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奥运会上的00后,突然发现真正需要担心的不是这代孩子,而是他们的父母...
最近大家热议的焦点,绝对要数巴黎奥运会了。
之前在外面跑,只看了几眼开幕式,这两天回家后特意找时间补上了这一课。
不知道大家的观后感如何,这开幕式看得我跟坐过山车似的,有时候觉得特别精彩,有时候又觉得有点……一言难尽。
那个跑酷的火炬手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他身手敏捷的样子,简直就像《刺客信条》里的角色一样酷炫。
身着银甲、骑着银色机械马的女骑士,为了护送奥运会会旗,驰骋于塞纳河上的画面,也让人印象深刻。
但也有不少片段看得人一头雾水,比如在风中凌乱摇摆的演员、餐盘上突然冒出来一个光膀子唱歌的蓝色怪人……
很想借用李安导演的一句话来表达心情: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现在,随着我们国家在奥运会上屡创佳绩、夺金摘银,我的目光也从开幕式移向了奥运赛场,心情也随着选手的表现和比赛的进展而起伏不定。
看跳水时激动,看乒乓球时紧张,看体操时感动,看射击时差点忘记了观众是可以正常喘息的……
除此之外,我还发现,在这届处处彰显女性力量的巴黎奥运会赛场上,活跃着一群年纪不大却令人刮目相看的00后“小孩姐”。
她们中最小的只有11岁,和这个时代的大多数孩子一样松弛乐观,她们敢于表达自我,敢于追求个性和自由,展现出了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
同时,她们身上更有着一股不寻常的冲劲,以独特的方式在奥运赛场上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深入了解她们的成长历程后,我深感,对孩子们而言,她们的故事就像是一份份珍贵的礼物。
这些故事不只是体育领域的传奇,更是一段段关于生活智慧、个人成长,以及如何塑造更优秀自我的温馨篇章。
来自大山的冲浪高手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在法国奥运开幕式进行的过程中,插入了这么一段航拍镜头。
这里是与巴黎主会场相隔1.5万公里的南太平洋的明珠——大溪地。
全球顶尖冲浪者集结于此,共赴一场在高山与大海之间展开的冲浪盛宴。
尽管镜头一闪而过,还是有眼尖的网友发现,在众多西方选手之中,出现了一个笑容腼腆、满脸稚嫩的中国女孩。
这位“小孩姐”就是年仅15岁的杨思琪。
她开创了历史,成为中国首位参加奥运会冲浪项目的运动员,并且一路拼到了 16 强。
别看她年纪小,她在比赛中的表现却非常出众,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可。
美国解说夸她年轻但勇敢、意志力坚强,“She’s an absolute warrior”;澳洲解说一直鼓励她,说她是一名勇士。
赛后采访时,有国外记者说看到她的比赛很感动,还把杨思琦的照片设置成了手机屏保,说她未来有机会站上奥运会的领奖台。
杨思琪听后羞涩却不失自信地笑笑说:我觉得说得很好。
巴黎奥运会官网为了表彰她的实力和付出,特别将她的形象用作了首个比赛日精彩瞬间集锦的封面。
大家可能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么棒的冲浪选手肯定是海边长大的。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杨思琪其实是从四川凉山州的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
她 9 岁之前甚至没有亲眼见过大海,当别人告诉她海水是咸的,她还以为是别人在逗她玩。
10 岁那年,她加入了国家队,从一开始的不会游泳(最初练的是帆船),到后来在海浪中自如驾驭冲浪板,14 岁时她已经赢得了参加奥运会的资格,15 岁真正登上奥运舞台,取得了 16 强的好成绩。
教练评价她学动作很快,胆子也很大,很愿意尝试难度动作。
杨思琪的训练日程非常严格,她的日常训练从清晨六点半开始,一直持续到下午五点,包括早晨的体操、体能训练,以及专注的冲浪练习,几乎全年无休。
训练结束后,她会通过写训练日记、观看和分析自己的训练视频,来度过剩余的时间。在一周七天的训练中,只有周日她才能稍微放松,享受一些休息时间。
支持她坚持不懈走这条路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名声,或是为了飞出落后的山区。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曾经说过:“并不是因为我是农村的,需要练体育找一条出路,而是因为我喜欢体育。”
正是因为热爱,别人不敢钻的浪她敢上,在一次次被海浪拍倒后,还能从浪花中勇敢地站起。
面对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大海,杨思琪的脸上从未显露出任何恐惧,她总是那么从容不迫,在比赛的最后几分钟也会毅然决然冲进浪里博得分。
有网友评论说:“她诞生于高山,却有勇气征服大海。她是大山里的孩子,但也是大海的宠儿。”
在杨思琪的冲浪板上,她誊抄上了这样一段话:
Activity is the foundation of life. Dream what you want to do, go where you want to go, and be the person you want to be. Because you only have one life, and one chance to do all the things you want to do.
