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肿瘤复发率降低近50%,新型疫苗开启个性化治疗;“诺贝尔风向标”科维理奖公布获奖名单 | 环球科学要闻
当地时间6月3日,莫德纳(Moderna)和默沙东(Merck)公布mRNA疫苗——mRNA-4157(V940)结合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治疗高风险黑色素瘤的3期临床结果。试验结果显示,这种联合疗法可以在完全切除高风险III/IV期黑色素瘤的患者中,实现持续的无复发生存和无远处转移生存改善。相比于单独采用派姆单抗治疗,这种联合疗法可以将肿瘤复发或死亡的风险降低49%,并使肿瘤远处转移或死亡的风险降低62%。试验共有157名参与者,试验显示采用这种联合疗法的III/IV期黑色素瘤患者,在2.5年内的无复发生存率为74.8%,而单独使用帕博利珠单抗为55.6%。
mRNA-4157(V940)是一种新型的、基于信使RNA(mRNA)的个体化新抗原疗法。其中含有合成的mRNA可以编码多达34种新抗原,这些新抗原主要根据患者肿瘤DNA序列的独特突变特征设计和生产。在进入人体内后,这些mRNA编码的新抗原会被翻译,作为抗原被加工和递呈给免疫细胞,这可以让人体产生针对患者肿瘤的独特突变特征的特异性T细胞,并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Keytruda是一种人源化PD-1单克隆抗体,可以通过提高人体免疫系统的能力来帮助检测和对抗肿瘤细胞。近期,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消息,去年7月一项涉及1000多名黑色素瘤患者的相关试验启动,数个月后,另一项针对近900名患有某种肺癌的人的试验也开始了。目前,仍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和试验,来证实这种联合疗法的效果,继而支持将mRNA疫苗推向市场。(Nature news)
“诺贝尔风向标”科维理奖2024年获奖名单公布
2024年科维理奖(The Kavli Prize)的8位获奖科学家。图片来源:The Kavli Prize
当地时间6月12日,挪威科学和文学院宣布2024年科维理奖(The Kavli Prize)获奖名单,来自3个国家的8位科学家因拓宽我们对极大、极小和极复杂事物的理解而获奖。科维理奖是由挪威科学与文学院、挪威教育和研究部、科维理基金会联合颁发,每两年一次,旨在表彰在天体物理学、纳米科学和神经科学方面做出突破性贡献的科学家。它和拉斯克奖(The Lasker Award)和盖德纳国际奖(Canada Gairdner International Award)均被称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其中,天体物理学奖授予了美国哈佛大学的David Charbonneau和麻省理工学院的Sara Seager。他们开创了探测行星大气中原子种类和测量其热红外辐射的方法,为寻找巨行星和岩石行星周围大气的分子指纹奠定了基础。
纳米科学奖授予了美国科赫综合癌症研究所的Robert S. Langer、芝加哥大学的Armand Paul Alivisatos和西北大学的Chad A. Mirkin。他们通过展示纳米材料工程如何推动生物医学研究和应用,彻底改变了纳米医学领域。
神经科学奖授予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Nancy Kanwisher、洛克菲勒大学的Winrich Freiwald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Doris Tsao,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大脑内识别人脸的系统。他们的发现提供了神经组织的基本原理,为进一步研究视觉信息处理如何与认知功能结合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人们对“极复杂”学科的掌握。(The Kavli Prize)
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报道,一项近日发表于《自然》(Nature)的研究表明,人类男性精子中特定RNA的水平与体重指数(BMI)相关,而高脂肪饮食会提高雄性小鼠精子中此类RNA的水平,同时还会改变这些雄性小鼠的雄性后代的代谢,使它们出现葡萄糖不耐受(糖尿病的特征之一)等代谢问题。实验结果显示,雄性小鼠食用高脂饮食持续2周后,在其与适龄雌鼠交配产生的后代中,雄性后代约30%表现出了葡萄糖不耐受和胰岛素抵抗。研究人员分析了小鼠精子中的非编码小RNA(sncRNA),发现雄鼠精子中的线粒体 tRNA(mt-tRNA)及其片段(mt-tsRNA)受高脂饮食的动态调控,且高脂饮食小鼠的雄性后代具有更多来自于父亲的mt-tRNA。研究人员还分析了来自3431 名人类儿童的数据,发现受孕时父亲超重会使后代肥胖的风险增加一倍,并会损害后代的代谢健康。该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受孕时父亲健康与后代代谢的相关性,并证明了在生理环境下,精子会在受精时将mt-tRNA传递给后代。
