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这个地方,正在悄悄影响你的亲密关系质量
点击上方蓝字 Knowyourself > 右上角 ··· > 设为星标 ⭐️
最近找房子,我感到很失望,因为预算不多,我通常只能找一些一居室的小户型。而这些房子,通常对做饭的空间都处理得很随便。
要么是直接在进门处旁设两个炉灶,要么是在一个目测不到五平米的小空间里,要么直接没有专门的做饭空间,只是随便放个电磁炉在某个台子上。
我和租房中介抱怨,租房中介反而觉得这很正常:「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怎么在意做饭嘛。」
细想一下,我曾经也是那个从不在意做饭的年轻人。可是,被工作捶打五年后,做饭的空间成了我最在意的事。
自从我实在吃腻了外卖开始自己做饭后,我就被做饭这件事反复地治愈着。
今晚,我想和你一边畅想理想厨房的模样,一边分享,为什么我也建议你好好地做一顿饭。
(当然,接下来说的是理想厨房,是我有钱之后要拥有的厨房的意思)
*点击查看一种更好的可能
能放置和处理原材料的区域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我可以去菜市场买形态更原始的食材,而不仅仅是从网上买菜平台买已经切好、分装好、可以直接下锅的菜品。
你可能会问,直接送货上门、切好给你,多方便,怎么还不满意?
其实我很满意。但是偶尔,我依然需要去菜市场逛逛,和买菜的大爷大妈对视一下,和卖菜的叔叔阿姨勾兑一下。
这是因为,除了和朋友、家人、伴侣的「强关系」,这些点头之交的「弱关系」,对缓解孤独、增加归属感同样重要[1]。
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 Mark Granovetter 在《弱关系的力量》中提出了开创性的观点:
与社交关系的质量或强度相比,社交互动的数量对个人福祉的贡献更大[2]。
如果没有这些微小的联结和支持,那一个人再怎么强大,ta 跟生活也是隔离的。因为正是这些微小的联结,构成了生活的肌理和质感,如果我们完全不进行这样的联结,就总会有某些瞬间,觉得自己活在孤岛上。
所以,给自己去逛菜市场的机会和理由,事实上是在「采集」弱关系,保持和生活的联结,以此来编织个人福祉之网。
可以说,做饭这件事,从第一步就开始治愈人了。
而如果因为没有这么一个位置储存和处理买回来的菜,就失去了去菜市场买菜的原因,就真是太可惜了。
*点击查看一种更好的可能
好了,如果有了可以存放和处理原材料的空间,那么,我还希望这个厨房可以大到,至少两个人站在这里分工都不显得逼仄。
和伴侣一起备菜,是生活里其中一件最浪漫的事。
这种浪漫,可以更具体、客观地解释。
洗菜、切菜、烧菜,以及翻炒、下油、摆盘,做饭的每个环节,基本上都属于「精细动作」。
精细动作(Fine Motor Skills)是指个体使用小肌肉群进行的精确、协调的动作,这些动作通常涉及到手、手指、脚趾和舌头等部位的控制。
研究发现,精细动作可以作用于我们的神经生物通路,刺激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分泌。
换句话说,备菜有可能让人变得更放松和快乐。
自然地,如果情侣两人都能愉快地投入备菜,那我们将有更大几率拥有一个美好的夜晚。
而另一方面,技术哲学家阿尔伯特·伯格曼将家庭聚餐称为「焦点事物」(focal thing)。焦点事物和消费事物不同,前者通过操劳和身体性的投入不断地生成意义感,后者就是买卖关系,会造成巨大的精神空虚。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王小伟,在其著作《日常的深处》中,对伯格曼的观点做了进一步的延伸:
「人所感觉到的幸福,通常是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中酝酿起来的。照伯格曼的思路,买菜、择菜、做饭、添饭乃至刷锅洗碗,都是制造、充盈生命感的重要活动。
更重要的是,执行这些细节让人感觉到互相需要。有人买菜才有人择菜,有人择菜才有人做菜。两口子分工,就能感到对方不可或缺。把菜做好,一同操劳之后举杯对饮,两个人的精神世界就接通了。」