行动是生活的基础,梦想你想做的事,去你想去的地方,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因为你只有一次生命。
看到这句话,我想告诉孩子们:
生活是一场充满无限可能的奇妙旅程。别害怕追梦,无论是想做的事、想去的地方,还是想成为的人。
珍惜当下,大胆尝试和探索,每一步都是向梦想靠近的旅程。
而且,无论何时启程,都不晚。
巴黎奥运最年轻运动员
不久前,美国著名杂志《体育画报》向全世界介绍了巴黎奥运会最年轻的选手,年仅 11 岁的中国滑板少女郑好好。
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前小学生,郑好好的言行之间自然流露出孩童特有的天真烂漫。
谈到自己的运动才能,郑好好调皮地开玩笑说:“感觉家里的运动细胞全在我身上了。”
7 岁第一次接触到滑板,11 岁就成为代表国家参加奥运滑板碗池项目的“独苗”选手,连小说都不敢这么写。
其实最开始,郑好好的故事和其他小学生并没有什么差别,她也曾尝试过各种课外班,“琴棋书画都学过,但都是不太喜欢。”
自 7 岁开始接触滑板,就很快对这项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故事才开始有了不同。
“我选择了滑板,也是滑板选择了我。”郑好好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因为她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情。
9 岁参加全运会的时候,她还没什么概念,去参赛的主要原因是没去过举办城市陕西,想去玩一下。
在经历了全运会之后,郑好好萌生了她这个年纪孩子很少有想法:参加奥运会,并且这个念头越来越强烈。
在随后的上海资格赛中,她拼成功了,成为本届奥运会最年轻的选手。
我们都知道,在传奇背后,一定隐藏着难以想象的挑战和艰辛。
在2021年全运会落幕仅半个月时,郑好好在一次训练中不慎从碗池的高点跌落,着地时造成一根手指骨折,并且一个指甲盖在事故中被整个掀起。
但郑好好并没有因此退缩,也丝毫没有想过放弃心中的梦想。
郑好好的妈妈王哲在接受采访时说:“有那么一瞬间,我想劝孩子放弃吧。但我问她哭那么伤心是因为疼吗,她说,是怕指甲盖长不出来,以后参加不了奥运会。”
纯粹的热爱加上超凡的才能,再加上持续不懈的奋斗,这位 11 岁的小女孩以她的光芒照亮了整个世界。
在聊到日渐临近奥运比赛时,郑好好在采访中显露出了她“小孩”的一面:“应该会去一趟埃菲尔铁塔,还有去看看他们那边有什么好的板场,那里有很多法国小朋友一起玩,应该会很开心。”
郑好好的故事,让我们明白:
少年最不该缺少的就是梦想。
在追梦的过程,热爱+坚持,就是克服万难的制胜法宝。
首登奥运舞台就夺冠
我敢肯定,很多人跟我一样,在前两天观看巴黎奥运会自由式小轮车公园赛的时候,被深深震撼到了。
18 岁的中国选手邓雅文令人惊叹的表现,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要站起来,为她鼓掌叫好。
