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辰资产林森:用三年翻倍视角买合理估值的好公司
导读:股债双牛、管理过的基金拿过晨星大奖、在公募基金期间管理规模高达1000亿,这些都是勤辰资产林森的标签。他身上确实有几个极其特别的地方:他在离职前的五年中,管理的一只混合偏股型基金是易方达所有产品中数一数二的;他自己说并不擅长宏观,却能把股债混合产品做好;他在美国生活了十一年,没有任何国内行业研究员背景,却重仓过好几个大牛股。通过这一次访谈,我们也更深入了解林森优异业绩背后的投资体系。
林森是一个对自己很了解的人,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后,再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框架。他的投资体系是经典的价值成长GARP策略,用合理的价格去买优质的成长。他不做赛道远见型投资,因为自认为预测未来的难度远比大家想象的高;他强调买入估值的重要性,因为历史一次次证明即便一个好公司,买入估值太高也不会带来收益。
在“不可能的三角形”中,林森要求的是好公司+好价格,不少他买入的行业在最初并不被市场认可。比如说,公开信息能看到他早在2018年中就重仓了光伏中的隆基股份。当时,正好遇到531事件的补贴退坡,市场对光伏产业短期景气度有比较大的质疑。林森拿了不到3年,赚了10倍以上的收益。林森还曾经重仓过一个汽车车灯的公司,许多人都看不上汽车零部件这个传统行业,林森却看到优秀企业通过汽车电动化/智能化革命,不断提升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
林森的GARP投资策略,是立足于中期。中期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持有周期:三年。只要林森认为这个公司未来三年有一倍潜在回报,他就愿意去尝试。至于短期行业景气度好坏,他并没有那么在意。如同他重仓隆基的时候,不知道哪一年能实现上网平价,但比较确定三年后大概率能实现。
林森对于市场和投资,也有犀利的观点。
比如说,他认为二级市场基金经理更应该把精力花在研究报表上。企业的财报,是能最真实反映基本面的状况。管理团队的优劣之分,很难通过一两次董事长见面进而做出精准判断。在林森的投资体系中,他把人的权重放得很低。
再比如说,他在市场展望中,明确对新能源表示谨慎,认为这里面一大批公司估值比较充分,未来发展也有不确定性。相反,林森认为港股、传统制造业、甚至一些调整到位的“茅指数”,都是未来值得看好的方向。
林森在美国生活了11年,具有很强的海外对比视角。他经常谈到一个公司的时候,能够把美国相似企业的商业模式讲一遍。这让林森会带有一些“穿越视角”,许多国内公司走的路,海外的公司已经走过一遍了。
投资中总要面对许多压力,而林森的一大优点就是抗压能力。这源于他曾经在美国做过自营盘的交易员(proprietary trader),每一笔交易产生的盈亏都直接和奖金挂钩,还需要做市询价。即便在开着空调的屋子内,每天都会流汗。这段经历,也形成了林森强大的抗压能力。
以下,我们先分享一些来自林森的投资“金句”:
1. 每一个基金经理都会经历顺境和逆境,在这个阶段都需要保持冷静,投资纪律要坚守住,动作不能走形
2. 在买贵的公司之前,我都会反问自己几个问题:假设让我回到2006年,有确定性的告诉我移动互联网是未来最好的赛道、最大的风口,让我去选公司,我大概率会选出诺基亚和爱立信
3. 我自己做的是立足中期的价值成长投资(GARP),用合理的估值去买成长股
4. 即便是千里挑一的公司,你买贵了,也有可能十年内赚不到钱
5. 新能源汽车毫无疑问是一个金矿,中国企业在新能源时代,份额大概率会大幅度提升。但问题是十年以后谁会是掘金人?最后到底是目前的国产整车品牌、还是“造车新势力”?这个是不太好判断的
6. 我相信这个公司只要是优秀的,只要三年有可能涨一倍,我就愿意去尝试
7. 我希望在每一个行业中,找到最有阿尔法的公司,赚钱来自选股,并不依赖行业。即便有些行业的景气度不好,但如果能找到好的公司,我也会配置
8. 我觉得投二级市场,看报表是比较好的,数字不太容易骗人
9. 做投资不能眼高手低,如果有小的机会,只要确定性足够高,就应该去抓住
10. 兴趣会让一个人快速积累对公司的认知
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能更好构建自洽的投资体系
朱昂:记得你之前在美国学习工作了很多年?
