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勤辰资产林森:用三年翻倍视角买合理估值的好公司

勤辰资产林森:用三年翻倍视角买合理估值的好公司

公众号新闻


导读:股债双牛、管理过的基金拿过晨星大奖、在公募基金期间管理规模高达1000亿,这些都是勤辰资产林森的标签。他身上确实有几个极其特别的地方:他在离职前的五年中,管理的一只混合偏股型基金是易方达所有产品中数一数二的;他自己说并不擅长宏观,却能把股债混合产品做好;他在美国生活了十一年,没有任何国内行业研究员背景,却重仓过好几个大牛股。通过这一次访谈,我们也更深入了解林森优异业绩背后的投资体系。


林森是一个对自己很了解的人,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后,再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框架。他的投资体系是经典的价值成长GARP策略,用合理的价格去买优质的成长。他不做赛道远见型投资,因为自认为预测未来的难度远比大家想象的高;他强调买入估值的重要性,因为历史一次次证明即便一个好公司,买入估值太高也不会带来收益。


在“不可能的三角形”中,林森要求的是好公司+好价格,不少他买入的行业在最初并不被市场认可。比如说,公开信息能看到他早在2018年中就重仓了光伏中的隆基股份。当时,正好遇到531事件的补贴退坡,市场对光伏产业短期景气度有比较大的质疑。林森拿了不到3年,赚了10倍以上的收益。林森还曾经重仓过一个汽车车灯的公司,许多人都看不上汽车零部件这个传统行业,林森却看到优秀企业通过汽车电动化/智能化革命,不断提升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


林森的GARP投资策略,是立足于中期。中期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持有周期:三年。只要林森认为这个公司未来三年有一倍潜在回报,他就愿意去尝试。至于短期行业景气度好坏,他并没有那么在意。如同他重仓隆基的时候,不知道哪一年能实现上网平价,但比较确定三年后大概率能实现。


林森对于市场和投资,也有犀利的观点。


比如说,他认为二级市场基金经理更应该把精力花在研究报表上。企业的财报,是能最真实反映基本面的状况。管理团队的优劣之分,很难通过一两次董事长见面进而做出精准判断。在林森的投资体系中,他把人的权重放得很低。


再比如说,他在市场展望中,明确对新能源表示谨慎,认为这里面一大批公司估值比较充分,未来发展也有不确定性。相反,林森认为港股、传统制造业、甚至一些调整到位的“茅指数”,都是未来值得看好的方向。


林森在美国生活了11年,具有很强的海外对比视角。他经常谈到一个公司的时候,能够把美国相似企业的商业模式讲一遍。这让林森会带有一些“穿越视角”,许多国内公司走的路,海外的公司已经走过一遍了。


投资中总要面对许多压力,而林森的一大优点就是抗压能力。这源于他曾经在美国做过自营盘的交易员(proprietary trader),每一笔交易产生的盈亏都直接和奖金挂钩,还需要做市询价。即便在开着空调的屋子内,每天都会流汗。这段经历,也形成了林森强大的抗压能力。

以下,我们先分享一些来自林森的投资“金句”:


1. 每一个基金经理都会经历顺境和逆境,在这个阶段都需要保持冷静,投资纪律要坚守住,动作不能走形


2. 在买贵的公司之前,我都会反问自己几个问题:假设让我回到2006年,有确定性的告诉我移动互联网是未来最好的赛道、最大的风口,让我去选公司,我大概率会选出诺基亚和爱立信


3. 我自己做的是立足中期的价值成长投资(GARP),用合理的估值去买成长股


4. 即便是千里挑一的公司,你买贵了,也有可能十年内赚不到钱


5. 新能源汽车毫无疑问是一个金矿,中国企业在新能源时代,份额大概率会大幅度提升。但问题是十年以后谁会是掘金人?最后到底是目前的国产整车品牌、还是“造车新势力”?这个是不太好判断的


6. 我相信这个公司只要是优秀的,只要三年有可能涨一倍,我就愿意去尝试


7. 我希望在每一个行业中,找到最有阿尔法的公司,赚钱来自选股,并不依赖行业。即便有些行业的景气度不好,但如果能找到好的公司,我也会配置


8. 我觉得投二级市场,看报表是比较好的,数字不太容易骗人


9. 做投资不能眼高手低,如果有小的机会,只要确定性足够高,就应该去抓住


10. 兴趣会让一个人快速积累对公司的认知



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能更好构建自洽的投资体系


朱昂:记得你之前在美国学习工作了很多年?


