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老师晒出一张照片,我一看立马不淡定了....
前阵子刚和大家说了二宝喜欢上幼儿园,结果现在就啪啪打脸了。
因为,这位小公主已经开始“厌学”了。
说实话,她这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让我心头顿时一紧,我赶忙拿起手机跟老师联系。
老师先是夸奖了二宝一番,说她非常聪明,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强,尤其语言表达能力很强。
但美中不足的是……有点自我,爱耍小性子。老师还举了很多例子:
吃完饭,老师让小朋友把自己的毛巾收起来。结果二宝把所有小朋友的毛巾都收起来了。老师跟她说“只收自己的就可以,其他小朋友吃完饭还要用毛巾擦手”,二宝听后,有些不开心了。
休息时看电视,二宝把自己的椅子搬到了很前面的位置,老师说“这样对眼睛不好,我们坐后面一点”,结果二宝有点不高兴了。
还有一次滑滑梯,二宝想要跪着滑下来。老师看到了,及时制止了她,跟她说“这样太危险,要坐着滑下来”。虽然二宝最后听从了老师的建议,但一直坚持自己是对的,还对老师甩手。
说实话,听到老师这么说,我并不意外。
因为二宝从小就是一个有点“拧”的小丫头,做什么事都特别有主意,自己认定的事,不管别人怎么劝,都不会动摇。
只是让我没想到,她在幼儿园也依旧如此“特立独行”。
毕竟,大宝小时候,跟二宝正好相反。
虽然大宝也有想法和主意,但他很守规矩。老师说的班级规则,从来都是严格遵守的,甚至有时候还会帮着老师督促其他小朋友。
直到现在上了小学,也依旧特别有规则意识。
对比之下,二宝更像是野蛮生长起来的,每天都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活得无比精彩。
不过,我也很认同老师说的,虽然有个性不是坏事,但在集体生活中,培养规则意识也非常有必要。
哥哥有规矩
妹妹很自我
有时候想想真的很神奇,同样是从我肚子里出来的娃,两个人的行事作风竟然一点也不一样:大宝谨慎守规矩,二宝自我爱自由。
后来,我和身边的朋友聊起来,竟然发现很多家庭都是这样。
男孩重规则,女孩重情绪
在大多父母的印象中,尤其是幼儿园、小学阶段的男孩子,特别好动,甚至好斗。
之前我也专门写过文章讲背后的原因(点击复习→养男孩,最怕父母用这5件事磨掉他的锐气)。
也正是因为“好动”的印象深入人心,让我们对男孩有误解,觉得他们喜欢挑战规则。
但研究发现,男孩子是最关注规则的,规则可以给他们安全感。
不信你可以仔细观察,当男孩进入一个新环境或者新团体时,首先会确认这个地方的规则是什么,违反了会有什么后果。
至于原因嘛,其实和他们的大脑有关。
德国《Eltern》杂志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
男孩子更喜欢“系统性地思考”,偏爱规律性和因果关系的探究,体现在社交上,就是关注规则。
女孩子则相反,对她们来说,团体更多是情感的载体。
进入一个新环境,相比规则秩序,她们更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自己有没有被关注、尊重和爱。
在大宝二宝身上,也算是得到了证实。
大宝很守规矩,秩序感很强。二宝则更在意老师同学喜不喜欢她,也是那个常常打破规矩的人。
就像她之前滑滑梯,老师阻拦了她,她的感觉是老师不赞同她了,而不是这样做是危险的。
不被认同或者喜欢,让她觉得“不安全”,于是生气地甩开了老师的手。
一胎稳健,二胎叛逆
除此之外,出生顺序也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和行为模式。
麻省理工的Joseph Doyle的最新研究发现,相比老大,二胎孩子更容易出现叛逆的行为。
他也分析了很多原因,觉得因为出生顺序不同,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会有所差异。
老大出生时,一切都是新的,父母更倾向于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照顾,所以,老大们的性格都比较谨慎,倾向于遵守规矩。
相比之下,老二出生时父母心理上更放松,教养方式也更加随意或宠爱,可能会导致其叛逆,也爱挑战规则。
就像大宝和二宝,同样是拍集体照。
大宝一般不争不抢、很低调,每次都站在旁边或者偏角落的位置。
但二宝就完全不同,每次拍群体照,她每次都会站在很显眼的位置,表情到位、动作夸张。
前几天家长会上,老师分享了一些照片。最后一张,我一看立马不淡定了,差点笑出声来。
别的小朋友都乖乖排成排站在一起,只有二宝站在“大部队”的前面,而且是正中间,绝对的C位担当!