真没想到,自行车还能玩得这么酷炫,完全颠覆了我对自行车运动的认知。
最终,邓雅文凭借出色的表现夺得金牌,这也是中国队夺得的首枚小轮车自由式项目的奥运会金牌。
其实,赛前大家都在说,只是站在巴黎奥运会的赛场之上,邓雅文就已经创造属于中国小轮车的历史了。
因为小轮车本身就是一项非常年轻的极限运动,2017 年国际奥委会才宣布小轮车公园赛加入 2020 年东京奥运会,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
而国内起步更晚一些,2018 年底,中国女子自由式小轮车队伍才正式组队,邓雅文正是其中一员。
邓雅文曾经说过,她原本是要进入标枪队的,但赶上了小轮车跨界选材,于是被“扭送”去练了小轮车。
从国家到个人,进行小轮车训练都是一件从“零”开始的事情,在没有摸到门路的时候,邓雅文就“硬练”。
“小轮车当时在国内刚刚发展起来,就是师哥师姐带着我们练,还没有掌握特别高的难度动作。”当站在场地里,准备骑着自行车从高处滑下时,那种恐惧感瞬间涌上心头。
“害怕,真的很害怕,愣在那里。每天就是吓到哭,但哭完了还要接着练。”
从比赛画面也能看出,自由式小轮车是一项观赏性和风险都非常高的极限运动。
这也意味着,在平时的训练中,运动员很容易受伤。
自训练之初到现在,邓雅文在赛道上跌倒已是家常便饭。
邓雅文的教练很心疼她:“她每天可能就是飞 50 趟摔 50 趟,甚至 60 趟、70 趟,有些时候,我们感觉她就像是机器人一样,不断地重复动作。”
2019 年,她遭遇了左脚脚趾骨折;2022 年,她的右肩多次脱臼,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
然而,与身体上的痛楚相比,更让她感到沮丧的是成绩未能达到预期。
在 2023 年世锦赛上,踌躇满志的她在预赛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但令人意外的是,在决赛中她接连出现失误,最终只获得了第六名。
面对失败,邓雅文的解决方式很“小孩”——她会大哭。
那次世锦赛失利后,她从赛场一路大哭到宾馆,脑海里一直重播自己失误的镜头。
邓雅文说,她并不是心态特别好的运动员,遇到问题“哭一场不够,那就哭两场。”一直哭到把情绪完全发泄出去为止。
但哭过之后,她永远会静下心来思考该如何解决问题,并且不断给自己加油鼓劲。
“谁不想拿冠军?我也想。但刚进国家队的时候,我就是第五名甚至更靠后的位置,有一段时间,自己都觉得有点灰心,不知道该如何突破瓶颈,把成绩提上去。”
于是她就一点一点磨炼动作,一次次地摔打自己。可以说,她的金牌完全是用身体“砸”出来。
从加入国家队到在奥运会上摘金,邓雅文仅用了两年时间,这一速度连她自己也感到惊讶,她坦言从未想过能如此迅速地实现自己的奥运梦想。
不过,巴黎奥运会并不会成为邓雅文的终点。
“我才 18 岁,如果比到 28 岁,我还可以参加 9 场世锦赛,还有奥运会,为什么不再去试试?”