 林森  我大学主修的是数学,数学系毕业后去美国读书和工作11年。曾经在全球最大的债券投资机构PIMCO做垃圾债的投资经理。2015年离开PIMCO加入了易方达基金,一直到今年的5月份正式离开。


我在易方达管理过很多混合型的产品,其中偏股票的产品是易方达瑞程(基金代码:003961),是过去五年易方达业绩数一数二的偏股基金。之前晨星做过一个同类基金(晨星五年期基金积极配置-大盘成长)的数据排名,我的易方达瑞程五年的年化收益率为32.24%,最大回撤为26.82%,属于夏普比较高的基金。


朱昂:你属于比较少股票和债券都做得很好的基金经理,能否谈谈你的投资理念?


 林森  我是一个把自己看得比较清楚的一个人。我们基金经理天天去研究公司的时候,都是品头论足,这个公司怎么好或者不好。但我们做投资,首先要认清自己。


我是一个优缺点很鲜明的人,先说自己不足:


第一,我不太懂宏观,我所有的投资框架都是纯粹的自下而上,不管是股票还是债券。


第二,对学习壁垒很深的行业,我是非常慎重的。比如说我从来没有学过生物制药或者医学,历史上就从来没有投过创新药。我觉得这个行业的投资壁垒是非常深的,一个没有专业背景的人,没有认知上的竞争优势。2020年的时候,全市场很多公募基金配了很高的仓位在医药上,但我一个点都没买。


第三,我没有信息优势,所以我也从来不做短线投资。


我的优点也很鲜明:


首先,我真的是很纯粹的价值投资者。虽然这几年大家听到价值投资,未必是特别正面的反映。但我一直用价值投资的框架,中长期业绩也还可以。


其次,我的抗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好。长期来看这一点很重要。每一个基金经理都会经历顺境和逆境,在这个阶段都需要保持冷静,投资纪律要坚守住,动作不能走形。


最后,我在美国工作的时候,看了很多美股的公司。美国的资本市场最大的优点是,它历史悠久,广度深度都有,美股看多了以后,对这个世界上很多行业,很多生意的本质会有比较好的认识。对于我来说,研究A股的时候,经常看到一个公司可以想到他们海外的映射,对于理解国内A股公司挺有帮助的。


过去我每年的收益来源都不同,身上没有很强的赛道烙印。2019年易方达瑞程的收益率是92.19%,那一年我最赚钱行业的是消费电子;2020年易方达瑞程的收益率是84.36%,那么一年我最赚钱的行业是光伏;2021年易方达瑞程收益率是27.74%,那一年我最赚钱的行业是汽车零部件。可以看到,我每一年收益来源都不同,但又不是一个做行业轮动的基金经理。我的投资偏左侧一些,都是提前布局,组合里面也通常持有10个不同的行业,比较均衡。


我一般买完之后就耐心等待,只要布局的方向中,有一两个能跑出来就很好了。并且在每一个细分行业中,我都努力去抓住最具阿尔法的个股,这也是我过去几年投资上的特色。



立足于中期的GARP投资策略


朱昂:那么能否再展开谈谈你的投资框架?


 林森  大家经常会把基金经理按照价值和成长进行分类,我认为所有以基本面出发的投资,都归结为价值投资。在基本面投资这个大类别中,又分成三个不同的小类别。先说两种我自己不太做的小类别。


第一种是低估值投资,我是不太做的。历史上我也买过一些估值便宜的股票,但都是用小仓位去做的。深度价值投资在A股的机会不太多,因为A股不太容易跌透,一些估值特别低的公司,通常治理上有些问题,容易出现价值陷阱。


第二种是远见型的赛道投资。这一个投资方法,也诞生了许多知名的基金经理,但我也不太做。比如说有一个基金经理看好某个行业,觉得未来十年空间非常广阔,在这个行业里面去找他觉得最优秀的公司。比较有代表的是医药、新能源、消费等,都是不少远见型投资者看好的方向。


历史上我基本上没买过这种热门赛道的股票,对于我来说,买入的估值是很重要的因素。在买贵的公司之前,我都会反问自己几个问题:假设让我回到2006年,有确定性的告诉我移动互联网是未来最好的赛道、最大的风口,让我去选公司,我会选什么?以我的水平,我可能会选出诺基亚、爱立信这些当时的手机龙头。十几年过去后,我们再去审视这个事情会发生,赛道的判断没错,但很可能公司选错了。但最后,功能手机的龙头在智能机时代被淘汰了,跑出来的是苹果、谷歌、腾讯这类公司。


