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在太空“从北京朝天津投篮”丨我这十年

在太空“从北京朝天津投篮”丨我这十年

社会

▲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再入返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 (新华社记者 连振 / 图)

全文共4230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 2020年12月,嫦娥五号圆满完成“太空之吻”,中国首次月壤采样成功返回。女儿知道后,在学校骄傲地跟同学们说,“我妈妈是去月球挖土的”。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记者 毛淑杰
南方周末实习生 辛腾旋
责任编辑|姚忆江

一个人站在北京,朝天津的一个篮筐投篮,会发生什么?中国航天人的回答是,“不但投进了,还是个漂亮的空心球。

这离不开微波雷达。

什么是微波雷达?几乎每次采访中,贺中琴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她是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微波雷达研制团队的主任设计师。

“通俗地讲,你可以把它想象为汽车的倒车雷达。”她解释说,当汽车驾驶员倒车时,雷达会实时测距,比如2米、1米、0.8米,进而扫除视觉盲区的危险。“而在太空中,微波雷达技术可以让高速飞行、体积巨大的航天器,像蝴蝶触角一样轻轻碰在一起。”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是中国载人航天的三大基本技术之一。而该技术的关键核心产品,正是贺中琴和所在团队科技攻关的成果——微波雷达。

当前,中国微波雷达技术的测距精度可达0.2米,测角精度达到0.1度,综合测量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正是“从北京朝天津投个空心球”的底气。

为了打造这样一双太空“锐眼”,贺中琴和所在团队努力了二十余年。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微波雷达研制团队的主任设计师贺中琴。(农健 / 图)

1

女孩也不要娇气


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24岁的贺中琴决定到航天科工二院攻读研究生。当时微波雷达项目刚启动不久,她的导师孙武研究员正是项目的总负责人。

孙武在2000年从法国留学归来,尝试从零开始自主研制微波雷达原理样机。贺中琴还记得,这个项目最早只有导师孙武一人,渐渐地才有新队员加入。研究生入所报到第一天,孙总师就对她说,“咱们人手不够,你们每个人都要独当一面,你是女孩也不要娇气。”

中国航天事业起步晚、底子薄,交会对接技术发展缓慢。美、苏等航天大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投入研究,而中国进入21世纪才奋起直追。

2009年4月到2010年元旦,贺中琴在实验室“泡了”半年多。当时正值技术早期验证阶段,为保证测试效果,贺中琴和同事们尽可能久地待在暗室内,减少外出。

一次所里领导来实验室慰问,一拨人黑压压站在眼前,所领导突然大声问:小贺怎么没来。贺中琴记得,其实当时她就站在前面,只是脸、手、头发都黑乎乎一片,已完全认不出模样。

不过,科研生活并不时时充满乐趣。相反,技术攻关往往是枯燥而繁琐的。

在太空中,微波雷达技术面临着复杂的工作环境。比如,月球表面覆盖有月尘,但谁也没见过月尘长什么样。在综合讨论后,团队决定用火山灰做样本,模拟月尘环境。

再比如,失去大气层保护后,微波雷达设备要直面极热和极冷的昼夜温差,为此团队还需奔赴不同气候区进行地面验证。

“从理论到实践,中间要经过不断的计算、仿真与验证。”贺中琴说,产品成形后,团队要用各种方法测试性能。这样才能保证它们在复杂的太空中也能圆满完成任务。

2

“11战11捷”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微波雷达技术从无到有,填补了一个个空白。

2011年,神舟八号无人飞船与天宫一号执行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微波雷达技术迎来在中国航天领域的“首秀”。当时,贺中琴和团队成员在地面飞行控制中心,紧张地守候在监视器前,实时监测和分析数据。

宣布成功交会的那一刻,地面飞控中心响起热烈的掌声。“迎来了‘开门红’,大家非常兴奋,有人激动得跳了起来”。贺中琴记得,当时《中国航天报》发了一份庆祝任务成功的号外刊,她和同事们都争先抢起一份,拍照留念。

此次交会对接任务成功完成后,贺中琴所在项目团队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颁奖礼。短暂而简单的庆祝后,团队成员又投入到另一场“攻坚战”——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微波雷达的研制。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从月球采样返回,微波雷达在距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轨道执行交会对接任务。

十年过去,贺中琴成长为微波雷达团队的主任设计师。她不仅要对数据负责,还要对现场情况作出决策。虽然有孙总师在现场“坐镇”,但她依然感到肩上沉甸甸的重量。

此次任务恰逢新冠疫情,指挥中心内人员数量有所限制,到场的人也都戴上了厚厚的口罩。任务圆满完成后,大家克制地握手庆祝,可依然难掩激动的心情,贺中琴说这是一场“沉默的狂欢”。