其实,王小伟这个观点也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去理解。
叙事心理学(Narrative Psychology)认为,个体通过叙述自己的故事来构建和理解自己的身份和经验[3]。
在亲密关系中,情侣共同创造的故事和经历构成了ta们的关系叙事,这些叙事帮助ta们理解自己的关系,并塑造ta们作为一对伴侣的身份。
正如王小伟在书中所写的那样,两个人共同买菜、择菜、做菜,度过一段操劳而满足的晚饭时间,这晚饭时间就会成为这段关系的故事。
每当这对情侣再次想到这样的夜晚时,就会重温起这其中流动的情感和温度,并因此不断确认这段关系的亲密、以及彼此对于自己而言的角色和意义。
如果一对情侣因为无法好好做饭而错过了创造这「关系叙事」的机会,还蛮可惜的。
*点击查看一种更好的可能
我们现在大多数家庭里的厨房模式,被称为「法兰克福厨房」。即一个方形的独立空间里,有一套组合家具,满足洗切炒等一切功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遭遇严重的住房紧缺。在预算有限又必须建造更多廉价公寓、并使其尽可能宽敞的现实需求下,独立于起居室之外、集中解决各种烹饪事项的「法兰克福厨房」被设计出来。
当时的法兰克福厨房设计图纸
图源:medium.com
长期以来,它被视为民用建筑领域的标志性结果之一,至今也一直被广泛套用到全球各地。然而,围绕着它的争议也变得越来越多 —— 显然,当做饭者进入厨房、拉起滑门后,它让做饭者和其他家庭成员彻底地失去了沟通的可能。
也因为这样,许多家人、情侣、朋友们本来可以一起聊天、共同相处的时间,也被偷走了。
这甚至还会进一步导致,做饭的那个人会特别在意在吃饭过程中的沟通 —— 说到这里,也许你已经想到了许多过去在饭桌上无法专心吃饭,总被父母问东问西、批评责备的场景。
我们其实都知道吃饭时不适宜进行特别深入的交流。但现实是,除了这段时间,就没啥时间了。吃饱后,咱又要回去洗碗了。
除此之外,有批评家用「囚禁」这个词来形容法兰克福厨房与做饭者的关系。孤身一人在厨房中的做饭者,因为缺乏心理学上的自体客体体验,也就是没人陪着,往往会产生额外的孤单和疲劳感。
并且,因为空间上的孤立和隔绝,ta们(大部分情况下是女性)的付出和劳动,往往会变得隐形。
后来,开放式厨房被发明出来,这确实是一个能让做饭者和其他人保持沟通的好设计。然而,对于传统的中国菜而言,开放式厨房很容易导致油烟遍布全家,因此法兰克福厨房仍是许多传统家庭的无奈之选。
目前,中国家庭在进行装修时,许多人会采用一种折衷的设计 —— 在厨房和客厅之间开一扇窗户,把备菜、洗碗时用到的水槽设置在面向客厅的窗户前,这样,至少做饭者的劳动是可以被看见的,并且,通过窗户,也能和客厅里的其他人实时互动。
过去的厨房,把做饭者的正面偷走了,只留下背影给其他家庭成员。是时候,归还做饭者的脸庞了。这张脸庞,意味着双向的、必不可少的沟通和陪伴。
*点击查看一种更好的可能
所谓T型厨房,其实就是整个做饭区域形成了「T」或者「L」的结构,洗菜区、放菜区、做饭区就像流水线一样排布。
而U型厨房则是在「T」型的接触上多了一条边,让做饭者多了一些动线上的选择。中岛式厨房则需要一个更大的空间,在厨房的中央建起一个单独的工作台。
这三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其实是动线自由的区别。T型厨房决定了做饭者每天只能按照同样的流程、线路去操作,就像流水线作业。而U型提供多一种动线 —— 左右移动。中岛式厨房则是三者中最自由的一种形态,做饭者置身厨房空间中,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线路。
不能否认的是,相对于前三点而言,这一点更像是一种进阶的需求。但有条件做选择的话,它确实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这是因为,人长时间重复相同的动作和生活,会在某程度上塑造人的个性和心态。
如果一个人长期往返于T型厨房流水线一样的路线之上,这或许会让人的心态和对生活的感知,都更为刻板、麻木。
事实上,做饭是一次绝对诚实的自我表达。通过创造一道菜,劳动者可以完成了一次对自我的觉察。
