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韵》53.《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burning incense
《苏幕遮(1)·燎沉香》
周邦彦
燎(2)沉香(3),消溽暑(4)。鸟雀呼晴,侵晓(5)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6),水面清圆(7),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8),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9)轻舟,梦入芙蓉浦(10)。
1. 苏幕遮: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2. 燎(liao3):小火烧炙。
3. 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
4. 溽(ru4)暑: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
5. 侵晓:拂晓。侵:渐近。
6. 宿(xiu3)雨:夜间的雨。
7. 清圆:清润圆正。
8. 吴门:古吴县城亦称吴门,即今苏州,此处指吴越一带。
9. 楫(ji2):短桨。
10. 芙蓉浦:荷花塘。此处或指杭州西湖。
-----------------------------------------------------
译1.
Burning eaglewood incense,
To avert the sultry summer heat;
Birds hailing the fine day
Peep out, chirping under eaves at day break.
The morning sun dries the overnight rain,
Now fresh and round over the water,
As below swaying lotus leaves rise and fall on the breeze.
My hometown is far away, when can I go back?
My home is in Wumen,
But long I've stayed in the capital.
The May anglers may miss me or not,
But, in a light boat with small oars,
In my dreams I sail back to their Lotus Flower Pond.
(发布者 patrick)
译 2.
I burn an incense sweet, To temper steamy heat.
Birds chirp at dawn beneath the eaves,
Announcing a fine day. The rising sun
Has dried last night's raindrops on the lotus leaves.
Which, clear and round, dot water surface. One by one
The lotus blooms stand up with ease
And swing in morning breeze.
My homeland's far away; when to return and stay?
My kinsfolk live in south by city wall.
Why should I linger long in the capital?
Will not my fishing friends remember me in May?
In a short-oared light boat, it seems.
I'm back’ mid lotus blooms in dreams.
( 许渊冲 译)
---------------------------------------
周邦彦(1056-1121年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文学家、词人、音乐家、官员 ,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周邦彦出身于下层的书香之家。其名邦彦出自《诗经·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大意是:这样一个人,是国家的贤士)。周邦彦自少性格疏散,但勤于读书。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神宗诏增太学生额,周邦彦遂“以布衣西上” 成为太学生,后撰《汴都赋》,歌颂新法,受到神宗赏识,升任太学正。此后十余年间,外放任庐州教授、溧水县令等。宋哲宗亲政后,周邦彦回到汴京,任国子监主簿、校书郎等职。宋徽宗时一度被提举大晟府,负责谱制词曲,供奉朝廷。后又外调顺昌府、处州等地。周邦彦于徽宗宣和三年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逝世,享年65岁。获赠宣奉大夫。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博采众长的词作大家,其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周邦彦的词语言流畅,精美雅致,格律谨严,用词极尽工巧。他的长调尤善铺叙,精于章法,善于化用典故和前人词句,并且能够化雅为俗,化俗为雅,使两者在一首词中融为一体。正因为上述特点,周邦彦词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
周邦彦词集在宋代时已有单刻本传世,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21著录有《清真词》2卷、《后集》1卷,曹杓注释。现存周邦彦词集有《片玉集》10卷和《清真集》2卷加《集外词》1卷。当代有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的吴则虞校点本《清真集》,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5年出版的罗忼烈《清真集笺注》等。 《全宋词》收周邦彦词180余首。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5.
