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杂记:散步、阅读、吹风,等待雨天缓慢过去
近日南方阴雨连绵的天气,让人提不起劲。广州已连续降雨超过90天,空气中都弥漫着潮湿的味道。
我平日在深圳生活,身处甲级写字楼里与世隔绝,窗外的雨是被消音般的存在,尽管有的时候它也展现出狂暴的一面。偶尔从工作桌中抬头瞥见雨滴正张牙舞爪地拍打在树上,无情地摇曳着、摆动着,极力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但于我是无感的。
我习惯性茫然地把目光落到未读的微信上。
但回到了广州,状态就截然不同了。静坐家中,我才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个夏天竟如此湿润。你若仔细听那嘀嗒嘀嗒的雨声落下,非匀速地降落而后撞击在不同的物体上,便能找到其中错落无序的节拍感。
听雨,成了一件有趣的事儿。
我兴致勃勃地泡一壶茶,或弄一杯手冲咖啡,怔怔地看着窗外的绿芽。
树被大雨洗过,精神百倍,分外干净。绿色尚未统一,少说有五种绿,每一种都直达眼帘,花也是各有各的艳丽。此时此刻,能感受到植物身上独有的生命力。远处的鸟叫和蝉鸣,构成美妙的和弦乐章。
治愈就发生在这些微不足道的瞬间。
一座城市赋予一处人一种性格——深圳是紧张的,广州是松弛的。“搞钱”这样的字眼,带到广州,仿佛会引起水土不服。于是,我心安理得地在家中摆烂,允许自己啥也不干。
反正,我已完成新一轮自洽,慢生活是有底气自给自足,而不是好吃懒做得过且过。
久未联络的朋友们发来消息,问我最近怎么样?怎么好久都不更新啦?
唔,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也没有具体忙碌的事物,就是无所事事的自得其乐。
仔细回顾了一下,看书、打扫房间、听播客、看纪录片、发呆、点香薰、插花、手冲咖啡、泡茶、煲汤、游泳、打羽毛球、泡脚、敷面膜、睡觉…...这几乎就是我工作之余的所有时间分配了。
朋友说,“你还是一如既往的把自己生活安排得好丰富,优秀。”
我回,“没啥人生成就,就是努力过好我的小日子。”
她说,“过好小日子就是成就。”
我说,“也不叫优秀,就是回归到生活本身就够了。我觉得状态就是一阵一阵的,没啥能量就不逼自己卷了。现在心态就是这样,总之,不浪费时间活着就好。”
日子嘛,不就是时而平坦,时而疙疙瘩瘩。
有时会着迷于旁观一种不合时宜的脆弱或类似失重的消沉,毕竟现实中大家戴着趋同的面具,熟练地扮演着游刃有余。
而我近日进入了一种放空状态,逃避不必要的社交。除了每天最快速度响应客户之外,其它不重要的信息都总想放一放,晚点回。下班就把手机设置为勿扰模式,不想让多余的人和事对我产生消耗。
平静而悄无声息地感觉到身体越来越像一块海绵,满满地吸纳水分,释放水分,情绪只会像水分一样不着痕迹地流过,而我只会在事后放空时,感受一点被短暂停留过的痕迹。
保持低社交生活,往往是因为,不是我觉得对方无趣,便是对方觉得我无趣,索性离得远一些。
我不再像从前那样,有强烈的表达欲;更多时候,主题不明,思绪暧昧,不再明确表达或雷厉风行。遇到对方有强烈的观点和情绪要输出的时候,我便扮演一个倾听者,安静地倾听也是一种能力。
顾城有一句诗,至今很喜欢:
“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已十分美好。”
不过别担心,我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中消沉。只不过,我最近的生活作息调回到了大学时候,下班运动完回家,要么看书,要么看纪录片。
浅分享两部片子吧。
一部关于哲学,陈嘉映老师的《解释鸿沟》。目前看了两集,还在尝试理解它的主题。它采用的不是太紧凑的拍摄手法,有点碎片化,但又有生活感;有老师们在课堂上辩论的片段,也有他解答准博士生写论文时的疑问。时而抽象,时而具体,能看懂一些,但不全懂。
另一部是哈佛大学流传已久的《积极心理学》。这个课程我大学的时候也看过开头,但那时候觉得内容好冗长好无趣。如何变得幸福这种事,还需要专门开一学期的课,收取4万美金来学习?真是不可思议。
但今时今日翻出来看,又觉得它之所以流行,必然有其合理性。虽然画质很渣,内容却被我咀嚼得津津有味。最重要的是,我找回了学生时代的那种专注感。我十分喜欢教授逻辑缜密,用丰富的案例和数据来解释一个论点的那种扎实感。这个世界上会有人愿意把“如何让一生变得更积极、更幸福”作为宏观命题进行学术研究,这件事情本身就让我足够感动。
关于书籍,我甚至翻回了古罗马时期的著作,前天在高铁回家路上读完了半本《论心灵之安宁》。
