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这一生都难以逃脱“未竟之事”的羁绊
Now I know what a ghost is. Unfinished business, that’s what.
如今我明白了鬼魂为何物。未竟之事,如此而已。
——Salman Rushdie 《撒旦诗篇》
我有一个朋友,她高中时喜欢过一个男孩子。他们之间有过很多暧昧的小事,当时她周围的人,包括她自己,都觉得他们马上就会在一起了。后来她因为家中变故中途转学了。遗憾的是直到她走,那个男孩也没有向她表明心意,而她自己也是个被动的人。再后来,他们也慢慢断了联系。
直至今天,这个朋友还常常想起那个男生。她仍在纠结,对方当初是否也喜欢着自己。我问过她“你是还喜欢他吗?”她说,是这种“不了了之”的感觉一直在心中,让她难以释怀。
无疾而终的暧昧,未能走到最后的初恋,幼时渴望却不曾获得的关爱……这些令人放不下的憾事似乎都有着某种相似性,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当初没有实现的心愿。
我们每个人都有对完整的执念
“未完成情结”这个概念来源于心理学中的一个分支学派,完形心理学。不同于一个确定的结局,“未竟”意味着可能性,意味着“本可以”,意味着不甘、懊悔和遗憾。当一件事成为了“未竟之事”,我们对这件事的评估就会脱离此时此地的这件事本身。
完形学派强调,不论是在视觉上还是心理上,人都会追求和构造一个完整且闭合的图形。人们近乎偏执地渴望生命中每件事都有始有终。没有结果的事伴随着未被满足的愿望或需求,被人们带入日后的人生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未完成事件,它不一定是宿命般宏大的事。看了一半被迫中止的电影或小说,特意去吃却刚好关门了的餐厅,在我们去找机会完成它们之前,这些也都是未竟的愿望。我们也一样会牵挂要去实现这些愿望。
我们会一直有欲望终结曾经开启过的愿望、疑问、甚至人生命题,这是一种本能。
由此,心理学家认为,人具有一种认知闭合需求(Need for cognitive closure)。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个体在面对不确定的情景时,有一种求知动机——“人总时希望能给问题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不论是什么样的答案。因为与混乱与不确定相比,任何明确的答案都会让人们感受到认知上的舒适”。
相应的,曾经非常看重,却已经极难、甚至不可能有机会完成的事,会一直让我们感受到认知上的不舒适。一直怀揣着这种无法完成的隐痛是折磨人的,人们选择种种方式逃避这种痛苦。
有的人选择否认,拒绝承认自己曾经有过的渴望;有的人选择遗忘,完全忘记自己曾经渴望过什么。还有更多的人下意识地,模拟类似的情境,寻找相像的人,试图在复刻的版本中完成自己的未竟之事。
未竟之事如何影响着我们
在这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复刻过程中,有两种常见的行为,分别是补偿和发泄。
补偿可以是对自己的。举个例子,一个人因为小时候家里物质条件的匮乏,总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长大后竭力追求物质和金钱,用挥霍来自我补偿。再比如,因为和曾经的恋人无疾而终,而试图借与一个和对方相似的人在一起,并获得更好的结局来补偿自己。
对他人的补偿行为也很常见。例如在过去的关系中,由于自己没有在重要的时刻没有保护好伴侣,让对方受到了无法挽回的伤害,后来将这种懊悔和愧疚转移给之后的伴侣,格外留意对方的安危,巴不得时刻在陪伴在旁保护。
发泄则更多地表现在情绪方面,将想表达却未能如愿表达的情绪发泄到别处或他人身上。例如,一个人在小时候受到虐待或不公平对待,即使幻想了数次表达愤怒,捍卫自己的情形,却最终停留在敢怒而不敢言,于是在之后的关系中显得很易怒,将这种压抑的怨愤发泄在对方身上。
补偿和发泄不是平行的,它们往往会同时发生。并且,它们通常也的确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减轻未完成的煎熬。
但,如果人一直逃避和忽视最初的那件没完成的事,只是去完成类似的、自己复刻出来的事,人们依然无法获得真正的“完整”。所以,“重复”常常是这一行为模式中的一个显著特点——人们反复地将自己置于相似的情境或关系中,就像是一种轮回。在这种无意识的重复中,痛苦会短暂地缓解,却很难消失。
在这个重复地、不断地想要填补未完成的过程中,人们还会付出一些无谓的努力。甚至可能因此错失那些更重要的、更珍贵的,或是现在这个自己真正想要、需要的人和事。未竟之事对当下最大的影响,就是限制住自己的选择。你以为自己是在自由地选择,其实是被过去的心结操纵着。
看到文章的这里,不知道你是否已经隐约回想起了自己的执念。如果很幸运的,你清楚它是什么,且这件事是还来得及完成的,那最好的方法当然就是去完成它——踏上去你当初魂牵梦萦的那个地方的旅程,去找那个还留着联系方式的人问一个答案(当然,也可以选择稍微委婉一点的方式……)。
如果你不清楚它是什么,但你却在当下的生活却切身的感到空虚和不完整,那么你可以试着静下来回想,你是不是一直在重复着什么事情,或者陷入同一种模式,它们的相似之处是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自我觉察的能力是关键。你至少应该具备能觉察到自己基本情绪的能力(i.e. 我做这件事/和这个人在一起是开心的还是不开心?),以及自己做一件事背后大致的动机(i.e. 我选择这条路是出于理性的利弊分析,自己的爱好,还是没什么来由的冲动?)。
学习心理学、学习共情、倾听、真诚等心理咨询的基础能力与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也为自身的情绪与认知树立清晰的边界,从而与自身、与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建立良好稳定的连接,也更好地与外部世界相处。
在此,我们想向你认真推荐这门参照科学体系研发的心理咨询入门课—
⚠️团购价优惠进行中⚠️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课程大纲 >>
<<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导师介绍 >>
新增导师介绍
新增课程介绍
综合评估达标后,由“KnowYourself + 糖心理”联合为毕业生颁发“优秀毕业生”证书(含学时、实习小时数证明)。未能通过接线考核的学员,颁发普通线上课程结业证明。
⚠️优秀学员享全额奖学金⚠️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原价4950元,现在报名直降1460元,立享团购价3490元(支持花呗分期付款哦)!
转发课程信息还有机会再减300元哦,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任一课程顾问并私信咨询~
第二阶段(临床实操):1099元
现在我们开启「第一阶段」理论学习的报名,报名只需缴纳「第一阶段」费用,学员通过第一阶段考核才能解锁付费进入第二阶段实习期的资格哦!
5.由于咨询数量较多,课程顾问可能会回应较慢,请耐心等待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