我经常告诫自己:如果我没有能力预判10年以后的行业格局、什么样的公司会成为行业龙头的话,我有什么资格去买一个现在估值100倍PE的公司呢?所以A股那些高估值的赛道龙头,我没买过。比如电动汽车的电池龙头、半导体的龙头、医疗服务的龙头,因为我不知道这些公司10年后怎么样。


以上是两种我不太做的基本面投资,我自己做的是立足中期的价值成长投资(GARP),用合理的估值去买成长股。本质上我们还是要买成长股,但是尽量去找一些估值比较合理的成长股。我就是用几个历史上实际操作过的案例,来更直观阐述我的投资框架。


第一个例子,历史上从净值角度给我们赚钱最多的是隆基,这是一个十倍股。从我产品的公开数据能看到,我们在2018年的年中就开始重仓买入,这个公司2018年第一次出现在我们前十大,就是7%以上的重仓,之后也一直保持在7%到10%之间的仓位,一直到2021年中我们全部卖出。在两年半的时间内,隆基的市值从不到300亿涨到了超过4000亿。


那么为什么我的GARP投资框架,能选到隆基呢?


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所有的投资者对光伏和隆基的认知是比较一致的。这个公司是大家公认的行业龙头,我和市场之间并不存在太多的认知差。那么为什么在300亿市值的时候,大家不敢买,我却敢重仓呢?背后有几个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2018年出现了531光伏补贴退坡的事件,大家觉得行业短期有困难。其次,许多人过度看重行业,认为光伏行业的商业模式不好。当时光伏还没有实现平价上网,需求完全来自政策补贴,很难预判。在这种情况下,赛道型投资者或许是不愿意参与的,但是对于我这样的GARP选手,是可以的。


我的投资框架是立足中期,虽然我不确定平价上网实现的具体时间点,但我判断三年之内大概率是可以实现的。我买任何一个股票,都是以三年为投资的时间维度。在2018年的时候,往后看三年,光伏实现平价上网的确定性很高。一旦平价上网实现了,就能摆脱商业模式上的束缚。


于是我在2018年重仓了隆基,但隆基股价真正起飞是2020年,我们为此等待了两年时间。


第二个例子,是另一个历史上给我贡献了比较大收益的股票,立讯,也可以从公开数据中看出来。这个公司在2018年的时候,静态估值只有20多倍,对应的静态增速是40%,PEG是远小于1的。我当时就以合理的估值去买。


到了2019年,立讯成为了一个大牛股,股价在一年内涨了3倍。这里面公司的盈利几乎翻倍,估值又得到了抬升,实现了戴维斯的双击。而我去买的初衷,就是认为即便2019年保持40%的盈利增长,在那个估值下去赚这一部分的利润增长也很划算。



看重好公司+好价格


朱昂:从你的投资体系中,能感受到即便再好的公司,也要用一个好价格去买?


 林森  我始终觉得,好公司不等于好股票。我举一个反面的例子。


当时在美国的时候,我研究过一个叫做Jack Henry的美股。看这个公司30年的股价走势图,会发现从2000到2010年,公司的股价10年没涨,但是公司的业绩非常优秀,EPS复合增速是21%。这样的十年复合增速放在今天的A股,应该也是千里挑一的。那为什么股价十年没涨呢?


就是因为2000年的时候,公司估值高达70多倍PE。在随后的10年中,即便业绩涨了5倍,却一直在消化当年的高估值。到了2010年,估值回落到十几倍后,股价又开始一飞冲天,实现了戴维斯双击。这个例子经常告诫我,即便是千里挑一的公司,你买贵了,也有可能十年赚不到钱。


朱昂:你怎么定义成长?


 林森  我们自己看成长,有一个5P的维度:潜在市场空间、渗透率、市场份额、单价、利润率。我还是举一个案例吧。


我曾经买过一个做车灯的公司。从潜在市场空间看,车灯是比较大的,到2030年全球有4000亿,单价是持续提升的。从市占率看,国内企业的市占率不到5%,全球不到1%,市占率提升有很大的空间。在我买的时候,这个公司市值不到100亿。


为什么当时市场买的人比较少呢?当时许多人觉得汽车零部件不是很好的行业,即便我买的这个公司是零部件中比较优秀的企业,估值也有20倍,而汽车零部件整体估值是10倍左右,横向对比估值上并不显得特别便宜。最后,这个公司市值比较小,许多人觉得流动性太差,没什么意思。


