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疫情、战争等魔幻新闻,仿佛变成了潘多拉魔盒。
我们一边质问“世界究竟怎么了”“希望究竟在哪里”。但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人,选择了拿起小刀、圆规、剪子——14岁了,被父母骂两句后,拿菜刀在左腕留下六刀深深的伤口,幸好没伤及桡动脉。他们未必不知道生命可贵、未尝不想对自己好一点,却仍选择了伤害自己。哦,只有刚上小学那会不大懂事,不愿意去学校,还老哭鼻子。直到上个月,孩子在学校做了心理测评,学校的心理老师打电话来,让我们多多关注孩子。心理老师让我们别直接跟孩子说,但我觉得不可置信,就直接去问了。袖子下面,那个手背上、手腕上、胳膊上,都是口子!她还挡着我不让我看!这样的行为,被称为“非自杀性自我伤害(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下文简称“自伤”)”。拿刀割、咬自己、烧自己、撞墙……[1],自伤的方式五花八门。十几年前我上初中那会儿,同学们间就流行在手上刻字(用圆规)。买它的人会挤出自己的血,装进空心的小吊坠瓶,然后送给对象。研究发现,青少年的自伤行为发生率大约为17%[2],也就是说,有将近五分之一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伤害自己。从小我妈管我可严了,我同学们周末都能出去玩,我就别想。我还记得刚上一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人欺负我,我不想去。上个学期期中的时候,我考得不好,没手机,也联系不上以前的朋友。期中的时候我还跟她解释两句,说初一的功课多难,期末我也不和她吵了,听她说完我就回自己屋了。研究发现,自伤行为有调节情绪的功能,负面情绪也会随着自伤降低[3]。因为,自伤行为带有一定的“惩罚”意味,它惩罚的,是爱着女儿的母亲。虽然这并非最好的母女关系,但对女儿来说,已经是难得的“平静”了。也不能让她开门,也不能随便进她屋里,作业也不敢催她做了。我现在特别纠结,主要就是怕她想不开,吓得晚上我经常睡不着觉。但第二天又会觉得,她要是就拿这个吓唬我,我能不理她了吗?不然现在她这样,不学习光想玩,我们还不管,下次月考,不知道得退步到哪里去了。”毕竟,对于自伤行为到底会不会导致自杀,心理学家们也有争议。有人觉得,如果自伤既宣泄了痛苦,又改善了所处的环境,应该就不会“想死”了。自伤会让人对自杀逐渐脱敏,让今后的自杀行为更容易发生[4]。尤其是,当孩子发现,靠自伤已经没法再调节情绪、改善处境时。所以,发现自伤行为时,家长绝不能置之不理。[5]:不妨找一个时机,安排一个舒适的环境,在自己情绪也平静的时候,开启这个话题。不要威胁教训,不要让孩子觉得会因为自伤而受到更多惩罚。可以这样问:
是因为之前遇见了什么事吗?心情怎样?
这样做了之后,有什么感觉呢?
可以表达你的猜测和担忧:
这样,也许你会从孩子口中,拼凑出一个你从未了解过的TA。交谈之外,也请暂且降低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保持耐心。我们也不必等到孩子声嘶力竭、无能为力、只能用自伤来“求救”时,才匆忙放开限制。你放心,我也不会总想着割自己的,毕竟伤疤还挺丑的。也没啥事,就是那天晚上我吃饭吃得少,又吃得快,吃完想去自己屋里。就只有那天,我又想找刀子。但是我屋里已经没刀子了。我知道,你肯定很难受,才会希望用身体的痛苦,替代心里的难受。如果你愿意的话,还可以想想:有没有其它自我的安抚方式?或者,回忆一些感到安全、平静的时刻。在深呼吸里,让头脑回到那时,全身心地浸泡在那份感觉里。再比如,找更理解我们的家人作为“队友”,事后向他们寻求安慰。心理咨询师永远愿意倾听你的心声,医生也会一直关心你的健康。如果不是已经品尝了足够多的痛苦,没有人会想用另一种痛苦来掩盖它。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遇到或做出一些轻微的自伤。主动“陷”在一段糟糕的关系里,压抑自我,讨好别人;总是幻想一些糟糕的画面,沉浸在灾难般的恐惧之中……
参考文献:
[1]黄任之, 丁立平, 黄敏. (2013).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现状、影响因素及干预.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1(6), 3. 965-967.
[2] Swannell, S. V. , Martin, G. E. , Page, A. , Hasking, P. , & John, N. . (2014). Prevalence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 in nonclinical samples: Systematic review, meta‐analysis and meta‐regression. Suicide and Life‐Threatening Behavior, 44(3).
[3] Klonsky, E. D. . (2007). The functions of deliberate self-injury: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7(2), 226-239.
[4] Walsh B. Treating self-injury: A practical guide.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2006
[5] Self-Injury – A Guide For Parents & Families. from http://sioutreach.org/
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说明这样的案例确实不罕见。
身体受了伤,我们会去消毒、上药、包扎、谨慎护理。而心灵,应该受到同样的对待,因为心灵的伤口更为隐秘,放任不管,会更难愈合。如果你也有尚未处理好的创伤,那么,相比于熬着,主动寻求专业帮助,可能是更好的办法。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选择咨询师,可以看看下面这位正统心理学专业出身、经验丰富的咨询师↓安容瑾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某高校心理学副教授,在专业和资历上都非常拔尖。安老师从业已13年,擅长在人本主义取向、心理动力取向的基础上,高效解决情绪困扰、婚恋关系、伴侣沟通、个人成长等议题。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扰,可以扫码和安老师聊聊。为了鼓励求助意愿,安老师特地开通8个半价咨询名额,原价500元/次的咨询,现价仅250元。
作者介绍:木棉959,北师心理硕士,中小学心理教师,知乎心理学话题优秀答主、2020新知答主(ID:木棉959),其他平台都叫“心理学生看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