林森 我大学主修的是数学,数学系毕业后去美国读书和工作11年。曾经在全球最大的债券投资机构PIMCO做垃圾债的投资经理。2015年离开PIMCO加入了易方达基金,一直到今年的5月份正式离开。
我在易方达管理过很多混合型的产品,其中偏股票的产品是易方达瑞程(基金代码:003961),是过去五年易方达业绩数一数二的偏股基金。之前晨星做过一个同类基金(晨星五年期基金积极配置-大盘成长)的数据排名,我的易方达瑞程五年的年化收益率为32.24%,最大回撤为26.82%,属于夏普比较高的基金。
朱昂:你属于比较少股票和债券都做得很好的基金经理,能否谈谈你的投资理念?
林森 我是一个把自己看得比较清楚的一个人。我们基金经理天天去研究公司的时候,都是品头论足,这个公司怎么好或者不好。但我们做投资,首先要认清自己。
我是一个优缺点很鲜明的人,先说自己不足:
第一,我不太懂宏观,我所有的投资框架都是纯粹的自下而上,不管是股票还是债券。
第二,对学习壁垒很深的行业,我是非常慎重的。比如说我从来没有学过生物制药或者医学,历史上就从来没有投过创新药。我觉得这个行业的投资壁垒是非常深的,一个没有专业背景的人,没有认知上的竞争优势。2020年的时候,全市场很多公募基金配了很高的仓位在医药上,但我一个点都没买。
第三,我没有信息优势,所以我也从来不做短线投资。
我的优点也很鲜明:
首先,我真的是很纯粹的价值投资者。虽然这几年大家听到价值投资,未必是特别正面的反映。但我一直用价值投资的框架,中长期业绩也还可以。
其次,我的抗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好。长期来看这一点很重要。每一个基金经理都会经历顺境和逆境,在这个阶段都需要保持冷静,投资纪律要坚守住,动作不能走形。
最后,我在美国工作的时候,看了很多美股的公司。美国的资本市场最大的优点是,它历史悠久,广度深度都有,美股看多了以后,对这个世界上很多行业,很多生意的本质会有比较好的认识。对于我来说,研究A股的时候,经常看到一个公司可以想到他们海外的映射,对于理解国内A股公司挺有帮助的。
过去我每年的收益来源都不同,身上没有很强的赛道烙印。2019年易方达瑞程的收益率是92.19%,那一年我最赚钱行业的是消费电子;2020年易方达瑞程的收益率是84.36%,那么一年我最赚钱的行业是光伏;2021年易方达瑞程收益率是27.74%,那一年我最赚钱的行业是汽车零部件。可以看到,我每一年收益来源都不同,但又不是一个做行业轮动的基金经理。我的投资偏左侧一些,都是提前布局,组合里面也通常持有10个不同的行业,比较均衡。
我一般买完之后就耐心等待,只要布局的方向中,有一两个能跑出来就很好了。并且在每一个细分行业中,我都努力去抓住最具阿尔法的个股,这也是我过去几年投资上的特色。
立足于中期的GARP投资策略
朱昂:那么能否再展开谈谈你的投资框架?
林森 大家经常会把基金经理按照价值和成长进行分类,我认为所有以基本面出发的投资,都归结为价值投资。在基本面投资这个大类别中,又分成三个不同的小类别。先说两种我自己不太做的小类别。
第一种是低估值投资,我是不太做的。历史上我也买过一些估值便宜的股票,但都是用小仓位去做的。深度价值投资在A股的机会不太多,因为A股不太容易跌透,一些估值特别低的公司,通常治理上有些问题,容易出现价值陷阱。
第二种是远见型的赛道投资。这一个投资方法,也诞生了许多知名的基金经理,但我也不太做。比如说有一个基金经理看好某个行业,觉得未来十年空间非常广阔,在这个行业里面去找他觉得最优秀的公司。比较有代表的是医药、新能源、消费等,都是不少远见型投资者看好的方向。
历史上我基本上没买过这种热门赛道的股票,对于我来说,买入的估值是很重要的因素。在买贵的公司之前,我都会反问自己几个问题:假设让我回到2006年,有确定性的告诉我移动互联网是未来最好的赛道、最大的风口,让我去选公司,我会选什么?以我的水平,我可能会选出诺基亚、爱立信这些当时的手机龙头。十几年过去后,我们再去审视这个事情会发生,赛道的判断没错,但很可能公司选错了。但最后,功能手机的龙头在智能机时代被淘汰了,跑出来的是苹果、谷歌、腾讯这类公司。
我经常告诫自己:如果我没有能力预判10年以后的行业格局、什么样的公司会成为行业龙头的话,我有什么资格去买一个现在估值100倍PE的公司呢?所以A股那些高估值的赛道龙头,我没买过。比如电动汽车的电池龙头、半导体的龙头、医疗服务的龙头,因为我不知道这些公司10年后怎么样。
以上是两种我不太做的基本面投资,我自己做的是立足中期的价值成长投资(GARP),用合理的估值去买成长股。本质上我们还是要买成长股,但是尽量去找一些估值比较合理的成长股。我就是用几个历史上实际操作过的案例,来更直观阐述我的投资框架。
第一个例子,历史上从净值角度给我们赚钱最多的是隆基,这是一个十倍股。从我产品的公开数据能看到,我们在2018年的年中就开始重仓买入,这个公司2018年第一次出现在我们前十大,就是7%以上的重仓,之后也一直保持在7%到10%之间的仓位,一直到2021年中我们全部卖出。在两年半的时间内,隆基的市值从不到300亿涨到了超过4000亿。
那么为什么我的GARP投资框架,能选到隆基呢?