但是对于我这样的GARP选手来说,这个公司又是可以下手的。公司的估值和成长性是匹配的,又面对一个量价齐升的成长空间。流动性差一些,对于我这样的选手不是问题。这个公司在我第一次买入之后,连续持有了17个季度。因为我并不是频繁做买卖交易的,长期持有不怕流动性的问题。


大部分基金经理看公司,主要从三个角度:行业赛道好不好,公司竞争力强不强,估值是不是便宜。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三角,最后的每个人有自己的取舍,没有绝对的对错。有些人喜欢好赛道+好公司,我喜欢的是好公司+好价格。


所以历史上来看,我选择的公司所属的行业往往在当时是尚未获得大量认可的。比如说我们前面提到的光伏也好,还有汽车零部件也好,至少在我们买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些赛道是一般的,生意模式不够好。



新能源是拥挤的赛道

“卖水人”确定性更高


朱昂:你的组合构建上,为什么采取比较分散的策略?


 林森  我是一个价值投资者,看一个公司我都是喜欢用三年维度,如果一个股票,我不愿意持有它三年,就不太会去买。但是我也会思考一个问题,怎么样照顾我投资人的持有感受,投资人买了我的基金,跌两年,第三年再涨的话,可能持有人受不了。


客户赚到钱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的持有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看复合收益率。从持有体验的角度,我愿意某种程度上牺牲一点长期的复合收益率,做分散投资。


从组合的角度,我的组合还是比较分散的。从行业的角度,基本上一般会有10个以上的行业,而且我单一最大的行业一般是20个点左右,行业集中度是比较低的,分散度比较高。看个股的话,我的前十大,就是40%这样的仓位。我期望通过分散的方式给客户创造更小的波动,更高的夏普比例,更好的持有体验。历史上来看,90%的情况是能做到的。极端情况,市场泥沙俱下的时候,系统分散是没有意义的。


富达有一个外号T神的基金经理Joel Tillinghast,写过一本书叫《大钱细思》,是我非常崇拜的一位基金经理。他管理的组合30多年,年化超额收益率有4%。今天,他管理的产品规模有320亿美金,持仓极其分散,组合里面有890只股票,这对于大部分A股的基金经理是难以想象的。


但T神的换手率很低,只有20%多,平均一个股票持有5年,那么规模就没有限制他的超额收益。T神的投资框架,给了我很多启发。我可能做不到那么低的换手率,但整体换手率也要争取大幅低于市场平均。


朱昂:能否谈谈你对接下来市场的看法?


 林森  市场还是有很多机会的。比如说,港股我就很看好,未来我可能拿30%的组合仓位去买港股和中概股。如果算复合收益率的话,我有信心五年之后港股大概率能跑赢A股,但可能持有体验很糟糕。所以组合中,港股和A股三七开,做一个均衡。


港股基本面大家都看得差不多,有一点值得关注,互联网公司在今年虽然收入不够好,但是他们也很专注于节流,通过节流每年能节省很多成本,而这些都会反映到利润里面。


A股的制造业也挺好的,去年是因为原材料价格涨太多了,今年原材料、汇率、运费,海运费都在往有利的方向发展。核心的点是需求,需要跟踪,如果需求是稳定的,行业机会挺大的。


光伏和电动车,用我的框架,目前机会不多。历史上我在光伏上赚过很多钱,这个行业就像其他制造业一样,一直是以价换量,通过不断的价格下跌,把量放出来。只有2020和2021年,出现了连续两年的量价齐升,这里面有很多偶然因素。明年即便量增加,但价格可能下跌,这样会导致整个行业的利润是有可能往大家意想不到的地方变化的。光伏可能会关注一些新的环节。


电动车明年增速的能见度不高。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毫无疑问是一个金矿,中国企业在新能源时代,份额大概率会大幅度提升。但问题是十年以后谁会是掘金人?最后到底是目前的国产整车品牌、还是“造车新势力”?这个是不太好判断的。


但是从供给侧的角度来看,卖铲子的人和卖矿泉水的人特别确定。比如说像车灯、线控制动、座椅,这些中国民营企业,在燃油车时代,很可能拿不到入场券。新的电动车时代,给了中国民营企业机会。


中国民营企业,在各自的领域又体现出了很强的竞争力,他们这种卖铲子,或者是卖矿泉水的地位,是没有办法撼动的。在我的框架里面,比较喜欢去关注这种看上去或许不够高级,但是本质上护城河是比较深的、能压成本、快速反应的。



只要三年能涨一倍,就愿意去买


朱昂:在买入环节,你是怎么找到这些机会的?


