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事外,仍在局中:退休的商业领袖对话当下的管理者
一位财经作家曾经评价跨国公司的灵魂人物:真正影响过公司发展进程,做出过决定性贡献的老板都在海外而且退休了,他们的多数决定也跟中国没有关系。但她同时提到一个例外——苏敬轼之于百胜集团,一度是那种“没他就不成事”的决定性人物。
苏敬轼执掌百胜中国26年,从1989年接手,一直做到2015年退休,旗下肯德基、必胜客等品牌从4家店增长到7000多家店。继任者屈翠容评价他:不但是一位领导者,更是一位创始人。
10月1日,苏敬轼出现在中欧出版集团联合东方出版中心举办的《正路》读书分享会上。不少管理者和投资人默默地来了。在提问环节,NBA前亚太区董事总经理杨东为站了起来,他说:“Sam,咱们见过,2012年你签约书豪作为肯德基篮球赛全球大使,我有幸坐在你旁边见证了这个历史时刻。多年前你给过我一个建议,如果想把NBA中国做好,得跟总部要授权,不能只听总部的。你在书里面也提到了如何把对的事情做对。当时听完之后,我知道那是对的事情,但是很难做得对。”
苏敬轼答说:“的确,很多事情不是完全根据主观意志转移的,有时候做不成就是做不成,我们只能尽力而为,总有机会就算做不到也可以做到接近。”
在杨东为看来,大部分人知道苏敬轼是百胜中国前主席,却低估了“百胜全球董事会前副主席”的分量——这种话语权的建立极其不易,也为中国职业经理人在全球商业版图中立足做了典范。在跨国公司多年,杨东为大概更能理解这个位置的张力。
老部下也来了。不乏曾在百胜工作过十年、二十年的宝藏员工。在他们身上你能闻到“企业文化”的味道。这种味道不仅仅打着企业的烙印,更是杂糅着个体的高光时刻——在珍贵而漫长的时光里,他们曾经互相成就。如今,不少人已经在外面转了一圈,“好久不听老大唠叨了”,在这个国庆日尤其希望有机会“听老大再唠叨几句”,那更像是一种知识的整体性和情感的连续性的确认。
局外人会着迷于那种难得一见的愉悦磁场,文化磁场的形成不仅需要时间。首先,一号位本身的理念和战力要足够稳定;其次,这个足够稳定的一号位在位时间要足够久。
一位读者现在在一家企业负责质量管理,但他发现质量管理部门被优化的优先级较高。他在现场提问:从老板的角度看,怎样的质量管理才是有意义的?
苏敬轼说:“你在一个不重视质量的公司负责质量,所以你愿意原谅它,等待它成长到下一个阶段,把质量放在更高的等级?”
全场笑。
但苏敬轼说,不要笑,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他现场开始了“思辨”和“务求甚解”。
到底什么是质量?什么是高质量?iPhone 14 比iPhone 13好,这个是质量高吗?不是。iPhone 14很稳定,不会宕机,电池更耐用,这个是质量高吗?是的。
他一步一步带着读者们往下拆解。iPhone 14 比iPhone 13好,这是一个迭代的概念,是产品开发部门负责的事情。既然要推出iPhone 14,就得有iPhone 14的样子,那就是质量标准——做质量管理需要设计出一套质量标准,并且让质量稳定在某一个水平。
但请问是不是越稳定越好?稳定到什么程度?这其中的方法论叫西格玛管理,西格玛越高,出问题的几率就越小。那么是不是6个西格玛就应该是我们的追求?为什么不是7个西格玛?7个西格玛达不达得到?有可能达到,但要不要达到?没有必要,因为成本太高。为了要做到7个西格玛,我们要花多大成本才能抓到最后那一点?
比方说肯德基外卖送单的服务标准,送100万单只有一单出问题,这个问题要不要解决?当然有解决方案。只要在送餐之前,安排三个人再检查一次就做到了,但要不要做?这需要考虑成本问题。
最后他下结论:“质量不是一个绝对概念,是你制定标准然后把它做到,至于你怎么定这个标准,我不知道你们老板是定了标准不做,还是标准定得太低,定得太低的原因是什么?他是不是真的考量清楚了?”
苏敬轼在百胜时,反复强调一件事情:每个人都要学会“把对的事情找出来,再把它做对”。如果他能留给百胜一件事,这就是他唯一的愿望。
而这个“把对的事情找出来”的过程正是一个不断思辨的过程——不停地提问,建设,推翻,再建设,再推翻,最后那“对的事情”真的找到了——这个过程就浸润在无数的日常中。
以下精编自《正路》读书会,更多细节欢迎大家阅读《正路》。
对手?