比如,有人可能在生活里总是温温吞吞的,但在炒菜时总喜欢下大油锅、开大火爆炒,这让ta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有激烈的一面;
有人虽然平常也会用「J人」来形容自己,但直到ta一丝不苟地量度盐的重量、牛肉的薄度时,ta才会知道自己原来会让自己的生活精确到这种地步。
可以说,每一根菜丝的软硬、每一块肉的滑与糙、每一根姜丝的厚或薄中,都藏着一个人的个性和风格。在你真的做出一顿饭来之前,你有可能并没有那么认识自己。
一篇研究阿拉伯世界女性的论文就指出[4],厨房是女性进行自我探索的重要空间,研究者Atlas博士在文中写:「厨房即喂养了女性及其家人的身体,也喂养了女性的自我认知。」
正因如此,我们需要一个可以更自由探索自我的空间。而且,反过来看,我是一个每日重复同样路线的人,还是一个能自由闪转腾挪、摆弄食材的人,这也会慢慢烙入我们的自我认知中。
*点击查看一种更好的可能
最后,我想再构想一下工作台高度的问题。
我是一个男生,每次做饭、洗碗以后,都会觉得腰很累。后来我了解到,现代厨房的工作台高度,通常是按照女性的平均身高设计的。
怪不得,在我读高中时还没开始做饭、但开始负责洗碗时,就常常感到腰疼,妈妈知道后就说:「好像只有我不会腰疼,要不还是我来弄好了。」
厨房从设计之初,就天然地想要把女性、母亲和做饭这件事捆绑在一起。这进一步让其他家庭成员,比如孩子、父亲等,理所当然地把母亲当成是一个家庭中的「喂养者」,甚至连母亲自己都认为这是合理的。
美国女权主义学者Judith Butler曾在其著作《女性麻烦》中提出了「性别表演」的概念[5]。她认为,性别不是固有的,而是通过社会习俗和行为不断重复而构建的,然后,个体在重复这些行为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符合性别想象的规范。
显然,「做饭是女性做的事情」已构建成了一种主流的性别认知,然后广大女性无意识地重复演出这句话,巩固了这种性别认知,尽管这种扮演很多情况下其实是被动的。
其实,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做饭是一件能让人自主探索家庭角色的事情,通过做饭,人可以感受和意识到自己对于一个家庭的责任。尤其对于孩子来说,能参与到做饭当中,更有利于其自身责任感的培养。
更重要的是,所有人都能进入厨房、使用厨房时,其中一种关于「什么样的人 / 性别,就应该做什么样的事」的粗暴认知,就有机会被打破。
因此,厨房应该是一个欢迎所有人的地方。它或许可以通过一些更灵活的设计,能够在某些地方调整高度,让不同年龄段的人、不同体质的人,都能较为舒适地在其中工作。
假如厨房只欢迎一种特定的人群,这种欢迎,不过是一种囚禁和异化。
最后
以上差不多就是我对于一个理想厨房的构想了。
假如都能实现,它大概会是这样的 ——
这或许不是我现在可以拥有的厨房。
但其实重点并不在于我真的拥有这样一个厨房,我也并非真的要按照这个图景去找这么一个厨房。其实,我刚才说的这些点,能有一个达到,我已经很满足了。
更重要的是,通过想象理想中的厨房,我更进一步地看见做饭的诸多意义,而透过这些意义,我会想起一种更好的生活图景,是什么模样的。
也许忙碌的工作不允许我把这些图景一一实现,但至少我能挑一些比较好实现的,去尝试。
如果你也同意我对厨房的构想,或者你有自己的想象,都欢迎 转发 这篇文章,与你的朋友们,一起来聊聊这个有趣的话题。
今日互动
你对你目前的做饭空间最不满意的是什么?
如果可以自由选择,
你最看重厨房的哪些元素?
References:
本文关键词:厨房、家居、做饭、自我认知、女性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作者 / 卢舫
描写阵风
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插画 / Abby
监制 / Emma
编辑 / KY主创们
我们同时提供以下服务
欢迎搜索FB公众号关注,下载知我心理或月食APP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