对航天人来说,每一次成功都来之不易。但“一次成功不等于次次成功”,每一次都要直到最后宣布成功的那一刻,才可以稍微松上一口气。

载人航天,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工作多年来,贺中琴一直铭记导师孙武的话,“飞船只发射一次,我们的责任重大。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我们常说,做事情要把自己装进去。啥意思呢?就是如果坐进那艘飞船的人是你,你会怎么做事?你怎么来保证这个东西万无一失?”贺中琴说。

从2011年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太空之吻”,到2020年嫦娥五号轨道器和上升器的“太空牵手”,再到空间站建造阶段完成两次载人交会对接,中国自主研发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已完成“11战11捷”,以优异成绩交出满意答卷。

3

山村走出“追月人”


贺中琴的老家在湖北省南漳县果坪村,村里与镇上的唯一连接是一条砂石土路。夏天到处是沟沟坎坎,冬天常常结冰溜光水滑。虽然环境闭塞,但和周边几个村子相比,果坪村拥有方圆数十里唯一一所完全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完整设置的学校。

贺中琴的爷爷是一名乡村教师,“他是当时我们村里唯一一个订书订报的。”贺中琴记得,在物流不便的年代,他们常常在一个月同时收到两本刊物,“半月刊”变成了“月刊”。

贺中琴的父母都是农民,却也非常支持三个孩子读书,常说道:“只要你们能读,(我们)砸锅卖铁都供。”

后来,贺中琴考进了南漳县寄宿制的重点高中,原来结伴上学的伙伴基本就剩下她一个。从镇子上坐车回村,来回需要6块钱的车费。为了省钱,贺中琴每次都是走二十多里山路回家。

2002年夏天,参加完高考的贺中琴开始了紧张的“估分报志愿”。翻看厚厚的高考志愿填报书时,原本犹豫不决的她,突然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纸招生简章深深吸引。

那是一张停机坪的黑白照片,上面停放着大大小小、不同型号的飞机,而且详细地列出了飞机构造。一边的同学兴奋地指给她说:“你看多酷,要不你就去北航!”

那时候,闭塞的小山村对航空航天前沿知之甚少。听说贺中琴选了一所航天类大学后,家里亲戚大多好奇地问,“是要去开飞机,还是要当空姐?”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完成,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举国瞩目的航天英雄。两年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完成“多人多天”航天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蓬勃发展、也越来越走入公众视野。

2006年的毕业季,航天科工二院到北航校园组织了一场招生宣讲会。在贺中琴的印象中,这场宣讲会异常盛大,身边同学们都纷纷提议:“要不一起去考!”

二十多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日新月异。多年后,贺中琴再次回到家乡果坪村。当年的砂石路已变成了宽阔的沥青马路,乡亲们跟她谈起“神舟”“嫦娥”如数家珍,情形早已不同当年。

年仅4岁的女儿也对太空充满好奇和想象。

有一次,幼儿园教小朋友画画,贺中琴的女儿画了太空、星星和人造飞行器。2020年12月,嫦娥五号圆满完成“太空之吻”,中国首次月壤采样成功返回。女儿知道后,在幼儿园骄傲地跟小朋友们说,“我妈妈是去月球挖土的”。

“我觉得保持她这种天真的想法也挺好的。”贺中琴觉得,现在解释“采集月壤”“微波雷达”这些术语,女儿未必能理解,倒不如让她一直保有对太空的好奇。

4

“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


随着航天事业频繁进入公众视野,不少年轻人给航天人贴上了“高端、严肃、体面”的亮丽标签:

“端坐飞行控制中心”“监控纷繁的数据和图像”“发布指挥号令”……实际上,在公众视野之外,航天人工作繁忙,环境艰苦,还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

2019年国庆献礼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之《相遇》单元片中,以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为背景,讲述了国防科技战线上无名英雄的故事。他们隐姓埋名、远离至亲至爱,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

贺中琴对此深有同感,“早些年间,航天事业的保密度极高。”

在航天科工二院,流传着这样几句老话。一句是“生在永定路,死在八宝山”,另一句是“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

北京市海淀区永定路是航天科工二院的主要研发基地。作为国之重器的研发单位,很长一段时间里,航天人很少接受公开采访。而许多功勋卓著的航天人,也许要过很多年后,大众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事情,取得了多么伟大的成就。

