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WCC 2024 | 黄从新教授:深入解析房颤治疗现状,参松养心胶囊在降低消融术后复发率中发挥关键作用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与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不良心脑血管事件息息相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近年来,参松养心胶囊在房颤治疗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循证医学探索,证实了其在降低房颤复发率中的良好疗效,为房颤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近日,享有国际盛誉的心血管病领域品牌学术大会——第十八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和世界心脏病学大会(OCC-WCC 2024)在上海隆重召开。会议期间,医脉通特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接受专访,围绕房颤治疗现状、SS-AFRF研究的临床价值及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展望等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黄从新教授充分肯定了参松养心胶囊在房颤治疗中的机制及疗效优势,并表示SS-AFRF研究结果的发布标志着中医药在国际舞台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彰显了中医药解决世界级难题的潜力。医脉通整理精粹内容,以飨读者。
房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显著增加死亡、卒中、心衰、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风险,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黄从新教授介绍道,房颤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三大方向,转复窦性心律、积极预防和治疗房颤相关并发症,以及防止因房颤引发血栓栓塞事件的抗凝治疗。其中,转复窦性心律为核心治疗策略,是目前房颤治疗的基石,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仍是房颤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目标。
对于转复窦性心律的治疗,目前主要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和经导管消融两大治疗策略。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主要体现为疗效有限,且部分药物存在较大安全性问题。黄从新教授表示:“非常遗憾,到目前为止,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几乎都不能有效实现变房颤律为窦律。”
经导管消融现已成为房颤治疗的主流策略,治疗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的成功率高达约80%和75%。众多临床研究均已经证实,无论是射频导管消融还是冷冻球囊等消融均展现出优异的疗效,获各国房颤指南建议用于新发房颤、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持续性房颤、房颤合并心衰,以及需进行左心耳电隔离的房颤患者。然而,导管消融治疗仍无法充分满足临床治疗需求,患者在消融术后仍面临着较高的复发率,且随着时间延长,复发率将逐渐增加。术后 5、10、15 年,阵发性房颤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67.8%、56.3%、47.6%,持续性房颤窦律维持率分别为46.6%、35.6%、26.5%,持久性房颤窦律维持率则分别为30.4%、 18.0%、3.4%。此外,房颤导管消融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 2.9%~10%,甚至可能导致新的心律失常产生,如房速或房扑。而且导管消融后是否需要继续抗凝治疗仍需进一步探索。由此可见,尽管临床上有多重房颤治疗策略,且导管消融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需积极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和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复发率。
针对消融术后复发率高这一难题,全球范围内的专家学者们在不断地找寻着解决方案。由中国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鹤教授团队牵头开展的“参松养心胶囊对经射频消融房颤患者预后影响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SS-AFRF研究),于2019年在中国24个省/直辖市的66家医院开展,采用国际标准,以消融术后1年内房颤复发率为主要终点,系统地评价参松养心胶囊对经射频消融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
SS-AFRF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参松养心胶囊显著降低消融术后持续性房颤患者1年的房颤复发风险达40.4%(HR=0.596,95%CI:0.434-0.817,P=0.001),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QOL评分),显著降低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的房颤负荷。此研究为消融术后复发率的降低带来重大突破,研究结果于2023年在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上重磅发布。黄从新教授回忆道:“此研究结果在ESC会场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因为目前为止全世界都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来降低房颤消融术后的复发率,而解决这个世界难题的方法被我们中国人找到了,并且是来自我国中医药组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
黄从新教授感慨道,“我在心律失常领域已经工作了大半辈子,希望我国有自己的原创药品,可以在世界医药舞台上闪光,能够造福全球的患者。现在,我们终于找到了这个药品!此研究结果在ESC发布后,我们将研究资料进行了重新整理,并向国外核心期刊进行了投稿。若研究结果得以发表,将向全世界证明中医药在降低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率方面的重要作用,标志着中医药在国际医药舞台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参松养心胶囊是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治疗心律失常的创新药物,也是我国最早开展抗心律失常循证医学研究的中成药,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产生了重大影响。黄从新教授表示,既往研究发现参松养心胶囊具有抑制心脏多离子通道作用,同时兼具非离子通道调节作用,可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阻断心律失常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结构重构、电重构、神经重构以及微循环改善等多个方面的机制。这些基础研究结果为参松养心胶囊在临床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除基础研究外,循证研究也证实了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良好疗效。由黄从新教授牵头、联合全国30家医院开展的“参松养心治疗心衰伴室性早搏的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临床研究”发现,与安慰剂组相比,参松养心既可抑制心律失常,减少24h室早次数,又可改善心功能、增加左室射血分数、降低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同时还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另一项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窦缓伴室早的循证研究表明,参松养心在降低室早次数的同时,还能提高缓慢心率。黄从新教授表示,这两项研究证实,参松养心胶囊可以在安全有效减少室性早搏的同时,增强射血分数,提高心率,起到了快慢兼治、整合调律的作用,体现了中医药调节平衡的独特优势和魅力。黄从新教授还特别指出,上述系列研究作为“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中生命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这一荣誉无疑有力地佐证了通络中药在心律失常领域取得系列重大突破的学术价值和深远意义。
近几十年来,我国在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上进行了大量探索,深入挖掘了中医药宝库中蕴含的精华,努力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医药作为我国瑰宝,需要通过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高水平设计和高质量执行的临床研究进行验证。以参松养心胶囊为代表的中成药经过多项世界公认的高水平研究验证,展示出其在机制和疗效上的优势,进一步推动了中西医结合诊疗领域的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面对房颤治疗的国际难题,参松养心胶囊的出现填补了治疗空白,SS-AFRF等研究提供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治疗方案,为患者预后改善带来了新的希望。黄从新教授在采访最后指出:“未来我们应继续在全国范围内搭建中西医结合的研发平台,培养专门人才,制定创新目标和研究方案。通过持续努力,我相信中西医结合的防治策略将以其独特性和有效性在全球范围内展示出中医药的优势。”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