释然,看待即将成年的女儿则会展示出更多对生命延续的贪恋。“既然讲体面地老去,我为什么还要给你看血淋淋的真实?相反,我认为以这种温情的方法,如果是有想象力的观众,一定会让观众透穿银幕窥见这对母女过去生活的艰辛。”在写这个故事时,对苦难尺度的拿捏是杨荔钠反复权衡的问题。这对母女从过去的岁月中走来极为不易,她不愿意再在她们身上加注苦难的阴影,但阿尔兹海默症又是势必存在于这对母女之间最大的障碍。影片中最大的反转来自当女儿冯济真知道自己得了阿兹海默症,决定隐瞒病情,将母亲送去养老院,并在家里所有地方贴上了应对“后遗症”的便条提醒自己如何生活。母亲以为女儿要遗弃自己,怒气冲冲地回到家,却发现女儿患病的事实。从那一天开始,年迈的母亲决定悉心照顾女儿。她每天早起做瑜伽锻炼身体,重新围上围裙给女儿做饭。母亲和女儿的关系再次倒置,沉默稳重的冯济真随着病情加重,重新变回了孩子。相比于影片结尾处收录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家庭的真实视频,《妈妈!》里的阿尔兹海默症其实更像是恶魔突然走神,留下一段母女重新建构“我爱你”的过程。一生未嫁的女儿向母亲打开了尘封多年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不知道死期什么时候来临,我们活着的时候该怎样活?死亡只有一个答案,但是我们面对死亡的态度却是千变万化的。”杨荔钠说。书写女性命运共同体在写这个故事时,杨荔钠想起拍纪录片时观察到的一类老人。他们虽然经历过大风大浪,但他们的生命经验和尊严是另一套独立的体系。所以,他们在生病的时候会把自己隐藏起来,不想要麻烦别人。“他们的生活我觉得就是一个很体面的人生,这种体面也是这一对母女关系里很重要的部分,我也希望用镜头成全这种体面。”影片一直试图用克制的情绪来描写这对母女的日常,但一些洪水一般的情绪表达很多在意料之外,是来自演员的二度创作。原本有一场戏,杨荔钠写的是冯济真大小便失禁,这一幕被母亲看在眼里,但女儿并不自知。女儿的扮演者奚美娟向杨荔钠提出了对这场戏的理解,她觉得她要让冯济真看到自己的失禁,并且意识到原有秩序的失控和个人意志的消散。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残酷。有几场戏拍完,母亲的扮演者吴彦姝哭得收不住情绪。杨荔钠没有喊“停”。原本45天的拍摄,提前两天就收工了。整个团队除了美术指导都是女性,对这对母女的理解在情感上是互通的。杨荔钠说,如果《春潮》是在讲述女性代际之间的矛盾,那么《妈妈!》则是书写了女性命运的共同体。84岁的吴彦姝凭借母亲蒋玉芝一角获得了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女主角,成了一位“高龄影后”。这部片子是双女主的戏,对演员来说极有挑战性。这对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母女让人信服,很大程度上仰仗于吴彦姝和奚美娟的精彩演出。在剧本只有一个大纲时,杨荔钠便约了吴彦姝见面,“在这个年轻段,适合演知性母亲形象的女演员非常少,我能想到的只有吴老师”。吴彦姝听完杨荔钠讲述和她年龄相仿的蒋玉芝的生活,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早年经历过国家特殊时代的动荡,这几乎和她自己一样。她非常有触动,很快答应下来。杨荔钠在南京见到奚美娟,她说话轻声细语,也很雅致,她的美让杨荔钠看到了冯济真的影子。奚美娟最初比较犹豫,她已经很多年没有演过戏份这么重的角色了。杨荔钠和认识了30年的制片尹露说,无论如何要把奚老师磕下来。还有一个角色比较有争议,就是由文淇饰演的周夏,戏份不多,前后出现过三次。她是冯济真遇到的一个偷盗的女孩,冯济真把她从警察局接出来后,给了她一笔钱,周夏转过头来说了一句话,“看起来是你帮助我,事实上是我成全你也说不定”。后来周夏在冯济真犯病之后,带着自己刚出生的女儿来探望了这对母女。观众会认为这个角色显得突兀,她并没有和主线故事有过多的关联。这一点,杨荔钠在写这个故事时其实已经预想到了。杨荔钠回忆,在拍纪录片《老头》的那年,她还和周夏一样年轻,被拍的老头老太太做好了饭,她到人家里吃完,再在人家里睡一觉。这种不着调,对老人来说恰是一种抚慰。她发现老人会特意等着她,期待着她再来。周夏身上也有杨荔钠女儿的影子,“她们这代人其实什么都懂,但她们就想试探、挑衅你。如果一个世界只有老人和中年人,这也是一种悲哀,周夏这个角色承担起的是一种希望与未来,更是一种良善与救赎”。《春潮》海报上曾有一句话:“你和母亲的关系也是你跟这个世界的关系。”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妈妈!》,只不过这一次,“我”和“母亲”的关系被提炼成了一种单纯的关系,它指向了终极:如何与亲人走过最后的人生?(本文节选自三联数字刊2022年40期)排版:田甜/ 审核:小风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大家都在看▼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