另外一项于6月12日发表于《细胞宿主和微生物》(Cell Host & Microbe)的研究揭示了父亲也会影响后代肠道菌群。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比较了73名婴儿的粪便微生物群,其中21名是剖腹产,52名是顺产。他们纵向收集了一年多的样本,并将婴儿的微生物群与父母的微生物群进行了比较。研究人员发现,在3周、3个月和12个月大的婴儿身上发现的许多菌株都来自父亲,而不是母亲。其中包括长双歧杆菌菌株,已知它利用母乳中的低聚糖,但与直觉相反,研究人员发现它可能来自父亲而不是母亲。研究显示,父亲对婴儿微生物群的发育可能有很大的贡献。(公众号“科研圈”,Nature news)
“羲和号”绘制的国际首个太阳大气自转的三维图像。图片来源:南京大学
太阳从内到外可分为核心区、辐射区、对流区和大气层。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科学界已基本探明太阳自转的两个重要规律:一是从辐射区到更外层的对流区,自转速度存在明显变化;二是自转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但对于太阳表面的大气层,其自转有何规律,至今尚无明确结论。据新华社消息,最近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的科研人员通过分析我国首颗探日卫星“羲和号”的观测数据,精确绘制出国际首个太阳大气自转的三维图像。相关论文于6月13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上。
“羲和号”实现了国际首次空间太阳Hα波段光谱扫描成像,同时获取了太阳Hα谱线、SiⅠ谱线和FeⅠ谱线的精细结构。运用反演的方法,研究人员可以推导出太阳大气不同层次的多普勒速度场,相当于给整个太阳大气做了一次全方位扫描,由此得到了国际首个太阳大气多层次多普勒速度图。分析结果显示,太阳大气各个层次的自转速度都呈现出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而且,越靠近太阳外层,大气的自转速度越快。研究人员介绍,这是由无处不在的小尺度磁场结构与太阳大气“磁冻结”效应造成的。而太阳外层大气较快的自转速度,意味着太阳风损失的角动量不可小视,这对太阳自转起到了“刹车”的作用,随着太阳年龄增大,其自转速度会逐渐减慢。(新华社)
数百万年来,“面对面”交流一直是人类沟通的主要方式。而在日常社交互动中,我们的面部往往是动态的。通常认为面部运动主要用于执行情感交流功能,还可以交换大量信息,可能会对我们的社交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由于过于耗时,此前并没有研究定量分析过人群水平中面部行为的个体差异。最近,在一篇发表于《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的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一项大规模调查揭示了社交互动中个体面部动态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人类可能演化出了复杂的面部肌肉运动,来帮助我们彼此建立联系,这种行为是一种稳定的个体差异,通过亲和性、适应性功能表现为社会优势。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假扮做参与者的同伴,与52位参与者进行了视频通话,借此引发一系列日常情景(比如倾听、幽默、尴尬和冲突等)中的自然交互。通过半结构化的设计交互,研究人员可以完整记录和描述参与者的面部行为。然后,研究人员会让参与者录制短视频片段,以展示他们试图实现不同社交目标时的面部表情,比如看起来友好、表现出威胁、表达不同意见或者不被讨厌等。最后,研究人员向170多人展示了经过筛选的对话视频和短视频片段,并让他们对视频传达的情绪和表情评分,以评估参与者的“可读性”以及“受喜爱程度”。此外,研究人员还进一步分析了现有数据集中1456个陌生人间的即兴视频通话,他们会评估对彼此的喜爱程度。综合面部动作编码系统(FACS,一种测量面部肌肉活动)的测量结果和参与者喜爱度评级的数据,研究人员发现,不管是参与者的同伴还是第三方评估者,都更喜欢富有表现力的参与者。面部表情丰富使得他们更“易读”,也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面部行为来实现社交目标。(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