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所有的投资者对光伏和隆基的认知是比较一致的。这个公司是大家公认的行业龙头,我和市场之间并不存在太多的认知差。那么为什么在300亿市值的时候,大家不敢买,我却敢重仓呢?背后有几个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2018年出现了531光伏补贴退坡的事件,大家觉得行业短期有困难。其次,许多人过度看重行业,认为光伏行业的商业模式不好。当时光伏还没有实现平价上网,需求完全来自政策补贴,很难预判。在这种情况下,赛道型投资者或许是不愿意参与的,但是对于我这样的GARP选手,是可以的。
我的投资框架是立足中期,虽然我不确定平价上网实现的具体时间点,但我判断三年之内大概率是可以实现的。我买任何一个股票,都是以三年为投资的时间维度。在2018年的时候,往后看三年,光伏实现平价上网的确定性很高。一旦平价上网实现了,就能摆脱商业模式上的束缚。
于是我在2018年重仓了隆基,但隆基股价真正起飞是2020年,我们为此等待了两年时间。
第二个例子,是另一个历史上给我贡献了比较大收益的股票,立讯,也可以从公开数据中看出来。这个公司在2018年的时候,静态估值只有20多倍,对应的静态增速是40%,PEG是远小于1的。我当时就以合理的估值去买。
到了2019年,立讯成为了一个大牛股,股价在一年内涨了3倍。这里面公司的盈利几乎翻倍,估值又得到了抬升,实现了戴维斯的双击。而我去买的初衷,就是认为即便2019年保持40%的盈利增长,在那个估值下去赚这一部分的利润增长也很划算。
看重好公司+好价格
朱昂:从你的投资体系中,能感受到即便再好的公司,也要用一个好价格去买?
林森 我始终觉得,好公司不等于好股票。我举一个反面的例子。
当时在美国的时候,我研究过一个叫做Jack Henry的美股。看这个公司30年的股价走势图,会发现从2000到2010年,公司的股价10年没涨,但是公司的业绩非常优秀,EPS复合增速是21%。这样的十年复合增速放在今天的A股,应该也是千里挑一的。那为什么股价十年没涨呢?
就是因为2000年的时候,公司估值高达70多倍PE。在随后的10年中,即便业绩涨了5倍,却一直在消化当年的高估值。到了2010年,估值回落到十几倍后,股价又开始一飞冲天,实现了戴维斯双击。这个例子经常告诫我,即便是千里挑一的公司,你买贵了,也有可能十年赚不到钱。
朱昂:你怎么定义成长?
