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波逝世5周年 | 朝向事件之间那漫长的空隙电影2022-10-11 16:10前言上个月刚刚结束的第三十六届日本Image Forum Festival(IFF)展映了中国导演胡波的五部短片,首次将其短片作品带到日本。这五部短片既构成了一个胡波个人的短片回顾,也作为华语青年短片的一部分,隶属于IFF2022联合北京国际短片联展(BISFF)共同策划的“青年特快:今日中国独立电影的新声新景”(Qingnian Express: New Voices and New Visions of Chinese Independent Cinema Today)策展单元。这个单元包含了来自中国大陆及海外地区的19位青年导演的27部短片。此次展映也是近年来华语青年短片在日本的一次集体亮相,尝试将新一代影像作者及其多元的影像实践介绍给日本观众。本届Image Forum影展海报胡波五部短片——《到科尔多瓦》(2011)、《偷喝牛奶的人》(2012)、《夜奔》(2014)、《远隔的父亲》(2014)、《井里的人》(2017)——的创作跨越了他在电影学院读书的学生时代到其离世前三个月。这个回顾性的策划,既将胡波视作新一代华语导演群体不容被遗忘也无可被取代的一员(尽管非常遗憾的是他仅留下一部长片),也是为了回应日本影迷对《大象席地而坐》的钟爱,更是希望通过展映来修订字幕、留档胡波的短片、使其不至于散轶遗失的一次努力。以下是为了此次胡波短片展映而特别采访并撰写的一篇说明介绍性的文字,日英文版原收录于影展官方手册,其初衷是为了向不熟悉短片创作背景的日本观众提供一个观看和进入这些作品的语境。导筒在征得写作者的同意后刊发,或许可为未来研究胡波作品提供些许帮助。Image Forum影展现场朝向事件之间那漫长的空隙 ——关于胡波短片的说明此次展映的五部短片创作于2012到2017年之间,跨越了胡波在北京电影学院读书的学生时代到其去世前三个月。这些短片或存在瑕疵与青涩之处,但依然呈现出强烈的作者性,贯穿着胡波长期关注的一些母题,也展现了他尝试不同影像形式、探索自我风格的过程。在寻找和选择展映片目时,我们也采访了胡波大学同窗范超和施一凡——他们是胡波多年的好友兼亲密的合作者,了解了这些短片的创作背景。《到科尔多瓦》完成于2011年秋季(大二上学期),是胡波的第一部剧情短片,也是一部纯粹的个人创作。影片筹备期不到两周,拍摄时间仅有2-3天,由非职业演员演出,制作成本在五千元以内。片名取自西班牙诗人加西亚·洛尔卡的《骑士之歌》,《大象席地而坐》中“远方”的意象在这里已经出现。《到科尔多瓦》也是胡波大学时代作品中最满意的一部。胡波《到科尔多瓦》截帧《偷喝牛奶的人》创作于2012年冬,是导演系的课程作业,3天拍摄完成,制作成本很低。据摄影师范超回忆,最初看完剧本,他并不认为能在学校周边找到可信的拍摄场景,直到胡波带他去到影片中的小区,向他解释有关取景的想法。范超谈到,对剧本中的影像世界,胡波有着非常完整的想象,能够通过创造性的处理,完成对现实空间的影像化转换。片中男主人公的处境似乎与《大象席地而坐》中的韦布有所呼应。本片部分受到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启发,胡波本人也在片中客串。胡波《偷喝牛奶的人》截帧《夜奔》和《远隔的父亲》先后创作于2013年冬到2014年春,是胡波在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联合作业。两部短片几乎同时推进,半年之内完成,成本均在10万元左右,也是五部作品中成本最高、摄制组规模较大的创作。为了获得拍摄毕业联合作业的名额与来自学校的资金、设备支持,胡波选择了类型化的叙事与影像风格——这也与他对作者气质类型片的喜爱(如科恩兄弟作品、韩国犯罪片如《杀人回忆》等)有关。