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来临,在C计划能买点啥?
👉🏻618活动正式开启,全场儿童思辨直播课9折,互动有礼,在公众号对话框回复“618”,即获取参与详情。
/NYT/
今天,一切都在快速变化,仿佛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作为家长,你是否有这样的困扰:
面向AI时代,如何培养孩子适应新的社会人才需求?
双减政策之后,除了“补课”,还能靠什么提升孩子的竞争力?
在变动的世界里,怎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稳住自我,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以往传统的应试教育下,有些孩子习惯通过刷题或熟记来获得高分、突围而出,这在短期内或许仍有成效。但如果家长将眼光放得长远些,望向孩子的中考、高考,甚至是未来孩子独立步入社会的时刻,就不难发现,孩子的成长是更漫长、需要得到更坚实的支持的一条路。
在这条路上,家长能送给孩子最好的“装备”是什么呢?
新课标为什么重视思维教学?
这两年,新课标改革和教材改版的消息引起许多家长的关注,新课标方案中,“思维教学”被提到指导高地,学生考察的重点越来越清晰地指向“思维能力”。
虽然新课标实际落地的形式尚未明晰,但教育改革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面对当下海量的“机器知识”、层出不穷的网络信息,如何培养学生辨别真伪、明智判断、学会质疑和反思的高阶能力,已经成为了国内教育部门重点关注的方向。
其实早在新课标之前,高考试题就已经热衷考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2017年上海语文高考题中93分直接考察议论文的分析或写作,2018年高考作文直接考察了对思维谬误“幸存者偏差”的理解,2020年高考作文着重考察了学生获取和分辨信息的能力,对自我和社会的思考。
而今年高考的命题重点也明确强调了“批判性思维”,从考察知识,转变为综合考察学生的能力素养。很多聪明的朋友也已经看到,今年高考作文也印证了这点。(👉🏻当高考作文开始比拼思辨,名师点评:深度思考,从鲜活的生命体验中来)
这说明:应试教育下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行不通了,靠刷题得高分会越来越难。不论是理解题目,还是作答写作,都离不开批判性思维。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会思考会学习的学生,答题会逻辑清晰,论述严谨,观点独到,脱颖而出。
而在强调“思维教学”之外,新课标也特别点出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
当孩子一旦结束学校教育,要面临的一切头疼的问题——从职业选择、婚恋育儿、亲子教育、投资理财到参与公共事务,全都不再有标准答案。
面对没有标准答案的、人生真正的思考题,孩子需要做的不是猜对知识点,而是在面临各种复杂问题,要决定自己到底应该信什么和做什么的时候,有能力基于可靠的信息,推理得出自己的观点结论,作出决策。
因此,系统而充足的思维训练,以及自由讨论、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那么,新课标如此重视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到底是什么呢?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正式概念,是由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在1910年提出的,并被称为一种“反省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对任何信念任何假定的知识形式做积极的、持续的以及审慎的考虑,依据是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可能引出的结论”。
批判性思维并不是动不动质疑、批判别人的意思,它的核心方法是论证,也就是用理由去支持结论的过程。批判性思维的最终指向,是形成独立的观点,成就独立的思想和人格。
/NYT/
精英教育为什么看好批判性思维?
当精英家庭和一线城市的孩子们拥有越来越丰富的教育资源,接触到更多学术讲座和前沿资讯时,三四线城市、甚至更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唯一能依赖的,还是只有学校和老师。
而这些孩子的家长,比起报各种补习班、参加各类竞赛的“鸡娃”的中产阶级父母,哪怕对孩子的教育很上心,能做的也就是勤劳赚钱,尽量多陪伴孩子,拼尽全力送孩子进入当地最好的中小学,希望孩子好好学习成为尖子生,考取更好的高等院校,走上更顺坦的人生道路。
但近些年,随着文凭贬值、就业机会减少,“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更加显著,孩子们面临的人生挑战越来越多。
如何教给孩子真正有价值、用得上的东西呢?
世界首富埃隆·马斯克曾多次提到,未来人类最关键的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如果你查阅国外名校的网站,也不难发现,像牛津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已经开设批判性思维的相关课程,其价值可见一斑。
/点击观看视频/
批判性思维不是一门实操的技能,但这种训练能让孩子形成好的思考方式,引导他们更客观地看待自己,也看见更大的社会结构性问题,对自我和社会有更深刻的洞察,从心底养出一股力量感,唤醒自己的内驱力,破除家庭背景或过往经历带来的成见和禁锢,接纳真实的自我,成为“完整的人”,更自洽地生活。
虽然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过大,但得益于互联网越来越普及,非一线城市的孩子们也能透过线上课程,以较低的成本就接触到堪比北上广名校的精英师资,并且在课堂上得到同等的关注与平等的表现机会,有机会跨越圈层与地域限制,拉齐与一线城市的孩子的差距,享受到同样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多大年龄适合学?在哪里学?