林森 我们自己看成长,有一个5P的维度:潜在市场空间、渗透率、市场份额、单价、利润率。我还是举一个案例吧。
我曾经买过一个做车灯的公司。从潜在市场空间看,车灯是比较大的,到2030年全球有4000亿,单价是持续提升的。从市占率看,国内企业的市占率不到5%,全球不到1%,市占率提升有很大的空间。在我买的时候,这个公司市值不到100亿。
为什么当时市场买的人比较少呢?当时许多人觉得汽车零部件不是很好的行业,即便我买的这个公司是零部件中比较优秀的企业,估值也有20倍,而汽车零部件整体估值是10倍左右,横向对比估值上并不显得特别便宜。最后,这个公司市值比较小,许多人觉得流动性太差,没什么意思。
但是对于我这样的GARP选手来说,这个公司又是可以下手的。公司的估值和成长性是匹配的,又面对一个量价齐升的成长空间。流动性差一些,对于我这样的选手不是问题。这个公司在我第一次买入之后,连续持有了17个季度。因为我并不是频繁做买卖交易的,长期持有不怕流动性的问题。
大部分基金经理看公司,主要从三个角度:行业赛道好不好,公司竞争力强不强,估值是不是便宜。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三角,最后的每个人有自己的取舍,没有绝对的对错。有些人喜欢好赛道+好公司,我喜欢的是好公司+好价格。
所以历史上来看,我选择的公司所属的行业往往在当时是尚未获得大量认可的。比如说我们前面提到的光伏也好,还有汽车零部件也好,至少在我们买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些赛道是一般的,生意模式不够好。
新能源是拥挤的赛道
“卖水人”确定性更高
朱昂:你的组合构建上,为什么采取比较分散的策略?
林森 我是一个价值投资者,看一个公司我都是喜欢用三年维度,如果一个股票,我不愿意持有它三年,就不太会去买。但是我也会思考一个问题,怎么样照顾我投资人的持有感受,投资人买了我的基金,跌两年,第三年再涨的话,可能持有人受不了。
客户赚到钱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的持有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看复合收益率。从持有体验的角度,我愿意某种程度上牺牲一点长期的复合收益率,做分散投资。
从组合的角度,我的组合还是比较分散的。从行业的角度,基本上一般会有10个以上的行业,而且我单一最大的行业一般是20个点左右,行业集中度是比较低的,分散度比较高。看个股的话,我的前十大,就是40%这样的仓位。我期望通过分散的方式给客户创造更小的波动,更高的夏普比例,更好的持有体验。历史上来看,90%的情况是能做到的。极端情况,市场泥沙俱下的时候,系统分散是没有意义的。
富达有一个外号T神的基金经理Joel Tillinghast,写过一本书叫《大钱细思》,是我非常崇拜的一位基金经理。他管理的组合30多年,年化超额收益率有4%。今天,他管理的产品规模有320亿美金,持仓极其分散,组合里面有890只股票,这对于大部分A股的基金经理是难以想象的。
但T神的换手率很低,只有20%多,平均一个股票持有5年,那么规模就没有限制他的超额收益。T神的投资框架,给了我很多启发。我可能做不到那么低的换手率,但整体换手率也要争取大幅低于市场平均。
朱昂:能否谈谈你对接下来市场的看法?
林森 市场还是有很多机会的。比如说,港股我就很看好,未来我可能拿30%的组合仓位去买港股和中概股。如果算复合收益率的话,我有信心五年之后港股大概率能跑赢A股,但可能持有体验很糟糕。所以组合中,港股和A股三七开,做一个均衡。
港股基本面大家都看得差不多,有一点值得关注,互联网公司在今年虽然收入不够好,但是他们也很专注于节流,通过节流每年能节省很多成本,而这些都会反映到利润里面。
A股的制造业也挺好的,去年是因为原材料价格涨太多了,今年原材料、汇率、运费,海运费都在往有利的方向发展。核心的点是需求,需要跟踪,如果需求是稳定的,行业机会挺大的。
光伏和电动车,用我的框架,目前机会不多。历史上我在光伏上赚过很多钱,这个行业就像其他制造业一样,一直是以价换量,通过不断的价格下跌,把量放出来。只有2020和2021年,出现了连续两年的量价齐升,这里面有很多偶然因素。明年即便量增加,但价格可能下跌,这样会导致整个行业的利润是有可能往大家意想不到的地方变化的。光伏可能会关注一些新的环节。
电动车明年增速的能见度不高。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毫无疑问是一个金矿,中国企业在新能源时代,份额大概率会大幅度提升。但问题是十年以后谁会是掘金人?最后到底是目前的国产整车品牌、还是“造车新势力”?这个是不太好判断的。
但是从供给侧的角度来看,卖铲子的人和卖矿泉水的人特别确定。比如说像车灯、线控制动、座椅,这些中国民营企业,在燃油车时代,很可能拿不到入场券。新的电动车时代,给了中国民营企业机会。
中国民营企业,在各自的领域又体现出了很强的竞争力,他们这种卖铲子,或者是卖矿泉水的地位,是没有办法撼动的。在我的框架里面,比较喜欢去关注这种看上去或许不够高级,但是本质上护城河是比较深的、能压成本、快速反应的。
只要三年能涨一倍,就愿意去买
朱昂:在买入环节,你是怎么找到这些机会的?