大宝看了,觉得妹妹太叛逆了,他肯定不会这样做的。
当然,这些研究只是表明一个大趋势,也会存在截然相反的例子。而且,除了性别和出生顺序,孩子本身的个性也会影响他们规则意识的强弱。
所以,树立好的规则意识,仍需要家长进行适时引导。
这些规矩
越早立越好
对孩子来说,有些规矩可以慢慢理解、慢慢养成,但也有一些规矩是需要从小就要树立的,而且越早越好。
第一类:“不影响他人”的规矩
这其实就是前面我提到的,在集体或者公共场合需要立的规矩。
孩子需要从小明白,在集体中你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前提是不能影响其他人,或者说给他人造成困扰和麻烦。
幼儿园午睡,不能发出噪音或巨大声响,以免影响其他小朋友休息;
玩游戏,要学会排队,不能随意插队;
在餐厅吃饭,不能乱跑大喊,影响到其他人就餐;
……
第二类:“保护自己”的规矩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涉及生命安全的规矩。
尤其是孩子在集体中,不管是校内、校外,都要有安全意识和规矩,有危险的事情坚决不做。
不随意下水游野玩;
不玩火、不随意触碰电器;
不触摸插座……
第三类:“帮助自己”的规矩
这类规矩,主要是为了帮助孩子从小树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也是越早树立越好。
早睡早起、不熬夜;
吃饭不挑食、不说话;
饭前便后要洗手;
学习不三心二意;
……
立规矩想见效
方法很重要
给孩子立规矩,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这个过程中,老母亲经常分分钟就会被气出心脏病。
从我和大宝斗智斗勇、拉锯多年的经验看,立规矩也要看年龄。
1. 学龄前的孩子,这样做
对小孩子来说,因为脑容量有限,理解力也不是很强,所以立规矩时要讲求简单高效,可以选择最古早的方法——说口令。
饭前便后要洗手,不洗干净不能走。
不推不挤不打闹,人人安全要做到。
上课首先坐坐好,回答问题要举手。
垃圾废纸放进箱,地面保持洁又亮。
类似这样的口令,对孩子来说最有效。
因为它字数少、意思简单明了,重复起来也很容易,所以小朋友很喜欢。
加上每次碰到类似的场景,就重复一次口令,久而久之就记住了,也会照着做。
除了说口令,还可以尝试“戏精表演法”。
这个方法我试过很多次,基本上百试百灵,而且操作起来也方便。
比如,我们吃饭中途去了卫生间,回到饭桌上后,爸妈可以故意大声地跟孩子说:啊呀,我刚才去了卫生间,忘记洗手了!
给孩子机会,让他来帮爸妈“纠正错误”。
这样做一举两得,既激发了孩子“守规矩”后的成就感,也把规矩“种”在了他的脑中,不会被轻易忘掉。
2. 上了小学的孩子,这样做
上了小学的孩子,理解力、认知力都有了很大的改善。立规矩时,侧重点要放在理解规矩背后的因果关系上。
让孩子了解规矩背后的原因和结果,可以让孩子更自觉地守规矩。
比如,安全教育方面的规矩,可以让孩子观看相关的视频、阅读相关的书籍。
让孩子了解,为什么乘坐电梯时不能蹦蹦跳跳;为什么坐车时不能把头手伸出车外,以及这样做,会造成怎样的严重后果。
这比家长说一百遍、甚至教育训斥来得更有效。
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自然后果法”。
之前我也专门写过文章(点击复习→每个不自律的孩子,背后都受到了这样的错误干扰)
所谓自然后果法,就是孩子的行为产生了不愉快的体验,孩子从事情发展的结果中总结教训,从而自发修正自己的不恰当行为。
举个例子:
天气很冷,孩子想要出去玩。一般我们都会给孩子从头到脚捂得严严实实,生怕生病。
但在德国的幼儿园里,老师不会强求孩子戴帽子、手套,而需要孩子自己判断。如果孩子觉得不冷,那就不戴,但他同时也要做好接受自己可能会感冒发烧的后果。
因为德国的教育观念是,孩子要学会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这次病了,下次就知道出去玩要穿暖和了。
很多妈妈说,孩子总是丢三落四,上学让带跳绳,乐团排练要带琴,每次提醒了都会忘记。
不妨试试自然后果法,如果忘记带,就让孩子承担自己没有跳绳练习、没有乐器演奏以及可能会挨老师批评的后果。
只要经历一次,下次他自己就会记得了。
这样做并不是父母“绝情”,而是让孩子能够真正对自己负责,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任务意识,而不是事事都要依赖他人。
自然后果法,也可以让孩子对规矩记忆深刻,在一次又一次的结果中,主动修正自己的行为,成为更有担当、更有责任感,更守规矩的孩子。
最重要的是,这些方法对于那些特别有个性的孩子,也是适用的。
可以在保留孩子个性特质的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集体和社会生活。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