 林森  对于我来说找机会不太难。对于一个逆向的投资人来说,当一些公司便宜的时候,市场都知道它便宜,比如说回到当时买立讯的时候,大家都知道立讯很好,哪怕18年,在消费电子其他公司业绩都很差的时候,立讯还是能达到预期的。


当时买并不是因为我比市场有更深的认知,核心在于用我的框架,估值和成长匹配了,甚至估值有点便宜了,我就可以去参与。我相信这个公司只要是优秀的,只要三年有可能涨一倍,我就愿意去尝试。只不过对很多人来说,他们可能要等行业的基本面反转再去参与。这个是最大的区别。


朱昂:你不需要等待,只要觉得价格可以就买。


 林森  是,还有一点,因为我的风格比较分散,所以我可以容忍在左侧去布局。左侧布局并不是说一定买了它会下跌,而当我们买了以后,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涨,有些运气好的可能买了没多久就开始大涨了。对于左侧布局的人来说,我确实不太需要去担心找到那个拐点。分散度足够高的话,假设我有50只股票,我新增加一个,只要足够便宜、未来三年能涨一倍,我随时买进去。可能下个月的时候,在我的50个持仓里面,有一些股票,它突然从左侧就变到右侧了。我可以容忍其他的股票需要耐心的等待。


过去几年,一些基金经理的组合相对比较集中,公司也比较集中,出现连续两年整体组合净值表现不好的概率就会明显提升。如果是分散的组合,概率就会低很多,收益分布就会更加的均匀。


朱昂:但是你赚大钱的股票,占你仓位都很高,这是怎么实现的?


 林森  我希望在每一个行业中,找到最有阿尔法的公司,赚钱来自选股,并不依赖行业。即便有些行业的景气度不好,我也会配置。


举个例子,去年消费电子表现不好,但有个消费电子公司一直是我第一大重仓股。这个公司去年业绩一直超预期。最后的结果是,我的行业选错了,但依靠个股的阿尔法,至少在去年的消费电子熊市中,没有亏钱。


对于我来说,我的行业是分散的,而且我一般来说不太会错过估值合理的行业。我觉得只有选对公司,才能更好的把组合的业绩往上抬。


包括计算机和军工也是,我去年都有配置,行业赛道都不算好,但是选到了好的公司,表现都还不错。



不要奢望卖在最高点


朱昂:你的卖出是怎么做的?


 林森  对于我这样左侧投资人来说,我从来不指望卖到最高点。隆基运气不错,基本上卖在比较接近高点的地方,但是立讯我卖完以后马上又涨了一倍。


如果事后去复盘的话,我一点都不惋惜,因为对一个做GARP的人来说,立讯这个公司,赚的就是650亿到2300亿市值这段的钱。我卖完以后,立讯马上涨到4000亿去了,那个钱我是赚不到的。


我有很多公司基本上都是在半山腰卖掉了,但是没有关系。我们事后来想这个问题,只要买的足够便宜,吃的就是大头,从650到2300,翻了三倍,2300到4000,一倍都不到。所以对后面那一段,我是不强求的。


比如我对新能源相对谨慎,它们有可能会再涨一段时间,但是跟我关系不大,我觉得它贵了,我就不参与。我这种GARP投资体系的人,很容易错过一些市场在泡沫化阶段的那段盈利。


朱昂:但是历史上隆基,你拿到了10倍多的收益才卖掉,不下车也很难?


 林森  因为这个公司我当时有一个评估,我想它的市值空间可能能到8000至10000亿,相当于我有一个锚。我有了这个锚以后,2021年的时候,隆基涨到4000亿,按照我的评估测算的话,21年到30年,这9年的时间,还有150%的涨幅,年化算下来就是10个点,对于我来说这个测算结果比较一般,就卖掉了。但是比如说当时它的市值是3000亿,那我测算下来就在15个点,我是愿意配置的。


均衡很重要。比如说光伏几乎没有超过20个点,我那个时候光伏行业里面就是隆基和一家逆变器龙头,我会算这个行业如果还要配置,谁的复合收益率能够在15%以上?20%以上?可能隆基我就愿意持有。


隆基一方面是我们对它远期空间有比较清晰的认知。第二,可能我们相对来说运气还不错。我觉得大概率,像隆基这样的公司,它从300亿涨到3000亿,我是吃到了,3000亿到4000亿,随缘。我的认知内有安全边际的时候,我才会持有,如果没有安全边际了,我就不要了。


朱昂:像你前面提到那个做车灯的公司,市值是100亿以下,当时的风气是不看小市值公司了,你怎么会关注到这种100亿市值以下的股票?