林森 对于我来说找机会不太难。对于一个逆向的投资人来说,当一些公司便宜的时候,市场都知道它便宜,比如说回到当时买立讯的时候,大家都知道立讯很好,哪怕18年,在消费电子其他公司业绩都很差的时候,立讯还是能达到预期的。
当时买并不是因为我比市场有更深的认知,核心在于用我的框架,估值和成长匹配了,甚至估值有点便宜了,我就可以去参与。我相信这个公司只要是优秀的,只要三年有可能涨一倍,我就愿意去尝试。只不过对很多人来说,他们可能要等行业的基本面反转再去参与。这个是最大的区别。
朱昂:你不需要等待,只要觉得价格可以就买。
林森 是,还有一点,因为我的风格比较分散,所以我可以容忍在左侧去布局。左侧布局并不是说一定买了它会下跌,而当我们买了以后,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涨,有些运气好的可能买了没多久就开始大涨了。对于左侧布局的人来说,我确实不太需要去担心找到那个拐点。分散度足够高的话,假设我有50只股票,我新增加一个,只要足够便宜、未来三年能涨一倍,我随时买进去。可能下个月的时候,在我的50个持仓里面,有一些股票,它突然从左侧就变到右侧了。我可以容忍其他的股票需要耐心的等待。
过去几年,一些基金经理的组合相对比较集中,公司也比较集中,出现连续两年整体组合净值表现不好的概率就会明显提升。如果是分散的组合,概率就会低很多,收益分布就会更加的均匀。
朱昂:但是你赚大钱的股票,占你仓位都很高,这是怎么实现的?
林森 我希望在每一个行业中,找到最有阿尔法的公司,赚钱来自选股,并不依赖行业。即便有些行业的景气度不好,我也会配置。
举个例子,去年消费电子表现不好,但有个消费电子公司一直是我第一大重仓股。这个公司去年业绩一直超预期。最后的结果是,我的行业选错了,但依靠个股的阿尔法,至少在去年的消费电子熊市中,没有亏钱。
对于我来说,我的行业是分散的,而且我一般来说不太会错过估值合理的行业。我觉得只有选对公司,才能更好的把组合的业绩往上抬。
包括计算机和军工也是,我去年都有配置,行业赛道都不算好,但是选到了好的公司,表现都还不错。
不要奢望卖在最高点
朱昂:你的卖出是怎么做的?
林森 对于我这样左侧投资人来说,我从来不指望卖到最高点。隆基运气不错,基本上卖在比较接近高点的地方,但是立讯我卖完以后马上又涨了一倍。
如果事后去复盘的话,我一点都不惋惜,因为对一个做GARP的人来说,立讯这个公司,赚的就是650亿到2300亿市值这段的钱。我卖完以后,立讯马上涨到4000亿去了,那个钱我是赚不到的。
我有很多公司基本上都是在半山腰卖掉了,但是没有关系。我们事后来想这个问题,只要买的足够便宜,吃的就是大头,从650到2300,翻了三倍,2300到4000,一倍都不到。所以对后面那一段,我是不强求的。
比如我对新能源相对谨慎,它们有可能会再涨一段时间,但是跟我关系不大,我觉得它贵了,我就不参与。我这种GARP投资体系的人,很容易错过一些市场在泡沫化阶段的那段盈利。
朱昂:但是历史上隆基,你拿到了10倍多的收益才卖掉,不下车也很难?
林森 因为这个公司我当时有一个评估,我想它的市值空间可能能到8000至10000亿,相当于我有一个锚。我有了这个锚以后,2021年的时候,隆基涨到4000亿,按照我的评估测算的话,21年到30年,这9年的时间,还有150%的涨幅,年化算下来就是10个点,对于我来说这个测算结果比较一般,就卖掉了。但是比如说当时它的市值是3000亿,那我测算下来就在15个点,我是愿意配置的。
均衡很重要。比如说光伏几乎没有超过20个点,我那个时候光伏行业里面就是隆基和一家逆变器龙头,我会算这个行业如果还要配置,谁的复合收益率能够在15%以上?20%以上?可能隆基我就愿意持有。
隆基一方面是我们对它远期空间有比较清晰的认知。第二,可能我们相对来说运气还不错。我觉得大概率,像隆基这样的公司,它从300亿涨到3000亿,我是吃到了,3000亿到4000亿,随缘。我的认知内有安全边际的时候,我才会持有,如果没有安全边际了,我就不要了。
朱昂:像你前面提到那个做车灯的公司,市值是100亿以下,当时的风气是不看小市值公司了,你怎么会关注到这种100亿市值以下的股票?
