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的家长切勿过早要求孩子正确握笔
未知探索 | 受益无穷
今天的话题就是:学龄前的家长切勿过早要求孩子正确握笔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接下来就先从孩子如何握笔写字的原理开始来说,以及他们不同阶段的握笔现象来一一阐述。最后还会介绍作为学龄前的家长应该如何正确的引导孩子通过一些活动来锻炼他们握笔写字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的过早的教他们如何握笔写字。
握笔写字的原理是啥东东?
孩子从出生到上学,他们其实都在不停的在学习和锻炼,每天通过不同的活动来锻炼自己的十八般武艺。其中,这个锻炼的最基本的原理是基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从“大到小”,还有一个是从”邻近的” 到“末端的”。从大的到小的的意思就是基本上来说孩子们通过先锻炼大的躯干和手臂的肌肉,然后再来锻炼小的肌肉比如手的。那么邻近的到末端的意思可以解释为,他们先锻炼邻近身体中心的肌肉,比如肩膀和上手臂的肌肉,然后再来锻炼末端的肌肉,比如手掌的。
所以基于这个原理,如果作为家长想要强迫自己的孩子在还没有肩膀和手臂肌肉锻炼好的情况下,就想要自己的孩子可以拥有“正确”的握笔写字方式,其实这样反而更容易导致孩子精细动作问题的出现。比如孩子出现奇怪的写字方式,或者逃避和排斥写字的行为。所以千万不要去强迫自己的孩子,在还没有一切都准备好的时候过早的要求他们正确的写字方式。用最通俗的话就是在走还没有学好前,千万别学跑步。任何事情都是要循序渐进的。
那么接下来就来讲下不同阶段孩子会表现出来哪几种不同的握笔形式。由于我现在才开始了解,所以错过了好多米花之前拿画笔姿势的照片,现在非常懊恼,最近的也只有去年的时候了。所以,家长们在你们拿着相机拍孩子画画后的涂鸦的时候,千万别忘记去捕捉他们画画时候的动作,或许你们也可以发现孩子握笔方式的变化。
不同阶段的握笔方式
第一阶段:握拳式抓住笔
当孩子拿着粗蜡笔在纸上画画的时候,他们可能就会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画画。其实他这样的画画方式是通过肩部的移动来使得画笔移动的。所以这样也是他们在锻炼肩部肌肉的一种方式。
第二阶段:手掌握住方式
当儿童经过锻炼之后,他们慢慢的就会更好的控制手臂和手的肌肉了,这个时候手掌的抓握方式就出现了。
这样的抓握方式是孩子们通过手心握住笔,然后通过肘关节的移动。这个时候肩部的肌肉更加的稳定,同时这个握笔过程是利用了手臂以及肩部的肌肉来移动这个笔。
第三阶段:五指抓握
这个并不是被公认的成熟的抓握方式。因为成熟的握笔方式是三指,这里是出现五指的抓握。但是对于4岁的孩子来说,五指的抓握非常的正常,而且对于他们来说其实已经很厉害了。
这是米花去年的时候,大约2岁半多的时候。其实还是可以看得出来握笔的方式是有点多手指握的。
第四阶段:三脚架式的抓握
在5-6岁左右,甚至是更大年龄的儿童,他们应该会可以掌握成熟的三指抓握的方式了。开始的时候可能他们握笔的方式还是比较生硬,但是通过不断的锻炼,他们会越来越熟练这样的握笔方式的。
那么如何可以帮助孩子掌握这个技能呢?
其实归根结底,孩子的握笔姿势以及握笔写字能力和他握笔正确与否无关,而是和他的大动作以及精细动作有关。所以锻炼孩子的大动作以及精细动作是非常关键的,在不同的月龄都要针对性的逐渐锻炼。
大动作就是让孩子多跑,多跳,多滚,多爬,等等等。
精细动作主要就是指通过控制手和手指来进行小的动作。学龄前的儿童可以通过蜡笔或者毛笔画画,还有剪刀剪纸,拼图,乐高玩具,等等来加强孩子的精细动作。
米花在幼儿园喜欢的描绘自己喜欢的物体,然后填色。也是锻炼手部力量的一种,忽略我找了一个不相匹配的卡片。
我观察到米花幼儿园从米花3岁开始每天的任务都有让他们拿着剪刀剪纸,最开始是胡乱的剪纸,通过剪纸的过程来锻炼手部运动。
米花最开始的时候,如果我画了一个圈,让她剪,她最多剪出这个圈距离以外很多的四方形,我想是因为她还不能很好的控制剪刀跟着线来剪。最近她可以利用剪刀沿着线剪出很好的圆形了,我想应该是她通过一年的锻炼的结果吧。
之前有和米花玩一个活动就是,我们自己自制怪兽,让米花自己画一个怪兽的模样,然后剪下来,最后做成不同形状的怪兽。我们可以在光影下玩。
同时在让孩子练习写字前,建议可以让孩子多练习在规定区域内划线,这样可以帮助孩子练习他们控制笔的能力。
家长也可以自己随意画几个线,然后让孩子在中间划线。
总的来说,切勿追求表面的模仿以及一下子要求孩子拥有超出他们目前能力的事情。我们要了解清楚,如果我们要到达这个目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哪几种方式来锻炼孩子的能力,其中就有很多有趣的活动。所以对于学前孩子来说,玩就非常的重要,有趣的玩,不单单可以培养他们的技能,同时不会磨灭到他们的兴趣。
拿起你们的相机来看看你们的孩子处于哪个阶段吧,并且记录下来,你或许就可以发现他们真的好努力的。因为他们的十八般武艺会越来越好,并且越来越多。
此文为“英国养娃那些事儿”特约原创作品
作者米花Mummy
欢迎转发分享
转载请联系公众号授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