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唏嘘]加拿大央行折腾大半年,从“穷人买不起房”变成“人人都买不起房”
[温哥华头条Vancouverheadline 编辑]
压力山大...
本文授权转载自:好房好车网
微信号:canadamls
过去的8个月,加拿大央行把基准利率从0.25%一下子提升到3.25%,并且放话还会继续提升。这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控制通胀、缓解住房危机,但收效真的好吗?
(图源:The New York Times)
有一句话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近日,《纽约时报》特别撰文抨击了加拿大这大半年来的折腾:原本是穷人买不起房,这下倒好了,成了人人都买不起房,包括富人。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有一系列的理由可以证明,首先仍然是房价:
以多伦多为例,尽管随着加息调控,多伦多独立屋成交价在8个月内下跌了16.4%,但仍然比去年同期高7.7%。
而且,不要认为16.4%是“暴跌”,首先是这8个月,钱变得越来越不值钱,其次是因为之前的房地产热销时期,多数独立屋是加价卖出的,本来就有溢价。
在专家看来,考虑到这些因素的话,实际下跌幅度不会超过10%,同比去年则会高出10%、同比2019年……还是别去计算为好,否则更和“房屋更可负担”不沾边。
如果是看十年同期,那么多伦多10年独立屋平均销售价格暴涨了160%,这一期间,人们的收入水平普遍只有30%~60%的涨幅,和房价涨幅不成正比。
居住在多伦多的一对新婚夫妇Ritu和Nippon在接受采访时无奈地表示:一些热门价位的房屋,比如100万以下,其实并没有怎么跌,有的热门房型甚至还要加价,比如多伦多周边的城市哈米尔顿。
咨询和预测公司牛津研究院也不客气地表示:加拿大目前的房屋可负担性还是G7国家里最差的,看似有在变好,但其实收效寥寥。
《纽约时报》专栏文章的一个观点大家都认同:就算联邦政府和央行有能力让房价硬着陆,它们也不会这么做,因为这会抹去数十亿、上百亿的房屋价值,拖累加拿大的经济。相比于美国,加拿大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性显然要高很多。
就算房价真的下跌10%,也不意味着房屋可负担性有所改善:
比如一个人在2021年以最低浮动利息1.2%入市,房价200万,贷款总额120万元,还款年限25年,那么月供会是4631元;
(图源:The New York Times)
如果这个人在现在买房,房价可能已经跌到了180万,但利率是5%,首付仍然是40%,贷款总额会变成108万元,还款年限还是25年,那么月供已经变成6313元。
每年会多近2万的贷款,如果房屋长期持有的话,还真不见得改善了多少可负担性。而且,当你现在买房,房屋价值在未来几年内可能还持续下跌,让总资产持续缩水。
这也是《纽约时报》文章表达的“富人也买不起房”的理由 —— 富人未必是真的缺钱,只是富人往往更精明,他们可不希望在高利息和房屋的降价周期入市,让钱去打水漂。
(图源:The New York Times)
还有一些中产阶级则会在现在缺乏升级房屋的信心,因为看似能升级的起,但考虑到资金压力,还不如先观望一下。
“世界末日不会到来”
做出这番表态的,是多伦多城市大学土地开发中心主任克莱顿:“每一次利率上升,这都是必然结果,2022年加拿大地产的形势并不让人意外,只是上下的幅度比往年要大一些。
”
(图源:The New York Times)
在克莱顿和其他比较乐观的专家看来,贷款利息和房价都会在2023年进入平静期,那么加拿大地产市场最希望看到的“平衡市场”也随之会到来。如果那时的通胀也能平静,那生活又可以步入正轨了。
如果对现在的地产市场感到不放心,那么大家可以尽可能储蓄财富,然后等待合适的时机到来时在出手。
与其担心央行,不如担心移民太多?
克莱顿还表示,大家与其担心央行的加息问题,倒不如担心移民大门越开越大导致的房屋供应不足:以多伦多为例,近两年每年约有12.5万移民到来,但每年新增房屋供应量却只有3.3万套。
(图源:The New York Times)
在温哥华,情况也是类似的,购买力较强的新移民会“挤占”本地人的房屋市场,但加拿大又是移民国家且急需劳动力,不可能关闭移民大门。如何找平衡,恐怕比央行找加息的平衡还要困难。
况且,在加拿大抱怨移民太多、移民推高房价,本就是一种“政治不正确”的行为。哪怕已经到了人人都快买不起房的时代,加拿大的移民计划也不会改变。
(图源:The New York Times)
2011年的时候,加拿大人拥有住房的比例是69%,如今则倒退到了66%,都说生活会越来越好,但至少在加拿大似乎并非如此。
欢迎关注北美报告视频号
(进入视频,点击账号头像,加关注)
本文所有内容未经版权方许可,请勿转载。
来源:好房好车网
责任编辑:林伯儒
平台:温哥华头条
微信ID:Vancouverheadline
请点“赞”和“在看”,赏小编一朵小黄花~
有话随便说,长短随意:[email protected]
↓ 点击“阅读原文” 更多精彩尽在加拿大乐活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