这本书译者的文字通俗易懂,遇到好多好多喜欢的段落,都被我重重地划线,恨不得拍手叫好,与作者隔空击掌。
“人们在保护个人财富时总是锱铢必较,但对于时间这种本来最该极度珍惜的东西,挥霍起来却最大手大脚。”
开篇作者用了很大篇幅解释时间和生命长度的相对性意义,并用了接踵而至的反问句,问得我胆颤心惊。
“回想一下您什么时候有过确定的目标,有多少时日是按您的计划度过的,什么时候您是真正自己支配自己的,何时您的表情是自然的,何时您的头脑不受外界滋扰,在这么漫长的一生里,您取得了什么成就,又毫不觉察地浪费了多少生命,您把多少时间花费在了无病呻吟的悲伤、愚不可及的嬉笑,贪得无厌的欲望,以及这社会的种种诱惑之上,留给您自己的生命所剩无几。您会意识到自己正在过早的走向死亡。”
“没人能让岁月逆流,没人能让你的人生复原如初,生命会沿着他开始前进的路线,继续前进下去,不会回头,也不会放慢脚步。他不会引起任何骚动来提醒你,他瞬息即逝,而只会安安静静地溜走。”
在谈及面对不幸与人生无常时,他的这段描述也让我重新理解到,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谁是天生的幸运儿。在灾难面前,人人平等,不过是概率而已。
“将任何可能发生的事情都看成将要发生的,他就会减弱所有麻烦事的威力。这些事情,不会让已经做好准备静待其到来的人吃惊,却会重重砸在那些一心期望一切事情都会顺遂心意的粗心大意的人头上......
‘能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就能发生在所有人身上。’
如果你让这种观念深深刻在骨子里,并将所有其他人的灾难(每天都能出现好多)也视为一条明确通向你自己的路径,那么你就能在你自己遭到侵袭之前很久就全副武装做好准备。当危险已经出现时,心灵才想到要武装自己,那就已经来不及了。”
“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从外部事物中收心回来,心灵必须信任自己,取悦自己,欣赏自己。他必须尽可能从别人的事物中抽身而退,将注意力投向自身,他不应对得失斤斤计较,而应该即使面对不幸也泰然处之。”
“什么是幸福?生活是心灵的平和,是持久的宁静。如果你的灵魂伟大,如果你能坚守正确的判断,那你就会拥有幸福生活。一个人该如何达到这种境界?要对真理有全面的认识,要在自己做的一切事情中保持秩序、尺度、分寸,要保持一种没有恶意的善良意志,这种意志存乎于理性,而且从不偏离理性,同时又赢得了爱和敬慕。”
“能让我们恐惧的东西比真正能摧垮我们的东西要多,我们遭受的苦难更多是来自想象而非现实……别在危机到来之前就怏怏不乐,因为那些吓得你面如土色的危险,可能事实上永远也不会降临到你头上。当然,至少现在它们还没来。”
读罢,最大的感触是,常为琐事而感恩。
学习哲学让我的心变得很宁静,这些古老的文字和知识多么有力,把我从疲惫、混沌中一次次打捞。
整个社会都持续低迷,而我不想放弃自己。
我当前的生活方式,可能就是自媒体上流行的“淡人”吧——社交淡淡的、情绪淡淡的、工作淡淡的、物欲淡淡的、化妆淡淡的,食欲也淡淡的。
引用佩索阿的一段自白形容目前的状态:
“我漫步下去,一直往前走。倘若到了上班时间,我像其他人一样出现在办公室。倘若不是上班时间,我像其他人一样去河边看风景。我并非与众不同。而在这之外,我暗暗地将群星撒遍我的天空,在那里创造我的无限。”
同样的理,有的人的表达竟如此诗意。又是被文字打动的一天,啥时候我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应该就可以退休在家了。
好啦,今日份的碎碎念就写到这吧。勉强算是交个作业,免得一直被催更。
文末发放个小福利鼓励一下大家吧~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请点击一下右下角的【在看】,或转发至朋友圈,并在留言区分享一下你们近日的生活,推荐一部对你影响比较深的文艺作品/书籍/纪录片等。我会选2位认真留言的读者,送出一本《论心灵之安宁》。
/
祝我亲爱的读者们,在这不咸不淡的阴雨季节中习得平和的力量。
- End -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Fashion & Lifestyle & Inspirational Ideas
工作日是朝9晚6的世界500强小白领,
周末沉浸在艺术时尚美食跨界探索中无法自拔。
感谢你的阅读与关注,欢迎转发分享给你身边的好朋友们!
文字 / 图片原创
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