胡波《夜奔》截帧这两部短片展映后,得到了来自学校、同学及业内人士的肯定,《远隔的父亲》还获得了澳大利亚金考拉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亦有影视公司联系胡波,邀请他参与商业类型项目,但都被胡波拒绝。可以确定的是,胡波本人并不认可这两部作品——它们证明了他拍摄商业类型片的能力,但也让他更加确定自己想做的并非此类作品。即便如此,我们也依然可以在这两部作品找到一些被延续到《大象席地而坐》的元素。胡波《远隔的父亲》截帧在胡波的故事里,人物行动或许是由某个戏剧事件触发,但其行为却往往是无目的的——他并不倾向于讲述一个实在的、人物动机具体明确的、闭环叙事的故事。他曾谈到:“戏剧性的叙事节奏有着清晰的节拍,当下的读者或者观众对这种节拍和控制节奏的另一因素——信息量——都有需求。节拍和信息量的设计产生了阅读和观影快感,但我排斥这种设计和设计带来的引导。我觉得最有魅力的是事件和事件中间那漫长的空隙,回忆与当下的留白,情节发生后那深不见底的空洞,这些对我的吸引力远大于只是叙述情节。有时候连续的跳跃更好,有时停滞下来更好,有时干脆略过那些戏剧点。” (见胡迁,《访谈:文学是很安全的出口》,收录于《远方的拉莫》,译林出版社2018年版,第296页。)胡波在《大象席地而坐》片场胡波的创作常常是画面先于故事。《远隔的父亲》筹备期间,胡波和范超从秦皇岛到葫芦岛,一路沿华北最北端到东北最南端的海岸线堪景。彼时正值隆冬,海岸线结了冰,巨大的风车在海风中缓缓转动。那一路,胡波数次下车,在海边长久驻足,流连于冬日萧索的风景。后来,他们在一片荒地上偶然发现了一辆废弃已久的公交车。当晚,胡波临时为这个场景写了一场戏。很多导演要依靠摄影师来完成文字到影像的转换,但范超认为,这恰恰是胡波的强项;他对呈现日常化的视觉奇观,也一直抱有强烈的兴趣。《井里的人》完成于《大象席地而坐》拍摄的同年(2017年),是胡波参加FIRST青年电影展训练营(贝拉·塔尔是该期训练营的导师)的结业作品,从堪景、拍摄、剪辑到展映,仅有十天时间。这也是一次先找到场景再写作剧本、基于空间与演员的创作。胡波同时期创作的小说《远处的拉莫》,或许也可以为理解这部作品提供一些线索。《井里的人》国际版海报最终,透过这些背景信息,我们希望为观众提供一个观看、进入这些作品的语境,而不做更多的解读或阐释。了解与纪念胡波最好方式,或许就是去观看他留下的这些作品,发现它们之间微妙的联系,带走自己的解读。衷心感谢胡波家人、范超、施一凡、瞿瑞、王翀及高一天对此次展映的支持与帮助。感谢羅霄怡、小島秋良翻译、校对四部作品的字幕。文/佟珊Image Forum简介影像机构Image Forum,其构成包括Image Forum影展(Image Forum Festival)、艺术影院(并有自己的发行业务)、致力于培养实验影像制作人才的映像研究所及出版社。Image Forum是日本实验电影的重要基地,自1970年代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支持日本国内实验电影和个人影像创作,更自1990年代后半逐渐开始关注来自亚洲的作品。关于Image Forum与中国独立影像的关联,参见影展总监山下宏洋 (YAMASHITA Koyo) 的文章《越过大海的地下脉络:通过Image Forum的平台展映中国的个人/实验电影作品》,收录于《华语独立影像观察》第一期。本届Image Forum影展海报及宣传页胡波单元放映结束后观众有序离场Image Forum影展现场观众在社媒发表的评论扫描二维码获取“青年特快”单元的介绍(英日文)扫码可选订《大象席地而坐》完整电影剧本雪野电影工作坊 | 学员招募▲▲▲推广/合作/活动加微信号:directubeee▲▲▲创作不易,感谢支持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