如果邓雅文当初选择了标枪,不知道我们中国会不会多一位标枪冠军。
但可以肯定的是,世界上会少一位来自中国,爱哭又爱笑,无论面对何种困难都勇往直前,年仅 18 岁的小轮车奥运冠军。
选择很重要,它决定了你将走上哪条道路,遇见哪些风景。
但无论选择什么,坚持很重要。只要你对自己的选择全心投入,无论结果如何,你都是自己生命中的冠军。
巴黎奥运首金得主
自 2000 年悉尼奥运会以来,中国射击队一直保持着为中国赢得夏季奥运会首金的荣誉。
今年也不例外。
在第一个比赛日,中国“00后”组合黄雨婷、盛李豪成功射落了本届奥运会的首枚金牌,获得射击混合团体 10 米气步枪冠军。
在之后的女子 10 米气步枪比赛中,17 岁的黄雨婷以距离金牌只差 0.1 环的成绩,再夺一枚银牌。
与她在赛场上展现出的沉着冷静截然不同,赛场之外的黄雨婷完全是一副典型的“小孩姐”模样,非常可爱。
萌萌的发卡是黄雨婷自己做的,集训间隙回班上课的时候,还给每一位女生都送了自己做的发卡。
网名则是“A阿条本条”,被网友亲切地称作“阿条姐”。
黄雨婷透露,她的网名其实源自朋友的一次口误,她笑称:“我的名字叫快了,就像黄雨条,所以变成了‘阿条本条’。”有次生日收到朋友送的贺卡,上面就写着:“生日快乐,条条。”
去年黄雨婷在亚洲锦标赛上获得冠军,大家都争着找她要签名。有的同学还展示了她的签名,那字迹充满了“小学生字体”的稚气和可爱。
通过她的老师和同学们分享的日常互动,可以感受到,在赛场之外,黄雨婷依旧保持着孩子的本真,甚至看起来就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女高中生。
但赛场上的她,却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未满 18 岁的她,在去年的杭州亚运会上一举拿下三枚金牌,成为"三冠王"。
她还是 2023 年福布斯中国"30 位 30 岁以下精英"榜单上最年轻的入选者。
她的故事是从小山村走向世界舞台的传奇。
黄雨婷小时候性格文静,曾尝试过学习舞蹈和武术,但都没能坚持多久,之后她就按部就班地上学、放学、回家,与普通孩子没什么区别。
因为学习成绩很好,家人对她的期望始终是能够考入一所优秀的大学,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过好平凡的日子。
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一次偶然的选拔活动中。
2016 年,一位射击教练到黄雨婷就读的小学选拔新苗。
教练拿出一大袋子弹壳,让孩子们尝试搭建金字塔形状,以此测试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和稳定性。
在孩子们专心叠子弹壳的过程中,教练故意在他们背后大声讲话,许多孩子因此分心、手抖,搭建到一半的子弹壳便散落一地。
最终,能够完成搭建任务的学生寥寥无几,而黄雨婷正是其中之一。
这次选拔让黄雨婷意识到,她面前展开了一条全新的道路,等着她踏上去。
为了追求自己的射击梦想,她投入了巨大的努力去说服家人,最终获得了他们的支持,开启了她的射击之旅。
但这只是跨过了门槛,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开始。
射击运动并非我们所想象得那样简单,它并不是仅仅依靠日复一日的练习就能确保取得优异成绩的。
练习 10 米气步枪项目时,靶纸的直径仅为 8 厘米,当它放置在 10 米远的地方时,要想命中 10 环,就需要精准地击中直径仅有 0.5 毫米的靶心。这样的挑战,可以想像难度有多大。
10 米气步枪的靶纸▼
10米射击的视角▼
无论酷暑严寒,每天进行射击训练时,黄雨婷都需要穿上重达 12 斤的装备。冬天还好一些,只是沉重;到了夏天,简直就是在遭罪,穿上训练服会感觉异常闷热。
当然,最考验人的,还是训练过程中的单调乏味。
射击训练往往需要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反复练习相同的动作,这种重复性和枯燥性是很多运动员需要面对和克服的难题。
但家人的支持和自己对射击的热爱,让她坚持每一次都全身心举枪、瞄准、扣动扳机。
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黄雨婷终于凭借一枪又一枪的精准射击,成功跻身奥运会,并荣获了无比珍贵的一金一银。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才华,只要持续不懈地探索和雕琢,总有一天,这些才华将如璀璨的星辰,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奥运赛事还在持续进行,期待我们的奥运选手们可以不断突破自我,书写新的辉煌。
也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奥运精神的感染下试着学会:
热爱与追求,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并为之不懈努力;
目标与计划,为自己设定清晰的目标,并制定实现它们的计划;
坚持与从容,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韧与淡定,不轻言放弃,坚持到底;
积极面对失败,将失败看作成长的垫脚石,从中吸取教训,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部分图源自网络,侵删
也许你还想看看
【不要再小事上消耗孩子】
喜欢记得点亮小红心
全网为谷爱凌吵翻天,精英家庭孩子如此拼,普通孩子还有机会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