 林森  逆向的人是这样的。大市值的估值市值修复从2016年就开始了,然后2017年是很显著的。到了2019年开始,大市值的股票开始明显的泡沫化。2019年以后,我是越来越愿意持有小股票,甚至去找小的标的,因为小股票有很多是非常便宜的。


在我的框架里面,我是没有大和小这个因子的,只有成长因子和价值因子,我主要是看公司自己估值的性价比、估值和成长性是否相匹配。


站在今天这个时点,我还蛮兴奋的,大市值的股票,有很多也挺有吸引力的。甚至不少我以前绝对不会去看的“白马龙头”标的,已经跌的比较充分了。包括恒生科技里面的一些巨无霸,都出现了估值的吸引力。市场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研究报表比研究人靠谱


朱昂:你说的去年重仓那个消费电子公司,并不是大家公认的那个最优质公司,你当时为什么会买这个公司?


 林森  这个和我的投资理念也有关系。我前面讲过我尽量不去做远见型的投资。我尽量避免去做过多对人的判断。我的理念是,基金经理更应该研究报表,不应该只研究人。


从报表的角度看,我买的这家消费电子公司报表很老实,很多消费电子公司在2017年疯狂扩产,到了2018年报表就有一大堆在建工程,由于行情不好,大部分公司的在建工程就不转固定资产了。但是这家公司很老实,该转入就转入,导致2018年业绩特别差。


客观来说,可能其他家消费电子公司的人有的比这家公司更优秀,但应该给优秀的人多少权重呢?在我的投资框架中,人优秀的这个权重是很低的。我反复告诉自己,对人的判断是可能出错的。


我自己是很尊重报表的,从报表看两家公司的净利率差不多。甚至我买的那家公司,在净利率几乎一致的情况下,还在拿对手的市场份额。


我觉得投二级市场,看报表是比较好的,数字不太容易骗人。


朱昂:你在美国工作的时候,有什么事情对你影响比较深?


 林森  好的投资经理,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小的,为自己的持有人赚钱的机会。可能会有一些投资经理觉得,这个公司是不是市值太小了,我管的组合规模很大,如果花精力在这个上面,可能会划不来。


我发现美国的有些基金经理不是这样的,假设有一个相对来说确定性比较高的机会,能够给持有人赚钱的话,他们会去参与的。当他们换手率没有那么高以后,这个事情本身不折腾人。因为有些小股票,增速高,能帮助稳定超越指数的话,在美国有些投资经理就愿意去配置,买了以后长期持有,直到这个公司突然泡沫化了,否则就一直长期的陪伴。


做投资不能眼高手低,如果有小的机会,只要确定性足够高,就应该去抓住。只要我们的时间能够帮助客户赚钱,就不应该浪费这样的机会。



热爱是最好的学习良方


朱昂:你有什么抗压的方式?


 林森  我可能是习惯压力的,我在美国刚入行的时候做过自营的交易员(Proprietary trader),你的盈亏表P&L直接挂钩你的奖金,在日内交易的时候,还要给市场不断的询价,犯一个错误,直接让公司损失很多钱,那种压力真的是巨大的。


虽然老美习惯空调开的很低,但我那时候还是一边上班,一边汗往下淌。现在做基金经理以后,有时候确实也会难过,比如说晚上跑个步,可能会释放一下,还挺好的。


朱昂:你投资的过程当中,有没有你特别不顺的时候呢?那个时候你是怎么度过的?


 林森  有。投资的经历长的人会有这样的优势,在不顺的时候,过往经验会给你自己多少带来一点信心。我不顺的时候,一个是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同行去聊一聊,大家互相安慰。还有习惯了以后,就会告诉自己,假以时日肯定会回来的。这个信心还是会越来越强的。


朱昂:你没有国内的行业研究员背景,回国之后是怎么积累对公司的认知?