对手是我们进步的工具
Q:
怎么看待竞争,怎么定义对手?在执掌百胜期间,您需要关注竞争对手吗,会根据对手的行动来改变策略吗?当下同赛道的企业,同质化竞争很严重。
苏敬轼:
看不看竞争品牌做的事情?当然要看,透过他们能看到消费者表现在外的一些行为,但是不能那么浅地去看。绝对不是今天麦当劳出现一个爆款,我们明天就去学。在我看来,所有竞争品牌的行为都是在帮我们做消费者调研。
本来还得自己做出产品,等着看消费者的反应,现在竞争品牌做了,我可以观察消费者怎么看这个产品,但是千万要看得深,就算它一时红了,这是短期需求还是长期需求?不少品牌前两天还在排队,后两天就没人了,这种需求如果去追的话,会疲于奔命。
Q:
对于新品牌的发展策略,您有什么建议?
苏敬轼:
还是要回头看消费者的需求。当然现在消费需求越来越复杂,品牌也多了。过去一个咖啡品牌可以一统天下,现在完全不可能。
咖啡的需求很多元,我早上喝的咖啡跟下午喝的咖啡,需求有本质区别;我跟朋友去咖啡厅里喝咖啡,跟我坐在办公室叫外卖的咖啡,需求也不一样。所以品牌的趋势是多元化、细分化,绝对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更清楚地思考,到底掌握的消费者需求是什么,怎么能在这个细分领域做到最好?
虽然竞争比以前激烈了,但市场也比以前大多了。一个细分市场可以做得非常大,所以不要贪心,也不要觉得乱打就可以。思考越清楚,越有成功的把握。
最重要的两项修炼:
勇气和技巧
Q:
时间是很重要的资源,不少职业经理人为了任期内的业绩和估值,可能会做一些妥协。您当年怎么应对来自总部的挑战?
苏敬轼:
我们虽然做得很成功,但也不是一帆风顺。这其间碰到很多挑战,也有过逆境。大家经常看到,跨国公司希望你确定一个什么目标,然后你花了许多时间谈判,想争取他的理解,但对方未必理解,这是必然存在的挑战。
但不管怎么讲,最简单的原则还是,永远不要忘了,哪怕现在再困难,我们也要找到到底什么是对的事情,到底怎样做才是对的,不要轻易放弃,不要随便妥协。
很多人会想,老板要这样,那就这样吧,我估计跟他讲了他也不会听,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先放弃了,这是人之常情。但这就会导致决策的失误,因为你没有把对的事情做对,而是用一种妥协的方法在做事,很难做出想要的结果。
我做老板时坚持想办法给下属创造一个环境——你有责任把对的事情找出来,你要想办法找出来;而我做老板的承诺,我一定给你这个机会,帮你把事情做出来。
每个人有两件事情要不断修炼:勇气和技巧。一是要敢于思考,敢于追求对的事情;二是要学会技巧,如果只有匹夫之勇,觉得自己怀才不遇、龙游浅滩,老板会听吗,不会的。尽管老板不见得不想做。
我鼓励大家每件事情都仔细思考,多观察,比如:为什么那个人很会跟老板讲话?我们中国人有时鄙视巧言令色的人。但对不起,甜言蜜语很重要。用什么样的文字、怎么样的甜言蜜语能够把事情做成,这是非常重要的沟通艺术,你要学会。
一念之间
Q:
Sam好,我也是沃顿校友,您应该是83年毕业的,我是84年出生的。我的问题是,您讲的这些,包括怎样决策、处理危机、鼓舞士气,都是一些外在的体现,我非常好奇是什么样的成长环境、个人经历,让您做这些事情时很轻松?