唐风:词这种韵文形式是在北宋发展成熟的。我同意一般的看法,即大约生于公元984年的柳永是北宋第一位词作大家,而生于1056年的周邦彦则是北宋最后一位词作大家。有趣的是,这两人有几分相似。比如两人都精通音律,都在词的创调方面贡献巨大,都善写长调等等。另外,两人不仅在词作中多有反映男女情爱的作品,而且年轻时也都风流放浪。
宋雨:然而柳永不如周邦彦幸运。柳永年轻时屡试不第,入仕无门,只能与下层歌女与乐工为伍。但他才华出众,作品红遍大江南北,于是他了历史上第一个凭本事吃饭的歌词作家。相比而言,周邦彦要幸运许多,他先以布衣之身考入太学,然后升太学正直接入仕,晚年一度提举大晟府,成了吃官饭的专业音乐家。
唐风:神宗朝施行新法,增太学生额,23岁的周邦彦便“以布衣西上”,成为太学外舍生。四年后周邦彦作为太学生向神宗献上长达七千字的《汴都赋》,赞美都城汴京胜景,同时歌颂变法新政,因而大获赏识,升任太学正。
宋雨:太学正不完全类似于今天中国大陆大学学生会的干部。它是一个正九品的官职。因此升任太学正表明周邦彦已经入仕做官。我有一个问题:周邦彦没有经过传统的科考,非进士出身,更不可能有恩荫途径,他只是在官学机构培训了几年就入仕了,这是一种什么途径呢?
唐风: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一开始规模很小,盛唐时明显扩大。到北宋中后期,改革太学,出现了用官方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的趋势,这是王安石变法的项目之一。此时太学规模扩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外舍2000人,内舍300人,上舍100人。官员子弟可以免试入学,而平民子弟则需经考试选拔。
宋雨: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即这时候太学变成了科举考试的替代,或着说是科举的一个层次。官学机构变成了选官制度的一个主要部分?
唐风:太学与科举考试在大部分时间里是共存的,但在北宋末期有些特别。科举考试在神宗时期已经弱化,极其优秀者从太学生直接入仕也属正常。周邦彦之所以能属此列,是因为他那篇 “主旋律”的《汴都赋》让上面非常满意。那个时候,大部分太学生还是要考上进士后才做官的。后来徽宗时期科举一度被废除,太学生就直接入仕了,比如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就是从太学生直接进入官场的。
宋雨:我们今天赏析的这首词作于公元1083-1086年之间,也就是作于周邦彦做太学正那3年期间。这时候的他一方面已入仕,似乎前途看好,但另一方面他已经入汴京多年,升迁的前景很不明朗。这种状态不免让他产生难言的焦虑感。遥想阔别多年的江南的家乡,他心中便产生淡淡的愁绪。于是,在初夏的一个雨后初晴的日子,他写下了这首《苏幕遮·燎沉香》。
唐风:“苏幕遮”原本是唐教坊曲,所谓教坊即宫廷中管理歌舞演出的机构。教坊中有一些“保留曲目”。苏幕遮这个曲子是由西域的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一带)传入。在这个曲子演奏时,艺人跟随音乐起舞,舞者用囊装水相互泼洒。表演者为了不让水被泼到自己头上,就戴上一种涂了油的帽子,帽子的名称被音译为“苏幕遮”。这个曲子到宋代成为词牌。
宋雨:开篇“燎沉香,消溽暑”写人在室内的活动。这是一个闷热潮湿的夏日,雨可能已经下了很长时间或者刚刚停。词人焚香消暑。我们现在看来,大夏天焚香,岂不是更加燥热?其实,这在当时是一种比较高雅的消夏方式。烧一烧沉香,人便感觉心宁气清、湿气减少。少许的火也不至于升高温度。从宋词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宋朝有钱人或风雅之人颇爱焚香,这在周邦彦的《少年游》和蒋捷的《一剪梅》中都有反映。
唐风:这可不是我们今天用火柴点根香那么“浅薄”。中国古代的香文化源远流长,到宋代发展到顶峰。高质量的香料是放在制作精良的香炉中焚烧的,有很讲究。那时候,香料的使用进入到文人雅士和上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焚香,香料还在化妆品、香囊、茶点等中广泛使用。
宋雨:第二句“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作者开始放眼室外。“呼”字很传神,虽是鸟雀所为,其实反映的是主人的内心对于天气放晴感到非常喜悦。后一句主语依然是鸟雀 — 在拂晓的时候,它们在屋檐上东张西望、叽叽喳喳。