如果你已经对批判性思维有点兴趣,你可能会想问:孩子还太小,学起来会不会吃力?几岁开始学习批判性思维比较好?
答案是“越早越好”,为什么呢?
那么,在哪里学更专业、更系统,老师更用心?
当然是C计划。
C计划成立于2016年,是国内首家引入批判性思维理念,并进行体系化课程设计的专业机构,为儿童、教师、职场人士提供不同类型的思维课程。
C计划的三位主创:郭兆凡、蓝方、叶明欣,本科和研究生分别毕业于清华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巴黎政治学院、北京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拥有深厚的逻辑基础、人文素养、课程经验,她们领衔课程设计,获得业内普遍认可。自2017年至今,C计划主创老师每学期都受邀在清华大学做“批判性思维”授课讲座。(👉🏻C计划对话清华经管姜朋老师:批判性思维课程对学生有哪些影响,阅读和说理有什么作用?)
/叶明欣老师受邀在清华经管学院为本科学生做“批判性思维应用”的系列讲座/
C计划的教师团队,也是群星闪耀。他们毕业于知名高校,如清华、北大、人大、复旦、同济。每100位候选教师中,仅有5位能够通过严格的筛选,他们是热爱孩子、擅长教学、具备思辨能力的导师,深受孩子们喜爱,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
除了专业的教学团队,我们还有【专业的分级思辨阅读体系】:
在新课标提出“整本书阅读”后,许多家长开始重视起孩子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
C计划经过8年的深耕研发,已形成专业的中文分级思辨阅读课程体系,每节思辨课超过200小时打磨,对标“中美英分年龄段学生培养体系”,结合120本经典书,通过主题形式深度阅读,关照现实情景,融入综合知识,深度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C计划的儿童&青少年思辨课已经上线L1-L9共九个级别,适合【小学一年级到高三】阶段的孩子,在线直播课,根据孩子的成长困扰与思维发展阶段开展不同级别的思维训练,聚焦孩子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关键问题进行话题探讨,帮助孩子学习结构化思考与表达、看到更多元的观点、识别思维谬误。
通过课前练习(帮助孩子在课前阅读环节有针对性的思考和总结 )与课后练习(帮助孩子将课上学习到的工具在生活实例中尝试应用 ),形成思辨课学习闭环,持续训练,帮助孩子内化思辨工具,提升思考能力,让孩子懂阅读,爱思考,善沟通,会选择,负责任。
我们希望不只是给孩子上几堂阅读课,而是让孩子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学习思考的方法,从书籍中汲取养分,不断去探索和反思,更好地了解和构建自我。
/NYT/
心理学家丹·麦克亚当斯(Dan McAdams)曾提出人格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气质特征(dispositional traits),指人相对稳定的行为、情感和思维模式,例如大五人格,一个人是更偏向外向还是内向(外向性)?更友善还是更挑剔(亲和性)?情绪更积极还是更消极(神经质)?更有好奇心还是更封闭(开放性)?更勤奋有序还是懒散随性(尽责性)?
第二层,个性适应(characteristic adaptation),指人在不同人生阶段和情境下的价值观、动机、目标、兴趣和应对策略等。例如有研究者把人生目标进一步分为工作与成就、人际关系、精神生活、对社会的贡献等方面。
第三层,叙事身份(Narrative identity),也就是“人生故事”,指的是人把个人的经历整合成一套内化的、不断发展的故事,从而形成身份认同,为个人提供统一感和目标感。这个“人生故事”整合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包含了关键的一些事件、对自己有重要影响的一些人物,体现个人核心的价值观。
而种种研究发现,幸福的关键正在于这三个层面的协调统一,能自我理解,谱写出一个好的人生故事。
C计划课堂上的很多话题,都与这三个层面有关。当然,这不是在某一期课程中完成的,这些多元的书籍和主题,就像拼图一样,让孩子能在持续的思辨阅读学习中,在孩子们公认的C计划这片乐土上,一点点“拼出”自己。
什么时候学更优惠?
即日起至6月19日中午12点,618活动期间,C计划全场儿童思辨直播课享9折优惠!还有更多好玩活动:
欢迎点击下图了解&购买👇🏻
C计划最新课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