苏敬轼: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在那种时候你为什么能够定下来,你怎么去相信这样可以做出来?人在心理上都有一些弱点,有恐惧,要自保。尤其在遇到危机时,就慌了,做出无效应对。
所以我在书里面提到,每个人要对自己做出承诺(Commitment)。知道自己有这样的情况,你就要想办法克服。就好比说,人都怕黑。一个房间本来没事,但灯一关,大家都觉得有鬼,担忧出什么事情了,路都不敢走了。
如果你没有真正有意识地去克服,下次遇到事情时你还会那样想,这些情况是不断会出现的,所以人应该有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我非常重视这个过程。一定要跟自己说,从此就算灯关了,我也不怕;只要把声音关掉,任何恐怖片都不恐怖,那都是利用感官来欺骗你的,让你在想象中把原来1分的风险想象成10分。
再比如说,我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Commitment。我不偷懒,但可以Earn the Right to Be Lazy——把关键事情做掉,赚到时间,后面就可以偷懒。如果关键问题偷懒,我一辈子都要辛苦。
你平常如果对自己有个Commitment,越难的事情越要面对。你成功地面对它、解决它,就会建立信心,下次再碰到时处理得会更好,这样你就越来越有信心。人的高效也是这样来的。
这些在我看来,都是一念之间。乌龟过门槛,就看这一翻。你翻过去了,也就翻过去了,你发现你做到了。
你得进入那个人的世界
走一遍
Q:
苏总好,我是上海一家兰州拉面的品牌创始人,我们用两年多时间在全国做了200多家直营门店。您的分享、您在书中的很多观点,让我们特别受益。
我们现在也遇到一些问题,您说把正确的事情做对,但怎么做正确的决定,有了正确的决定,才是努力把正确的事情做对。
比如说我们在上海开了120家直营门店,在苏州开了近40家,接下来无锡、杭州、常熟等等,还要不要继续往下打?很明显,这些地级市的消费力比较弱,那要不要用上海的价格去打?如果用上海的价格去打,在这样的城市最多开两家店,那我们在整个华东最多做个三四百家店就结束了。您提到价格梯次,这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但怎么做,是菜单不一样还是?
苏敬轼:
你们在上海取得不错的成绩,100多家店,很自然会想到能不能扩大。苏州和上海差别不大,复制的成功率相对大一点,但你去无锡、常州,有可能条件越来越不同,怎么办?这是连锁企业必然碰到的问题。
我认为没有简单的答案。你还是要看消费者怎么想、怎么看这个品牌?还有他们怎么看你的竞争品牌?你怎么做可以增加消费者?是用降价的方式,还是调整菜单?越调整越复杂,越不调整越简单,消费者未必不接受,这些都要权衡……做这些决策都不简单,必须要去思考。你需要做这个事情,这是你自己要去面对的。
Q:
说不定哪天我们做一个副品牌,以加盟的形式。
苏敬轼:
做决策时,我们探讨什么是对的事情,这时候千万不要用猜的。
我观察到一个普遍的现象。传统教育体系训练出来的人,算不出来还能猜得出来,比如选择题ABCD,那就选A吧。至于原因,我也不知道,反正A是第一个。很多决策就是这样做出来的。我们希望这个题目最好是以前做过,也就解出来了。如果真正丢给你一个全新的题目,我们往往不知道怎么思考。这都不是真正好的决策能力。
另外一个很简单的方法是,一个题目有人解得很好,那他是怎么解的,为什么他这么解,为什么他可以把它解出来?你要进入他的世界走一遍,掌握他的窍门。以后再碰到类似情况,就能把它解决掉。像这种情况,你随时可以练。
所谓对的决策,其实是一个相对概念。就是我在当下这个时间,在不同的选择当中,辩证出一个相对比较有把握能成功的选项。这不一定有标准答案,而是我怎么找到力所能及最好的。就算做了,我们也有可能发现更好的,那就再来改进。
越是冲突之处,
越彰显决策能力
Q:
怎么权衡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
苏敬轼:
不要觉得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是相悖的。我们太容易接受,说你今天叫我这样做。那好吧,我们牺牲长期利益。
我当然希望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能够兼顾。只是很难。但正因为难,你才要花时间去思考、去做。大家对长期利益、短期利益的看法也未必有共识。越是这种冲突之处,越彰显管理能力、决策能力的重要性。这个能力是要培养的。
我绝对不接受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不能兼顾的说法。你可以尝试说服你的老板,今天做不到,但是明天做到,也未必人家不答应,谁会这么跟你过不去啊?尤其如果你已经表现出做事的能力时,你说的话,人家就会想,Sam这么讲了,给他个机会吧,他向来都很厉害,再给他试试看。所以还是不要轻易放弃。
Q:
事事务求甚解,会不会浪费时间?
苏敬轼:
关于时间管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人的时间应该是够的。人要成功其实就是比竞争对手好一点。如果在同样的时间里面,决策质量更高,速度更快,那我的时间就应该比较多。
只是我们通常把时间浪费在一些表面看上去很忙的工作,重新写个PPT,一个会开8次……如果一次就解决了,我就有大把时间去把刚才提到的很难的那些事情,长期短期怎么兼顾,怎么说服老板等等,去把它想清楚,去把事情做好。
所以真正好的企业是游刃有余的。我在百胜每天过得很开心。一旦把系统建立起来,员工都知道怎么做决策,我就不用花太多时间了。我只要想几件大事,很多事情也不用找我,因为我知道他们懂了,就可以放权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