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本 |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张晓萌:面对不确定,怎样提高你的心理韧性?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 管理学系组织行为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晓萌(图片由中信出版集团提供)
//
核心观点
让韧性飞轮转动起来的动力来自行动,这种行动叫作“持续小赢”,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小的成功,积少成多,滴水穿石。无论是深化自我觉察、探寻意义,还是加强与他人的连接,都离不开持续小赢的行动。
2019 年麦家的作品让一句闽南方言——“人生海海”,人尽皆知。它是对人生的感叹,意思是人生像大海一样茫然,总是起起落落,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从 2019 年年底开始,全人类都被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拖入了不确定性的深海。
疫情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还带来了一系列影响:生活方式的改变,旅行和探亲受阻,业务和工作发生重大变化等。可以说,疫情让每个人的韧性都直接或间接地遭遇挑战。不仅如此,由自然灾害、经济下滑等一系列因素引起的心理涟漪效应给人们的内心带来巨大的惊慌、焦虑、茫然和沮丧。面对层层打击,每个人都需要内在的力量帮助自己在空前的不确定性中不断前行。
面对各种不确定因素,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强大的心理韧性的重要性。剧变时代,心理免疫力的提升刻不容缓。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企业管理中,打造韧性能够帮助人们从逆境中快速恢复,收获更多的积极体验,是激发个人与组织成长的能量之源。
心理韧性的打造是一个系统性的行动,是长期、有意识的认知和行为的改变。尽管每个人都会受到基因、成长经历、身体状况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造成各自韧性水平的差异,但从成长型思维的角度看,心理韧性的提升是持续一生的历程,每个人都可以在科学框架的辅助下,不断地自我精进,促进心智成熟,并激励和影响周围的人。
就像企业家在为企业寻找基业长青的“飞轮”一样,每个人都希望开启自己的人生“飞轮”。根据管理大师吉姆·柯林斯的“飞轮效应”概念,我们提出了个人“韧性飞轮”模型。该飞轮以韧性为轴心,三个重要的“叶片”分别是觉察、意义和连接。
其中“觉察”指的是自我意识层面的综合认知,即个人与自己的关系,包括对自身心理状态、归因模式等可见和不可见特性的认知、觉察和改变;“意义”指的是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包括对自身目标体系(意义树)的梳理,发掘、培养和深化专注的“热爱”等;“连接”则是指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包括对社会性的认识、沟通、信任和利他等多个方面,侧重于在关系中与他人共同提升韧性。
让韧性飞轮转动起来的动力来自行动,这种行动叫作“持续小赢”,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小的成功,积少成多,滴水穿石。无论是深化自我觉察、探寻意义,还是加强与他人的连接,都离不开持续小赢的行动。
与此同时,觉察、意义和连接是相互关联的:自我的觉察有助于意义的探究,而意义的探究也会促进觉察的深化,洞见更深层的自我;自我的觉察离不开与他人的连接,他人的视角有助于我们跳出认知的盲区,排除各种偏见的干扰,多维度地认知自我;同样,意义的发掘也需要与他人共振,“独行快,众行远”,他人在我们的人生目标设定和热爱发掘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由此,飞轮的三个叶片共同联动且相互促进,这意味着无论从哪个环节进入,只要使用正确的方法助推,每个要素的精进都会启动韧性飞轮的一个叶片,同时让其他两个叶片也转动起来。三个叶片之间形成无缝协同,共同助推韧性的持续精进。
韧性飞轮模型可以理解为我们终身成长的动能系统。其框架并不是一个固化的指南,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包含理论和工具包,让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航向和节奏自行选择和组合,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定制化韧性飞轮。在我看来,心理韧性的打造和健身训练有相似之处,都需要长期的系统性规划,都需要按照自身状况选择、坚持、调整、再坚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许会遇到各种意外,阻碍计划的有序实施。当任何不利事件发生时,我们只需记得“无常即恒常”,然后抱着平和、开放的心态,用科学的方法动态应对,突破自我,通过一个又一个阶段性小赢目标的达成,最终拥有健康和充满活力的心智。让自己的韧性飞轮转起来,在这个系统化工程中,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认知改变和习惯养成,也会积累成巨大的能量,成就更好的自己。
《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
作者:张晓萌 曹理达
出版时间:2022年8月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扫码学习如何打造心理韧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