“这两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这一生就要干成这件事,我已经决定抛弃一切,我要为这个事业奋斗终身。”贺中琴觉得,这是航天人的真实写照。

随着时间推移,像贺中琴这样的民用航天科技工作者越来越多走入大众视野,荣誉和掌声纷至沓来。然而,国防科技阵线上,更多的航天人依然在默默战斗。

谈起家庭,贺中琴挂在嘴边最多的两个字就是“亏欠”。

贺中琴的女儿今年只有4岁,正是黏着妈妈的年纪。但贺中琴常常深夜时还在加班,只能赶在早上和一家人吃个“团圆饭”。

嫦娥五号任务之前,女儿想让贺中琴陪她去参加一次亲子活动,因为可以拿到活动奖励的玩具徽章。贺中琴抱起女儿说,“妈妈这次任务很重要,不能陪你。你自己去赢一个小徽章,妈妈去赢一个军功章好不好?”

任务结束后,贺中琴回到家,女儿扑到她怀里,问军功章长什么样。贺中琴指着天上的月亮说:“军功章就是你头上的月亮,这里面有妈妈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2022年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丰收”之年:空间站建设拉开帷幕,火星探测已经踏上征程,后续载人登月也已提上日程。贺中琴和无数默默奋斗的航天人们,在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中,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贺中琴说,“有幸与中国航天共成长,我感到非常骄傲。”

其他人都在看:




我这十年丨喜迎党的二十大特别报道


十月,党的二十大开幕在即。十年回望,我们奔赴在一条怎样的路程?以“大变局”筑底,以“百年未有”纵深,每个人都在路上,每个人都在局中。


值此时刻,南方周末推出特别报道《我这十年:抉择与命运》,选取十年来推动、见证、亲历时代的典型人物,讲述他们与我们共同走过的旅程与风景,记录下那些对中国当下及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变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11名中学教师7人来自清华北大,名校毕业生向从北京深圳向二三线城市扩散为何在太空写中国古文?她回应了神十五发射成功!期待太空“会师”这个女人不简单眼科医生陶勇:愿天下无盲丨我这十年母亲逃亡上海的血泪之路(三)国民党与土共,谁更配得上中国从北京上海到纽约伦敦,到新加坡,全世界大城市“住在河边”的梦想有多贵?中国潮玩这十年:从舶来品到原创出海 ,从不入流到大众化为什么在太空写中国古文?她回应了下一代北斗可用于太空“导航”6位航天员在太空拼桌吃饭?官方回应来了中国的MD-22高超音速无人机可能成为近太空或外太空的战略资产令人惊叹的宇宙之美,《DK太空》满足孩子所有关于宇宙的好奇心,2000+太空实拍照片为啥在太空写《兰亭集序》?欧洲宇航员回应了▲▲▲ 告诉大家一个不好的消息(II)牛市来了!▲▲▲中国空间站水稻首次在太空结穗;日本拟于2030年前部署高超音速导弹丨科技早新闻刚刚,郑州、武汉宣布!北京朝阳:核酸亭应开尽开!下周A股怎么走?十大券商最新研判!北京朝阳新增1例感染者,乘网约车进京梦天舱升空,咱们中国人在太空也要住上“两室一厅”啦枝叶总关情,中国十年“小变化”里有“大民生”丨中国这十年·焦点面对面烈士后代李祖芳:“红军的一天”助脱贫丨我这十年北京朝阳法院司法建议:清理13款涉虚拟货币交易APP,央行、北京金管局回函天津航空天津至香港客运航线今日起航!南航广州—纽约往返航班正式复航!大湾区航空将开通东京航线!12月回国​特价舱位来袭!太空“清道夫”的生意经从北京辞职回老家后,我终于实现了“消费降级”史上“最惨”宇航员,被国家遗忘在太空11个月,好不容易人回来了,国家没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国际社会看中国这十年)北京朝阳回应又刷屏!石家庄:关闭免费核酸检测点,公交地铁也不查了,检测去医院自费!北京朝阳调整核酸点!广州两区发言人诚恳致歉!刷刷这十年|"90后"火车模型爱好者的十年朋友圈宇宙人(1116期)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画面首次披露;马斯克星链欧美大降速;美太空发展局正式并入太空部队北京朝阳恢复部分社会面核酸采样点首日:有人排队近2小时重磅!博时基金董事长江向阳:基金业这十年见证了中国金融与实业的相互成就险些半身不遂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