 林森  最重要的是,要对投资有兴趣,兴趣会让一个人快速积累对公司的认知。我记得在美国富达招聘研究员时,会问5个股票的Ticker。这里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公司,也有不少冷门的小公司。那么这道题的考点是什么呢?就是看,一个人对投资有没有兴趣。有兴趣的人,自然就知道更多的股票Ticker。


A股值得投资的股票池,大了说800家,往小的说也有200家。一个中型基金公司的股票池,可能会是400到500家。假设每周持续学习5到10家,其实一年多就能过一遍。



- end -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安   昀 | 鲍无可 包承超 贲兴振 | 薄官辉 | 毕天宇
曹   晋 | 曹   霞 | 曹文俊 | 常亚桥 常   蓁 | 常   远
崔建波 | 陈璇淼 | 陈  平 | 陈  媛 | 陈立秋 | 陈  军
陈觉平 | 陈文扬 | 陈  宇 | 陈金伟 | 陈国光 | 陈  玮
陈乐天 | 陈轶平 | 陈良栋 | 陈连权 | 陈  文成念良
程   彧 | 程   洲 | 程    | 程   涛 | 崔   莹 | 蔡嵩松
蔡   滨 | 蔡志鹏 | 代云峰 | 邓炯鹏 | 董伟炜 | 董   超
董  梁 | 杜晓 | 杜  洋 杜  广 冯明远 | 傅奕翔
付  斌 | 付  娟 | 费  逸 | 范  洁 | 范庭芳 | 方钰涵
方  纬 | 方  抗 | 高兰君 | 刚登峰 | 葛  晨 | 顾耀强
谷琦彬 | 归  凯 | 郭   锐 | 郭  堃 | 郭相博 | 巩怀志
韩  冬 | 韩海平 | 韩  冰 | 郝旭东 | 郝  淼 | 何  帅
何晓春 | 何  琦 | 何以广 | 贺  喆 | 侯振新 | 侯  梧
侯  杰 | 洪  流 | 胡昕炜 | 胡鲁滨 | 胡宜斌 | 胡  涛
胡  伟 | 胡志利 | 胡  喆 | 黄  峰 | 黄  力 | 黄立华
黄  波 | 黄  晧 | 黄垲锐姜  诚 | 蒋  鑫 | 蒋  璆
江   勇 |    | 纪文静 | 焦  巍 | 贾  鹏 | 金晟哲
金笑非 | 金梓才 | 季新星 | 季  鹏 | 匡  伟 | 令超
劳杰男 | 雷  鸣 | 李德辉 | 李  琛 | 李晓西 | 李晓星
李元博 | 李耀柱 | 李玉刚 | 李健伟 | 李  建 | 李佳存
李   巍 | 李   竞 | 李   君 | 李振兴 | 李   欣 | 李少君
李    | 李文宾 | 李   彪 | 李宜璇 | 厉叶淼 | 黎海威
梁   浩 | 梁    | 梁   力 | 梁永强 | 梁文涛 | 廖瀚博
林  庆 | 林剑平 | 刘  斌 | 刘  波 | 刘  辉 | 刘格
刘   江 | 刘晓龙 | 刘   苏 | 刘   锐 | 刘   平 | 刘  潇
刘   兵 | 刘   晓 | 刘开运 | 刘元海 | 刘心任 | 刘志辉
刘伟伟 | 柳世庆 | 柳万军 | 陆   彬 | 陆政哲 | 陆   欣
陆   航 | 陆   奔 | 罗春蕾 | 罗世锋 | 罗佳明 | 骆   莹
吕佳玮 | 吕越超 | 楼慧源 | 马  翔 | 马  龙 | 毛从容
莫海波 | 苗  宇 | 牛  勇 | 倪权生 | 彭凌志 | 潘中宁
潘  明 | 蒲世林 | 齐  皓 | 祁  禾 | 邱璟旻 | 丘栋荣
邱  杰 | 钱伟华 | 钱亚风云 | 秦  毅 | 秦绪文 | 曲  径
饶  刚 | 任琳娜 | 宋海岸 | 石海慧 | 石  波 | 沈  楠
沈雪峰 | 史  伟 | 是星涛 | 苏谋东 | 苏俊杰 | 孙  芳
孙  伟民生加银孙  伟东方红 | 孙轶佳 | 孙浩中 | 邵  卓
唐颐恒 | 唐  华 | 谭冬寒 | 谭鹏万 | 谭  丽 | 田彧龙
田  瑀 | 田宏伟 | 屠环宇 | 陶  灿 | 万建军 | 王大鹏
王东杰 | 王  刚 | 王君正 | 王  涵 | 王  俊 | 王  培
王  鹏 | 王   | 王延飞 | 王宗 | 王克玉 | 王  景
王诗瑶 | 王晓明 | 王奇玮 | 王筱苓 | 王园园 | 王  垠