林森 逆向的人是这样的。大市值的估值市值修复从2016年就开始了,然后2017年是很显著的。到了2019年开始,大市值的股票开始明显的泡沫化。2019年以后,我是越来越愿意持有小股票,甚至去找小的标的,因为小股票有很多是非常便宜的。
在我的框架里面,我是没有大和小这个因子的,只有成长因子和价值因子,我主要是看公司自己估值的性价比、估值和成长性是否相匹配。
站在今天这个时点,我还蛮兴奋的,大市值的股票,有很多也挺有吸引力的。甚至不少我以前绝对不会去看的“白马龙头”标的,已经跌的比较充分了。包括恒生科技里面的一些巨无霸,都出现了估值的吸引力。市场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研究报表比研究人靠谱
朱昂:你说的去年重仓那个消费电子公司,并不是大家公认的那个最优质公司,你当时为什么会买这个公司?
林森 这个和我的投资理念也有关系。我前面讲过我尽量不去做远见型的投资。我尽量避免去做过多对人的判断。我的理念是,基金经理更应该研究报表,不应该只研究人。
从报表的角度看,我买的这家消费电子公司报表很老实,很多消费电子公司在2017年疯狂扩产,到了2018年报表就有一大堆在建工程,由于行情不好,大部分公司的在建工程就不转固定资产了。但是这家公司很老实,该转入就转入,导致2018年业绩特别差。
客观来说,可能其他家消费电子公司的人有的比这家公司更优秀,但应该给优秀的人多少权重呢?在我的投资框架中,人优秀的这个权重是很低的。我反复告诉自己,对人的判断是可能出错的。
我自己是很尊重报表的,从报表看两家公司的净利率差不多。甚至我买的那家公司,在净利率几乎一致的情况下,还在拿对手的市场份额。
我觉得投二级市场,看报表是比较好的,数字不太容易骗人。
朱昂:你在美国工作的时候,有什么事情对你影响比较深?
林森 好的投资经理,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小的,为自己的持有人赚钱的机会。可能会有一些投资经理觉得,这个公司是不是市值太小了,我管的组合规模很大,如果花精力在这个上面,可能会划不来。
我发现美国的有些基金经理不是这样的,假设有一个相对来说确定性比较高的机会,能够给持有人赚钱的话,他们会去参与的。当他们换手率没有那么高以后,这个事情本身不折腾人。因为有些小股票,增速高,能帮助稳定超越指数的话,在美国有些投资经理就愿意去配置,买了以后长期持有,直到这个公司突然泡沫化了,否则就一直长期的陪伴。
做投资不能眼高手低,如果有小的机会,只要确定性足够高,就应该去抓住。只要我们的时间能够帮助客户赚钱,就不应该浪费这样的机会。
热爱是最好的学习良方
朱昂:你有什么抗压的方式?
林森 我可能是习惯压力的,我在美国刚入行的时候做过自营的交易员(Proprietary trader),你的盈亏表P&L直接挂钩你的奖金,在日内交易的时候,还要给市场不断的询价,犯一个错误,直接让公司损失很多钱,那种压力真的是巨大的。
虽然老美习惯空调开的很低,但我那时候还是一边上班,一边汗往下淌。现在做基金经理以后,有时候确实也会难过,比如说晚上跑个步,可能会释放一下,还挺好的。
朱昂:你投资的过程当中,有没有你特别不顺的时候呢?那个时候你是怎么度过的?
林森 有。投资的经历长的人会有这样的优势,在不顺的时候,过往经验会给你自己多少带来一点信心。我不顺的时候,一个是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同行去聊一聊,大家互相安慰。还有习惯了以后,就会告诉自己,假以时日肯定会回来的。这个信心还是会越来越强的。
朱昂:你没有国内的行业研究员背景,回国之后是怎么积累对公司的认知?
林森 最重要的是,要对投资有兴趣,兴趣会让一个人快速积累对公司的认知。我记得在美国富达招聘研究员时,会问5个股票的Ticker。这里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公司,也有不少冷门的小公司。那么这道题的考点是什么呢?就是看,一个人对投资有没有兴趣。有兴趣的人,自然就知道更多的股票Ticker。
A股值得投资的股票池,大了说800家,往小的说也有200家。一个中型基金公司的股票池,可能会是400到500家。假设每周持续学习5到10家,其实一年多就能过一遍。
- end -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