唐风:下面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是本词中最精彩的部分,历代受到赞赏,王国维也说“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干宿雨”中的“干”作动词,是使动用法。“宿”的发音,我认为根据意思应该念xiu3(同“朽”),口语中 “一宿”即一夜的意思。这句是说初照的阳光把夜雨打湿的荷叶晒干了。
宋雨:“水面清圆”是说清润圆正的荷叶靠近水面。 “荷”被举得高高的,在清风下颤动。但问题来了,“风荷举”这句中,被举起的“荷”究竟是荷花还是荷叶呢?我看了多篇解读,两种理解都有,认为是荷叶者居多。我认为,这里的“荷”是指荷花。前句“水面清圆”已经把靠近水面的荷叶描述过了,而荷花比荷叶高,有长长的花茎,所以才说“举”。
唐风:我的看法与你一致。首先没有必要两句都描写荷叶,初夏已有荷花盛开。而且荷叶那么大,又靠近水面,用个“举”字似乎不是很合适,至少不够生动。当然,这种理解的差异不太重要。
宋雨:下片由写景转入写情。“故乡遥,何日去”直抒胸臆。在那个通讯和交通不便利的年代,游子的思乡之情不是我们现代人能够充分体会和理解的。有的人是“少小离家老大回”,有的人到死都不能归故里。那时候在外做官的仕人,很多都是客死他乡,周邦彦本人也未能在家乡寿终正寝。
唐风:“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一句中,“吴门”和“长安”都是借指。“吴门”狭义指苏州,这里用来代指他江南的家乡。周邦彦是钱塘(今杭州)人,那里三国时属于吴国,所以说自己家乡是“吴门”也不为过。“长安”在这里代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久作长安旅”是说自己长期客居在京城。
宋雨:你注意到没有,那个时代很多思乡诗词都是思念江南故乡的?我想,其部分原因在于那时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南方士大夫到北方做官者很多,思乡很自然。而北方人外放到南方做官者,却写出了“吴娃双舞醉芙蓉”(白居易)和“司空见惯浑闲事”(刘禹锡)之类,有些乐不思蜀的味道。
唐风:“五月渔郎相忆否”是思念儿时家乡的朋友,但语气仿佛是家乡的朋友在思念自己。这种表达方式在古诗词中常见,比如杜甫《月夜》中说“独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明明是自己想念妻儿,却说孩子太小不懂得思念在长安的爸爸。又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遥知兄弟登高处,插遍茱萸少一人”,也是站在对方的角度。
宋雨:本词以梦境结尾是很高明的。自己一时无法回家乡,于是就“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 在梦中驾一叶轻舟、划着小桨,来到荷花盛开的湖中。事实上,这样一种思乡之情是无解的,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围城”的反映。尽管入仕带来思乡之苦和种种不堪。但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做官又是读书人的毕生追求。周邦彦在他著名的长调《兰陵王•柳》中,极好地描述了他的难以言状的心态:“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唐风:这首《苏幕遮》从汴京的荷花想到江南故乡的荷花,上片主要描绘荷花的优美,下片寄托浓浓的思乡之情,其表达方式与柳永的《八声甘州》有类似之处。然而《苏幕遮》短短62字,不允许过多的铺叙,于是词人在上阕精准描绘三个场景。下阕则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感情真挚。本词应归于羁旅、思乡的题材。有人将其归类于写景、咏物类,我认为是不妥的。不能因为本词对荷花的描写很出色,就认为咏物是本词的中心。
宋雨:在词史上,周邦彦是雅正词派(又称骚雅词派、格律词派等)的创立者,他的词以典雅和缜密著称,遣词造句常极尽工巧。而本词的风格却有些不同,它上阕白描写景,全词不加粉饰、语出天然,而且作者在描写鸟雀、荷叶、荷花时用色极淡,与他的男女恋情词中经常使用的浓艳笔调迥然不同,这显然是刻意而为之。在浅淡的色调下反映浓郁的思乡之情,是颇具匠心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纽约当年了不起 1. Lunch Atop a Skyscraper】 与摄影暂别 A temporary farewell to photography 《唐宋韵》53.《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从一件小事看宋朝的士大夫怎样忠君爱国】 《忆江南三首》白居易(In memories of the south of Yanzi)