王文祥 | 王  睿 | 王海涛 | 王登元 | 王  健 | 德伦
王浩冰 | 魏晓雪 | 魏  东 | 翁启 | 吴   | 吴  
吴培文 | 吴丰树 | 吴  印 | 吴  渭 | 吴   越 | 吴   弦
吴   坚 | 吴   悠   旋 | 武   杰 | 肖瑞瑾 | 肖威兵
谢书英 | 谢振东 | 徐荔蓉 | 徐志敏 | 徐   成 | 徐   斌
徐   博 | 徐志华 | 徐习佳 | 许文星 | 许   | 许望伟
许利明 | 薛冀颖 | 夏   雨 | 颜   媛 | 闫   旭 | 杨   栋
杨   浩 | 杨   瑨 | 杨锐文 | 杨   帆 | 杨岳斌 | 杨   明
杨晓斌 | 姚  跃 | 姚志鹏 | 叶  松 | 叶  展 | 易智泉
于  渤 | 于  洋 | 于善辉 | 于浩成 | 于  鹏 | 俞晓斌
袁  宜 | 袁  航 | 袁  曦 | 袁多武 | 袁争光余小波
余芽芳 | 余科苗 | 张丹华 | 张东一 | 张   凯 | 张  峰富国
  峰农银汇理张   锋 | 张汉毅 | 张   晖 | 张   慧
张金涛 | 张  骏 | 张剑峰 张  萍 | 张  帆 | 张延鹏
张迎 | 张益 | 张鸿羽 | 张  弘 | 张  航 | 张  寓
张宇帆 | 张  堃 | 张仲维 | 张  勋 | 张  靖 | 张  亮
张西林 | 章  恒 | 章  晖 | 章旭峰 | 章秀奇 | 章鸽武
詹  成 | 赵晓东 | 赵  强 | 赵  剑 | 曾  刚 | 郑澄然
郑慧莲 |    | 郑  磊 | 郑巍山 | 郑  伟 | 郑泽鸿
郑   日 | 周应 | 周克平 | 周    | 周雪军 | 周   云
周   杨 | 周   崟 | 周寒颖 | 朱  平 | 朱  赟 | 朱晓
钟   赟 | 钟   帅 | 朱  熠 | 左金保 | 赵  蓓 | 邹立虎
邹维娜 | 邹   唯 | 邹   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周末愉快 【做你的爱人】莫非背后有更深奥秘?时代天使2022年半年度报告点评:疫情影响短期业绩,看好公司长期发展!【东吴医药朱国广团队】为什么中国二手车行业跑不出好公司?奇葩说之我心目中的好公司突发,150亿美元估值的元气森林,要做这个日本PC游戏市场3年翻倍,到底发生了什么?永远滴神!北北自用三年的抗老面霜,30天内不满意不要钱~米粒妈自用三年的减脂利器!0痛苦易坚持掉秤加速!对标Facebook、LinkedIn,这家题库小、好上岸的「五好公司」才是NG之光!「红布林」完成1亿美元C轮融资,今年以来收入较去年翻倍|独家没有一所好公园的城市,不值得一逛爱的幻影侃哥自用三年,这款洗面奶人手一支,搞定黑头脏东西!【风味解盘】新能源估值的差异化如何理解?如何找到好企业?招人公告:真正有价值的人,是为这个世界创造价值的人对A股充满信心!700亿知名基金经理林森“奔私”后首度发声,非常看好权益市场布局机会皓元医药2022年三季报点评:Q3业绩短期承压,长期看好公司前后端业务【东吴医药朱国广团队】勤辰资产张航:用组合回应时代召唤的极致选股者金域医学2022年三季报点评:业绩符合预期,长期看好公司特检业务【东吴医药朱国广团队】长江策略包承超:尝试统一盈利与估值的新框架5千亿估值的保时捷IPO,全靠中国市场撑起!保温杯来了!牛牛自用三年,一杯两头三用,316不锈钢,保温长达18小时市场错了?谈谈我对估值的理解茅台是家好公司一波新的免疫逃避欧米克隆菌株正在扩散!加拿大今年秋季死亡病例较前两年翻倍民族的年轻与年老燕梳楼自用三年的抗老面霜,今天超值团购来啦!罕见的热门赛道,估值一年翻了20倍没药自用三年的初抗老产品,好用不贵,30天内不满意不要钱!天涯自用三年的抗老面霜,好用不贵,秋冬超值团!对A股充满信心!700亿知名基金经理林森“奔私”后首度发声,非常看好权益市场布局机会,港股未来3年可能有一波大行情!自用三年的暖房神器,今年降价了!国海海外•消费 | 浙江自然(605080)事件点评:疫情下盈利承压,看好公司后续增长能力夏日里的大温sasamat lake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